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遊戲

你在三國誌11中打的最漂亮的一場戰役是什麽?

2015-12-07遊戲

十一年前,在遊俠論壇上,和一眾小夥伴們玩251劇本曹孫劉PVP,遊戲時間鏖戰近十年,現實世界裏耗時接近一年,留下了很多難忘的回憶,其中最讓我自己蕩氣回腸的一仗,就是自己操作曹操勢力,在長安近郊大敗劉備遠征軍的一仗了,直接參照自己當年寫的戰報回顧吧~ :)

10.18日更新,沒想到有這麽多小夥伴給了好評,索性把全文發出來,省得大家轉過去看。

曹孫劉馬拉松原帖地址: http:// game.ali213.net/thread- 3116814-1-3.html

寫在最開始的話:這是筆者單方面的思考與總結,由於曾為玩家,總有些立場問題,難免有不妥之處,望諸位看客理解

第一章 開局戰略思考與分析

轉眼之間距離曹孫劉馬拉松開戰之初已經過去了八個月的時間,不禁有些蹉跎,很多事情只能感嘆天意弄人,最後以至於此,不過,既然我沒能履行好當初絕不TJ的承諾,至少就寫一篇總結,將我在這一次PVP大戰中的思路脈絡整理出來,供諸君一閱,就當是我等小眾玩家的自我福利吧。

故事很長很長,讓我們從哪裏說起好呢?啊,不如就從開局時的曹丞相說起吧。

不知道諸位一直堅持下來的看官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這一把三P開局之初,為什麽先主(子糖)要先拿荊南和永安,而不是直接出兵北上,吞滅襄陽,利用蜀漢勢力開局的優勢兵鋒直指上庸,早日在長江以北建立自己的根據地呢?看看後面的局勢,由於沒有能夠早日渡江,先主在新野上庸漢中一線幾乎被完全封死,無敵的蜀漢陸軍連上岸都做不到,若不是後來的漢中協定,蜀漢勢力可以說既無法渡過長江也無法走出四川,外交強悍如斯的子糖醬怎麽會犯這種錯誤呢?

理由很簡單,當時的曹丞相太菜了

諸位能夠想象一個玩曹孫劉3P開局不修軍事府而修工房的人麽

(小貼士:軍事府可以使你所有的軍事行動對行動力的消耗減半),實際上你算一算就會明白,開局修工房造沖車成本絕對要高於出騾車小分隊放火燒誠,曹丞相本局第一次修軍事府是在長安大戰前夕,後主的北伐軍距離長安只有不到半個螢幕的時候。必須要承認,開局的曹丞相確實是非常水的,再加上曹魏勢力又從某種意義上相對弱於孫劉兩家,所以在本局剛開始的時候,非常有趣的一幕出現了,孫劉兩家不約而同的開始向荊南進軍。

從孫家的立場上來看,荊南並不是一片非常值得留戀的地方,唯一需要拿下的就是一個S級的武將黃忠和兩個A級武將魏延韓浩(你不理解韓浩為什麽可以和魏延排一起?沒關系,慢慢往下看),其他的東西都不是非常必要,畢竟孫家的核心利益在於壽春-徐州一線,若想制霸天下,則要對河北動些腦筋,可是荊南也不能白白送給劉備,若是如此,開局本身就是最強的劉家馬上就可以獲得一個穩定的大後方,勢必會對當時最弱的曹家形成強烈的沖擊,這是孫家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對於孫家,開局時刻的底線是至少要握有長沙,保持一個突出部對劉家施加若有若無的壓力,使得劉家無法放開手腳打垮曹家。反過來,對於劉家,3P之中非常常見的就是最強和次強鏖戰,最弱者圍觀,先主似乎也是秉承的這種思路,荊南作為整體是一片肥肉,但是散開了就食之無味了,既然自己不能得到完整的荊南,那自然也不能讓孫家得到完整的荊南,否則江陵立即就會陷入被三麵包圍的尷尬之中,所以開局之時出兵荊南限制孫家發展,刺探孫家底線。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因為荊南非常的好打,相比之下襄陽和廬江都還是有點棘手——引兵RUSH?那人才跑光了你破城又有什麽涵義呢?另外請不要拿某個PVE引兵之神出來說事,那是神級的.......

這樣一來,曹丞相可以說日子過得還是比較滋潤的,沒有任何人在前期來找他的麻煩,暫時也沒有人侵入曹家的勢力範圍(長江以北),可以慢慢走一步看一步來決定自己的戰略。當時曹家的戰略其實也非常簡單,和劉家拼前期,和孫家拼後期,開局伊始,曹丞相就和文台將軍達成了協定,曹家承諾不封堵壽春徐州一線,雙方攜手對抗擁有無敵陸軍的劉家,孫家要在必要的時刻出手援助曹家的江北戰線。

表面上看來,這樁買賣賠本了,孫家實際上什麽事情都不用做,就得到了一條沒有抵抗的通向徐州的道路,可是實際上,當時的曹丞相並不具有兩線封堵的操作能力,戰略的規劃是必須要實際結合玩家的執行能力的,大家後面可以看到,曹家封堵新野上庸漢中一線是多麽的吃力,上庸和新野的港口都不止一次的被強行突破過,漢中盡管有棧道天險,可是如果當時劉家放棄南征傾西川之力北進,天知道漢中最後會是什麽結果。

盡管如此,孫家還是凈賺的,這也無可奈何,柴桑與江陵對峙的地形決定了在前期時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劉家難於下水,孫家難於上岸,唯一可能爆發戰爭的荊南又是食之無味的雞肋,完全沒有開打的必要,那麽好吧,瓜分完畢之後兩家便可以各自調頭,一個入江東一個入西川去了。順帶一提,假如開局之時,劉家不顧一切要得到「本是蜀漢之臣」的魏延黃忠,那會有什麽後果呢?那我們就可以看到以臥龍為核心的遠端暈船隊和孫家的艦隊大海戰的場面了,雖然孫家明顯贏面更大,但是結局很明顯,那就是魏軍最後南下掃平兩家。

此時的先主對於曹孫之間的默契協定其實也是有所察覺的,他的做法就是示敵以弱,開局明明可以搶占襄陽進逼江北將曹操送上絕路,但是先主忍下來了,因為他敏銳的洞察了一個問題——只要解決荊南問題,孫劉之間其實並沒有利益沖突。曹孫之所以表面上聯手封鎖劉家,只不過是因為大家都知道劉備開局時是最強的,可這種最強是有問題的,因為實際上,劉家的成長性也是最差的,從開局一路打到漢中,主力還是那麽十幾個人,就堪堪從成都和雲南補充了幾個一二線人才,張任這個西川第一名將還必須殺掉,所以一定程度上的韜光養晦是必要的。而從實際利益上來考慮,曹劉之間的焦點沖突是西北的爭奪,可真正最大的利益沖突在於孫曹之間對於河北的爭奪,現在表面上孫曹達成了默契,可是遲早有一家要背叛對方,到了那個時候,劉家的外交局面——被雙向敵視的氛圍才會真正的改觀。於是先主忍耐+找碴,一方面示弱,另一方面證明自己制造麻煩的能力,事實上就是釋放出一個強烈的資訊:誰跟我合作給我好處,我就能讓第三個人麻煩不斷,無力與我的合作夥伴爭奪利益。但是總的來看,無論如何劉家的主攻目標還是會放在曹家身上,因為無論是搶奪AI資源還是爭奪地盤,柴桑口都不是一個好去處。

同樣的道理,孫家和曹家也都看到了,所以曹家準備前期全力封堵劉備,後期與孫家陸上決戰,而孫家則期望早日奪得徐州進入黃河流域一爭河北,雙方前期的聯合可謂是真正的同床異夢。

想歸想,做歸做,歷史在這一刻逼迫三家做出自己的抉擇,前期不著邊際的和平發展期已經基本結束,再往下走三家都要圖窮匕見暴露自己的戰略意圖了,那麽接下來就是各自的戰略與執行力的對拼了。

總的來看,文台將軍的開局戰略期望應該是最高的,吞徐州而進河北,曹魏其次,鎖蜀漢於山川之外,戰孫吳於中原之內,先主最低,保有荊川之地,四下尋釁,在曹孫矛盾爆發之際尋求突破口入主中原。具體執行起來後效如何,又為什麽發生了變化,下一章繼續分析。

第二章 文台將軍幸福的醬油生活

隨著荊南幾片瘦肉的瓜分完畢,先主立即主動與文台將軍達成了和解,雙方在荊南暫時形成了勢均力敵的和平對峙局面。

另一方面,曹軍開始進入宛城,這立刻讓先主感覺到了情勢的不妙,雖然先主是希望不做出頭鳥,避開兩家的仇視,但是一旦漢中-上庸-新野防線穩固,那蜀漢連打醬油的資本都會失去,於是一場競速賽在曹劉兩家之間拉開了,誰能夠更快,才能在日後的戰略磋商之中占據主動地位,畢竟,外交談判是以實力為籌碼說話的。而孫家看到曹軍進入宛城地境則大大松了一口氣,這說明曹家確實將執行放孫家北進徐州的策略,於是文台將軍開始悠閑地打起了醬油。

坦白來說,先主對於曹魏在這一點上可能失算了,他沒有想到曹魏會敢於全面讓出徐州——畢竟那裏有san11僅次於周瑜的神級武將(鬼門被禁)飛將軍呂布,孫家已經有了黃忠魏延,再得到了呂布張遼等一批陸軍系的武將,孫家將成為水陸雙向的霸主。大概在先主原本的看法裏,曹魏不會死死結住上庸方向,而是會直奔徐州,最少也應該將孫家控制在小沛以南,所以他才沒有急於北進,就是怕刺激丞相,促使曹家西進。可是現在劉家的麻煩大了,曹家主動的徹底的放棄了徐州,選擇了鎖死劉家,於是先主只能立刻調兵北進,要在丞相立足未穩之際突破長江防線,不然以後的醬油都沒法打了。

而從當時的力量對比上來看,曹魏的經濟能力要遠弱於孫劉兩家,盡管兵進神速,在襄陽落城之前就吞沒了宛城與上庸,可是軍事實力僅僅只有劉備的一半不到,能否據守長江實在是讓人憂心忡忡——說到這裏,丞相當時犯了一個大錯誤,襄陽落城之前本來有一支劉表的遠征軍跑到了新野,文台將軍當即提出要丞相讓出新野給劉表,等先主拿下襄陽以後再盡收新野的劉表系人才,當時丞相考慮了兩件事情,一個是新野已經有了一定的建設,而當時曹魏經濟很窘迫,舍不得,另一個是襄陽有不少水軍系的人才,丞相拿了暫時沒什麽用,先主拿了也許會考慮進軍東吳的問題。現在反過頭來看,丞相當時的想法實在是二B得無以復加。

當時反倒是正在打醬油的文台將軍經濟軍事雙優,兵力是丞相的兩倍,金錢是丞相的三倍......

可就在曹劉長江流域劍拔弩張,即將一戰之際,文台將軍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這也成為了本局的第一個轉折點——孫家主動放棄荊南兩城了。

沒錯,雖然截圖得比較少,但是順序並不是黃書首先進攻,文台將軍不能抵擋然後撤軍,而是文台將軍首先就沒有對荊南有任何建設,而後更是撤走了大部份的部隊與將領,黃書發覺了這種情況,派兵試探,結果孫家真的不做任何抵抗就交出了荊南。實際上,這是孫家戰略的一個非常明確的訊號,就是孫家將徹底放棄與劉家在荊州的對峙,全力北進,誓要奪取河北。柴桑口盡管還有駐軍,可這只是裝裝樣子,或者說擔心曹操一觸即潰,基本上,孫家不會對曹家施以援手了。可嘆的是,丞相一直到了很後面才想通這個節點。

得到了荊南的劉家心領神會,襄陽的部隊立刻整裝待發,隨時準備沖擊上庸,另一方面西川遠征軍也即將抵達梓潼,直接威脅當時還不在丞相掌中的漢中。無可奈何之下,丞相兵行險招,在劉家發動對上庸全面進攻的威脅之下調走了上庸的一部份主力進攻漢中,故意向孫家示弱,並表明如果沒有援兵,長江防線將馬上崩潰。文台將軍沒有辦法,他不能坐視丞相被攔腰斬斷,於是派出了一支沒有攜帶兵裝的艦隊威脅襄陽以東,做醬油狀。先主響應的派出了一部份部隊應對,可是對上庸的壓力絲毫未減,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是他最後的上岸機會,否則日後即便再登陸也收不到任何AI資源了。

三家的算盤都打得很精,先主希望一擊致命,以彌補自己之前所做出的誤判,文台將軍希望繼續醬油,給予劉備一定的壓力但又不阻撓他的進攻,丞相則故意示弱,誘使先主來犯之余也迫使孫家派出援軍。可惜,最後的戰鬥結果是黃書敗退,盡管趙雲隊俘獲了郭嘉甄姬兩位重要謀臣,但進攻上庸的計劃被全盤粉碎了。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曹魏早早的研究了強弩科技,而蜀漢卻練投石都還不能發射,一級科技的水軍與三級科技的弓弩完全無法對抗。

在這一輪的三家賽局之中,先主可謂有得有失,得是指孫家主動放棄了荊南,天上莫名地掉下來了一塊餡餅,得到了完整荊南的一塊大後方根據地,經濟實力更上一層樓,失是指沒有看出孫家棄地的行為實際上標誌著東吳對蜀漢徹底進入醬油階段,他絕對不會真正的開戰,即便是後來派出來的援軍也沒有攜帶任何兵裝,這種錯判以至於黃書將為數不少的部隊布防在東面,嚴重削弱了對上庸的進攻能力,導致了最後房臨港的敗退;孫家主動放棄荊南利益,全力北向,目前來看也可謂有得有失(實際上是有失無得,不過這要結合後面的情況了),失去的是荊南的實際利益,得到的是全力北伐無後顧之憂的局面,但是在柴桑口援軍派遣的問題上被丞相投機了一把,算是一個無奈的錯判;曹家在這一輪中則賺到了不少,一方面成功投機,將大批部隊北調迫使孫家來救長江防線,另一方面又成功擊退了來犯上庸的荊州軍團,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可以說是「最弱」的地位帶來的好處。

第一次房臨港之戰先主含恨以後,三方各自開始向自己圈定的勢力範圍進軍,劉家開始遠征雲南,曹家收下了洛陽與陳留,孫家則開始進軍小沛下邳與吳中三郡。同時,文台將軍看到了丞相日益壯大的實力,意識到了自己開始的救援其實有些沒有必要,反而是使得曹軍得以騰出手來奪取北方,此刻曹孫兩家在中原僅僅也只有濮陽這一座城作為緩沖帶了,於是文台將軍立即撤走了原本駐紮在湖陽港用以掩護新野的水軍,徹底放開了劉家北上的道路。

可是為時已晚,此時的黃書已然錯失了上岸的良機,大批部隊聚集在長江沿線港口外圍僅僅只能遊行示威卻沒有發動攻擊的能力,反倒是吸收了司馬家的丞相還有余力能夠北進鄴城,搶占河北的灘頭陣地,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但一支具有威脅性的部隊已經入駐了劍閣,漢中以西的定軍山也即將開戰。

