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家居

為什麽有些牙醫不推薦使用電動牙刷?

2020-01-02家居

這個問題也激起了我的好奇。

是喔,介紹電動牙刷缺點的文章似乎沒見到過。

電動牙刷在缺點、副作用、臨床安全上的研究如何?

心血來潮學習了一番。

要點總結如下,希望給大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1. 電動牙刷有可能導致牙齒磨損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分兩種研究:

一是體外研究,即找一顆牙齒、或者與牙齒材質類似的物體,模擬刷牙動作,最後去測量磨損量。有時還會加上各種條件,比如酸性溶液浸泡,比如不同的摩擦方式、頻率、力度,總之盡量模擬實際刷牙。可想見,這種研究離真實情況肯定還是會存在差距的,卻是低成本通向真實的墊腳石。這類研究,單純研究電動牙刷的不少(畢竟插上電等結果就行,堪稱全自動研究),但同一個條件下對比電動和手動的就很少(每個樣品手刷上萬下,我隔著paper都能感到一絲慘烈,麒麟臂也不過如此)。對於這個問題,最新一篇綜述已經是10年前的 [1] ,結論如下:

  • (1篇研究)對於泡酸軟化過的牙釉質,電動牙刷磨損大於手動刷牙。
  • (3篇研究)對於牙本質(牙釉質裏面那層),電動牙刷和手動牙刷的磨損效果相同。
  • 二是在體研究,實際去測量人使用不同刷牙方式後的牙齒磨損情況。此種磨損一般指「楔狀缺損」,一種錯誤手動刷牙所特有的磨損。我認為,這個問題其實才是電動牙刷磨損牙齒的蓋棺定論:相比於手動刷牙產生的磨損,電動牙刷的強勁動力,究竟會造成更多磨損?或是,由於避免了錯誤手法,磨損變得更少了?可惜,磨損不是短時間內會發生的,需要長期跟蹤受試者的牙齒情況,這種研究做起來難度很大,我也暫時沒找到這樣的研究。

    因此,對於電動牙刷致牙齒磨損的論斷,我觀點為「 刷牙一定會有磨損,理論上電動牙刷可能會比手動刷牙的磨損大,但尚無實證 」。

    2. 電動牙刷會導致牙齦退縮?但手動刷牙可能更嚴重

    依舊是動力強勁的緣故,很多人會擔心高速旋轉、震動的刷頭會弄傷牙肉,尤其是有些患有牙齦炎、牙周炎的使用者,他們確實有牙齦被刷出血的現象,甚至也有觀察到牙齦在退縮的現象。很自然地,人們擔心使用電動牙刷會讓牙齦萎縮。

    這就是做臨床對照研究的必要性了,因為必須要排除「有些人使用手動刷牙也一樣會出血、一樣會牙齦退縮」的情況,必須要把形形色色的人放在同樣的條件下觀察,才能得出有普遍意義的結論。

  • (2篇研究)短期來看(3-6月),電動牙刷使用者和手動刷牙者,在牙齦退縮方面,沒有差別。 [2] [3]
  • (1篇薈萃分析)長期來看(12個月),電動牙刷使用者比手動刷牙者,牙齦退縮的量更少。 [4]
  • 以上研究的實驗設計品質較好,結論相對可靠,我傾向於相信 電動牙刷在減緩牙齦退縮方面是優於手動刷牙的,這種優勢要在使用6個月後才能體現出來

    3. 電動牙刷會產生牙膏汙染

    這一條我是真沒想到,也是學習了新知識。

    絕大多數電動牙刷的刷頭都包含金屬,比如鎳、鎘、鐵、鈦等堅硬的合金,畢竟是要承擔旋轉/震動的力量的。但刷牙的時候,牙膏會逐漸流入刷頭的縫隙中,進入正在高頻旋轉震蕩的構件當中。我們知道,牙膏主要成分之一就是摩擦劑,尤其是很多以亮白、除煙漬為賣點的牙膏,摩擦效果更強。這時,牙膏就會在高頻震動下開始摩擦刷頭內的金屬構件,將合金的碎屑刮擦下來。有時使用者會觀察到,使用後,刷頭邊會有灰色泥漿樣的東西流出來,這就是那些金屬屑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沒關系;但對於極少數人來說就要謹慎了,比如鎳過敏者會導致接觸性唇炎,腸道克羅恩病者需要避免接觸這樣的氧化鈦攝入。目前該類研究還比較少,急需更多更全面的研究。 [5]

