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娛樂

演員需要沈澱,但王一博那麽忙,有時間像有些小生一樣沈澱自己上大熒幕嗎?或者說他有沒有沈澱?

2021-04-11娛樂

提問者之前的幾個類似問題都有看到,就在這個回答下寫寫看法。一來作為戲劇專業研究者,這算我日常工作的一部份,二來不算王一博本人的粉絲(路人粉,關註他的作品和發展),可以換個角度來探討,也剛好借由這個似是而非的問題聊聊演員養成價值觀上的一些常識性誤區。

簡單來說,提問裏的四個小分句和分句本身的邏輯關系,我認為是錯誤的,這是基於一般意義上的演員培養而言;更不要說放在王一博這個已經成名、擁有繁重工作內容的個體身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這是最基本的原則。那麽這個回答我分兩部份,第一部份關於演員的時間和沈澱,第二部份關於大熒幕和沈澱。

先來說說提問者描述的這一對矛盾:「演員需要沈澱而王一博非常忙」。不是別人對提問者的表達能力苛刻,而是在幫你疏清語意關系而已,畢竟先搞明白你的困惑是什麽,再解疑就比較容易。正常情況下,大家不會誤解「沈澱」的含義,問題出在和後面的關聯上:如果要與他的忙、他的沒有時間形成對立關系,那麽這裏這個「沈澱」只能表達「閑、沒有工作」這一個語意。但是顯然,「沈澱」和「賦閑」不是一個意思,對於演員的養成來說,二者所起到的作用也天差地別。

先說「賦閑」對一個演員來說能夠起到什麽作用。在真正的從業者看來, 「賦閑」對於演員的職業生涯來說只失真害 ,你非說有人能從「賦閑」的時光裏得到養分反而滋養了他之後的發展,那不是源於「賦閑」本身,而是忍住痛苦把所有的消極因素盡量轉化為輔助他職業發展的積極因素,把損害盡量降低。我從來不會鼓勵我學生在家閑著,什麽工作機會都要去爭取,動起來就比不動強。二十來歲的人,放著在實打實的拍攝中提升自己、和前輩老師學習、和著名的編導合作的機會不要,在家裏養花喝茶請個所謂的表演老師一周上兩節課就告訴自己比別人都清高都懂如何沈澱自己,那是自欺欺人,那是自廢武功。肉身搏殺,最能體會這個行業的競爭殘酷,從而讓自己時刻清醒、努力、保持最好的競技狀態;天天泡劇組,最能接觸到這個行業前沿的發展動向、讓更多優秀的前輩和導演看到自己以爭取更好的拍攝機會;年年有影視作品播出,第一時間接受市場和大眾的檢閱、反饋,從而調整戲路擴大受眾群體,不斷重新整理已有的成績……沒有比這更好的職業狀態了,這是基本的常識。一個連續五年能有頭部影視作品播出的年輕演員,和一個拍一年歇三年的年輕演員,同等資質和心智水平的情況下,一定是前者提升更快。強調一點,我說的是本身就很優秀的前提下,那種只能接爛片連演五年還在演差班底小制作爛片的,說明本身就資質平庸在掙快錢,你讓他賦閑還是工作,區別不大;但是退一步說,合格演員只要在工作,無論班底是否優秀,就能保持一定水準並最終大放異彩,郝蕾就調侃自己是接爛片成長起來的,可就連她也沒閑著,這些作品打磨出了一個最有質感的女演員;朱一龍以前的很多作品,都沒眼看,但是他的表現是立得住的而且一直有穩定的作品輸出。我姑且相信你認為王一博屬於佼佼者,那麽就符合我們之前的判斷:一直拍片哪怕無縫進組一定強於所謂的「賦閑」。

