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動漫

漫畫與圖畫小說的區別是什麽?

2014-11-24動漫

在提到影像小說的文章裏,也會有讀者給我們留言「所以就是漫畫嘛」,對呀為什麽不強調漫畫,就因為影像小說聽起來更高級些嗎?

這篇文章也將重新梳理影像小說的前世今生,也第一次正面反思對影像小說的批判,重新理解, 當我們在談論「影像小說」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麽

紀實題材的影像小說【攝影師】,作者是今年獲得安古蘭大獎的吉貝爾

影像小說的前世今生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從「影像小說」的名詞解釋上說起。

漫畫史研究者史蒂芬·韋納(Stephen Weiner)在【比子彈更迅速:影像小說的興起】這樣定義影像小說,「我認為影像小說是有一本書的厚度、有完整故事的漫畫…影像小說是使卡通具有文學作品特征的一種形式」。

簡單來說, 影像小說就是有一定內容、精裝本的漫畫。因表現形式,題材內容更深刻廣泛,更加適合成年人閱讀。

雖然影像小說的定義比較寬泛,但不難看出理解 「影像小說」的關鍵在於和漫畫、卡通等習以為常的概念作區分 ,事實上這個名詞的出現也是在這種需求下產生的。

20世紀60年代末,看著超級英雄漫畫的美國讀者進入中年,保持漫畫閱讀習慣的他們想從這種形式中看到更加深刻的東西,於是創作者開始改變傳統漫畫的題材、表現和發行方式。

1978年,漫畫家威爾·艾斯納(Will Eisner)出版了成名作【與上帝的契約】(【A Contract with God】),為了與傳統漫畫作區分,封面上第一次正式使用了「graphic novel"的字樣。

書封上「A Graphic Novel」的字樣

這本書在內容上成熟復雜,進入大眾視野後獲得成功,成為了「影像小說」的流行轉折點。盡管威爾並不是創造這個詞語的作者,卻有了 「影像小說之父 」的別稱。

幾年後【鼠族】、【黑暗騎士歸來】、【守望者】、【V字仇殺隊】相繼以影像小說的身份出版,它們的成功讓影像小說進入了主串流媒體的報道。

【鼠族】英文版豆瓣9.5分,中文版我們即將推出~

這些作品呈現出的世界觀和社會意義逐漸深化了影像小說的概念意義,21世紀初,書業研究集團(Book Industry Study Group)正式把「影像小說」加入圖書門類,成為單獨的一項類別。

方便銷售而制造出來的好聽名稱?

作為一個新興名詞,影像小說也並非沒有爭議,漫畫家艾倫·莫耳曾狠狠吐槽過這個詞,「它只是一個行銷術語...「漫畫」這個詞語已經足夠好了,影像小說只是意味著價格更高的漫畫...」(此處應有一個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國內研究漫畫的山貓也曾批評這個詞是個稍微帶有歧視色彩的詞語,只是為了把一部份高層次的,給成年人看的漫畫單獨拎出來,和一般的漫畫劃清界限。

誠然這些批評都是漫畫界內對於「漫畫」藝術的捍衛,對似乎羞於承認自己是漫畫的「影像小說」表示不滿,認為它是用於銷售、劃分人群的一個手段。

但由此而否認影像小說的定義似乎不太公平。

由尼爾·蓋曼編寫的影像小說【睡魔】,探索著幻想文學的表現形式

其實就像動畫、動漫、卡通、動畫長片、動畫電影的混淆與辨析,Manga、連環畫、繪本、影像小說, 這些名詞的產生都在反映著不同地區,眾多創作者在繪畫敘述上的探索創新

影像小說這個說法,其實更像是對大眾印象的挑戰和反抗,反抗「為什麽成年人不能看漫畫」、「為什麽影像敘述就一定是淺薄的」....

為了能被更多人看到,被討論,影像小說選取了標新立異的方式去帶來改變。

所以當我們在討論影像小說的時候,重要的不是糾結它的概念,而是討論它帶來的意義和改變。 討論如何破除漫畫在大眾心目中的刻板印象,讓大家重新理解漫畫作為表達形式的全新創造力

後浪出版的【追尋逝去的時光】和【白鯨記】,用漫畫的創造力重塑文學經典

尤其在中國,影像小說的概念還不算普及,大多數讀者依然認為「漫畫是給小孩子的東西」。

就算是一些內容偏成人的漫畫,好像也是用於消遣的讀物,總覺得「一看就是個學生吧」、「這個人好像沒什麽文化」...似乎漫畫很難和經典沾邊,也談不上認真對待。

梁文道在節目裏談到大眾對漫畫的偏見

就算影像小說作為一個單獨的圖書類別,目前國內的三大網站都無法在主界面找到「影像小說」這個分類,更常見的,是「動漫」、「名著漫畫版」這些為了更好讓受眾理解的混用概念。

截自當當的主頁

非影像小說不可!

