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家居

為何古代只有中國出產絲綢?

2014-03-31家居

先說是不是再說為什麽。

1,是不是在古代的時候只有中國出產絲綢?

很明顯不是的。在絲綢行業史中有五個重要的繞不過去的國家:中國、印度、拜占庭、義大利、法國。

中國自不必說,公認的絲綢起源國家 。甚至古代東西方歷史交流中的商路也早就被命名為絲綢之路。

20世紀60年代,在河南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裏的賈湖村,專家們 發現一座上古遺址,後來命名為「賈湖遺址」,距今約9000—7500年。在這座遺址中,考古專家有很多重大發現,其中很多屬於中國第一:中國最早的酒,中國最早的樂器——骨笛,中國最早的原始文字刻符——賈湖刻符。

這座遺址面積很大,所以迄今經過了八次挖掘考古,最近的一次是2013年。就在這一次挖掘中,考古專家又有了重大發現:找到了中國最早絲綢的存在證據。

專家對賈湖遺址中的墓葬挖掘時,收集了墓葬人的遺骸腹部土壤樣品。經過科學化驗,確認檢測到了蠶絲蛋白的殘留物。賈湖遺址中出土了編織工具和骨針,根據這一些制衣工具來看,賈湖先民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編織和縫紉技藝,並有意識地使用蠶絲纖維制作絲綢。

但即便這樣,在歷史上絲綢從來並不是「絲綢之路」上的唯一主角,特別在中後期,由中國輸出的最大宗商品是瓷器和茶葉。因為其實在很早之前,西方已經學會了養蠶、繅絲和織絲綢的技術,不再需要從中國進口了。

印度呢? 印度和大多數文明古國一樣,都是歷史發明學家。

印度的很多學者向來認為印度是絲綢的發源地,雖然荒謬,但印度絲綢發展確實也不晚。據一些文獻的記載,印度的絲綢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紀。學界的主流看法認為印度的蠶絲業是在公元前40年經絲綢之路由新疆傳播到印度。其實印度的絲綢業是獨立發展還是傳播進入,目前難有定論。因為據中國的史料記載,公元四、五世紀,絲綢產品才開始由中國輸入包括印度在內的其他國家。

印度是世界上唯一的生產了世界上所有已知的家蠶和野蠶品種的國家。除桑蠶外,還有蓖麻蠶、印度柞蠶及琥珀蠶。雖然桑蠶絲確實占蠶絲總產量的90%以上。

盡管中國一直壟斷著這種輕薄透明織物的生產,然而許多國家也在不斷嘗試生產多彩花紋絲綢(原產地為中國)。雖然當時中國花紋絲綢在各國的需求量很大,但來自中亞各國(波斯薩珊王朝、拜占庭、印度)的產品也開始不斷出現在國外市場。

根據拜占庭帝國歷史學家的記載, 早在公元6世紀,就有兩名僧侶向查士丁尼大帝進獻絲綢的原理和蠶蛹樣品。直到查士丁尼一世皇帝於553年至554年間命人從中亞偷運蠶種,結合已有的養蠶繅絲知識和埃及紡織工藝,拜占庭帝國成功復制出了一批絲綢。

景教僧侶偷運蠶種後沒多久,六世紀的拜占庭史學家「衛兵米南德」就記載粟特人希望建立中國與拜占庭間的直接絲綢貿易。與薩珊君主庫思勞一世聯手擊敗嚈噠人後,突厥君主室點密收到了粟特商人的請求,他們希望能得到批準,前去覲見薩珊君主,以便取得穿越波斯領土、將絲綢直銷拜占庭的特權。室點密駁回了第一次請求,但第二次他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將使臣送往薩珊帝國,然而這些使臣有不少卻被毒殺。在這種形勢下,馬尼亞赫使臣被密派往君士坦丁堡。他在568年抵達君士坦丁堡時,不僅帶來絲綢作為贈禮,還提出了聯手突厥打擊薩珊的同盟提議。查士丁二世皇帝欣然應允,並派出使臣前往突厥汗國以確保粟特人的絲綢直銷特權。然而,即使拜占庭本土的絲織業於五世紀起步,但中國進口貨仍然是高品質的代名詞。

但不得不承認,拜占庭、波斯、粟特等西方絲綢在緙絲、織錦起花等技術上是比中國先進的,也是中國絲綢學習的物件,尤其是類似緙絲這種東西,中國發展的比較晚了。

拜占庭絲綢在歷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與之相關的宮廷禮儀與教會實踐被法蘭克人繼承,正如拜占庭宮廷的裝潢風格和服飾款式在伊 斯蘭世界廣受歡迎一樣。拜占庭發展出了華麗的宮廷服飾,並確定了民用、軍用、宗教用的服裝款式。在西歐,絲綢也曾被發現於某些的墓葬裏,並用於書籍裝訂和裝飾聖物匣。雖然很少有資料提及這些絲綢的詳細產地,但仍有資料指出,若絲綢的細節足夠完備,則可以辨認是否是「拜占庭制造」。