至於所謂的賦閑帶來的痛苦,什麽臥薪嘗膽、精神的瀕死體驗、人生經歷對角色塑造的幫助,把這些視為塑造傑出演員的必要條件,我直說了,那是扯淡。苦難來了不閃躲,但沒有苦難不為工作機會創造條件而要為體驗苦難創造條件,那這種人職業觀有問題,學校不提倡,導演不敢用。要麽不夠資格要麽丟了工作還要找說辭,哈佛沒錄取我就說老子還看不上呢我自己在家學也一樣,那就請便。我非常敬佩的張頌文老師接受采訪時說起片約不斷的當紅演員都是滿眼羨慕,他可是過了十年沒戲拍的痛苦日子,論「沈澱」,誰能比過這樣的演員?但人家是懷一顆平常心,絕不賣慘,在少數的作品中認真完成表演並且盡可能爭取出演的機會,一直在前線,沒戲拍就帶學生,才有了現在。

接下來說說「沈澱」,我知道提問者可能想說的「沈澱」並不同於剛剛我們提到的「賦閑」,盡管在語意邏輯上這才是真正對應「忙碌無暇」的;你想說的「沈澱」,無非是說演員需要有時間觀察、有時間思考、有時間學習、有時間閱片等等,而不是無縫進組開機殺青、變空中飛人、綜藝代言忙不停。還是那句話,不考慮實際情況的下結論,結論只可能是錯的。關於「沈澱」,至少有兩個層面的問題需要考慮:進入職業生涯之後,演員靜態學習和動態學習之間的關系;影視作品的制作和排片周期。

  1. 職業期演員的靜態學習和動態學習之間的關系

「靜態學習」,或者具體到演員培養,聚焦的是系統的戲劇理論知識和閱片量積累,這確實需要比較安靜和集中的學習條件。王一博是偶像出身,無論是南韓的以適應鏡頭表達為目的所進行的表演培訓還是後來在國內自行報班參加表演課訓練(可能我的具體資訊不準確,歡迎更了解他情況的粉絲朋友指正),相比於專業院校四年全日制的戲劇學習,還是略顯不足,所造成的一系列客觀缺陷,這也是事實。也正是如此,國內一流的表演系對在校學生的課程學習要求還是比較嚴格的,就是為了給他們打下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為他們職業生涯的基本格局提供一個保障。

「動態學習」是什麽意思?動態學習的核心在於互動性,把所積累的知識透過互動與實踐加以深化,從而內化為個體的一部份,由認知上升為深度理解和產出,培養出行為風格和審美直覺。演員培養的許多具體環節,比如課堂的小品練習、排演話劇、觀劇交流會和大師課、相關講座,乃至簡單的影視拍攝,跟組實習等等,都是動態學習的組成部份。這兩個部份相對獨立,穿插出現。

但是這種明顯的分野,以及專家們為你精心規劃的學習內容,在進入職業生涯之後正式結束。因此對於初入職場的年輕演員來說,情況開始變得復雜起來。作為一個在院校工作的戲劇研究者為什麽會多關註一下王一博的發展,就是因為他在當下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案例,讓我們可以反思目前科班教育的培養方式中的一些問題(多說一句怕有杠精,這是我留給自己的功課而已,不會在現實生活中的任何公開教學場合說一句有關王一博的內容)。 首先 就是為本科學生精心規劃的學習計劃,依然做不到專人專項的量身客製,為了最大程度保障基本盤有效,也就意味著會或多或少忽略每個學生個體性的學習特質。然而王一博作為明星,他請表演老師也好,他在劇組直接和前輩學習也好,類似於量身客製學習計劃,就具體問題進行解決。我直說了, 在好劇組拍攝,就是天天在上大師課 。而且是手把手教,直接出教學結果,想想都覺得爽到頭皮發麻(王一博這孩子總是學了點啥技能就愛說「太爽了」。他能學習把自己學爽了,居然還有人質疑他有沒有動力提升自己,他那個鉆研勁兒你摁著他讓他別學了都拉不住)。 其次, 正是因為一博沒有經歷過由學生到從業者的身份過渡,他一直把自己當作有著天然缺陷的學習者,而演員這個職業,巧了,就是需要終生學習。畢業生們沒了學校專家為你制定每學年的學習內容,你還能不能保持自主學習的動力、學會如何搭配靜態學習和動態學習的內容?如果再加上面試難進、進組艱難的情況,一個不小心就成了「賦閑」的情況。但王一博的工作節奏和受教育背景不允許他松懈,所以反而能刺激他在靜態學習和動態學習之間不停穿梭,如旋轉陀螺,在一種繁忙到近乎眩暈的節奏中依然保持著平衡。