在這一階段的賽局中,綜合來看,最弱的曹家賺到不少,孫家和劉家則基本維持不賺不賠,開局以來的均勢局面並沒有被打破,不過很快,曹孫劉之間的均勢就要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了。

第三章 定軍山之盟

很快,隨著曹劉兩家在漢中-上庸-新野三線全面拉開陣仗,三家之間的關系開始變得復雜而微妙。

當時的曹劉兩家都看出來了孫家希望醬油到底的心願,對於先主而言是欣喜,他可以專心致誌的對曹魏發起全面戰爭,對丞相而言則是五味雜陳,因為這與當初曹孫之間協定聯手抗劉已經相去甚遠,文台將軍等於就是利用曹家被拖住的良機準備火速登陸河北。

於是,當時在曹孫兩家之間拉開了一場艱難的外交談判,丞相向孫家開出的條件是河北中分,鄴城晉陽莉歸曹家,平原南皮北平壤平歸孫家,但是孫家必須立即派出部份主力部隊反攻荊南。現在來看,孫家估計暗自覺得好笑,文台將軍若是想繼續牽制劉家,那當初平白無故放棄荊南幹什麽?更何況,此時的曹家有沒有和孫家談判的資本已經是一個值得質疑的問題了,封死了先主全部的出路之後,劉家幾乎必定會不顧一切的向北進攻以尋求出路,而在中原一帶,孫家搶奪AI資源的速度是要更勝於曹家一籌的,同時兵力也遠遠強於曹家,當時即便是曹家抽風式的閃電戰搶先攻占了平原,也沒有辦法在漫長的黃河沿岸阻攔孫家一點突破。

所以,文台將軍開出的條件就註定不會那麽好,他同意了丞相中分河北的建議——因為按照這種分法,丞相的戰線將綿延千裏,幾乎城城臨敵,處處開戰,完全沒有後方可言,一旦來日曹孫翻臉,河北旦夕即可易手——那麽現在就把那三城當做穩定丞相的一塊小蛋糕,畢竟河北最大的AI資源袁紹是在平原南皮兩城的。可是另一方面,孫家否決了丞相關於柴桑口出兵攻打長沙的提議,文台將軍認為頂多只能醬油一下示威一下,上岸作戰是要慎重考慮滴,因為無論黃書在長沙抵抗與否,這種做法都會令本已沒有矛盾的孫劉兩家之間產生新的問題。如果黃書在長沙不抵抗,那麽當初放棄荊南,放棄孫劉矛盾的構想就被打破了,等於回到原點,重新拾起燙手山芋,如果黃書激烈抵抗,那麽丞相就可以大大的松一口氣,可問題是松一口氣之後曹軍會不會直指河北呢?

於是最後兩家堪堪談成了中分河北,醬油荊南,保留濮陽作為緩沖地帶三個條件,處於弱勢地位的曹丞相幾乎毫無辦法,因為按照目前的MF速度,曹家是無論如何來不及阻止孫家登陸河北了。可惜,上蒼有時候就是那麽希望和大家開玩笑。

這裏只有這一張截圖比較能夠說明問題了,當時的情況是,孫家的徐州兵團主力已經全部擠在下邳以西的那個狹窄路口,靜待下一個回合全軍突擊沖到下邳城下,可是萬萬沒有料到的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呂布居然主動反擊了,下邳軍突然出擊,一個回合就將堵在路口的吳軍殺得七零八落,同時北海還派出了一支偏師夾擊小沛!

飛將軍實在是威武啊,雖然這次反擊不會改變他最後被消滅的命運,但是卻大大改變了曹孫劉之間的賽局格局。因為這次反擊,吳軍登陸平原的時間至少要被拖後三個月之久,對於曹丞相來說,一個充滿誘惑的選擇出現了——曹劉和談,獨霸河北。

不妨讓我們來看看當時丞相面臨的具體情況,一方面是被逼到絕路而咄咄逼人的先主,一方面是財大氣粗而瘋狂醬油的文台將軍。西北與河北都是肥肉,不過明顯河北略微更肥一點,其實如果單看人才的話,西北與河北是差不多的,西北有張魯(是的,別懷疑,他沒滅,在西北活的很滋潤)、馬騰、董卓、韓遂等人的武將,華雄、李儒、王雙以及馬家軍不可謂不精銳,河北則有袁紹、公孫、韓渠為首的三大勢力,主要武將就是袁紹軍團和白馬系。可是若看看經濟產出能力,雙方就不可同日而語了,比起河北來,西北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不毛之地,僅有武威一城具有發展空間,這對於當時經濟實力處於三家最弱的曹丞相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同時,更重要的一點是,馬騰系的武將全部都是仇恨曹操的!天殺的的光榮,251假想劇本居然沒有取消這一點,你們老子還在呢,關丞相嘛事?所以即便丞相拿下西北,也只能效仿先主在成都城下處斬張任一事,將馬家殺個幹幹凈凈,那這樣的話,就真是賠本買賣了。

那麽,丞相有沒有可能一邊占住西北,一邊攻占河北呢?

坦誠的說,有難度,但是並不是做不到的。如果真的這樣做了,要面臨兩個困難:

第一,巨大的操作壓力——如果當時操作曹家的是3ss或者是現在的丞相,也許真的會放手一搏,賭一賭能不能魚躍龍門。搶占平原雙面宣戰最大的難點在於濮陽,後來曹丞相與先主締盟之後大大咧咧的開進了濮陽,文台將軍也沒有敢於正面對抗,那是因為丞相近半數的主力部隊都集中在了那裏,可是如果雙向作戰,文台將軍幾乎可以肯定的會去火速攻占濮陽。濮陽的位置太重要了,如果濮陽在孫家手上,曹丞相的河北軍團與中原軍團就被徹底斬斷聯系了,尤其孫家水軍還能控制黃河航道,可攻擊的選擇面實在是太寬了,其中最好打的就是陳留,呂布和周瑜率領陸戰系武將走南面、呂蒙和陸遜率領水軍系將領走北邊,這要守下來實在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尤其更重要的是,如果屯兵陳留過多,孫吳調頭去打洛陽怎麽辦?去打鄴怎麽辦?去打平原怎麽辦?孫家甚至可以從鄴城南面的白馬港登陸,而後兩面夾擊平原。後來濮陽在曹丞相手中而僅僅是北海在孫家手中時,黃河航道上都非常難受,如果濮陽真的在孫家手中,後果完全不堪設想。相比之下,黃書這面能夠給予丞相的操作壓力就小得很多了,在黃書沒有三級水軍科技之前,新野上庸可謂固若金湯,即便有了三級水軍科技,也只有一個張允是水S——蔡瑁都督被殺了,你們懂的——唯一能夠制造麻煩的構想點在於自劍閣長途奔襲天水,這也是後來先主在反復考慮的問題。不過實打實的說吧,長途奔襲天水絕對不是什麽好棋,因為我們都可以看到,本次3P之中,凡是長途奔襲的作戰,基本上都失敗了,理由很簡單,給予對手反應和準備的時間太長了。

第二,巨大的心理壓力——人們都希望自己是站在多數派一邊的,一旦淪為少數派,便極有可能被聯手打擊到high,比如,萬一文台將軍像吳後主一樣從江夏出兵幫黃書打新野......比如文台將軍提前和黃書做那筆人才交易,在這種巨壓之下,第三方如果沒有絕對的優勢,很容易顧此失彼。

當時丞相的心情可謂相當復雜的,孫家已經明確拒絕了與曹家的全面合作,只同意這種脆弱的臨時和平協定,那麽與黃書締盟呢?

是個人都想得到,如果要與先主締盟,必然要交出漢中,可是漢中這座城池實在是太重要了。首先,只要城內還有人,這座城池沒有任何被攻占的希望,其次,對於黃書而言,一旦擁有漢中,就意味著他徹底走出大山了,原本川中的軍資糧草都必須歷經漫長的蜀道輾轉而至荊州,方能化為戰鬥力,現在可以直接北上漢中了,那麽接下來無論進攻西北、長安還是上庸都是可以考慮的選擇。同時,如果放出漢中,這也就意味著丞相前期封堵黃書的戰略全盤報廢,黃書得到了漢中之後,實際上也不會真的調頭南下,去攻打柴桑口,只有一個水S的蜀漢是無論如何無法挑戰孫吳的。所以到了最後,黃書還是會來打丞相的長安,那麽到了那個時候,丞相能不能抗住三城合擊呢?

即便是真的與黃書締盟了,丞相隨後也面臨兩種不同的思路。

其一,火速攻占濮陽平原,而後平定北方,迫使孫家接受既定事實,再回頭與孫家締盟反擊西北漢中,同時協助孫家攻占荊州,徹底廢掉劉家以後再利用汝南的天然優良地形與孫家決戰於壽春城外——有那麽一點理想化,但是如果能執行確實是最優方案。

其二,直接進攻小沛,從孫家手上搶奪呂布系的人才,同時將孫家徹底鎖死在壽春以南,而後與黃書決戰長安——執行難度非常大,還要需要劉備配合才能打死孫家。

那麽現在擺在丞相面前的就有至少四種以上的選擇了,丞相當時是很不甘心的,繼續找文台將軍磋商,無奈文台將軍並沒有因為呂布的反擊而改變自己的條件,他依然死死盯著河北並不願意和黃書產生矛盾。好吧,既然孫劉之間無法產生矛盾——劉家是沒辦法,孫家是不願意——那麽最後遲早是要聯手來消滅曹魏的,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起一搏。可以當時丞相的自我認知水平,雙線開戰幾乎是沒有希望的事情,那就只能與黃書結盟了。

就這樣,本局的第二個轉折點,也第一次強弱易手的【西北協定】就這麽誕生了。

1.施放甄姬、郭嘉
2.三虎和孔明不準調往西北
3.漢中換襄陽
4.荊州主力前往進攻江夏柴桑
5.長安必須在西北四郡前拿下
6.絕對停戰期一年零兩個月 254年1月11日—255年3月11日
7.陳泰隊堅守至漢中換防,軍樂台主動撤除

協定之中需要解釋一下的是第四款,漢中換襄陽,漢中交給劉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為什麽要襄陽呢?這是基於以下兩種考慮,首先是當時的襄陽建設的非常不錯,是黃書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漢中給了黃書是沒辦法,但是至少小小的削弱一下黃書的經濟來源。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一旦將來孫曹再度結盟,襄陽就是協助孫家進攻江陵的最好彈板——是的,不要懷疑,曹丞相幫助孫家奪取荊州的心是非常堅決的,因為這是完全符合曹家利益的。可惜後來襄陽沒能發揮任何作用——這是後話了。

在這一輪的外交賽局之中,黃書是不折不扣的人生贏家,和荊南的情況一樣,也是幾乎什麽都沒幹,就坐在那裏等著曹孫矛盾爆發,天上就掉下了餡餅,不但得到了漢中這個重要的戰略據點,同時還可以坐看曹孫之間爆發河北大戰,簡直就是笑到抽筋;丞相的情況目前還不好說,放任蜀漢出川的惡劣影響一時之間還無法體現,和黃書締盟搶占河北能否成功也還需要觀察,不過從整體戰略預期上來看,還是賺了不少的,畢竟西北換河北是一樁比較劃算的買賣,如果能夠集中全部主力與孫家的北方軍團一戰,贏面也是不小;而對於孫家來說,這一輪外交賽局可謂是人參餐具,沒有及時看到曹魏方的方針變化,在利益分割上過於強硬,導致曹家轉向劉家,這不但意味著河北的局勢將變得撲朔迷離,同時也意味著之前放棄荊南的行動很有可能是打了水漂,如果不能與曹家一戰而爭得河北,孫家就將會從最強淪落為最弱。

定軍山之盟的簽訂使得孫劉之間強弱易手,曹家盡管依然墊底,但是得到了獨霸河北的機會。不過外交條款的影響力始終是依賴君王們的具體執行而定的,下一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最後三家在定軍山之盟的影響下究竟發生了什麽樣的變化。

第四章 丞相的二B醬油生活

定軍山之盟簽訂以後,先主非常守約的重整了荊州軍,盡管極度缺乏水S,但是依然派出了大半的荊州部隊進逼江夏城下,聲勢浩大,場面頗為壯觀。反倒是文台將軍對於先主擺開的陣仗頗為不以為然,一開始僅僅派出了部份雜牌和少數一線武將與之對峙,後來才逐漸對夏口港和陸口港增兵。

San11的某些特點註定了這是一款防守方巨大優勢的遊戲,當然,不能否認的是,現實戰爭中防守方也是占優勢的,可不見得有San11裏面這麽大。愚人節期間丞相曾經做了一期歡樂的蜀漢大敗特別娛樂節目,可是必須要指出的是,當時吳蜀的交戰結果在蜀軍首先發起攻擊的前提下真的是蜀軍大敗,敗得一點脾氣都沒有。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部隊數量過多,蜀漢智囊團的戰鬥力大打折扣,比拼的更多的是雙方互相火船敢死沖鋒;其二,蜀漢的水軍適性實在是太低了,大家可以自己切進遊戲看一下五虎將下水以後攻防比低到一個什麽樣的地步;其三,防守方後手優勢太大,尤其在這種十萬人左右規模的戰鬥中,一輪後手優勢往往意味著對方數以萬計的士兵喪生。

退一萬步講,就算江夏被黃書打下來了又怎麽樣呢?一旦將來孫家主力兵團反攻,在這座水畔城市裏,蜀漢沒有任何掙紮的余地。

想通了這些節點就可以看出來,當時的文台將軍比曹丞相不知道要厲害多少倍,可即便如此,被人家數萬大軍逼上門來牽制住也不是什麽很愉快的事情,牽扯的兵力武將資源都不能算少,更重要的是,對於長江局面的反復考量會分散文台將軍的註意力及並不寬裕的行動力,這才是要害所在。

另一方面,拿到了漢中的黃書自然是馬不停蹄的直奔西北而去,因為此時的西北正在不斷派部隊進攻已經被丞相收入囊中的長安——這不等於給丞相送武將送P值麽,黃書斷斷不能容忍。

在黃河兩岸,終於能夠聚集起主力部隊的曹魏則兩路大軍同時開出,直指平原與濮陽。而此刻的文台將軍還沒有能夠剿滅飛將軍入侵小沛的余孽.......

本來文台將軍是打算與丞相會獵濮陽一決雌雄的,可是撇開操作水平不談,當時的徐州軍團真的沒有與曹魏陳留軍團決戰濮陽之外的資本,不說別的,陳留軍團5K人四級科技S適性的精銳弩兵就有六隊,帶隊的還都是一幫子變態。呂布都還沒能夠吞掉,孫吳能夠抽調西進作戰的部隊實在是不堪一擊。而且更嚴重的是,如果這些部隊損失在了濮陽城外,那麽小沛就很有可能被曹丞相一波逆推帶走,這種情況是孫家無論如何都要避免的。於是思量再三,孫家放棄了對濮陽這個「河北之匙」的爭奪,全面龜縮小沛城,做出戰略守勢。曹劉聯盟的意義在這一刻體現得淋漓盡致,如果黃書繼續牽制丞相,曹魏是斷斷無法聚集如此之多的部隊雙向東進的——當然,這也與丞相操作能力不足有關。

占據了濮陽和平原之後丞相可謂局勢相當不錯,是為開局以來最佳狀況,緊接著,一個開始沒有能夠確定的問題被擺上了台面——對於此時的曹魏而言,究竟是要北上逼迫拿下河北全境制造既定事實,還是要繼續東進,與孫家徹底翻臉,將其趕出徐州?