拜占庭的絲織業在中世紀早期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直到義大利絲織業在十二世紀興起,帝國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被擊敗並逐步瓦解,此時中國正值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中國絲綢價廉物美,大量出口西方。

同時義大利、德國、瑞士的一些城市,也已成為絲綢「重鎮」,逐漸具備了與中國絲綢抗衡的實力。

盧卡是義大利中部的一座小城,曾經是義大利著名的絲綢產地。 從13世紀開始,受制於晚期阿拉伯帝國的層層盤剝,從陸路進口的中國絲綢進入歐洲境內時已經貴成天價。高企的價格刺激了義大利人發明創造的智慧,試圖自己仿造絲綢。

論產品品質,一開始略遜於中國同行,但中國絲綢價格的一路暴漲也給了盧卡「山寨貨」以發展空間。很快,盧卡絲綢拉平了和中國絲綢之間的差距,繡著東方龍鳳、獅子、大象、蓮花等紋樣的便宜絲綢甚至比中國貨更受歡迎。

而科莫至今仍然是義大利高級絲綢的產地。這裏的絲綢紡織興起略晚於盧卡,大約在歐洲黑死病爆發之後。此地原本氣候較冷,不適應養蠶,當織絲工人受到瘟疫威脅北上避難的時候,才帶來了制絲技術。此處土地肥力不足,不適合種植小麥,但種桑樹倒是恰到好處。

在盧卡織絲技術的基礎上,科莫的工匠把圖案印染做到了極致。工業革命之後,大機器生產開始流行,但科莫絲綢仍然對手工制作有相當嚴格的要求,這使得它的生命力一直保留至今。

克雷菲爾德這座德國小城不僅是中德海運貿易的見證者,也是絲綢紡織業大戶。由於德國北方天氣苦寒,種植桑樹和養蠶多有不便,於是織絲工匠選擇從中國進口生絲來加工。

恰好在18世紀到19世紀中葉,海上絲綢之路的生絲運輸成本一再降低,使得在克雷菲爾德用中國生絲織出來的絲綢,比從義大利陸路運來的絲綢還要便宜。

由於和中國生絲出口商關系良好,此地的商戶在清朝被迫開啟國門之後,成為第一批入駐上海、廣州等通商口岸的外商。

法國則比義大利略晚一點。

大概在14世紀初,法國還處於卡佩王朝向瓦盧瓦王朝過渡的歷史階段,養蠶技術也還沒有傳入法國,當時亞維農地區就已經出現了絲織業。到了15世紀,法王在裏昂創辦了一年2次、每次為期6天的絲綢集市。1495年,法王查理八世從波斯將蠶種帶回法國,開始生產絲織業的原料——生絲,裏昂的絲織業得到了法國王室的支持,成為法國絲織業的中心。

16世紀末,法國進入了波旁王朝時期,由於王室的力推動,絲織業蓬勃發展,義大利技術工人開始湧入法國,法國絲織品的品質可以比肩當時的歐洲標桿——義大利。17世紀中後期,太陽王路易十四登基,伴隨著一系列軍事和外交的勝利,法國成為歐洲時尚潮流的風向標,法國絲綢成為歐洲時尚中的最亮色,形成了獨立的絲綢藝術風格。

法國當時有很多地方生產絲綢,但是裏昂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第一個也是最大特點就是它有整體產業鏈。其他的城市基本上都是做某一方面的織物,比如像法國北部的小鎮加萊,它以生產蕾絲為主;聖安地安基本上是生產緞面為主的。每個地方都各有特點,而裏昂基本上所有的門類都可以找到,產業鏈相當強。

裏昂在一百多年前已經有了紡織博物館,當時在整個法國來說它是唯一的存在,屬於工商商會,專門以絲綢企業聯合建立起來,另外還有裏昂歷史博物館,紡織工人之家、法國絲綢聯盟、等等博物館、工作坊和絲綢廠家,可見當時妍妍向榮的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裏昂絲綢業已經脫離了單純對技術的保護,取而代之的是對創新的保護、對設計師的保護、對技術專利的保護。設計師的作品全有版權,有版權的貿易使得有大量的人願意來做設計。當時裏昂最多的時候有80多個設計師或者設計作坊,會產生大量的創新作品,國家對他們的革新與創新有一系列智慧財產權政策來保護。

所以歷史上留下不少設計師的名字,也出現了像賈卡一樣的人物,他專門發明了機器,傳播到全世界各地。

綜合來說,中國的絲綢是世界絲綢技術的(除了印度史學界)公認最早的發源地,但在歷史上絕不是唯一的主角。

2,據說絲綢曾經在西方貴比黃金。

是的沒錯有這個說法(傳說),但你誤會了,這裏並不是指中國絲綢,而是拜占庭絲綢。

這裏我又要提到拜占庭了。

由於拜占庭絲綢的新型織機作用,平紋織物已在羅馬世界廣為流傳,此外三世紀中葉以後,花紋日益繁復起來的錦緞也亮相了。經緯復合斜紋織物的發展不晚於公元600年,而彩色復合織物更是在隨後幾個世紀裏成為了拜占庭絲織業的標準產品。公元1000年左右,單色細錦緞織物流行於拜占庭與伊斯蘭地區,這些織物更傾向於透過富有對比層次感的紋理而不是亮麗的顏色來渲染圖案。