說完好處,說說可能存在的問題。「沈澱」最需要時間的一種表征,可能就是讀書了。大家可能覺得我姑且相信演員在拍戲片場或者出綜藝的空當也能琢磨角色,也能思考,他錄【天天向上】還能觀察到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人,但是有沒有時間讀書閱片呢?一個當紅演員拿不出一整周完整空白的時間讀【第四堵墻】會不會成為一個大問題?我認為不會,你能想到的,他的表演老師早就想到了,不光想到,還可以和他一起直接解決掉。也就是說, 調整靜態學習和動態學習的比例,或者將靜態學習的內容切割、轉換放入日常工作從而把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產出作品,是王一博一直在做的事情 。舉個例子,【第四堵墻】裏有一個章節講的是解構主義的戲劇呈現,還在末尾講了電影藝術的崛起對當代戲劇(以解構主義為主流)的影響;而在一個采訪裏,王一博說他最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是【低俗小說】,並且在和章子怡合作拍攝的短片中運用了「戲仿」(parody)的戲劇手段回應【低俗小說】這部電影。這就說明,如果我們把【第四堵墻】所提到的這部份知識理解為文本和認知所達成的靜態閉環,王一博看完【低俗小說】並且拍攝了短片,這實際上已經打破了這一閉環,作為一個學習者,完成了對解構主義戲劇核心觀點的理解、拼貼和再創作。如果僅僅是讀這本書,往往容易將解構主義戲劇的內容和電影藝術沖擊的內容割裂來看(當然,我絕不是說讀書反而沒用,而是說在轉換率上,文本閱讀較為有限,畢竟他又不是做戲劇理論研究)。依此類推,他可以在短短幾年內對諸多抽象的文本概念加以深度理解,並將這種積累直接轉化為有效的戲劇創作,我以為,這才是從業者所夢寐以求的有效「沈澱」。

當然,如果有人想強調演員也需要非功利主義思想指導下的、隨散的閱讀與思考,我舉雙手同意,不過還原到實際情況我覺得稍微有點強人所難了。不僅僅是行程密不透風的當紅明星,我們每個人也都需要非功利性的閱讀,讓文字滋養我們的靈魂。如果有王一博身邊的工作人員看到這裏,請麻煩沒收他的手機或枕頭,讓他在劇組拍攝、滑滑板、練字帖之余繼續讀【雪萊詩集】,謝謝。

2. 影視作品的制作和排片周期

上面我們已經提到了如何將所謂的「沈澱」進行切割,轉化為配合藝人工作節奏的有效提升。註意,這不是我在進行假設、提建議,而是王一博本人確確實實這樣做的。接下來想談的是,除了主觀因素,還有一個需要考慮的客觀因素就是,影視作品的制作和播出周期很長,市場往往等不起。也就是說, 「演員需要沈澱」在現行的市場條件下是個錯誤的判斷,演員更需要的是被看見

我們來看王一博作為演員的履歷。放在國民層次的市場印象中,他依然是新人演員,可實際上他從有作品到現在已經過去五六年了。如果從他作為男二參演的【人間至味是清歡】算起,也已經過去四年了。按照通行的影視行業演算法,進入到核心演員群體(在腰部及以上份量的作品中出演三番及以上角色),他五六年來的影視實績是【人間至味是清歡】(2017)、【陳情令】(2019)、【陪你到世界之巔】(2019)和【有翡】(2020-21),以及待播的【冰雨火】和【風氣洛陽】(尚未定檔)。從好的角度來看,王一博的影視實績轉換率是非常高效的:【人間】是上星劇男二,【陳情令】爆火讓他擁有超高熱度,【陪你】拿了金鷹獎最受觀眾喜愛的男演員,【有翡】進一步拓展古裝戲路和國民度。