既然影像小說在國內還沒有受到更廣泛的內涵理解,為何要執著地堅持普及這個概念,它是有什麽魔力嗎?

影像小說的潛力其實在於扭轉我們對於漫畫的態度,它仍舊是從屬漫畫的一個定義,但以全新的閱讀體驗進入了讀者的生活

這一點,影像小說其實在國外已經做到了,借此機會,我們來看看他們生活中的影像小說。

截自Youtube搜尋界面有眾多關於影像小說的推薦視訊

搜尋Graphic Novel,你可以找到眾多影像小說的推薦、新書動態預告、甚至是如何繪制影像小說的經驗分享。影像小說還被用來推薦學習英語語言,華裔漫畫家Gene Luen Yang在一次TED演講中也建議將影像小說引入課堂。

所以借由影像小說這個概念,漫畫敘述這種形式是真正意義上進入了大家的生活。

老師推薦引入課堂的影像小說,其中後浪已經出版了【怪物少女妮莫娜】

更有意思的是,因為影像小說的廣義內涵,眾多界限被不斷打破。

它成為形式的一個突破口,巧妙地探索更多話題,很多作品也由此得到更好的呈現方式。

【鼠族】首先打破了虛構與非虛構的界限,成為 史上唯一一部奪得普利策獎項的漫畫

在此後的漫畫創作中,這種非虛構的敘事還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攝影師】便是首部將攝影與漫畫結合的紀實故事,講述了一段偉大的人道主義之旅。

豆瓣上對於【攝影師】的評價,「透過漫畫的偽裝得以偷渡」

【波麗娜】則聚焦著名的芭蕾舞演員,用黑白線條還原了她的成長歷程。

這種紙上芭蕾的創作,連此後改編的電影都未能達到其敘事水準,電影的評分比漫畫低了很多。

波麗娜真人原型與影像小說【波麗娜】封面

2018年,虛構影像小說【消失的塞布麗娜】再次打破影像與文學的界限,成為 第一部提名布克獎的影像小說

作者以冷靜克制的畫面呈現了網路暴力的蔓延,文字並不密集,卻用影像特有的魅力媲美文學。

著名作家Zadie Smith 評價道:「在所有媒介形式中,這是我讀到的描述當下最好的作品」

而更先鋒的創作者如馬修·安東,則是在打破漫畫本身的敘述標準。

在作品【3秒】裏,馬修利用33塊鏡面的反射,一鏡到底地畫出3秒內發生的事,卻完整地敘述了一樁環環相扣的罪案。

在【方向】裏,他用一個箭頭開啟另一個箭頭的線索,沒有一句文字,每一個畫面卻敘述著意義。

馬修的作品大都具有實驗性質,教讀者從影像中讀出文本

正是這種打破, 影像小說將文學、電影、歷史、紀實、藝術和漫畫表達結合,一點點推翻漫畫的原有概念,將更廣泛的世界容納進來

今年,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的【寄生蟲】最近宣布將推出由導演奉俊昊繪制的故事板,新書將名為【寄生蟲:故事板中的影像小說】( Parasite: A Graphic Novel in Storyboards)。

借由影像小說的概念,電影分鏡以全新的形式進入讀者的眼中,或許將再次拓展影像小說的內涵。

【寄生蟲:故事板中的影像小說】宣傳內頁

別對影像小說出手!

從以上的討論中其實可以窺見影像小說這種形式改變帶來的一種新風貌,它代表著一種 全新的閱讀概念 ,結合著更包容、活潑、嚴肅的態度。

把目光放回我們國內的現狀,其實目前已經有更多樣的漫畫進入我們的現實,在陶朗歌、 @05來茲 等大大的推廣下,影像小說的概念也在逐漸被大家認可接受,我們在微博、B站上也能搜尋到更多關於影像小說的介紹。

B站搜尋影像小說截圖,歡迎大家去我們的@後浪漫 帳號康康

後浪漫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歐、美、日漫畫出版機構,已經出版了140-150個品種的影像小說,也會在今後推出更多不同型別的漫畫作品。

最近推出的【柏林蒼穹下】結合了經典電影與諾貝爾獲獎者彼得·漢德克的文本,【地球震怒三部曲】引進了大師恩基·比拉,而接下來將推出的【刺客列傳】則來自「亞洲至寶」鄭問,也勢必將給國漫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柏林蒼穹下】的內頁

隨著數量的攀升,漫畫與電影、心理、歷史、文學等各個領域的交接點會越來越多,影像小說的內涵也會更加豐富起來。

希望到那時候,中國本土也將湧現更多的創作者,將影像小說變為更通俗的分類,也不會有人再對你我說:怎麽還在看小孩子看的東西?

會有那麽一天的,我相信著。

2020開年重磅【刺客列傳】,敬請期待

PS 本文涉及的已出版影像小說條目如下,非常歡迎點選了解:)

關於【消失的塞布麗娜】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