當時丞相考慮了很久——因為某人當時一直不上線,也只能想想而已——如果北上奪取河北,孫家自然是對我無可奈何的,但是現在來看,曹孫兩家已經不是翻臉不翻臉的問題,而是呂布這塊最大的肥肉究竟誰來吃的問題。外交談判是以實力為基礎說話的,如果呂布勢力全部被曹丞相吞並,再加上河北剩下的袁紹公孫,再占據了汝南小沛兩個戰略要點,孫家對於曹家就基本成為一個無害的憤怒看客了,剩下來需要做的就是與黃書決戰大西北。反之,如果這塊肥肉讓孫家吃掉了,那麽曹孫之間就很有可能形成在徐州的對峙——就像後來發展的一樣——孫家只要能夠獲得一個出海口,當然濮陽最佳,北海其次,下邳最次,那麽曹丞相的黃河兩岸將永不得安寧。如果想避免這種情況出現,那麽就必須說服孫家,在徐州被消化殆盡以後承認曹家對河北的掌控權,而後雙方將主力轉移至荊州主戰場,同心協力對抗劉家。當然,這有些理想化,但也絕對是曹家最希望出現的場面。

於是,又一場新的外交磋商開始了。不過,這一輪曹孫之間的磋商交流的內容非常簡短,基本就是曹丞相對孫家表達了承認孫家在徐州的支配地位,並同時希望能夠幫助孫家出兵奪取荊州的意願,孫家的反應很含糊,表態並不明確,似是而非。

接著,丞相開始犯二了,首先是飛調了一批武將離開濮陽前往襄陽布防——這就是不想開戰了嘛——緊接著,在看到孫家出兵下邳之後,在QQ上某人的鼓動之下又改變了自己之前的戰略部署,在沒有做好充分戰爭準備的情況下,從濮陽調遣了一批部隊進攻小沛。

這是一次徹底敗家的軍事行動,而且還是從兩個方面來敗的,首先是外交格局上,可以說完全不用考慮打不打得下來小沛城,從出兵的那一刻起,曹丞相自漢中協定以來的醬油紅利就徹底報銷了。先主看到丞相出兵的反應是暗喜,因為這意味著曹孫之間的矛盾全面鋪開了——那麽,蜀漢的長江軍演就可以結束了,總得公平一點,讓曹孫主力能夠硬碰硬的來一仗嘛。這也就意味著,曹丞相的外交格局從最佳的醬油圍觀地位變成了被孫家敵視並且與之開戰,黃書成為了新的醬油圍觀者。

其次是軍事格局上,這一仗敗得一塌糊塗,部隊覆滅姑且不論,要緊一線武將被抓者甚眾,差點就摧垮了曹家的整個濮陽軍團,還好當時文台將軍沒有意識到雖然禁殺俘虜不代表不能流動監獄招降,沒有像丞相後來在長安和濮陽一樣制造天牢,而是簡簡單單的關在了城裏,否則孫家將因此一戰逆轉天下大勢。同時孫家在此戰中看到了曹家的真實戰爭水平,更是堅定了奪取河北的信念,而曹家則因為損失過於慘重,以至於整個濮陽都喪失了對小沛的威懾能力,最後若不是平原城下成功的阻擊戰,整個河北都將因此易手。

那麽小沛到底能不能打?實際上是可以的,當時丞相面前也確實是一個攻占小沛的良機。作為一個城防科技以前只有2200耐久的城市,小沛是san11裏少數幾個易攻難守(僅針對自濮陽陳留下邳三個方向,不包含壽春)的變態之所在。只要攻方能夠迫近城下,達到可以使用火球燒城的位置,守方將無比艱難的面臨一個選擇——究竟是以運輸隊的形式將城內兵裝物資撤出現場補給,還是以部隊的形式全部派出?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其實無論哪一種做法,守方都已經喪失了防守的近距離出兵優勢。可是有那麽幾個先決條件必須被確定,第一,攻方要在部隊數量和總兵力上雙項占優,第二,周火神不能在城內........所以,當時看到周瑜入駐城內以後,就根本不應該繼續發動攻擊了,可是丞相沖動了,所以招致慘敗。

還來不及停下來反思,很快,幾乎就在小沛之戰結束的同一時間,雙方對於北海這個呂布勢力最後據點的爭奪就開始了。

從當時的截圖中可以看出來,實際上,在小沛之戰的同時,雙方就已經在北海互相對峙了,但是雙方都不願意首先進入北海地界,因為這樣會招致AI的反擊判定,從而使得對方可以實作不遭遇抵抗的突襲。

但是小沛戰敗以後,事實上曹丞相對於北海已經失去了獨吞的能力,所以也就無所顧忌了,首先對北海發起了攻擊,只求盡可能多的撈到呂布勢力的人才。

最後,在雙方謹慎的互相鬥爭之下——沒錯,這一戰雙方其實都非常謹慎,丞相也冷靜了下來,穩打穩紮——呂布勢力中的呂MM張遼張紘落入了丞相手中,其余人等被孫家得到。這裏不得不提到一個小細節,其實呂布已經是孫家的囊中之物了,因為早在小沛的時候,貂蟬就已經被俘虜了。

北海淪陷以後,曹軍徐徐撤至臨濟港,曹孫之間暫時進入了一輪休整之中,同時,先主也已經拿下了西北,正在觀望局勢,三方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調整。

最後讓我們來總結一下,在這一輪的的具體操作中,三方在漢中協定影響之下分別得是有多大。

首先是人生贏家劉皇叔,得到了西北姑且不論,重要的是在長江流域的戰略調整,不僅沈重打擊了次強的孫家,也讓最弱的曹家沒有能夠醬油到底,圍觀曹孫鏖戰之余更能夠置身事外,保持與曹孫兩家零利益沖突,更兼擁有目前最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所以無論曹孫兩家戰況如何,在接下來新一輪的磋商與談判之中可以說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然後是喜憂參半的孫家,雖然在上一輪的外交中遭遇沈重打擊,喪失了對於河北的主動權,但是在戰術布局上發揮出色,頂住了柴桑口、壽春、小沛、北海的四線壓力,成功的保住了徐州的利益,更沈重的打擊了丞相在黃河沿岸的勢力,為下一步河北的作戰計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是下一步何去何從卻是一個疑問。因為此時曹家已經占住了臨濟港濮陽平原三個據點,擁有隨時剿滅袁紹的能力,如果不出意外的話,袁紹勢力必將全盤落入曹家手中,此時是否值得繼續全面進攻河北,是需要考量的。

最後是二逼了很久的丞相,漢中協定可以說是一次略帶冒險的利益交換,前半截丞相完成的比較出色,中原主力屯集於汝南,威脅壽春,河北軍團突襲濮陽,搶占平原,並且在臨濟港建立了強大的灘頭陣地——一直到這裏都很完美——接著,小沛一場賭博式的進攻,葬送了之前近一半的勝利果實,不僅僅在外交上葬送了之前的大好局面,更是直接動搖了河北防線的穩固程度,更將丞相戰術上的弱勢暴露在了孫劉兩家面前。

時代的巨輪緩緩轉動著,三方現在都在消化之前的果實,反思之前的局勢並調整戰略,很快,新的大勢就要沖擊而至。

第五章 長安會戰

徐州戰役結束以後,孫家的外交局面開始進入了一個非常微妙的領域——此刻曹劉兩家都希望拉攏孫家與之同盟。

對於劉家而言,西北三郡已得,盡管上庸這個重要的交通樞紐依然被曹家掌控,以至於荊州和漢中之間無法順利實作物資調動,但是此刻已經不重要了,當時整個西北包括漢中劉家屯集了約十五萬大軍,糧草輜重不計其數,而相比較之下,長安城內的曹軍不到五萬人——不是沒兵,而是戰線太廣。只要孫家願意合作,劉家就可以肆無忌憚的憑自己的實力直接擊破長安城。另外順帶一提的是,長江軍演實際上傳達了一個非常明確的訊號給孫家——蜀漢的水軍絕對沒有能力威脅柴桑口,劉家對於孫家是完全無害的存在,只要孫家不主動進攻荊州,劉家願意一直與孫家和平到底。

對於曹家而言,此時此刻,劉家才是真正的心腹之患,由於地理因素的制約,曹家此刻絕對是不願意兩面作戰的。河北肯定不能退讓,但是長安也不能輕易失去——如果長安失守,曹丞相最核心的經濟區域關中一帶就將徹底淪為戰場。所以此時此刻,曹丞相最希望看到的是曹孫合作,曹家甚至可以主動幫助孫家攻打荊州,只求盟約。因為孫劉一旦合作,一者進逼關中,一者橫渡黃河,曹家將面臨的極有可能就是被肢解的命運。反過來說,一旦曹孫合作,蜀漢荊州勢必難以保全,一旦退守永安,就再難出川,到那時,占據上庸濮陽兩大戰略要地的曹魏再與孫吳決戰也不是一件壞事。

所以此刻孫家的態度非常重要,一如當年武涉對韓信的那番話「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但同樣的,這也暴露出了孫家目前最大的一個問題,從硬實力上來說為三方最弱,如果不能夠及早翻身,將來就真的只能對天下大勢作壁上觀了。文台將軍當時是怎麽思考的丞相並不知道,不過從後來的交流和戰略中可以明晰兩點:第一,孫家對於河北誌在必得;第二,當時的文台將軍更多的考慮是如何增強自己的實力而不是平衡三方勢力。再加上徐州曹魏新敗,更是從側面給予了文台將軍信心。更兼之,此時透過外交談判,已經無法再從曹魏手上攫取任何利益,因為此時任何曹孫交界的任何一座城市都至關重要(汝南、濮陽、平原),於是——文台將軍最終還是選擇了和暫時對他沒有任何威脅的劉家合作。

就這樣,新的一輪協定出台了,蜀漢方面同意了與孫家的合作——沒錯,外交上又是蜀漢占據主動權——同時雙方還進行了一次人才交易,孫堅流放了賀齊、全綜、孫瑜三個水S以及名聲張邈,而黃書流放了能吏蒯越。

緊接著,孫家開始全國戰爭總動員——完全就是下了破釜沈舟的決心——將壽春以南的物資幾乎全數調動至徐州一線。這裏不得不提到的是,文台將軍比丞相更敢於豁出去,當初曹劉之間漢中協定之際,曹家尚且不敢調走上庸的駐軍,而此刻柴桑口已然接近空城狀態。

另一方面,雙方在壽春和臨濟港更是爆發了小規模的對峙與前哨戰。

在荊州,由於曹孫之間無法達成協定,所以丞相主動放棄了襄陽城收縮防線,希望繼續利用長江來堵截黃書的無敵陸軍。但是此時先主並沒有急於發起全面進攻,而是不緊不慢的拿回了襄陽,然後陳兵虎視,打算利用丞相兩面作戰這個最大的劣勢問題來尋找破綻。

丞相一看,既然你們都在備戰,那好了,我先去收了南皮再說——於是在暴風雨來臨的前夜,袁紹同學不幸的被一刀斃命。

可惜天不假年,就在這個緊要的當口,某糖居然玩起了失蹤,兼之前一陣某糖時常失蹤的表現,為了戰報的繼續——啊不對,是先主的生活過於驕奢淫逸了,以至於英年早逝。於是,蜀漢後主華麗登場了。暫時來說,後主的登場一點影響都沒有,此時的丞相甚至懶得去與後主溝通和平的可能性——因為丞相相信任何一個劉家的當局者都不會在這種局面下與曹魏和談,即便是丞相自己也不會。不過,實際上,影響很大,非常大,相當的大,此是後話暫且按下不表。

還來不及哀悼先主的離世,曹孫兩家臨濟港的前哨戰就演化成為了大規模的戰爭,孫家開始出動主力部隊進逼,意在爭奪黃河渡口。

雖然丞相相較小沛之時已經非常小心謹慎了,但是一個戰術錯誤葬送了臨濟港的局勢。

從圖中可以看出來,丞相的布局本來是想利用孫吳兩隊低智商人員堵住路口,而後利用精銳弩兵及投石艦(丞相沒造過船,這是從司馬家的洛陽弄來的)在狹長的道路上阻擊孫家。可惜棋差一招,杜預隊走位過於突前,被弓神+雙弓將連續兩輪三連擊,水軍也沒有能夠發揮作用,以至於在援軍離臨濟港僅僅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被突破了防線。最終,臨濟港被突破,雖然援軍及時撤回,但是王睿呂岱二將所率領的曹魏當時僅有的艦隊因殿後不能逃脫而全軍覆滅。此戰又是一次孫吳戰術上的重大勝利,以僅僅不足一萬人的代價全殲了臨濟港三萬守軍,突破了這個讓孫吳如鯁在喉的據點,更獲得了一個良好的港口,為下一步進攻平原鋪平了道路。

此戰不僅僅再次暴露了丞相戰術上的弱勢,更是凸顯了另一個問題——由於主力部隊完全無法集中,曹魏在單個戰場上面臨嚴重的品質劣勢,同樣是S級的弩兵,曹魏還有科技上的優勢,可杜預與黃忠蔣欽孫尚香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看到臨濟港的戰局之後,籌備良久的蜀漢終於出兵長安了。不動則已,一動則氣壯山河.......下圖中光是出動進攻的部隊就多達十一W人

荊州水師也全面出擊,直逼新野,後主利用自己的鬥艦砸城,雙方主力部隊則以湖陽港為軸心激烈交火——魏軍精銳弩兵占據樹林,蜀軍由於缺乏水S,無法使用投石,一度被逼後撤。不過這邊只是牽制與反牽制的輔助戰場而已,同樣的對峙還出現在上庸與漢中之間,雙方都沒有掉以輕心,上庸當時屯集了八萬,漢中也有約五萬人馬駐守。另一方面,在蜀漢的主力部隊進入長安的攻擊範圍之後,孫吳也完成了主力部隊的集結,大批艦隊駛離臨濟港。

曹丞相此刻的局勢可以說是危如累卵,翻一翻當時的貼文就會發現,連輿論都是一邊倒的認為曹魏此戰必敗,長達數頁的回復中僅有一人認為丞相此戰尚存希望。

可是當時的實際情況卻並不是這樣,有興趣研究的話,下載當時的存檔(原帖首頁有下載連結)仔細把玩一番就什麽都明白了。為什麽從截圖中看來如此危險的局面,最後的結果卻那麽令人差異呢。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非常多,讓我為大家一一道來。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們不妨先來看看此時三家的後勤狀況。

曹魏資金收入10467,軍糧收入142280,現金存量81653,兵糧存量885675,現役部隊475306;

蜀漢資金收入16856,軍糧收入142196,現金存量207479,兵糧存量966649,現役部隊402584;