拜占庭紡織業所用的其他染料有茜草、胭脂蟲、靛藍、黃木犀草、巴西紅木。金線則由鍍了貴金屬的細線纏繞在絲線芯上制成,關於價格不菲的骨螺紫染料的規章制度歷年來有所更叠,不過仍主要限於特殊階層使用,或作為外交國禮。

來到六世紀(也可能是五世紀),拜占庭壓花織物展現了嚴密覆蓋著織物表面的小紋飾,例如心、萬字、棕葉飾和葉飾,這些紋飾由雙層不同色彩的經緯線織成。隨後,一些明顯可辨識的植物紋飾(如蓮葉和花)以及人物形象也出現在了絲綢上。現存的織物顯示了自從七世紀阿拉伯征服後,拜占庭紡織中心與新興的環地中海及中亞地區的穆 斯林紡織中心之間在紡織技術、圖案主題方面進行了豐富的交流。八世紀和九世紀的紋樣展現了成排的大小圓章型圖案,以及成雙的人物、動物形象圍繞著垂直座標軸翻轉映襯。許多紋飾仿造了薩珊王朝的設計,例如生命之樹、帶翅的飛馬、獅子、虛構的獸類。

之前提到拜占庭絲綢發展出了華麗的宮廷服飾,並確定了民用、軍用、宗教用的服裝款式。這些絲綢是一種便攜的財產,而且可以很好地在有需之時兌現出手,這種價值不菲的織物, 在傳說中被描述為等價於黃金 ,它們成為了四至十二世紀間拜占庭帝國強有力的政治武器。它們作為國禮,鞏固了法蘭克人與拜占庭的盟約。威尼斯、披薩、熱那亞和阿馬爾菲得到了拜占庭的特許絲綢經營權,以換取陸海。

3,古代中國為什麽能千年壟斷絲綢生產?

已經說的很明確了,不再贅述。

————————————————————————————

在評論區發現有個朋友想知道波斯的絲綢發展歷程,我其實對這塊不是很專業,就拿我知道的隨便說一說吧。

一般認為公元5世紀中葉,波斯人開始掌握了制造絲綢的技術,波斯錦也開始向中國境內返銷。在絲綢工業史上波斯一直是比較重要的生絲生產地而非絲綢生產地,但還是有一定成就的,比如剛才說的所謂波斯錦,和傳統的漢錦幾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

波斯錦主要有兩個特點:

一是采用斜紋的重組織、緯線起花,夾經常用雙線,不像漢錦的底地是平織物,經線起花,夾緯是單線的,所用的絲線都加拈得較緊,不像漢錦絲線多不加拈或加拈極松,東晉、北朝時代主要品種仍是漢代以來的平紋經錦。

二是花紋圖案有典型的薩珊王朝風格,一般認為最有代表性的是聯珠圓圈分隔成各個花紋單元的花紋。這兩種技法實際上對當時的隋唐時代影響已經非常巨大了,這種斜紋緯錦在7世紀中葉到8世紀中葉盛唐時期,成為中國西部地區風行一時的新產品。甚至一些具有唐式的花鳥紋錦和彩條錦也都采用了這種新織法,這也是唐朝絲綢編織水平遠超漢晉的原因所在。

但由於唐代手工業水平遠超波斯,導致這種織法被破解成為唐朝絲綢織錦的代表作,流程也得到了迅速最佳化,同時也由於波斯本土的戰爭原因,唐朝本土產的波斯錦一百年內在世界範圍內迅速代替了波斯原產的波斯錦的市場地位,薩珊波斯風格的聯珠紋飾慢慢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波斯錦雖然一直存在,但早已結束了世界絲綢的主流文化圈,波斯也慢慢整體轉向了生絲出口行業。

很典型的「你做的很好,但馬上就是我的了」。

後來一直到了17世紀中期,伊朗蠶絲業才在慢慢開發中重新來到了鼎盛時期,但在1722 年伊朗王朝更替後,由於部落間戰爭的破壞,蠶絲業又進入了快速衰退期。19 世紀初隨著伊朗社會恢復穩定,對英國等歐洲國家生絲出口需求的刺激下,伊朗蠶絲業又開始恢復發展。

好景不長,1865年由於蠶微粒子病的爆發,幾乎摧毀了整個伊朗的蠶絲業,後來又經歷了伊斯蘭革命,導致在這段時間內伊朗基本結束了世界蠶絲業的中心地位。

19世紀70年代後,伊朗的蠶絲業以吉蘭省和馬贊德蘭省為中心才重新得到恢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