但是我之所以想列出來是想說另一個問題:如果王一博這種公認的馬不停蹄且片約不斷的演員,目前的產出和排片依然不能保證每年都有熱播劇為他加深演員印象,那我們的市場留給青年演員的生存空間是可想而知的。例如鄧倫僅僅是2020年沒有電視劇播出,就作為一個現象引發行業內的相關討論(而從單純的專業角度來看,鄧倫作為演員的表現是穩定處於90後男演員第一梯隊的)。相比之下,我們來看一博。以德塔文年度報告為參考,列舉幾個有代表性的數據:(1)2019年,也就是一博爆紅的那一年,市場上播出的所有電視劇作品中90+95後男演員(有姓名標示的主配角)總出鏡人次是376,而盡管主演了【陳情令】和【陪你】兩部頭部作品,王一博資歷尚淺,並未進入年度電視劇頭部演員行列(電視劇行業專業景氣與商業價值藝人Top 30);(2)2020年,市場上播出所有電視劇作品的90+95後男演員總出鏡人次是401,在【有翡】播出獲得較高關註度後,王一博依然未能進入年度電視劇頭部演員行列;(3)除了統計市場總體頭部演員,德塔文報告還依據題材型別對演員參演作品進行劃分,而綜合2019和2020年的表現,王一博的最好成績都出在古裝型別上,分別拿到了古裝演員的第二名(2019年)和第十五名(2020年)。這就是說,從行業和市場的綜合印象來說,經過兩年的考察,王一博目前的影視標簽是「古裝」、「非頭部演員」,並且與近400人/次的同年齡層次同性別的演員爭奪市場份額。【特別說明,根據德塔文報告和相關行業報告顯示,2019年和2020年,王一博確實是整體市場的頭部藝人和頂級流量,但尚未進入 電視劇 行業的頭部藝人行列。】

所以,要破局,2021年至關重要。 轉換或深化戲路、躋身頭部演員行列、擴大市場份額是王一博需要憑借【冰雨火】和【洛陽】等待播劇完成的突圍目標。 所以,一個青年演員,在自身實力強勁和頭部市場推動的雙重作用下想要完成初步的、突出重圍的目標,尚且需要至少三至四年的時間,五至六部電視劇作品的錘煉,居然還有人認為演員是「等」出來的、「沈澱」出來的。這至關重要的【冰雨火】是在疫情剛維穩、【有翡】殺青之後、同期錄制【天天向上】和【這就是街舞】等綜藝的情況下拍攝出來的,到現在都沒有定檔,而2021年已經過去一半了。如果像提問者說的,要慢一點、多沈澱,按「正常」的檔期來,那【有翡】拍完休息休息去準備錄制【這就是街舞】,11月進組去演【洛陽】,【冰雨火】就可以推掉了。結果就是,到了2021年德塔文報告出來的時候,王一博的影視標簽依然只有「古裝」這一個型別,他在近兩年內都不會和「正劇、軍教」題材的作品有任何關系(別忘了,【冰雨火】和【理想照耀中國】的特殊關聯);同樣,在2020年底的電視劇行業前景規劃中,頻頻提到的」正劇發展會迎來新氣象,年輕藝人帶動軍人形象重塑「(見2020年度微博白皮書報告)詞條下也不會有王一博的名字,並成為行業動向的標桿。

總結:不去快馬加鞭不停拍攝不同題材的作品,王一博難以延續和提升與影視行業同頻共振的頂流氣象,難以盡快躋身國民級優秀演員的行列,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提問者後半部份的疑問,就更有意思了:

」王一博有時間像其他小生一樣沈澱在大熒幕上嗎?「

我們姑且提取幾個關鍵詞來解答一下:」其他小生「、」大熒幕「和」沈澱「。

  1. 」大熒幕「和」沈澱「

我以為,電影不是用來」沈澱「的,相反,是用來」飛升「的。不管是演繹質感上還是人脈資源上,電影是需要踮起腳尖」夠「的,並非想去演就能去演。尤其是電影新人,主要靠兩種方式進入圈子:「禦用」和「挖掘」,可惜,王一博兩者都不沾邊。剛剛談了這麽多,幾乎沒有涉及王一博的任何電影作品,因為目前為止,他也確實缺乏成熟的電影角色(趙書宇和紅孩兒不提也罷)。