東吳資金收入12829,軍糧收入75123,現金存量80457,兵糧存量660138,現役部隊292357。

從上面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暫且撇開孫家不論,在曹劉兩家之間為什麽會出現經濟實力更強的一方軍事實力卻偏弱呢?是先主後主覺得自己的兵力足夠了麽?不可能,戰爭年代怎麽會嫌兵多,長安的遠征軍很多都只是五千人隊——是蜀漢的主政者們操作跟不上來?搞反了,當時操作最差的是曹魏,行動力都不太會剩——是因為曹魏能吏名聲多?也不對,其實大家都有很多名聲能吏,彼此彼此。

真正的秘密在於「委任」二字,PVP打得多的玩家常常會喜歡做這樣一種事情,將一座占下來非前線的城市全部種上市場和造幣廠,然後留一兩個武將偶爾搞搞治安和運輸,產出的錢糧全部運送至前線,然後交給那些高政治高魅力的內政人才來征兵或制造軍械。不能說這種做法有錯,以一種專業分工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毫無疑問有它的合理性,尤其PVP又以小範圍的區域作戰居多,典型代表就是當年的南中3P,大家打來打去也沒有走出四川,城池有限,錢糧稀缺,而行動力相對富裕。可是本場PVP情況發生很大的變化,san11這個遊戲裏,當擁有的城市超過一定數量之後,行動力的增長就遠遠比不上錢糧的增長速度了,行動力和錢糧之間的關系產生了一種微妙的變化。這種時候,錢糧開始變得相對富余,行動力相對稀缺,用經濟學的語言來闡述的話既是指行動力的邊際產出開始變得高於錢糧——如果你不明白,那我舉一個例子,開局的時候大家還會造人才府用搜尋來消耗掉自己過多的行動力換得一點點錢財,而打到了後來,一座城市裏即便一個高政治人才都沒有也可以不斷征兵造軍械,完全不在乎一點點錢糧的損耗,這便是由於行動力和資源稀缺性發生變化而帶來的不同做法。

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心一意種市場的城市就顯得略有些不合時宜了。丞相開始采取另外一種做法,也就是很多玩家在PVE中經常使用的做法——在一座城市中,建好近乎等量的三級市場和三級良田(當然是環繞造幣廠和糧倉的),再建一座三級兵營一座三級鍛造廠,再依據城市特點補充其他建築或者不補充(比如軍馬特性的城市必然要補充一個三級牧場),留下大約十名參差不齊的武將,而後單獨建立一個委任軍團。這樣你就會發現,丞相接下來要做的,只是定期來這座城市收租既可,AI由於判定問題,並不會去摧毀丞相事先的布局,又由於單城市軍團,也不會調走武將至只剩三人(多城市軍團中常見情況),AI只會在這座城市裏不斷造軍械征兵巡查等等。

這對於當時的曹丞相來說幫助簡直太大了,在損失十幾行動力和少許錢糧收入的情況下,曹丞相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大振幅的擴充,盡管沒有從收入來源上解決問題,可是曹魏一方資源轉化為戰鬥力的效率卻要遠高於蜀漢及東吳。這也就是為什麽曹魏一方部隊數量最高,可現金存量偏少的緣故。當然,當時的丞相還僅僅委任了陳留、許昌、鄴三座城市而已,隨著戰局的進一步深化,這種做法的助力在後面將得到更大的體現。

其次是戰略思路的問題,此時,三方的思路都還受制於現實中的軍事思考,沒有能夠更加深入的理解到san11這款遊戲的一些特性。比如,當時三方采取了一些在戰略上幾乎是相同的做法——曹魏屯兵汝南壓制壽春、蜀漢屯兵漢中提防上庸、孫家屯兵小沛提防濮陽,甚至包括蜀漢對新野的攻擊行動,實際上也是一種牽制。可問題在於,這些做法實際上大部份都是接近於沒有必要的,當然,更多的是指被牽制和被壓制的一方。

為什麽說有些沒有必要呢?因為san11這一款遊戲註定了一點,這是一款防守方占有巨大優勢的遊戲,對於大多數城市而言,如果進攻方不集結兩倍左右的兵力優勢以及武將品質優勢,你會發現根本就無法落城——為什麽?有很多因素,結合這次長安之戰來說,蜀漢部隊從漢中出發之時,如果我沒有記錯,長安的兵力尚且只有四萬余人,武將十余名,可是當蜀漢的部隊抵達長安城下時,城內的守備部隊已經急劇擴充至八萬,武將五十余人,那你說蜀漢該怎麽做?繼續從後方增兵?那前線部隊就在這裏幹等著?那如果曹魏也一起增兵呢?沒有戰爭迷霧、武將飛調速度快、兵力征召速度快、部隊移動速度相對緩慢,這一切的一切註定了進攻方必須集中壓倒性的優勢才能取得勝利。

結合這種思路來看,那麽在其他相對不太可能發起戰事的戰線上屯集大量部隊就顯得沒有必要了,典型代表就是當時的漢中和汝南,以漢中為例不僅僅駐紮了大量的部隊,居然還駐紮了以諸葛孔明為代表的眾多一線武將——所以後主才能對上庸發起一次獨立的進攻。可是這毫無疑問的、嚴重的削弱了長安遠征軍的實力。

那相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麽?其實後來即位的北地王在這方面的戰略思路上大有突破,我們以後再說。

再次一點也是最直觀的一點,就是部隊搭配的問題。後來有玩家指責群弩戰術是一種非常IMBA的戰術,理當禁止。我不否認群弩戰術確實有他強悍的一面,可是,大家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一個問題,群弩戰術有一個很明顯的漏洞——殺敵一千,自損一千。試想一下,一隊500人的弩兵,算上點火傷害,一回合能夠打出多少損傷?能超過500麽?恐怕也就是接近500吧?而諸如像黃忠嚴顏這類角色,消滅一片弩兵需要多少功夫?誠然,群弩一方可以透過排兵布陣來減少對手的AOE傷害,但無論如何也不能掩蓋之前那個戰損比的問題。

那麽,劣勢的一方使用弩兵戰術真的劃算麽?畢竟我們之所以劣勢不就是因為兵力上的劣勢麽?你現在還要做這種一換一的買賣?

至少本次長安之戰中是非常劃算的,因為後主本次出征只帶了嚴顏王平兩隊弩S!這意味著什麽?這意味著,只要殲滅這兩隊弩S,蜀漢剩余的精銳部隊將拿群弩毫無辦法。實際上,這只是一個側面,真正問題的核心是後主對於部隊的搭配過於隨性。比如同樣為弩S的羅憲竟然單獨帶了一隊投石車——所以他本次戰鬥中一直被偽報,沒有發揮任何戰鬥力,另一名弩S的李恢更慘,僅僅帶了500人騾車隊。比如門神張飛帶了一隊槍兵——帶槍兵不是不可以,但是丞相真正的噩夢莫過於張飛/明鏡/踏破帶大隊戟兵,當然,這樣有點容易被曹彰帶騎兵控制住,也是另一個問題。再比如那兩隊攻城車,由頭至尾就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僅僅是逼迫丞相稍微控制了他們一下。再比如,蜀漢沒有及早派遣各色小編隊的滅火隊和計謀隊——所以羅憲被偽報以後,不得不調動另一支五千人隊前往鎮靜。

後來有人認為丞相使用弩兵戰術勝之不武,應當堂堂正正一決死戰,我只能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只要稍加觀察就會註意到,蜀漢遠征軍是由單隊作戰能力極強的騎兵為主力的,假如曹魏以主力編隊對主力編隊應戰——事實上,曹彰確實帶了幾千騎兵出去了,但是被張飛一直暈到蜀軍撤離都沒有醒來——如果真的以大單位編隊應戰,那麽長安的結局就會覆寫了,甚至搞不好,張頜的悲劇會提前上演。相反,蜀漢如果帶足了弩S,丞相就不會以群弩戰術應戰了。

最後一點,也是讓蜀漢很煩的一點,那就是行動先後的問題,這也是群弩戰術大放光彩的一個重要助力。

此時的蜀漢是最後行動的,而曹魏是倒數第二行動的,也就是曹魏先二蜀漢後。這帶來了兩個問題,第一,每當曹魏大規模防火之後,蜀漢總是不得不面對汪洋火海,從而被迫調動一部份部隊滅火。而蜀漢放火之後輪到曹魏行動時,總有一部份火焰由於時間改變的緣故已經熄滅,從而使得曹魏的部隊得以發揮更大的戰鬥力。第二,每次嚴顏老將軍一陣亂射送走大批弩B弩A的武將回家之後,曹魏總能在下一輪的第一時間將他們重新派遣出來——假如是像後來那樣蜀漢先行動而曹魏後行動的話,曹魏很快就會發現自己不得不準備兩批次的武將輪流出城作戰,因為之前被消滅的部隊指揮官們要在下一個回合才能進城。

最最後再補充一點的就是.......丞相在長安建起了曹魏的第一座軍事府........

將之前這些因素全部考慮清楚以後你就會發現,其實丞相的勝利一點懸念也沒有。戰局的發展也非常明確,在全殲了丞相的前幾波群弩之後,蜀漢的兩隊弩S被消耗殆盡,局勢立刻逆轉,隨後其他的遠征軍部隊被淹沒在一片汪洋箭雨和火海之中。

讓我們先把主戰場放到一邊,此時此刻,另外兩個戰場也同樣值得玩味。

初看此圖,相信大家都有一個感覺——新野完了。

可是實際上相去甚遠,新野穩得很。而魏軍之所以敢於讓出港口退至後方叢林則是因為荊州軍沒有帶兵裝.......這毫無疑問是另一個重大失誤,假想此時二哥如果帶著槍兵上岸了........新野就真的完了。由於沒有帶兵裝的緣故,原本希望發生的消耗戰牽制戰轉變成了雙方無意義的對峙——對蜀漢來說損失更大,因為實際上新野方面沒有任何曹魏的主力武將。

高唐港之戰,表面上看來,只不過是一次小規模的軍事沖突而已,但是實際上,這是一場徹底改變了吳國命運的戰爭——標誌著吳國徹底淪為最弱。

文台將軍為了能夠登陸河北其實是下了很大的血本的,在戰略和外交上不惜拒絕曹家的橄欖枝並主動讓利於劉家,敢於將壽春以南徹底放空,全都是為了這一場河北登陸戰而服務。但是兩件事情改變了這一場誌在必得的戰爭。

第一件事情可謂真的是運氣太差了,在登陸部隊布局完成之前的一個回合,由曹夫人和郭嘉的一次遠端遙控放火之配合,呂布隊被炸暈了。當時大家都沒有發覺這件事情有多麽重要,曹丞相也僅僅是出門放個火而已,沒有考慮到那麽長遠。可是當次一個回合到來之時,呂布隊被暈的惡果立刻凸現。從圖中可以看出來,非常明顯,此時的呂布隊尚且處於被暈眩後的鎮靜狀態,是預設跳過這一個回合的行動的!假如呂布隊沒有被炸暈,會發生什麽事情?那麽張合隊左側的火焰位置有可能將會被飛將軍無視ZOC強行登陸,擊暈一隊人馬後,黃河艦隊只要集中火力擊潰一隊人馬,東吳艦隊的登陸就極有可能可以順利完成!

可惜,這一切都不可能實作了,另外一個小插曲是,由於當時文台將軍同時在進行華夏的PVP,所以電腦上使用的是華夏的MOD在執行san11,以至於在他那邊判定中,水軍行動力大大提高,一個回合便可全面登陸,後來證實是因為MOD超前,從而被迫重新行動。

當戰局進行到了黃忠將軍被暈眩於岸上這一刻時,東吳的敗局已經無可挽回了——黃忠隊副將是周瑜,本來文台將軍認為他們不可能被控制,也不可能被消滅,但是他忘記了平原城裏有個叫孫禮的家夥,還有一個小槍將,這也就意味著,猛者50%的判定機率,疊加計算,兩人完全不受傷只有25%的機率,那麽無論誰受傷,這隊人馬都將徹底報廢。如果黃忠被傷,則用槍將暈之,如果周瑜被傷,那麽就像圖中一樣,曹魏智力第三的荀尚書親自出馬。即便這一個回合兩人不傷,孫禮下個回合再來一次就行了,反正弩兵要抓住孫禮是幾近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黃忠尚且可以不談,但是周瑜一旦被俘......這種損失是無可估量的,作為san11PVP首席戰神,一己之力占到東吳戰鬥力至少30%以上的男人,你認為曹丞相會放他走麽?

那麽敏銳的觀眾應該會發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麽此刻孫家不調頭進攻鄴城或者其他黃河沿線城市?畢竟此時曹魏已經五線作戰(長安、上庸、新野、汝南、平原),後方不可能再有余力了。

這就是第二件改變戰爭命運的事情,此刻圖中浩浩蕩蕩的黃河艦隊裏,只有四隊人馬是有兵裝的!如果僅僅是為了進攻最貼近黃河的平原,毫無疑問是足夠了的,但是如果調頭奔赴其他城市而去,就算不考慮長途奔襲曹魏是否會有更充足的準備,四隊人馬不足兩萬兵力也很難攻進任何一座城池,更何況,一旦越過平原,曹魏駐紮在平原的部隊是否會截斷黃河艦隊的歸路,甚至反攻臨濟港都是必須考慮的問題。而此刻再撤退臨濟港重整人馬配足兵裝則是無論如何都來不及了,長安醉戰正酣,曹魏五線作戰的天賜良機是不會等待的。

在絕望的局勢之下,文台將軍就這麽遺憾的棄子離局了。

至於隨後後主自漢中發起的針對上庸的進攻就已經顯得毫無必要了,雙方都僅僅有少量的損失,對大局已經完全無關痛癢。

就這樣,以長安之戰為標誌的第一次聲勢浩大的反曹操同盟失敗了。曹魏成功的保衛住了大漢都城,擊潰蜀漢遠征軍之余更抓獲了不少武將,另一方面也成功的防守住了孫吳對河北的攻勢,確立了曹魏對在河北不可動搖的統治地位,實力由最弱一躍成為最強。蜀漢由於長安城下的慘敗,損耗嚴重,更兼被捕獲了為數不少的二線武將,遭遇雙重打擊,實力大大下降,由最強淪為次強。孫家雖然在之前的徐州戰役中表現出色,但是一招棋差,最後止步於高唐港外,這不僅標誌著之前放棄荊南的努力完全付諸東流,更意味這孫家從此淪為三家中最弱的勢力。

另一方面,由於文台將軍的離去,新一代的吳主桓王登場,新人們的時代即將拉開帷幕。

第六章 新舊交替

桓王登基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與魏國締結了和約。

當時的丞相對此的反應是非常不解也非常開心——不解的緣故是,蜀漢此刻已是強弩之末,這一波攻勢眼看就要被曹魏反推回去了,這個時候東吳跟我停戰究竟是什麽目的呢?開心的緣故是,無論東吳此刻是懷著什麽目的,能夠集中主力部隊一線作戰總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

