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互聯網上刷到一句話,有點搞笑:
以國內的人口基數,就算S、B只占全國人口的1%,那也有1400w人。 (和武漢市的人口差不多)。何況你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S、B遠比你想象得多。
南韓從上到下都非常會宣傳,所以很多韓娛粉絲雖然基數小,但是聲量很大。
可是 聲量不等於銷量,更不等於總量 。
僅以2021年舉例,韓娛偶像產業產值300E人民幣,國內偶像選秀產業產值1000E,算上時代峰峻、絲芭、地偶等等其他正規不正規的偶像產業產值也就1200E出頭。
劃重點,這裏是產值,而不是營收或者凈利潤。
有一句話說,如果一個產業真的賺錢,不用你大聲吆喝,資本自會湧入。
騰訊和愛奇藝都在首屆選秀後推出過專供愛豆的唱跳打歌節目,結果就是粉絲和大眾都不買賬,粉絲不認可,大眾不知道。
愛奇藝制作/播出的音綜(不單指偶像音綜)中熱度和口碑最好的,是【樂隊的夏天】和【我是唱作人】;騰訊制作/播出的音綜中,口碑和熱度最好的音綜是【來看我們的演唱會】,優酷制作/播出的口碑較好的音綜中是【劇好聽的歌】。
番茄台(東方衛視)砍掉了【金曲青春】,保留了【我們的歌】,藍台則一直有著【天賜的聲音】和【為歌而贊】。
愛豆參與的唱跳音綜,【炙熱】、【金曲】、【榜上榜】、【朝陽打歌中心】、【百分百開麥】、【令人心跳的舞台】要麽是收視率慘淡要麽播放量慘淡,或者二者兼具。
就算不看這種假大空的體感和數據,還有一個地方,可以證明國內的大眾不吃唱跳、不愛偶像。就是華語樂壇的唱跳歌手占比多少。
而且就算是蔡依林這種唱跳天後,她的抒情曲也是非常能打的——【我知道你很難過】【倒帶】【妥協】。
所以資本家早就明白了,不是誰聲量大,就會願意花錢買單,與其討好聲量大但不會花錢的那小部份人,還不如討好聲量小、不發言但願意花錢的那批人。
事實證明,這種策略才是對的。
愛奇藝的【隱秘的角落】【沈默的真相】【狂飆】,騰訊的【三體】【漫長的季節】,都給平台帶來了正向影響:平台摸索到了盈利模式,並且朝著標準化、規模化、精品化的道路去走。就連芒果的季風劇場,也能出比較不錯的作品。還帶動了相關的產業發展。
文娛產業中最賺錢的產品是電影,2021年國內電影總票房約為472.58E元,2023年這個數位是549.15E,就連網大,都有一些品質不錯的作品比如【窮兄富弟】【大話西遊之緣起】【紙人回魂】【興安嶺獵人傳說】。
比起這些賺錢的產品,唱跳偶像能帶來的利益,實在是太不值一提了。
就算唱跳偶像有著日本嵐的壽命,國內時團粉絲的死忠和氪金能力(不論業務能力,只談賺錢),粉絲眼裏的斷層氪金在資本家眼裏也只是蘋果和梨子的區別。何況世界上只有一個嵐,也只有一個時團。
知乎上有個問題叫「小公司為什麽留不住人」,小公司一是指不正規、胡亂來,幾乎是在陪領導玩cosplay的小公司,另一種小公司是很多方面都不輸大公司,甚至還遠比大公司強,只是他的規模比較小,就是一些領域的龍頭行業,因為這個行業的上限也就這樣,所以註定了龍頭企業也不可能做大做強。
唱跳愛豆行業(不包括職業唱跳歌手)也是同理,這個行業的上限也就那麽大,所以就算這一行在國內是藍海,它的規模、它的龍頭企業、它的壽命、它的產值、它能帶來的凈利潤,其實也就那樣。
最關鍵的是,文娛產業,它是一個附屬產業,或者說寄生產業。
文娛產業能發展好,是一定是建立在支柱產業蓬勃發展的情況下。
很多小朋友和推動KPOP走向世界的南韓政府本末倒置了,不是因為文娛產業見微知著,帶動實體制造業、互聯網等產業發展,而是實體產業、互聯網產業蓬勃發展才能帶動文娛產業的發展。
四大平台裏,除了芒果,騰訊有遊戲、通訊、教育、工具類軟體,愛奇藝背後是百度,優酷背後是阿裏。
他們都有文娛平台,但都不是純粹的文娛平台,而是其他軟體的發展帶動了文娛。一但這些產業萎縮,文娛產業就是第一個要縮減開支的地方。
我在形容楊紫走流量路線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
有一句話叫「謀愛前先謀生,愛人前先愛己」,飯都吃不飽,工作都做不下去,六便士都沒有,談什麽風花雪月、人間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