    對於這種少見卻相對嚴重的問題,我覺得應當留個心。 旋轉震蕩模式的電動牙刷+高摩擦的除漬美白類牙膏+過敏體質者,使用後如果如覺得不適,還是放一放 。當然,還有個做法是同一個刷牙不要使用太長時間,觀察到淌灰漿了就換個新的刷頭吧。

    4. 電動牙刷的刷頭意外射出會導致損傷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報告過有電動牙刷的刷頭在使用時意外脫落或斷裂,攜帶動能的部件飛射,導致使用者牙齒斷裂和窒息的案例。 [5]

    雖然我也把這條列出來了,但我認為這是個產品品質安全問題,並表示淡定。產品基數大了,就算萬分之一的品質問題也終究會被消費者發現。這樣的事情帶給我們的提醒,就是 盡量選購品質有保障的產品、避免同個刷頭超負荷的長期使用

    5. 電動牙刷在口腔衛生維護方面並不比手動刷牙強?不,比手動刷牙好

    理論上講,正確地使用電動牙刷和手動刷牙,他倆效果應該是相同的才對。但有人會認為,考慮到懸殊的價格,若是電動牙刷的刷牙效果並不能比手動刷牙強,那這就是缺點。

    還是看研究數據吧,這裏有篇目前為止最大的電動牙刷vs手動刷牙的薈萃分析。 [6]

    刷牙最主要的目標是減少牙菌斑。在這方面上,(牙菌斑指數越高,牙菌斑越多)

  • 短期實驗(1-3個月)的結果匯總為,使用電動牙刷者的牙菌斑指數, 比起手動刷牙者要低11%。
  • 長期實驗(3個月以上)的結果匯總為,使用電動牙刷者的牙菌斑指數, 比起手動刷牙者要低21%。
  • 刷牙減少牙菌斑,目的是為了減少牙齦炎癥。這方面,(牙齦指數越高,牙齦炎越嚴重)

  • 短期實驗(1-3個月)的結果匯總為,使用電動牙刷者的牙齦指數, 比起手動刷牙者要低6%。
  • 長期實驗(3個月以上)的結果匯總為,使用電動牙刷者的牙齦指數, 比起手動刷牙者要低21%。
  • 這個結果,已經可以解讀為, 在普通人群當中,在刷牙這件本職工作上,電動牙刷比手動刷牙更優越 了。究其原因,恐怕還是實際情況中手動刷牙的情況並不理想,比如,每個人掌握的手動刷牙方式不一,每個人每天刷牙的認真程度不同,等等。

    小結

    實話說,當初動念寫這個答案時,我是對電動牙刷持一定的保留態度的。雖然我大體肯定電動牙刷的效果,但我覺得應該還是有些缺點在宣傳中被刻意回避的。

    可是,一通學習下來,在證據面前,我發現自己之前的觀點還是保守了。

    總的來說, 電動牙刷少許缺點,瑕不掩瑜。經濟允許範圍內,選擇電動牙刷會在維護口腔健康的效果上優於手動刷牙

    祝健康。

    參考

    1. ^ Van der Weijden, F. A., Campbell, S. L., Dörfer, C. E., González-Cabezas, C., & Slot, D. E. (2011). Safety of Oscillating-Rotating Powered Brushes Compared to Manual Toothbrushe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 82(1), 5-24. doi:10.1902/jop.2010.100393
    2. ^ Dentino, A. R., Derderian, G., Wolf, M., Cugini, M., Johnson, R., Van Swol, R. L., . . . Warren, P. (2002). Six-month comparison of powered versus manual toothbrushing for safety and efficacy in the absence of professional instruction in mechanical plaque control. Journal of
    3. ^ Dorfer, C. E., Joerss, D., & Wolff, D. (2009). A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anual and power toothbrushes on pre-existing gingival recessions.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dental practice, 10(4), 1-8.
    4. ^ Heasman, P. A., Holliday, R., Bryant, A., & Preshaw, P. M. (2015). Evidence for the occurrence of gingival recession and non-carious cervical lesions as a consequence of traumatic toothbrushing. 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42, S237-S255. doi:10.1111/jcpe.12330
    5. ^ a b Ng, C., Tsoi, J. K. H., Lo, E. C. M., & Matinlinna, A. J. P. (2020). Safety and Design Aspects of Powered Toothbrush-A Narrative Review. Dent J (Basel), 8(1). doi:10.3390/dj8010015
    6. ^ Yaacob, M., Worthington, H. V., Deacon, S. A., Deery, C., Walmsley, A. D., Robinson, P. G., & Glenny, A. M. (2014). Powered versus manual toothbrushing for oral health.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6), CD002281. doi:10.1002/14651858.CD002281.pu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