於是,周黃二將被放回家了——其實丞相也不想放他們走,要知道,周瑜的重要性不亞於整個徐州——可是比起能夠得到孫吳這個盟友來說,還是值得的。

同樣,高唐港外的吳軍也陸續撤軍。

在另一個面的戰場,後主做了兩件事情,其一是發動由漢中對上庸的攻勢,另一方面是重新調整了荊州水軍,攜帶兵裝後再次全軍壓上。

先來看看上庸之戰,由於森林地形的因素限制,雙方都沒有攜帶大量的弩兵,蜀漢方面是以諸葛丞相的計謀隊及玄德公的遁走沖車隊為核心,附帶大量投石車。曹魏方面的思路與之相仿,司馬太傅帶著一員明鏡和自己的義弟典韋一馬當先——這裏順帶一提,其實武將結義也是有講究的,比如丞相把司馬懿和典韋、羊枯和許褚、張角和胡車兒等人結義,再將幾個弩S弩A互相結義,都起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不過東吳方面似乎就沒有考慮過這樣的問題,陸遜、陸抗父子的結義物件並沒有在乎部隊的組成——押後的同樣也是幾隊投石車,可以說雙方都是一個林地機械化作戰的思路。

雖然思路相同,可是其他方面的問題立刻凸現了出來。為什麽一直在被多線施加壓力的曹魏至今仍然沒有崩潰呢?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一些因素了,不過上庸之戰體現出了一個新的因素,如果大家看戰報看得仔細就會發現一個問題,上庸之戰圖中的漢中軍團以及新野之戰圖中的襄陽軍團都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個別神將帶隊,大批廢柴尾隨——這可以說是制約蜀漢多線作戰能力最重要的因素了,極度缺乏二線武將,盡管在神級武將的領域裏,蜀漢笑傲群雄,唯有奉先公瑾可以與之一戰,但在那一批神級武將的陰影下是大量的三線武將在瑟瑟發抖。所以,盡管孔明、龐統、劉備等人奮力死戰,但無奈整體火力不夠,加之上庸錢糧兵馬實在是過於充盈,打著打著漢中軍團就陷入了危險的境地,其後龐統被俘,雖然為蜀軍全力集火擊破牛金大營救出,可也著實嚇出一身冷汗。

南方的襄陽水軍此刻也逼近了房陵港,可是由於部隊整體協調性的問題,此時為數過少的他們已經對北邊的戰局產生不了什麽影響了,不過倒是產生了一些小插曲,當時由於上庸治安過差.......導致由宛城奔赴上庸的運輸大隊突然遭遇了重新整理的山賊.......當時曹丞相那叫一個囧啊.......不過還好,山賊迅速被消滅了,襄陽的登陸部隊由於實力太弱,沒有能夠利用起這個機會。

至此,第三次上庸之戰實際上已經基本結束,其後雖然雙方還一直在鏖戰,可是產生不了任何實際意義,基本等同於互相刷P值。

另一側的新野之戰則展現出了另一種不同的狀態,同樣是二線武將極度匱乏,二爺盡管一馬當先搶灘登陸,可是面對上庸和宛城源源不斷的魏軍增援,終究也是猛虎難敵群狼,在折損了近半兵馬後悻悻而退。

幾乎是同步的,在蜀軍整體放棄了對曹魏一方攻勢的情況下,大批荊州軍團的預備隊開始向烏林、漢津二港集結,毫無疑問的,後主此刻的戰略非常明確,趁東吳主力尚在北方之際,發起突襲戰,讓整個空虛的江東付出沈重的代價。

其實我們不妨分析一下此時蜀漢的戰略布局,此時此刻,可以說,是蜀漢自開局以來情況最糟糕的時刻(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最糟糕的記錄沒有被打破)。在北方的三場戰役中,一場潰敗,兩場撤軍,損失武將十數人,錢糧兵馬損失超過十五萬,在資源上的優勢被極大動搖。又由於東吳政權更替,新任吳王采取了倒向曹魏一方的戰略,致使戰略上的優勢也被瓦解,更要命的是,如果吳魏聯手來犯,荊州易手只在旦夕之間。

如果你是此時的蜀漢之主,你會怎麽做呢?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首先我們不妨看看當時的局勢,北方已經基本沒什麽希望了,曹魏馬上就會組織起一波針對西北三郡的攻勢,由於物資輸送和人才調配的問題,西北三郡的防守可以說非常令人頭疼,不過,至少,守住漢中這個堡壘還是綽綽有余的。南邊的局勢則非常微妙,此時孫吳壽春以南的全部兵力都比不上江陵、襄陽兩城多,武將雖然可以飛調趕回,可周瑜也不會下金雞蛋不是。

危機既是轉機,後主的選擇是,一波強推柴桑口。

這麽做對麽?不好說,只能講後主是一個將攻勢貫徹到底的人。但這種做法並非沒有可取之處,我個人認為,在一種情況下,這種做法可以達到奇效,那就是蜀漢調集起整個荊州全部的主力部隊和蜀漢的全部精銳武將,一波攻勢順流強攻到底,趁吳後主新人上手,利用部隊數量和經驗操作上的優勢奪下廬江、建業二城。從桓王後來的戰術表現來看,這種做法在戰術上並不是沒有可能性,只是,這也就意味著孫劉以後再也不會和睦相處了,有點白白便宜了曹魏的感覺。而且如果蜀漢不能吃掉吳國相當一部份的人才,那麽即便廬江建業到手也會頗有雞肋之感,畢竟戰線太長了誰都不好受。

那麽,還有別的選擇麽?如果跳出當時的局勢,從現在的全域經驗來反思,其實是有一種更好的選擇的——但我必須強調,這是事後諸葛式的總結,並不代表就真的比當時後主做出的選擇一定會更好。

想一想就會發現,桓王為什麽一上台就放棄和蜀漢的盟約改為倒向曹魏,因為桓王上手的時候正是長安大戰剛剛拉開序幕的時候,如果大家還有印象,應該記得,當時的主流看法是長安必失,很多觀眾已經開始討論曹丞相第二條戰線應該布局在哪裏了。作為一個從觀眾中走出來的PVP新人,毫無疑問的,桓王深刻地受到了這種思路的影響。而此時的東吳又無法繼續貫徹文台將軍的河北攻略思路了,那麽自然的,正常反應就是追求一種平衡,如果蜀漢真的拿下了關中,那麽吳國一定會對荊州展開攻勢,力圖維持一種均勢,避免蜀漢過於強大。就是在這種考量之下,桓王才毅然選擇了與蜀漢背盟——其實這也可以解釋他後來為什麽又和曹魏背盟——將徐州軍團南調。

可現在的問題是,長安之戰蜀漢輸了,而且輸得非常難看,吳國在整體思路上需要維持均勢的前提已經不存在了,雖然還不明確,但西北三郡可以說蜀漢已經有點拿不穩了。這麽一來一去,強弱之勢很快就會發生逆轉,如果此時吳國還繼續進攻蜀漢,那麽豈非與之前的思路逆道而馳?如果此刻蜀漢選擇全面龜縮,然後反復向東吳示弱,並重兵調往西北三郡準備下一場防禦戰的話,情況會怎麽樣呢?

另一方面,桓王是典型的吃軟不吃硬的性格(很遺憾,當時誰都不知道),所以,後主希望兵臨城下逼迫桓王簽訂新的盟約,只能說是一種反效果的行動,畢竟,柴桑、江夏兩座城不是打下來就結束了......還要守得住。

但是不管怎麽樣,雙方都決定先掐一架再說。於是乎.......荊州水師悲劇了,這種優勢實在是太過於明顯了,盡管桓王是新人,盡管東吳水軍的搭配亂得令人發指——陸遜帶了個500人隊而旁邊的孫堅竟然是12000人隊——但是一大堆水B的荊州將領們紛紛表示不會遊泳.......

就這樣,一場充滿了娛樂精神的柴桑口之戰結束了,不知道當年長江軍演的先主們做何感想。

打完之後,大家還是要恢復理智的,該談的談,該撤的撤。確認了蜀漢水師都是一群「B人」之後,桓王本著之前撕毀和蜀漢盟約的精神,轉頭又撕毀了剛剛簽訂的吳魏和約。不能說這種行為有錯,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時曹丞相還是非常不爽的。

思考了一下局勢之後,桓王又釘選了曹丞相作為戰鬥目標,或者說,之前的吳魏和談本來就只是想換回周瑜黃忠而已,大批物資重新調頭北上,臨濟港小沛城重新進入臨戰狀態。

弄到這個份上,我也沒辦法再給桓王找什麽理由了,在這種時候對濮陽平原發起大規模的進攻其實並不是一種明智的行為——大哥,你要打就打一個城,你要打兩個城也要等物資到齊,部隊集結完畢吧。

為了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對於濮陽之戰的具體分析放到下一章再講,反正現在才剛剛開打而已。

在吳魏濮陽大戰剛剛拉開帷幕的時候,蜀漢後主也龍禦歸天了,第三代統治者北地王踏入了歷史的舞台,至此,又一輪的新舊交替告一段落。

在這一輪新舊交替的賽局之中,實際上獲利最多的還是曹魏一方。雖然吳國以與蜀漢盟為始,又以與蜀漢盟為終,可是由於長安大戰出人意料的結局,在吳國轉向的寶貴時間裏,魏國得到了充分喘息的時間,並且得以整合各方資源,組建起了西北軍團,對西北三郡發起了攻勢。對於蜀漢來說,則是比較倒黴的,吳國本來是想針對最強一方,可是由於反應的時滯問題,已經淪為次強的蜀漢被針對了很長時間,不可謂不郁悶。

不過這一切都無關緊要了,作為一個小小的插曲,這個章節的影響很快就會過去了,接下來,北地王的時代到來了。

第七章 第二次吳蜀聯盟

北地王雖然登基了,但是我們暫時還不用理他,因為在這一章裏面,他一直在專心致誌地幹一件事情——種田。

讓我們把目光重新釘選到目前硝煙彌漫的濮陽前線吧。

其實以一個新人的標準來衡量的話,桓王打得已經很不錯了,第一次PVP就懂得雙城合擊濮陽,懂得基本的部隊搭配、武將搭配,懂得戰略平衡——可問題是,僅此而已還是不夠的。

首先,一個最大的,最不可原諒的錯誤,就是戰略思路不明確。

在第六章末尾的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桓王最早點燃烽火的地方是高唐港。起因還是高唐港的部隊放火船炸了路過了兩隊東吳艦隊,然後桓王開始借題發揮,說丞相撕毀盟約,於是出動臨濟港的艦隊進攻平原。姑且不論這個誰撕毀盟約的問題,可是實際上桓王犯了兵家大忌——目標模糊,逐次添兵。歷史上采取逐次添兵戰術獲得勝利的軍事家不在少數,可是凡事都要因地制宜,在這裏,不可以用這種戰術。

盡管桓王不斷向北調集物資已經說明了自己的戰略意圖,可是調動物資和真實出兵畢竟是兩碼事,只要你一直不動,你的對手心裏永遠都會留一個松懈的空間,至少,不會把彼此之間交界的地帶視為最緊急區域。可雙方一旦開戰,那麽這一塊戰爭區域就會成為考慮的重點。桓王在還沒有完成整體物資調動的情況之下,為了尋找一個開戰的理由,貿然進攻平原,實際上是為曹丞相敲響了一記警鐘——東吳要搞你了,趕緊備戰——使得曹魏的戰爭準備得以更加充分。如果此時吳蜀是兩路分進合擊還好說,可此時北地王種田正HIGH,哪裏會管吳魏之間的大戰,所以事實上,吳國毫無意義的挑釁行動使得自己失去了先手的偷襲優勢。先敲平原一下,然後再慢慢對濮陽發起攻擊,再傻的玩家這個時候也能夠準備充分的應戰了。

那麽,究竟是全面宣戰還是局部的、有限的、為了實作某種目的的戰鬥?桓王實際上也沒有明確。東吳此時究竟具不具備單獨和曹魏全面戰爭的實力?明顯是沒有的,即便撇開濮陽不談,即便拿下了濮陽,孫吳會面臨一個什麽樣的局面?——損失慘重的部隊,後繼無力的攻勢,虎視眈眈的魏蜀二方。也就是說,實際上,無論如何,孫吳作為此時三方中最弱的一方,如果真的想要占些便宜,唯一的選擇是和某一方站在一起痛打第三方,單獨作戰必然嚴重損耗自己薄弱不堪的國力,導致即便勝利也要面臨果實不保的尷尬局面。那麽局部戰爭?可問題是,從濮陽之戰的規模來看,總共只有三十萬兵力的孫吳出動了差不多十五萬大軍,這還算局部戰爭麽。

為何而戰,戰哪裏,怎麽戰,在這一系列問題都沒有明確答案的情況下向最強一方發起全面戰爭,無異於玩火自焚。

第二個問題就是對濮陽的認識嚴重不足。

這個問題也不妨問問大家,大家自己可以思考一下,如果換你來操作此時的桓王,給你這些部隊要你打濮陽,你會怎麽打?

濮陽在san11中號稱河北之匙,中原碉堡(汝南應該叫日不落之城吧.....),不是沒有道理的。要打濮陽,一共有三條通道可以走,一條是濮陽北邊的頓丘港,一條是濮陽南邊的狹窄渡口,還有一條是濮陽東側的大道。

首先南邊的那條狹窄通道口可以一票否決了,狹窄就算了,裏側路兩邊居然還全都是樹林!還有比這個更適合安排弩兵防守的地形麽?然後在弄一個人在路中間丟火球——神啊,恐怕只有呂布+周瑜的聯合組隊才能沖得進去。然後是北邊的頓丘港,怎麽說呢,執掌天下最強水軍的東吳確實有這個資本從這裏發起攻擊,無非就是用兵裝艦隊和人對射而已,當然,如果你楞不願意帶兵裝,就沒人跟你對射了,不過有個小問題,就是水軍進到頓丘港的區域之前要先被平原的駐軍騷擾一通,這個是有點讓人煩惱的。最後是東側的大道,表面上看起來,這應該是最好走的一條路了,可是啊,可是啊,同誌們,不要忘記了,想要進入那條大道,小沛駐軍要先透過一片淺灘!這是非常要命的,淺灘實際上相當於一個變相增加ZOC的狹窄路口,大量部隊如果要透過這裏,需要漫長的排隊和等待——兵半渡而擊之——還記得麽?即便你在槍林彈雨中沖過了淺灘,接下來是一片大大的開闊地,別高興,凡是城池邊的開闊地,基本都是有利於防守的,還記得長安城外被燒得各種淩亂的蜀軍們麽?唯一一片林地,竟然還是緊挨城池南側的,並且不向外延伸,那這片林地基本上就註定被守城方霸占了,攻方只能看著林地裏的強弓勁弩幹瞪眼。

綜上所述,有沒有覺得濮陽是個很棘手的地方?事實上,它就是這麽棘手。後來戰爭的發展就和上述過程幾乎一致,黃河艦隊被平原駐軍反復襲擾,小沛軍團先是在過淺灘時被各種悶棍,好不容易全員集結完畢,又只能站在開闊地外看著樹林裏的魏軍幹瞪眼。

那麽,對濮陽就真的毫無辦法麽?也不見得全然如此。曹丞相曾經自己跟自己玩過一次兵棋推演,弄出了一個很可怕的結局。具體做法很簡單,重兵屯於白馬港,南北雙向扼斷濮陽補給線,陸遜放火燒掉濮陽各種兵營鍛造廠,慢慢磨死濮陽。一方面逼迫曹魏方在陳留、鄴、洛陽等城分兵把守,另一方面逼迫曹魏主動出擊尋求決戰。這個戰術比較惡心的地方在於對白馬港的利用,白馬港和臨濟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利於本城的防守,反倒是比較適合進攻方做橋頭堡,如果掌握水軍優勢的東吳懂得合理利用白馬港作為據點中轉,曹魏將痛不欲生——不過我很高興,直到本盤遊戲結束,東吳都沒有認識到白馬港的價值。

第三個問題則是具體的戰術執行了,雖然剛才表揚過桓王作為一個新人表現得比較不錯了,但是還是有很多很多的問題。

攻擊節奏的問題開始已經提過,茲不累述。另一個是部隊構成的問題,其實孫策配周瑜帶戟兵是個很不錯的構想,可這並不能掩蓋黃忠、蔣欽帶水軍的錯誤,也不能掩蓋甘寧淪為運輸大隊隊長的悲哀。無論是什麽時候,人盡其力都是部隊戰鬥力發揮的重要評判標準,至於後來那個呂布+陸遜+魏延的組合,就真的讓曹丞相不知道說什麽好了.......

