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英文「free」,象征自由。
早在2012年的暑假,杭州三位即將出國留學的高三學生,因為喜歡音樂,一拍即合,組織了一場音樂會,取名「FREE浮力音樂節」。搖擺、咆哮、翻滾……年輕的高中生們拿起樂器,組建樂隊,在熱烈的音樂裏釋放青春。
浮力音樂節現場 馬沛東/攝
就像野草般生生不息,浮力音樂節全靠一代又一代的杭城高中生們默契接力,在年復一年的舉辦中,見證一屆又一屆少年的成長。
7月18日,夜幕降臨,第十三屆浮力音樂節的舞台上,音樂如期響起,這是屬於杭城高中生們的仲夏夜之夢。
奏響的旋律,舞動的雙臂,夏日狂歡背後,關於少年和夢想,音樂與自由。
浮力音樂節現場 馬沛東/攝
高中生樂隊
7月18日下午4點,杭城暑氣未散。66LIVEHOUSE音樂現場,一場音樂的熱浪正在醞釀——再過一個小時,第十三屆浮力音樂節在這裏開啟。等待入場的觀眾排起了長隊。當天600張門票銷售一空,再加上親友團、後援團,進場觀眾人數,達到七八百人。
門口等待入場的觀眾 浮力音樂節團隊提供
這一晚,是屬於高中生的主場。
Anti-lie樂隊來自杭州第二中學(濱江校區),酸式鹽樂隊來自杭州學軍中學,Lihua’s樂隊來自杭州第十四中學,爆炒田雞樂隊來自杭州第九中學,Zoo樂隊來自杭州第二中學(錢江校區),心潮樂隊來自杭州高級中學(錢江校區),超前樂隊來自杭州第四中學,派樂隊來自杭州師範大學附屬中學,Glory樂隊來自蕭山中學,王信予同學來自杭州外國語學校劍橋高中。
除了杭州市本級之外,拾一樂隊來自余杭高級中學,M-Dreather來自嘉興第一中學,YOreRU樂隊來自桐鄉高級中學,還有花葬樂隊,來自上海師範大學附屬外國語中學。
樂隊的名字,藏著年輕人的小心思,還略帶一點天馬行空。
浮力音樂節現場 馬沛東/攝
比如Lihua’s樂隊,這個名字的靈感來自高中英語中常出現的主人公「李華」,取這個名字,是希望大家可以充分發揚自己的熱愛,帶著熾熱的理想,成為不被定義的、自己期待的閃耀的人。
除了14支高中樂隊和兩位獨立表演者之外,浮力音樂節的幕後團隊,同樣來自杭城多所重高。
浮力音樂節現場 馬沛東/攝
演出效果出乎意料。
「非常震撼,大家都很認真地享受音樂。」 負責今年浮力音樂節策劃的孫愷昕來自杭州第十四中學(鳳起校區),不久前剛結束高考。演出前,心情緊張忐忑,但現場帶給他很多驚喜——音樂裏包含年輕人的夢想,因為熱愛在舞台上表演,有樂隊成員激動到淚流滿面;音樂創造了情感共鳴,當有樂隊演唱起【海闊天空】時,台下的中年觀眾舞動手機,伴著旋律重回青春時代。
「快要結束的時候,有將近50位同學,前後搭著肩,在場地內開起了‘小火車’,隨著音樂有節奏地前後跳動。」從一開始的幾個人,到後面繞場一圈,音樂帶來的快樂,在陌生人之間彌漫。為了音樂節,孫愷昕和團隊默默做著很多工作,也碰到一些無可奈何,但過程中收獲到的,如潮的好評和認可、越來越多的人堅定地支持,還有看到高中生熱烈、自由且多才多藝,讓孫愷昕動容。
浮力音樂節現場 馬沛東/攝
13年的接力
浮力音樂節,可以說是全國最老牌的高中生音樂節之一。2012年,舉辦的第一年,【錢江晚報】就用近一個整版的報道關註。那一年,7支樂隊參加演出,除了一支嘉賓樂隊和一支大學生樂隊,另外5支樂隊來自杭州高級中學、杭州第二中學、杭州外國語學校等高中,還有兩支樂隊是混搭的,1000張門票很快賣光。
今年,浮力音樂節已經走到第十三屆,組織策劃的幕後團隊,也在一代代杭城高中生手中完成了接力。
浮力音樂節現場合影 由浮力音樂節團隊提供
來自杭州第二中學(濱江校區)的沈弘毅,負責今年浮力音樂節的宣傳。浮力音樂節的微信公眾號,也是她負責營運維護。
沈弘毅從小接觸音樂,會樂器,愛唱歌,初中畢業時還自創過兩首校園歌曲。進入杭二中後,她加入學校年華合唱團,擔任高音部部長。
但懂音樂和策劃音樂會,是完全兩碼事。