這就是目前的困境:作為超人氣偶像、準頭部電視劇演員,23歲的王一博依然沒有斬獲電影作品(我知道在拍【維和】啦,但還沒有上映)。提問者說王一博應該去大熒幕沈澱自己,拍五部速食電視劇不如演一部好電影,大概是這麽個意思哈。我的理解是, 他在自己沒有準備好之前不會這麽做,在沒有被市場看重之前沒有機會這麽做, 懂??這涉及以下幾個層面的問題。

演繹質感的要求 。電影的表達方式和電視劇不同,對演員能力培養的側重點也不同,這就意味著,在踏足電影行業之前,王一博需要進行訓練方式的調整和閱片量的積累。看懂沒,這種所謂的」沈澱「遠遠先於大熒幕的呈現,功夫下在幕後,電影作品只是一個演員沈澱過程的匯報而已。而王一博遲遲沒有電影上映,從主觀角度來說,我認為這是他對電影藝術尊重的體現。可能得益於在【天天向上】多年的歷練,總有」拜師「或者親歷一些行業的機會,我發現他對於各種職業門檻的尊重高於一般的年輕人。就連舞蹈這種公認的強項,他也經常強調自己與職業舞者(比如職業BBoy)之間的區別。他反對淺嘗輒止,在 Vogue Film 的采訪中說:「你不能只學一個表面的樣子:賽車只學一個姿勢是不能上賽道的,舞蹈學擺幾個姿勢是沒有辦法上舞台的。所有的事情要做好,都是需要時間和功夫。」所以還未練好本事就空降某一藝術門類的事兒,王一博是做不出來的。當然,我在之前的文章裏也寫過,他其實是適合電影表演的,從去年搭檔周迅的【花的遊吟】的電影短片也可以看出,選對路線,他的風格在大熒幕上相當出彩。所以如果有好的團隊和劇本,配以打磨之後更為松弛的表演技術,未來王一博的電影作品是值得期待的。

電影市場的不穩定性 。好的電影作品可以打磨演員的質感,也可用來沖獎,贏得更多的好口碑,這些道理大家都懂。不過如果真的持續關註華語電影,我不太相信有人認為目前的電影圈是一個純粹的」貼金行業「。流量演電影,翻車的不少;撤檔、刪改、資本賽局、制作團隊出現問題的情況屢見不鮮,電影本身的品質和市場口碑也是參差不齊,能夠為演員贏得的曝光持續性差別也比較大。近五年來叫好又叫座且主演是青年男演員的電影作品,著實不多,而王一博在這方面,還沒有晉升為電影方考量的第一梯隊。因此在這個大背景下,只選擇電影作品、磨三年基本功賭一部電影做彈板,並非明智之選。哪怕走品質之路,最好的選擇也應該是 高品質電視劇提升國民度+有特色的電影作品(3:1) 這麽個搭配思路。相比於電影水平的不穩定性,我並沒有覺得就演員的培養來說,電視劇就一定低於電影,能夠在電視劇片場認真拍攝,好好提升,這也是一種沈澱。同理, 沒有一種藝術形式本身能成為演員品質的保障。

2. 」其他小生「與電影資源的稀缺。

把對比範圍縮小到」其他小生「,這倒要謝謝提問者,而且這也說明,」小生「由於年齡所限,只是人生的某一階段,王一博目前雖然忙成個陀螺,不過當他不是」小生「了,工作節奏肯定會有轉變。

記得我在RADA存取的時候,接待我的英國教授談起演員的年齡就很感慨,他說戲劇對演員的年齡最包容,三十歲的演員和二十歲的演員可以演同一個角色的AB角,電視劇次之,而電影最苛刻,尤其是頂尖團隊在選用演員時,差一歲就是一個檔,選角導演挑人的時候只會將相近年齡的演員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所以按這個理解,90後男演員如董子健、鄧倫、李現、屈楚蕭、彭昱暢等,不應該在提問者的設想範圍裏出現了。那麽比較公平的人選是95後有突出電影作品的男演員,我能對標的有代表性的演員只有劉昊然和易烊千璽。這篇文章不進行任何專業方向的比較,只從演員的發展路線來看,王一博的選擇為什麽不同於劉昊然和易烊千璽。