總而言之,盡管輸得很可惜,但是作為一個新人而言其實並不能算丟人,曹丞相畢竟也用了那麽長時間才慢慢成長起來,要求桓王上手就能在進攻戰中大勝實在是強人所難了。唯一比較無奈的就是,盡管周瑜、呂布、黃忠三神齊聚,孫策、子義、尚香、蔣欽、高順、甘寧等將星雲集,東吳依然鎩羽而歸,以後東吳就再也沒有能力重新聚集起這麽華麗的陣容了。桓王最大的失誤其實就是不該太急了,像北地王那樣,上手之後先種種田觀望一下局勢又何妨呢?

這一戰東吳輸掉的最關鍵的不是錢糧兵馬,而是人才,戟神太史慈,明鏡陸凱,犄角陳宮,甚至由於小沛錢不足發薪資這樣的無厘頭失誤,致使黃忠呂布兩隊的副將也投奔了曹魏,以至於自己培養的三個明鏡有兩個跑到魏國去了,損失不可謂不慘重。不說別的,光是太史慈+陸凱,就等於免費送了丞相一隊魔免的高防戟兵大隊,這對於多線作戰的丞相而言簡直就是喜上眉梢。

仗打到這個份上,丞相開始自我膨脹了........

實際上,早在北地王登基之初,也就是濮陽大戰剛剛拉開帷幕的時候,北地王就曾經在外交上試探過曹丞相。當時北地王提出的條件是釋放幾個長安之戰中被俘虜的武將,而後蜀魏休戰。其實這一次的外交刺探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人才換休戰,乍一看非常得益,某種意義上和當初桓王登基的時候周瑜黃忠換和平是一個意思,何況還不需要丞相做出承認北平壤平讓出的承諾。可是,對於丞相來說,這是沒有任何含義的。還記得我們在第一章裏關於孫劉戰略的初始分析麽?還記得第三次長江大戰的結局麽?是的,盡管不知道北地王是不是真實的希望蜀魏同盟,但是以丞相當時的思路和判斷出發,這只不過是一個騙我點好處的幌子罷了。現在蜀國不可能趁濮陽大戰反擊西北或中原,之前的三次戰役損失了太多的物資,傷口需要縫合,縫合需要時間。而更不可能的是蜀國對柴桑口開戰,畢竟........地理優勢過於明顯了。

在這種判斷之下,丞相拒絕了北地王提出的人才換和平計劃,因為對於丞相來說思路也一直沒有變過——聯孫抗劉。

可接下來桓王的外交要求則讓丞相完全啞口無言了。

以常理踱之,東吳先是背盟,而後突襲,再後大敗,怎麽著也該是東吳一方「割地求和」吧?可是桓王完全不這麽認為,他一上來直接給丞相開出的條件就是,釋放東吳的被俘人才,不然東吳就要繼續打你。對此丞相只能表示無語對蒼天,並且拒絕。

不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桓王這種心態,其實認真想想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第一點,是我們通常稱之為「完美主義」的一種心理傾向。何謂完美主義者?代換到san11的世界裏,簡而言之,就是那種喜歡追求人才完整性的人,當然,表現形式不只這一種,不如來舉個例子吧。大家玩san11單機的時候有沒有過這樣的心態,如果在一場野外作戰中,自己的某個強力武將被AI用騎兵突死了,或者被火燒死了,會覺得頓時萬念俱灰,這一把就不想玩了?有沒有過這樣的心態,每拿下一座AI的城池,都絕不托管,一定要親手種滿三級市場三級農田?這就是完美主義者的側面心態反應。

而桓王,毫無疑問的,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理由其實很簡單,在太史慈等人被曹丞相俘虜以後,桓王的思考方向就從利益的計較改換成了東吳人才完整性的計較——換而言之,就是此時桓王並沒有把太史慈等人看做一個個數據程式碼,而是很有歷史代入感的,強烈的,幾乎是有點不計帶價的要求丞相歸還東吳被俘的人才們。而東吳如何獲得本場遊戲的勝利,反倒是退居其次了,又或者說,桓王潛意識裏認為,東吳人才如果不完整,自己是沒法獲得勝利的。

第二點,我想自創一個詞,因為我不知道心理學上怎麽嚴格定義的,就是「血酬心態」。我們在現實社會中進行成本收益分析的時候,常常會犯下一種錯誤,就是重「得」而輕「失」。也就是在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認為人是單向逐利的,任何一種行為都應該有利益驅動,或者說至少不應為自己帶來損害。可是有另外一種思路否認了前面這條道理,中國有一位著名的社會學家吳思先生曾經有過一本著作【血酬定律】,這裏面提出了這樣一種思路(我不知道是不是他老人家的首創,但是至少我是第一次從這裏系統了解到的)。當賽局的雙方或者幾方,有一方不是以擡高自己的利益作為主要手段,或者說,是以主動降低自己的成本來擡高自己的利益,那麽我們就不妨稱之為血酬心態。就比如說開發中國家的很多加工工廠,實際上他們比起已開發國家的工廠在技術管理等方面差得很遠,但是他們願意主動降低自己的報酬,他們願意在惡劣的環境下工作,他們願意改頭換面成為血汗工廠,當成本大大降低以後,已開發國家的工廠便不再是他們的競爭對手。

對於桓王來說,這一點體現得尤為明顯。當曹丞相拒絕了他的和平換人才計劃以後,桓王開始主動降低自己的成本了。具體思路不妨這樣形容——好,曹操你不還我的人才,那我就暫時不管自己能得到什麽了,先跟北地王一起搞你再說。

將賽局思路數據化,假設,第一次東吳和曹魏提出的和平換人才計劃,對於東吳來說是+4(數據只是一個大概),對於曹魏來說是-2,旁觀者的蜀漢是-1~-3之間波動,此時曹魏拒絕,於是東吳決定報復,第二次吳蜀聯盟時,東吳變成了-2,曹魏變成了-4,蜀漢變成了+4(為什麽我認為此時東吳是-2稍後再分析)。這就很明顯了,通俗一點講就是,你不給我好處,我就要拖著你一起死。

第三點,不妨稱之為「單向賽局」心態。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在一種戰略考量、外交談判的過程中,不考慮對手的反應,僅僅以自己的思維為行動依據。以第二點的心態分析為例,此時前後兩種比較之中,無論怎麽定義具體數值,都很明顯,就是吳蜀聯盟的後者選擇是更不利於曹魏的,那麽曹魏是不是應該低聲下氣來求東吳,並且主動讓利給東吳,省得被東吳繼續這麽不計成本的拖死呢?

很明顯,桓王想得太少了。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囚徒困境」模型,來分析人們在雙向合作賽局中的選擇。如果每一個人都選擇絕對利己的做法,那麽雙方都會有小損失;如果一個人選擇利己,一個人選擇利他(這個詞可能有點不準確),那麽利己者小收益,利他者極大損失;如果雙方都選擇利他,那麽雙方都有大收益。而在多次賽局中,非常明顯的,雙方都一直選擇利他才是多次合作的最優出路,可是萬一有一方貪圖小利選擇利己怎麽辦呢?——報復,另一方會一直選擇對對方損害最大的合作模式一直到對方改變自己的做法為止。桓王選擇了吳蜀同盟,實際上是一種利己式的選擇,他想透過這種利己式的選擇來從曹魏身上攫取更多的利益,那麽曹魏的反應就顯而易見了——既然你想要一起死,那就看看我們兩個誰先死吧。

更何況,桓王完全無視了自己連續兩次背盟帶來的惡劣影響,根本沒有思考曹魏第一次接受了釋放周瑜、黃忠換和平胡曹魏第二次不接受釋放太史慈、孫尚香換和平的重要區別點在哪裏。

基於上述的分析,東吳方的賽局選擇實際上並不是一種最優選,那麽曹魏方呢?其實也不是最優選,無論是蜀漢也好,東吳也罷,其實當時雙方提出的條件都大同小異,既「人才換和平」,可以說當時曹魏在外交上是占據著一個非常主動的地位,任選一邊進行撫慰,締結某種意義上的盟約,然後痛打另一邊都會比雙向拒絕來得更輕松——當然,這是建立在對方會執行盟約的前提之下。不過歷史已經過去了,這一切都只能成為假設,誰也不知道如果當時曹魏真的釋放了哪一邊的俘虜最後會有什麽樣的結局。不過很明確的一點是,當時的丞相已經覺得自己有雙向開戰的實力了,穩妥起見,為了規避毀盟之事重現,於是決定不讓出手中的這些人才們(幾乎都是沒有結義的武將)。

於是,隨後的悲劇緩緩拉開了帷幕,吳蜀二國迅速開始接洽,在復仇心切的桓王和休養完畢的北地王之間,一個相對更傾向於蜀國的聯盟協定達成了。為什麽我覺得是相對更傾向於蜀國呢,看看條款我們就知道了,具體條款大概有這麽一些內容,一個是協同作戰,這個是必須的,二個是土地分割,當蜀漢打下新野之後——將長沙北部的港口讓給孫吳,當蜀漢打下宛城許昌之後,將湘水以冬的長沙、零陵二城讓給東吳,汝南無論是誰打下來的,都歸東吳。大概就是這麽些了,東吳賺了什麽?

無論吳蜀雙方當時的考量是如何的,但我依然認為吳國大虧,如果我是吳國的統治者,當蜀漢連宛城許昌都拿掉的時候,江陵以南無論如何也該給我吳國了,甚至江陵城本身也要考慮一下歸屬(宛城如果已經在蜀漢手上,那就意味著上庸也基本上是蜀漢囊中之物了,既然北部通道已經開啟,那麽江陵的意義就從對戰魏國的重要中轉點變成了對戰吳國的橋頭堡),這才是略顯公平的一種協定。總之,不太清楚桓王當時究竟是怎麽想的,又或者,他實在是過於氣惱丞相抓獲太史慈等人的事情,已經完全不在乎和蜀國的一點尺寸之利了吧。

就這樣,在吳魏雙方共同的推動之下,北地王幾乎是白得了一個盟友,不可謂不開心。

在這一輪的戰略賽局之中,由於濮陽之戰的影響,魏國在戰術層面上取得不小的收益,吳國徐州軍團損失慘重,若不是先前北調的物資夠多,幾乎要被曹魏反推。在外交層面上,吳國為了挽回在之前戰鬥中的具體損失,對魏國開價略高,被魏國拒絕,這直接促成了吳蜀第二次聯盟,使得蜀漢在幾乎沒有付出成本的情況下獲得了一個戰略上的盟友。綜上所述,本輪賽局,蜀國為凈收益,魏國為有得有失,吳國為凈損失。

此時,觀望良久的北地王已經準備充分,一波嶄新的蜀漢大軍即將席卷而至。

第八章 北地王時代

外交桌上的勾心鬥角暫時告一段落了,現在要抄家夥見真章了。

北地王確實有氣勢,不動手則以,一動手氣吞山河。以上庸的羊祜等武將被調動前往濮陽為契機——當時丞相制定的作戰方針是西向防守、東向進攻,試圖先吃掉已經元氣大傷的孫吳徐州兵團——漢中兵團南下,襄陽兵團北上,調動的一線部隊作戰部隊接近二十萬人,蜀漢所有的一線主力傾巢而出。

與此同時,剛剛敗退而歸的孫吳徐州兵團既不休整,也不等待,幾乎也是馬不停蹄的再度出動,從臨濟港和小沛兩個地方雙向對濮陽再次發起攻勢。

曹丞相的當時的應對是這樣的,天水軍團立即出兵南下,攻打陽平關,上庸守軍前往北部林地布防,宛城、汝南駐軍原地待命,伺機支援,新野守軍則以沿河樹林為依托死守港口,濮陽軍團原地待命,應對東吳的本次攻勢。

這裏一口氣牽扯到了很多大問題,要徹底理解當時的局勢,必須讓我們一個一個來理清他們。

首先說說東吳這一次的主動出擊吧。這一次的出擊有道理麽?如果說孫劉是由同一個玩家操作,或者說,孫劉是屬於同一陣營,那麽,本次出兵雖然不一定高明之至,但至少也是非常的具有戰略眼光。由於這一次的東吳的快速反應牽制行動,整個濮陽軍團的主力沒有能夠抽調出一兵一卒西進支援。

我突然想到了當年孫臏的圍魏救韓之戰,當時魏軍主力圍攻新鄭,韓使向齊王求救,齊王問策於群臣,眾人議論紛紛,主意不定,此時孫臏提出了一條非常毒辣的計劃——救韓,但延遲出兵。就這樣,南韓知道齊軍將至之後,士氣大振,在新鄭城中殊死抵抗,雙方足足死磕了一年。直到這個時候,田忌和孫臏才率領齊軍姍姍來遲,於馬陵道全殲疲憊不堪的魏軍主力,直接促成了當時第一強國魏國的衰敗。

假如桓王效法當年孫臏的做法,暫不出兵,只是將主力陳列於臨濟小沛二地,示敵以弱,做出一幅休養生息的態勢來,丞相未必不會在西線戰事激烈的情況下抽走濮陽主力。到那時再一鼓作氣,直奔河北一線而去,膠著於西線的魏軍必然無法及時趕來增援,那麽當年吳先帝的河北制霸戰略絕對是非常有希望實作的。就算魏軍沒有抽走主力,但是只要削弱了濮陽——河北一線的駐軍實力,對於吳國的攻勢而言也是絕對劃算的買賣。更不要提,此時吳國新敗,小沛臨濟根本就沒有實力再發動一次進攻,休養生息本來就是常理之中的事情。即便北地王以外交條款要求吳國配合,吳軍也完全可以開出城外與魏軍對峙即可,完全沒有必要主動出擊。

不過很顯然,桓王明顯對孫臏的做法嗤之以鼻,大概他覺得這麽幹是出賣盟友,為君子所不齒吧。於是,吳軍秉承著大無畏的國際主義精神,再一次發起了全面進攻。

結局很明顯了,對手還是那個對手,又沒有被削弱過,上一次新銳之師全力以赴尚且大敗而歸,何況這一次倉促之間集結的潰敗之軍?