今年1月首考結束後,沈弘毅受邀進入浮力音樂節幕後團隊。從那時開始,她慢慢了解這場音樂節的歷史——杭城高中生用一年一度的狂歡夜,致敬每一個拼搏不放棄、堅持夢想熱愛的少年。
夢想很熱烈,但真正落實到一場活動,有太多挑戰。
從合作夥伴的邀請、場地的租賃到贊助商的簽約,策劃過程中繁瑣、枯燥的內容遠超想象。
「比如籌辦活動要審批,報批要提供每一位參與者的身份資訊和材料。」聽起來簡單的一件事,卻瑣碎繁雜,十多支樂隊100多位成員,很多都是住校的,只有把資訊傳遞準確,把要求說清道明,才能縮短收集材料的時間,確保審批不被延誤。而樂隊招募、場地確定、節目安排……每一步都考驗著這群高中生的綜合能力,「有一首曲子很多樂隊都報名表演,但從演出效果出發,我們只能說服其他樂隊更改節目。」
直到演出當晚,考慮到曲目風格和樂器換場方便性,節目順序仍在微調。「需要很強的統籌能力,也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
浮力公號後台常常有成百上千的新訊息提示,大小模考的前夜仍有事項要安排落實……討論、協商、爭吵、安慰,幾乎所有浮力策劃團的工作人員都能在聊天歷史中檢索出幾十乃至上百小時的語音會議記錄,這片網路上演著高中生理想主義、也見證著高中生踏入成人社會的現實蛻變。
浮力音樂節現場 馬沛東/攝
熱愛與夢想
有人說,浮力音樂節就像一場視聽盛宴,每一個音符都充滿魅力,令人心潮澎湃。而音樂節背後的故事,是一群年輕人用熱愛抵擋萬難。
來自桐鄉高級中學的YOreRU樂隊,100天前彼此素不相識,因為要參加音樂節而組在一起,成員分散在三個年級,排練時間就不好湊;有上海的同學為了參與到浮力音樂節,多次往返杭州、上海;有樂隊在外面租用練習室,因為平時忙於學業,只能在周末淩晨4點排練;還有同學為了演出,特地從英國趕回杭州……
浮力音樂節現場 馬沛東/攝
記得浮力音樂節第一年舉辦時,潮新聞·錢江晚報記者感受到了一群高中生的無奈——組樂隊經常要排練,很花時間,爸媽怕耽誤學習,不支持,有一位樂隊主唱為了攢錢買吉他,整整一年沒吃中飯。
「現在好多了,我們有了更多元的升學途徑,樂隊中有好幾位都是走藝考或者藝術留學的;像我們杭二中學校也挺支持,本身就有豐富的社團,能組十多支樂隊,學校裏也提供排練室。」
樂隊成員表演 馬沛東/攝
身為高三生,在學習之余要抽出時間應付音樂節的大小事,壓力在所難免,但在沈弘毅看來,這卻是放松調節的一種方式,「專註於高考不一定代表高效學習,只做一件事,人會格外焦慮、緊張乃至低效。與其糾結,不如好好規劃時間,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參與其中。」
接手了浮力音樂節的相關工作後,她發現自己更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平時住校不使用電子產品,專心學習,周末回家全心撲在音樂節上,「最高效的一次,一個周末完成了7篇樂隊推文。」
父母觀察發現,沈弘毅確實能做到將學習與活動清晰分開,高三成績穩中有升,也打消了顧慮。今年高考,她發揮出色,9月份即將赴浙江大學求學。
音樂節結束,沈爸爸轉發了浮力音樂節的微信推文,並在朋友圈留言:女兒和朋友們暑假組織音樂節,付出了高考前的每一個周末,近百條的公眾號,因為熱愛,所以無怨無悔……
浮力音樂節現場 馬沛東/攝
第十三場浮力音樂節已經閉幕,孫愷昕、沈弘毅和小夥伴們的腳步,卻並未停止。
今年浮力音樂節有50多支高中生樂隊報名,最遠的來自黑龍江,其中還有不少來自上海。於是年輕人們一合計,8月21日將在上海組織一場——這是浮力音樂節第一次走出杭州。
這個暑假,浮力音樂節的參演樂隊,還將組成一個公益表演團隊,送音樂下鄉,首站設在了湖州的一處文化禮堂,希望透過給鄉村孩子普及不常見的樂種、樂器乃至升學路徑,把豐富的音樂資源種入孩子們期待與好奇的土壤。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