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娛樂

「一代影後」張瑜現狀:事業沒了,愛情也沒了,至今孑然一身

2024-08-04娛樂

作為當年的「一代影後」,張瑜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可謂是家喻戶曉的重量級演員。

24歲的她憑借電影【廬山戀】一炮而紅,片中張瑜那種天真爛漫的形象成了老一輩人心中的美好記憶。

在老一輩人的心目中,張瑜無疑是一個讓人羨慕的存在。

她不僅年紀輕輕就事業有成,後來還收獲了愛情,與導演張建亞相戀並結婚。

遺憾的是,張瑜在她事業的巔峰時期選擇了出國深造。

這個決定,最終讓她付出了沈重的代價。

如今66歲的張瑜,不僅失去了昔日的「白月光」,而且一生無兒無女。

那麽,這位曾經紅極一時的「影後」,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她現在是否後悔當初的決定呢?

一代影後的誕生

提起張瑜,年輕一代可能不太熟悉,但對於八九十年代的老一輩來說,張瑜絕對是個響當當的名字。

張瑜出生在上海,家庭條件不錯,父母雖然寵愛她,但在教育上從不松懈。

正是父母的嚴格教育,讓張瑜從小就養成了誠實、直爽的性格,學習上也十分刻苦。

初中時,張瑜就已經出落得亭亭玉立,加上她飽讀詩書帶來的文學氣質,簡直是個美人胚子。

所以當導演劉瓊來到上海華山中學為【一分之爭】選角時,一眼就看中了張瑜。

可惜這部電影最終沒拍成,但這次經歷讓張瑜心裏萌生了演戲的念頭,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中學畢業後,張瑜直接進入了上海電影制片廠。

雖然半路出家,但張瑜在演戲上非常努力,抓住每一個表演和學習的機會。

初露鋒芒,迅速走紅

1975年,張瑜憑借【春苗】和【第二個春天】正式進入影視圈,接下來的幾年裏,她出演了多部優秀作品。

直到1980年,張瑜主演的【廬山戀】上映,短時間內就火遍全國。

張瑜和郭凱敏在劇中分別飾演「周筠」和「耿華」,兩人的愛情故事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那個保守的年代,這部愛情片引起了巨大反響,迅速走紅。

【廬山戀】成了當時男生向女生表達愛意的媒介,不少人因此走到了一起。

作為女主角,張瑜自然也走紅了,拿下了第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

同年,張瑜又憑借電影【巴山夜雨】獲得了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

她甚至還因為這兩部作品獲得了文匯獎和文化部頒發的政府獎。

也就是說,僅僅一年之內,張瑜就連獲四項大獎,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接下來的幾年裏,張瑜的事業一直向上發展,很快就達到了巔峰,為我們帶來了許多優秀作品。

事業巔峰,收獲愛情

在事業取得成功的同時,張瑜也收獲了愛情。

盡管因【廬山戀】走紅,但張瑜在演戲上依然保持著謙虛的態度。

為了向前輩學習,張瑜在郭凱敏的介紹下認識了同屬上海電影制片廠的導演張建亞。

本意是請教,但張瑜沒想到,張建亞非常熱情,不僅耐心解答她的問題,還在各方面給予她很多幫助。

在日常相處中,兩人逐漸產生了感情,於1984年正式結婚。

27歲的張瑜實作了愛情事業雙豐收,簡直就是人生贏家。

在那個年代,張瑜的成就已經超越了許多人,但她仍然不滿足。

異國他鄉,獨自留學

與張建亞結婚一年後,張瑜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出國留學深造。

雖然取得了好成績,但「影後」的光環也給張瑜帶來了巨大壓力,她擔心自己的演技會影響作品。

即便想向人討教,作為「影後」的她,又有誰敢教呢?

經過深思熟慮,張瑜決定去美國深造,甚至想帶著張建亞一起去。

兩人因此產生了分歧,張建亞更傾向於在國內發展,畢竟電影行業發展迅速,稍不留神就會被遺忘。

但張瑜堅持要去美國學習,於是兩人開始了異地生活,張瑜遠赴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留學,學習電影電視制作。

但張瑜萬萬沒想到,這次離開,竟給她的一生帶來了悲劇。

出國後,張瑜才發現外國並不像她想的那麽好,那個年代當演員並不像現在這麽賺錢。

留學生活很快讓她捉襟見肘,住在地下室裏,還要兼職賺生活費。

即便如此,她也打不起昂貴的跨國電話,只能透過書信與張建亞聯系,表達思念之情。

竹籃打水一場空

歷經磨難後,張瑜終於畢業了,但她沒有選擇回國,反而想留在好萊塢闖蕩。

她再次勸張建亞和她一起去美國,正是這個選擇,讓兩人的感情破裂。

長期的兩地分居讓他們的感情逐漸消失,觀點的不同更讓他們經常爭吵。

最終,他們的愛情以離婚告終。

張瑜沒想到,自己在美國會處處碰壁,失去事業和愛情的她也沒臉回內地,最後只能去台灣發展。

而那時的張建亞已經闖出了自己的名頭,成為業內知名導演。

雖然兩人已經離婚,但並未斷絕聯系。

1991年,在張建亞的幫助下,早已被遺忘的張瑜重返內地,重新在影視圈站穩腳跟。

經歷了愛情和事業的失敗後,張瑜終於看清了自己,靜下心來投身工作。

這次的她不再站在台前,而是轉到幕後,為我們創作出一部又一部優秀作品。

結語

如果當年沒有出國留學,現在的張瑜可能也是兒女雙全,事業愛情雙豐收。

但世上沒有後悔藥,既然事情已經發生,那就勇敢面對吧。

無論生活如何,只要能實作人生價值,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