嚴格來說,即便以吳蜀同盟的眼光來看。吳國這一次的對於西方主戰場的策應行動也應當是利小於弊的,徐州軍團再一次遭受沈重打擊,如果不是當時上庸新野一線醉戰正酣,濮陽幾乎馬上就可以反推小沛。如果事情演變成了這個樣子,那麽喪失了橋頭堡的吳國將連策應蜀軍行動的能力也失去。

第二個大問題就是,蜀魏雙方在漢中-上庸-新野一線的賽局究竟暗藏什麽玄機?

其實事情是這樣的,一切的一切,可以說都是從一個戰略錯誤開始的。

我們前面曾經談論到過這樣一個問題,就是由於san11這款遊戲和現實戰爭的距離,導致了某些現實戰略戰術是不能被搬進san11的世界之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分兵威懾。一方如若想要發起攻勢,必須在一個短暫的時間之內,既定的空間之中,集中起絕對的兵力優勢,瞬間壓垮對手。北地王深明此理,於是他選擇了曹魏柔軟的下腹,新野,作為下手的物件。為了能夠拿下新野,他還同時派出了漢中軍團作勢佯攻打上庸城,牽制新野能得到的最近援軍。

而另一面。西線戰場上當時丞相一共有一個問題兩個錯誤。

一個問題,是對對手的戰略判斷問題。如果大家有印象,應該還記得,精銳弩兵配合港口據守的戰術,曾經在房陵港和湖陽港分別擊敗過蜀漢先帝及後主,尤其是第二次的湖陽港之戰,可以說是以一群三流武將和劣勢兵力據林死守,硬生生擊退了荊州水師。於是,丞相心裏留下了這樣一個感覺——蜀軍應當不會再選擇水路發動正面攻勢了。而另一面的漢中軍團,可以說是非常嚇人的,五虎將除了趙雲其他四人全部到齊,而偏偏上庸北部近城處還是一片林地,弩兵根本無法發揮戰鬥力,如果讓這樣高品質的部隊逼近上庸城下,絕對是噩夢幻一樣的存在。更何況此時上庸城中兵馬錢糧雖多,卻缺乏可以率兵的將才,這種情況之下還得主動出城布防,確實是岌岌可危的形勢。所以曹丞相主觀上判斷了上庸才是蜀漢的主攻方向,認為荊州水師遲早會調頭直奔上庸而來,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當然,我不是北地王,所以我並不知道他當時究竟有沒有南北雙向夾擊上庸的戰略。不過,上庸對於當時的魏蜀兩國而言都實在是太過重要了,魏國擁有上庸,則漢中如鯁在喉,不能全力北伐,時時要提防自己的南側,蜀漢擁有上庸,則益州荊州的物資得以統一調配,協同作戰,再也不必搞這種超遠距離的雙打配合了。於是,基於這種考量,丞相選擇了重視上庸而輕視新野。

兩個錯誤,一個是對於新野防禦能力的過高估計,二個是對陽平關防禦能力的估計不足。

先說對新野防禦能力的過高估計吧,我非常想說一句話——既是我軍太無能,也是對手太狡猾。其實大家如果對第一次後主進攻湖陽港的戰術做一個深入分析,很容易發現當時湖陽港守軍的優勢和劣勢分別是什麽。先說說優勢吧,一者樹林,二者精銳弩兵,三者港口ZOC,四者荊州水師疲軟,五者三城聯動。也就是說,硬碰硬的強沖是非常難以攻克湖陽港的,不會投石的荊州水師要怎麽對付樹林裏的那些弩兵呢?更何況打消耗戰的話,第一次後主進攻的時候就已經見識過宛城、新野、許昌的支援能力了。可是,反過來——湖陽港駐軍有兩個很明顯的劣勢,一者將領素質偏低,二者本城後備兵源不足。大家不要忘記了,龍鳳組合當時可沒有隨漢中軍團南下,他們到哪裏去了呢?

沒錯,他們隱藏在中廬港裏了。那麽,進攻中廬港的最佳戰略方針呼之欲出了,利用新野駐軍將領素質偏低的問題,以龍鳳組合為核心,快速突破湖陽港,水師在計謀隊的掩護下消除ZOC迅速登岸,一波帶走所有守軍,不給曹魏重整旗鼓的機會。為了防止出現變數,北地王還特意召來了夏口的吳軍協同作戰,形成了一個完全的壓倒性的局面。另外,曹丞相的一個布局上的問題更是加速了新野的失敗,當時為了形成第一波打擊力量,新野的大部份駐軍都在沿江的樹林裏——這給了蜀軍先手控制的完美機會。北地王則巧妙的耍了一個小手段,讓諸葛龐統等人自中廬港中率騎兵編隊出擊,這樣的話,在移動力計算上,他們並不是以走軻的移動力來計算的,而是以騎兵的移動力計算,這樣使得中廬港的部隊瞬間就抵達了江北沿岸。就這樣,在雙方此消彼長的動態賽局之下,新野的失守可以說毫無懸念了。

第二個錯誤,在於天水軍團出擊陽平關。這個錯誤實在是太大了,和當年後主攻打上庸幾乎一摸一樣。

關於這個錯誤,戰術上的分析我不想說什麽了......只想告訴大家,打漢中一定要謹慎再謹慎,這座城是僅次於汝南的存在。而從戰略角度分析,此時的丞相毫無疑問是輕敵冒進了,對敵我實力的估計不足嚴重的影響了具體的戰術執行。

可以這麽說,即便當時陽平關被勞師遠征的天水軍團突破了,南下上庸的蜀軍調頭回防又需要多少時間呢?僅僅兩個回合而已!可以天水軍團抵達陽平關外卻走了差不多五個回合。光是這樣的時空差距就足以判定這次遠征的失敗了。而唯一起到的作用,就是讓蜀軍不敢輕易對上庸發起攻勢,僅僅對峙而已。可是即便如此,漢中軍團也成功掩護了荊州軍團的登陸作戰行動,在新野達到了目的。曹魏可以說是用一種非常浪費的手段保衛住了上庸,頗有幾分燒房子取暖的意味。

第三個大問題則是關於新野。

新野能守住麽?新野有必要守住麽?

第一個問題是很難回答的。新野這座城池要守住他的話,必須調動水軍扼住湖陽港,防止敵軍水師直接投石砸城,如果是和荊州水師作戰,還好說,只要能夠從其他戰場上抽調出足夠的物資和將領即可,可如果來的是東吳水師呢?就像這次一樣,吳軍義務協助蜀軍作戰?那我們不妨退一步,我可不可以不要新野城,我只要扼住湖陽港,讓蜀軍無法登陸。畢竟,如果從夏口派遣大量陸軍攻打新野,在守軍數量足夠的情況下,是很難實作的。這種方法在有足夠人力物力的情況下也是可以實作的,可麻煩在於,補給點太遠,相當於宛城和襄陽在打一場消耗戰。蜀軍甚至不必沖擊港口,只要保證新野不在魏軍手上,將對方大量的人力物力拖在這裏就可以了。這對於魏軍而言是無法接受的,新野失守的根本原因不就是魏國人力物力不足麽?如果湖陽港演變成為了一個物資的黑洞,那麽保衛這裏的代價究竟合算不合算呢?

這就跳到了第二個問題,新野有必要守住麽?

這裏涉及到一個戰略思路變化的問題。第一次房陵港大戰的時候,蜀先帝之所以和丞相在此火拼,就是為了打破丞相的沿江封鎖戰略,使得精銳的蜀漢陸軍得以登陸作戰。可是問題是,時至今日,沿江封鎖戰略還有必要麽?其實早就沒有必要了。一方面是新野守不住,另一方面是就算新野給了吳蜀又能怎麽樣?拿下新野以後,蜀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西北的宛城,一個是東北的許昌——什麽?你說還有汝南?回去給我把「日不落堅城」抄寫五百遍!!——如果要攻擊宛城,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從宛城到新野有一個狹窄的路口......你們懂的,凡是有這種狹窄路口的地方,都不是什麽好打的地方;而如果要攻擊許昌,許昌西郊倒不是不能打,可是那片廣闊的樹林對於部隊移動力而言實在是一個噩夢,這意味著遠征軍要在林地裏輾轉一個多月才能摸到許昌西郊的開闊地來。是不是讓人聯想起了長安會戰呢?後來的事情發展方向也證明了這個問題,許昌絕對不好打。

拿下新野以後,蜀軍幾乎是馬不停蹄地奔赴許昌,可是當他們抵達以後......此時依靠五虎將雖然帶點人就可以殺的曹魏片甲不留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大家拼的更多是戰略以及後勤。

所以,仔細考慮一下,會發現,曹魏此時不但不應該防守新野,還應該主動撤出新野,收縮戰線。可惜當時的曹丞相並不是這麽想的,所以新野的駐軍被毫無意義的犧牲掉了,而陽平關的攻勢也由於漢中兵團的回防而非常窘迫的無奈取消。在上庸——新野一線的本輪賽局之中,實際上曹魏與蜀漢之間並沒有太多的利益轉移,蜀漢只是得到了他應得的,曹魏只是失去了他多余的,總的來看,一方小虧,一方小賺。可是此時的曹丞相在戰略思考上陷入了一個奇怪的境地之中,由於對自己主力部隊的過分自信,認為新野失守是由於主力被對手所牽制的緣故,使得曹丞相此時急欲尋求一次大戰來擺脫當前多線作戰的窘境。而卻沒有認真去研究北地王這個新出現的對手和前幾任蜀主有何不同,沒有仔細思考對手所采取的戰略戰術方針有什麽閃光之處。如果認真思考與總結的話,不難發現當時北地王的閃光之處與自己的失誤之處,從而避免後來的大敗。這樣,實際上,在戰略思考或者說心理賽局之上,北地王已經隱隱然占據了一個上風之處。於是,在天水軍團悻悻然撤退之後,北地王立即發動了漢中軍團的第二波攻勢——順便交代一下,此時許昌之戰打得正激烈,宛城、汝南也分別處於對峙之中,唯有濮陽戰線曹丞相還是比較輕松的。最糟糕的是,很多地方物資補給都有點跟不上了,尤其是天水的主力部隊,幾乎要面臨斷糧。可以這麽說,什麽叫四面起火,什麽叫拆東墻補西墻,這些話可以很好的形容曹丞相現在的處境。

現在猜測,當時漢中軍團出擊是這樣的考慮,趁著天水軍團糧草不濟,順勢東進,派幾隊主力騎兵去長安城打個秋風,破壞長安的經濟區域,慢慢消耗整個西北地方的錢糧物資,伺機尋求決戰。而丞相當時卻是迫切的想要尋求西北決戰,哪怕大家都把部隊拼光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能夠暫緩西線蜀軍得攻勢,就能達到休養生息的目的。於是,在蜀軍經過街亭之際,曹魏軍團發起了第一波攻勢。

當時北地王估計是被嚇了一跳,他沒有料到丞相會在這種情況下主動出擊,蜀軍也尚且沒有做好決戰的準備——最重要的是,現在雙方交火的地點並不對蜀軍有利,北地王老成穩重的性格這一刻占據了上風,他拒絕了丞相冒險式的決戰要求,將部隊分成兩個部份撤回陽平關。

這樣一來,丞相驕兵的心態被進一步激發了。而北地王此時又玩了一手很漂亮的疲魏弱魏之策,漢中軍團後撤以後,北地王並沒有將他們收回陽平關或者漢中城內,而是將他們部署在陽平關關外,做出一幅隨時可以進擊長安的態勢。這就逼得曹魏不得不將主力部隊駐防在街亭一線,憑空消耗大量糧草,而又由於後勤不濟,在駐防的過程中曹魏不斷被迫削減自己駐防部隊的數量。而另一邊,北地王敏銳地發現了陽平光的戰機,開始不斷抽調主力前往陽平關**。而又由於在心態上曹魏急於尋求決戰,所以街亭駐軍開始不斷南移,逐漸逼近陽平關的範圍之內。

實力上此消彼長,地理位置上越來越靠近陽平關,戰略態度上一方焦躁一方沈穩,再加上北地王此時知己知彼而丞相卻知己而不知彼,勝利的天平開始逐漸傾斜了。

終於,漢中軍團發起了突襲,張頜將軍將星隕落,天水軍團局勢大亂。

其實有了那麽多的戰前鋪墊之後,這一點可以說是必敗的,曹丞相思慮良久之後,還是決定這一戰必須打。因為如果此時全軍後撤,保守估計,至少有1/3的部隊無法安全撤回,如果蜀軍裹街亭勝勢進逼天水或者長安,整個西北都終將不保。打的話,雖然可能導致全軍覆滅,但是至少可以拼掉對手相當數量的軍團,阻止蜀軍趁勢攻入西北。可惜......這一切判斷都是在完全不了解北地王作戰風格的前提之下做出的,如果是現在的我回到那個回合的話,可能會有不同的選擇也說不定。但是無論如何,從蜀軍出擊的那一刻起,就是敗局已定,接下來的問題純粹只是敗多敗少罷了。

於是,街亭之戰迅速擴大,演變成為漢中軍團與天水軍團主力對決。結局我們都已經知道了,雖然從部隊的戰損比上來看,蜀軍只是略勝一籌,可是北地王出神入化的戟兵戰術將天水軍團幾乎徹底粉碎掉了,自孟獲徐庶以下為戰俘表。

這一戰可謂徹徹底底把曹魏給打殘了,雖然北地王此時也暫時失去了繼續進逼天水長安的能力,但是對於曹魏而言,此時已經徹底喪失了所有戰略進攻能力,只能被迫轉入完全的戰略守勢之中了。如果說得新野只是一場小勝,那麽陽平關之戰可謂一場堪比當年長安之戰的大捷,一舉拉平了蜀魏之間的強弱之勢。

讓我們來細細分析一下這一戰最大的亮點在哪裏,最大的得失又在哪裏。

首先不得不承認,北地王是高手,這一戰的精彩程度堪比當年南中會戰3ss襄陽的經典翻盤,只不過3ss是大舉殲滅對手有生力量,北地王是大舉擒獲對手武將,從意義上來講還是差不多的。

第一大亮點,對於對手心理的把握。這本身其實是一件很虛無縹緲的事情,有時候近似乎於賭博,就像當年韓信背水一戰,你怎麽知道人家趙軍看到兵營被奪以後一定會軍心潰散呢?萬一人家部隊裏有統兵的將才,能夠鎮住場面,重整旗鼓怎麽辦?可是歷史是不能假設的,韓信就是知道對手心裏怎麽想的,所以他戰無不勝。北地王雖然不比韓信,但是在這一場以新野為始以陽平關為終的大戰役裏,他不斷的尋找的戰機,卻不驕不躁,反復勾引丞相。比如許昌,見勢不妙絕不硬拼,老成而穩重,再比如第一次在街亭時,丞相主動出擊,北地王依然沒有急於一戰。一直反復忍耐,助長丞相驕兵的氣焰。還利用糧草問題使得天水軍團反復奔波在陽平關沿線,露出無數破綻,終於給人家一戰連本帶利一起給收了回來,可謂san11兵家之典範。

第二大亮點,在於戟兵戰術的出神入化。丞相在本次pvp之前其實接觸過的pvp並不算特別多,只是在3ss洞洞糖醬等人的那個群裏打過幾場,看過幾篇論壇上以前的戰報,可是北地王不是來自這個傳統的小圈子。這有什麽區別呢?區別很大。丞相的戰術基本上受南中3P的影響,以弩兵為主力,以投石為輔助,以戟兵為盾牌,再加上少量精銳武將的控制技能和放火等等,翻翻戰報就會發現,毛毛糖糖洞洞等同樣與我來自該QQ群的玩家在具體戰術上都是大同小異,可以說我們是師承一脈的。而北地王這種對於戟兵深入運用的戰術卻是丞相聞所未聞的。當然,這種戰術運用的條件有一點苛刻,在熟知這種戰術的對手面前會受很大的影響,可丞相對此卻一無所知,自然會悲劇。而反過來,北地王對於丞相可謂知根知底,你說為什麽?人家都看我打了這麽久了,你說呢?可以說,單純從這一點出發,真的不是我軍太無能,確實是共軍太狡猾哇。

那麽此戰過後,大家的得失情況如何呢?