(1) 時間節點的早晚 。劉昊然進入演藝圈就是13年被選中出演電影【北京愛情故事】,這時的易烊千璽剛加入TF Boys,王一博還在當練習生準備出道;而到了17年和陳凱歌導演合作的【妖貓傳】讓他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梯隊的95後電影男演員,王一博此時連電視劇【人間至味是清歡】還沒有播出。接下來的兩年,易烊千璽發力,憑借組合的國民級影響力和資源背書,以及專業能力的悉心培養,到了19年,電影【少年的你】上映,廣受好評,第一部主演的作品就成了代表作,而王一博在這一年剛剛演了部網劇成為「新晉流量」,飛速提升的只是商業價值而非影視實績。所以,早入行,早被看到,早參與好的電影團隊計畫,這就使得劉昊然和易烊千璽以非常亮眼的成績成為「少年形象」的代言人。盡管實際年齡相差不大,但是入行早晚直接決定了王一博已經和這一類電影形象擦肩而過了;而以他13-19年的表演水平胡影視資源,在行業定級中根本無法與這兩位演員相較。這不叫王一博「落後了」,而是起跑時本來就不在一個組別裏。(2) 核心優勢的差異 。劉昊然和易烊千璽都擁有在中央戲劇學院就讀的經歷,他們的核心優勢就是走專一化的演員路線(不是說他們不上綜藝不做代言,是說職業規劃上的核心優勢)。而王一博的核心優勢,必須結合他的從業經歷來看,是一個多線推進的狀況,演員身份只是其中之一,這一點他自己非常清楚。從吸引受眾的角度,王一博的粉絲很多是他的舞台粉愛豆粉;從市場和資源的角度,他作為一個影視後台薄弱的藝人,需要大量的商業曝光來維持超高人氣和多棲藝人的品牌形象,這就需要相應的時間和資源之間的置換與賽局。我倒是想讓他在大山裏拍一整年電影不露面,為什麽要分時間出來拍代言物料呢?可這種要求是出於對現有的資源市場的無知與偏見。目前為止王一博對影視作品機會的爭取,既需要在專業能力上被認可,也需要商業價值和品牌形象上被認可。你只看到了冰山一角,有的演員選擇閉關演了部電影,那看不見的部份意味著根基已穩、精準沖鋒的坦然。王一博,作為一個後來者、外來者,目前過不上這種日子。此外,多棲發展,也確實是王一博作為藝人,在這個時代需要肩負的某種責任。破圈、破局、打破自我的邊界,20年到今年上半年的種種過往,不多說了,正是多重身份的核心優勢帶給他的、帶給我們的。這是他不需要「復制」昊然和千璽兩位優秀藝人已經走過的道路的原因。

寫到這裏,窗外天色向晚。我不禁在想,在這個問題背後,似乎觸碰不到多少留給王一博的愛意,也觸碰不到多少人情味:他被耽誤的那些年,他沒有工作的那些年,他不停輾轉於各個專業領域尋找機會的那些年,真正了解過他的過去的人,大概只會感慨紅了真好;而如今,他剛剛在電視圈有了水花就有人質疑他為啥沒有電影作品,他為了貼合角色增肌健身、想在大熒幕上有所突破又有人擔心他不夠愛豆不夠貌美。。。過分的患得患失不僅沒有意義,有些擔憂甚至根本不成立——就像這些似是而非的、與演員養成相關的判斷。記者問一博,街舞節目組來聯系你時,你有什麽感想?

他說: 「終於來找我了。」

簡單的一句話,卻同時飽含著自信,淡定與感恩,長舒一口氣的釋然,少年心性下蓬勃美好的野心,甚至能聽到漫長等待之後活動筋骨的聲音。一束光打在他身上時必定光芒萬丈,無須與任何人比較。「終於」來了的,必是恰時來的。而這句話,也可以回應所有的質疑,有關所有看似「遲到」的嘗試和「遲到」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