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在亞布力論壇上表示:「2023年,我們看大模型像仰望神一樣,覺得那是曼哈頓計劃,造了一個原子彈。到今年年初,你們再看大模型就跟茶葉蛋似的。」他指出,現在開源模型比比皆是,各種模型層出不窮。
周鴻祎還指出:「選模型已經不是問題,而且都免費。去年大家都飆著OpenAI,都想搞通用大模型,想壟斷全世界。但2024年的目標變了,是大模型如何找到自己的套用場景,而最大的套用場景就是跟各行各業結合,因為和各行各業結合才能帶來工業革命。」
2022年,11月,OpenAI公司釋出了ChatGPT,在接下來的2023年中,這種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開始頻繁登上媒體頭條。基於GPT-3.5和GPT-4大模型的ChatGPT可以用自然語言與使用者進行對話,還可以生成各種型別的文本,例如程式碼、歌詞,甚至是論文等。
ChatGPT的火爆程度可以從它的估值上看出來,其公司OpenAI的估值一度高達290億美元,成為美國估值最高的初創企業之一。
ChatGPT也引發了國內外相關產業的競賽熱潮,全球各大企業都釋出了自己的大模型和AI聊天機器人,例如微軟的Copilot、谷歌的Gemini和亞馬遜的Olympus等。
國內企業當然也不會示弱,百度、阿裏、騰訊和華為等一線科技巨頭均紛紛下場,釋出了自己的大模型。百度的文心大模型、阿裏雲的通義大模型、騰訊的混元大模型、華為則有盤古大模型,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然而,在經過一年的喧囂之後,國內外的大模型似乎又都無一例外地都陷入到了一個怪圈,那就是「釋出時熱熱鬧鬧,落地後卻變得悄無聲息」。
各家的AI大模型都沒有在市場上掀起太大的波瀾,只是在技術界和產業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卻沒有引起太大的社會共鳴。
電科技認為,這主要還是因為大模型的「不接地氣」。在普通使用者看來,這些大模型似乎更適合用在一些簡單的休閑場景中,如陪使用者聊天、寫詩、生成影像等等,這些功能雖然有趣,但是並不能為使用者產生太大的價值。而在工作場景中,大模型尚待進一步最佳化。之前各家宣傳的「提高生產力、解放想象力」願景其實並未實作。
對於各家企業狂卷大模型的做法,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就曾表示,大模型本身是不直接產生價值的,基於基礎大模型開發出來的套用才是它存在的意義。李彥宏直言,對於創業者來說,「卷大模型沒有意義,卷套用機會更大」。
雖然李彥宏的這番言論是為了推廣自家的產品,但是國內大大小小的企業都在爭相開發大模型卻是真實存在的現象。
就像當年的千百家團購網站忽然拔地而起而又忽然轟塌倒地的景象一樣,大模型如今也正在重復這個故事,儼然有了從「小甜甜」到「牛夫人」的滄海桑田之感。
難怪周鴻祎吐槽,現在的AI大模型已經從原子彈變成了茶葉蛋。
對於大模型產業的未來,目前業界的一大共識是,它的未來在於與產業實作垂直整合,企業需要訓練自己的「私有化大模型」,並將其打造為自己的核心資產。
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就曾表示:「AIGC(生成式人工智慧)在國內只有兩種機會:1)現有場景降本增效;2)技術非常難,美國也做不出來,國內部份人工部份AI直接交付結果,比拼銷售效率和支付效率。全部AI的反而很快就會成為紅海。」
朱嘯虎還指出:「很多垂直場景用開源小模型最佳化後的結果遠比通用大模型要好,垂直場景和數據的重要性遠超大模型本身。」
大模型的未來會發展成什麽樣子,誰也不知道,但是一個總體的期待就是,大模型需要「接地氣」,能夠落地生根,和各個產業進行深度結合,而不是身懷絕技卻難堪大用。
電科技相信,在經過了2023年這個「AI元年」之後,未來人工智慧大模型很可能將走向新的方向,產業還會經過一番大浪淘沙,一大批乘風而起的大模型會消失,就像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所預判的那樣,「中國現在有數以百計的通用大模型,其中的90%沒多大用處,也發展不起來,只會加劇資源和人力的浪費,應該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