嚴格來說,蜀漢其實什麽也沒有得到,還損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因為俘虜的武將都是結義的,他沒辦法招降。雖然對於近期而言,漢中軍團不得不被迫休整,但是從一個蜀魏長期交戰的前景來看,還是非常樂觀的。曹魏損失慘重,西線最重要的天水兵團幾近全軍覆滅,戰略進攻能力完全喪失。從此以後,曹丞相開始了徹徹底底的靠著城墻與天險過日子的悲慘歲月。盡管這一戰消耗了對手的有生力量,使得西北得以保全,但是這種代價實在是過於慘重。

同時,這一戰實際上也暴露出了北地王的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正是導致北地王最後棄子離局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北地王作戰過於穩重了。這一戰北地王之所以大勝而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武將調配問題,仔細研究一下你就會發現,蜀漢幾乎所有的主力武將在這一戰中都登場了,可曹魏一方卻只有一個區區的天水兵團。再加上遠離補給城市長途作戰,焉能不敗?但反過來說,這一戰的勝利是野戰的勝利,對於蜀漢而言,他們成功消磨掉的其實也只是曹魏的野戰力量,如果要強攻天水或者長安或者宛城或者許昌,就目前蜀軍的戰鬥力來講還是有些問題的。至少,如果丞相真的死不出戰,像司馬懿當年對待諸葛亮一樣的話,北地王沒有辦法做到一蹴而就。後來的事實完全印證了這一點,北地王抓了丞相一地的主力,卻沒有辦法轉化為自己的戰鬥力或者外交籌碼,而自己的主力部隊無論調動到哪裏,都會被早早察覺的曹魏部隊嚴陣以待。更甚者,由於沒有戰爭迷霧,自己的武將飛調才剛剛動身,丞相就跟著來了。在一個謹慎的和烏龜一樣的對手面前,北地王的戰略戰術被不斷弱化。

當然,丞相也拿北地王沒辦法。可是......我們打的是3P,打不過北地王,還可以打桓王嘛......

不過這些都是後來的事情了,當時,吳蜀聯軍局勢一片大好,前途一片光明,北地王的聲望也達到了最高點,風水輪流轉,局勢又重新進入了蜀漢的天下。

第九章 僵局

隨著陽平關外木門道之戰的結束,曹魏已經徹底失去了戰略進攻能力,被迫轉入整體守勢,在這種背景之下,東吳與曹魏展開了一次秘密的外交接觸。

對於此時的曹魏而言,與東吳接觸的目的很明確,正面戰場的一場大潰敗讓丞相意識到了蜀漢無敵陸軍的不爭事實,擊碎了先前丞相以科技對抗神將的構思。更兼天水軍團主力覆滅,盡管蜀漢也由於部隊傷亡慘重而未能發起後續攻勢,但是天水軍團戰前本就已經處於後勤資源緊張的狀態之下,現在要重新招募部隊,打造軍械,布置防線,統統都是需要時間和資源的,而資源又要從遙遠的關中地區抽調。

這裏打個岔,這個事情大概就是所謂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吧。陽平關之戰的過程中,竊以為北地王犯了一個小小的戰略錯誤,那就是沒有及時在漢中及臨潼瘋狂擴軍準備後續進攻部隊。以今天復盤的角度來看,當時的北地王實際上有一個更好的選擇,就是不待部隊休整完畢,甚至可以不休整,直接調動陽平關外的主力部隊甚至是留守漢中的預備隊強攻天水。當然,這是有風險的,畢竟,天水城東的路口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無論是攻方還是守方都不敢說有絕對的把握,而另外一面的漢中城究竟該留守多少部隊也是一個值得慎重考慮的問題。但是毫無疑問的,如果當時北地王選擇強攻,在木門道大敗陰影之下的丞相甚至有可能會直接放棄連火種都快埋不起的天水,保存實力拱衛西北剩下的兩座城池。而即便退一萬步說,攻打天水失敗了,被抓了幾個重要武將,別忘了孟牢頭那裏一票人,是可以用來做買賣的。無論如何,這一戰都是至少可以一試的。不過北地王估計不是這麽想的,也不知道當時他是認為勝券在握了還是覺得應當穩妥起見,使得這個不知道該不該稱為機遇的機遇就這麽悄悄溜走了。

於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丞相又重新拾起了先前的聯吳抗蜀戰略。但是與桓王簡單接觸以後,這個戰略又一次被無情地打壓下去了。桓王的外交條件沒有發生質變,簡單來講依然是——把我的人才吐出來,我就暫時不打你,其他的免談,吳魏聯盟別想。悲憤交加之余,丞相也只能無奈的面對現實。於是當時吳魏兩國秘密停戰了三個月(是三個月還是兩個月,反正不長,我有點記不清了),而曹魏一方付出了釋放孫尚香、程普以及主動交出陳宮的代價獲得了一個喘息之機。

在這種停戰的情況之下,雙方很有默契的同時派出了部隊進剿本場PVP的最後一個AI勢力——白馬將軍公孫瓚。

不過很明顯,曹魏一方要略為占便宜一點,畢竟,北海船隊抵達壤平在想要進擊北平的話實在是路途遙遠。這裏不得不提的是,當年在桓王初登基之時,丞相曾經允諾北平壤平歸孫吳所有,以換取兩家的同盟協定。後來桓王破盟時曾經提過這件事情,他提出了兩點,第一點是認為孫吳進軍速度沒有曹魏快,所以這種割讓沒含義,對此我表示很尷尬,桓王不守信用不代表別人不守信用,當時那種條件下,說好了給東吳就是給東吳的,曹魏如果仗著自己速度更快而去主動破盟,那不是自抽耳光麽;第二點桓王沒有明說,但是很明顯,在桓王心目中,北平這座城市是沒有什麽價值的——真的是這樣麽?

我們不妨來重點討論一下,北平究竟有價值麽?

先來看看北平的經濟價值。我們說san11中,一座城市的經濟實力是否強勁,基本取決於三個要素。第一,城市地塊是否夠多,分布是否按六角形規律。洛陽可以說是這方面的佼佼者,地塊眾多不說,還基本形成了三大塊六角形區域,那麽就非常適合環繞式的市場+造幣廠或者農田+糧倉組合,自然能夠實作非常高的經濟產出。反面典型就是江夏城,尤其是江夏東面的地塊,一字長蛇陣......經濟價值低得令人發指。第二,城市是否有大量的關隘、港口,關隘港口的產出是非常高的,這也是san11設定中間一個讓人略有些莫名的東西——軍事要塞怎麽會有與主城成比例的錢糧產出呢?正面典型是江陵,雖然本身產出不高,但是一附加上三個港口,立即晉升一流經濟大城之列。而反面典型大概就是許昌了吧,本身條件一流,可是卻......第三,經濟區域是否處於容易被攻擊的地段。這個很好理解了,正面典型有下邳、洛陽,反面典型就是長安、上庸、平原。綜上所述,北平應該屬於一座一流末端的經濟城市,和洛陽成都這種地方沒得比,但是和許昌一較高下還是堪堪不落下風的。當然,如果北平是握在沒有水軍優勢的曹魏手中,這個一流末端立刻就變成二流末端了,因為南端最重要的九片空地全部處於水軍射程之下。

北平的軍事價值如何?首先,請明確一點,從壤平發兵打北平,是絕對——絕對——絕對——沒有希望的。路途遙遠就算了,居然還有個狹窄的口子,有個狹窄的口子還能忍,但是北平城離那個口子居然還那麽近,抗爹呢,真是不知道除了呂布+周瑜的組合以外,誰能沖進去。那麽從南皮方向攻擊北平呢?北平西邊的那座大山是問題的關鍵。從前面曹魏進軍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這是打電腦才能這麽行軍,打玩家你要是這麽行軍,那就徹底屬於找抽了。所以,局面很簡單,雙方要麽再北平——南皮一線和平相處,要麽以這個狹窄的山路為分界線,兩邊對峙,想要越雷池一步,實在是有蜀道難於青天之感。

那麽,現在答案就很明顯了,一旦北平落入孫家手中,這將成為頂在曹魏背部的一把利刃,讓曹魏寢食難安。曹魏本來從開局一直到現在目標就是收縮戰線,北平一旦落入孫家之手,戰線立刻擴張,北邊又多兩座城市必須進入臨戰狀態,勢必極大的拉扯曹魏有限的資源與人力。而反過來,如果北平落入曹魏手中,則北邊可以處於不設防狀態——從壤平打北平?您不是開玩笑吧。

很遺憾,桓王沒有看到北平的價值,盡管在開戰之初還試圖快速進擊北平,但是很快就發現根本來不及,所以現在北平要落入曹魏之手了。另外一個小插曲,在北平胡壤平陷城之前,吳魏之間曾僵持了好一段時間,原因就在於,雙方都希望對手先落城,這樣自己可以奪取逃出來的公孫家武將——一如當年吳先主建議丞相在新野所做的一般。可是孫家其實吃了一點暗虧,這個暗虧在於,孫家在壤平外的部隊遠遠多於曹魏在北平外的部隊,甚至後來曹魏采用圍城大法抓獲城內所有人才而僅僅將公孫瓚本人暈在城外以後,孫家還是不願意進壤平,暗暗期望曹魏能夠擊破公孫瓚隊,將其放歸壤平。這就註定就要吃虧了,於是,孫家的北伐軍團在城外空耗了數月之久,而贏得的僅僅是一個白馬將軍公孫瓚。

哀悼公孫將軍覆亡之余,讓我們來看看幾乎與此同時,主戰場在發生著什麽。

這些波瀾壯闊的大場面圖片比任何文字都更有說服力,吳蜀聯軍在西北、上庸、許昌、汝南、濮陽南部等五個戰場不斷發起攻勢,可謂波濤洶湧。但是由於北地王戰術實力已經暴露,曹丞相選擇了慎而又慎的烏龜戰術來應對北地王的攻勢。具體做法非常簡單,第一,仔細觀察五虎龍鳳每個回合調到哪裏了,主力武將跟進調動到相應的城市布防;第二,對蜀國堅決龜縮,絕不遠離城市遠離關隘天險作戰,特別是野戰;第三,在所有戰場上針對蜀國武裝力量保持絕對的非接觸距離,尤其是對手的戟兵部隊,一定要保持在一個回合可以被攻擊到的範圍之外。在這種情況之下,本身就是謹慎派風格的北地王只得反復拉扯戰線,試圖讓曹魏露出破綻。

本身北地王的想法是沒有錯的,可不幸的是,在曹丞相露出破綻之前,桓王先露出了破綻。

這本身並算不上什麽很大的破綻,但是毫無疑問,由於具體戰術執行能力的差距,再加上本身最弱的東吳又尷尬的處於攻勢地位,吳國的一次又一次小敗將成為曹魏不斷累積優勢的源泉。而在另一邊,蜀軍卻又遲遲打不開局面,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本身早就對本場PVP規則流露出了不滿的北地王宣布棄子離局。

這實在是不好加以何種評價。北地王認為規則有不合理之處自是有他的看法,可是丞相的態度也很簡單,你不能在想進門的時候才要求法律給你配鑰匙。任何一種規則的改變必須是建立在不打破當前勢力局面的前提之下,總不能在一方需要進攻的時候禁500弩、禁火,而當他需要防守的時候又重新開禁吧?這毫無疑問是不公平的。更何況,局面遠沒有北地王自己想象的那麽不可接受,說一句內心的話,丞相一直覺得北地王的棄子頗有幾分不負責任之感。

說歸說,但是這畢竟是一個玩家的自由,他人無權幹涉。那麽我們不如從復盤的角度來看一下,當時的孫劉聯軍究竟有沒有徹底擊垮曹魏的可能性呢?

毫無疑問是有的。對於當時的曹魏來講,最大的劣勢在哪裏?——行動力。每個玩家的行動力最多也只有255,且每個回合能夠補充的行動力有限,在對手是聯盟狀態之下,行動力總量為曹魏的兩倍之多,盡管曹魏在科技、後勤布局等方面贏回了不少行動力,可這不影響根本局面,也就是行動力的極大劣勢這一條。只要你行動力比對手少,那麽單位時間內,你做出的反應就不如對手多,那麽怎麽可能面面俱到呢?其次便是後勤補給,曹魏的城市數量確實最多,可能總量上來看,吳蜀經濟能力接近於曹魏的兩倍之多!這就註定了吳蜀是有底氣有資本來發動一次又一次的大規模攻勢的,而曹魏只能選擇龜縮防禦。再次,多線開戰,前面已經提到的主戰場就已經有五處之多,還有很多沒有提到的戰場其實也是可以開辟的。

設想一下,吳蜀兩國在各個戰線上調動大量部隊與曹魏對峙——對峙的戰線上不一定要有一流武將,只求逼迫對手一同對峙,如漢中——上庸、新野——宛、新野——許昌、汝南——壽春、小沛——濮陽、北海——平原。然後蜀國自陽平關派出一支精銳的主力部隊攜帶大量糧草進逼長安,而後在長安北部調頭攻擊武威;吳國自臨濟港派出一支主力艦隊攜帶大量後勤物資進攻白馬,進逼鄴城、洛陽。只要雙方實作足夠高的協調同步,大家覺得在這種四面開花,滿世界遊擊騷擾加對峙的情況下,曹魏需要多久才會被逼瘋?說的更直白一點,就是攻方必須要有一定的冒險精神,敢於在一種近似可控的情況下將自己的主力部隊用在一場賭博之上。要知道,歷史上的大勝其實並沒有多少是真正的萬無一失,敢於賭博,善於賭博是作為攻方必備的素質。

當然,這種超大範圍的戰略構思實作起來是有難度的,但是絕非不可能。最大的難度來自於吳蜀兩國的協調配合度,其次就是桓王的戰術執行能力,再次就是要求玩家能夠熟練使用二線甚至三線武將去進行戰鬥——這對於很多熟悉了一支主力部隊打天下的玩家而言也許有點難,對於只有一只主力部隊的蜀漢更是一種考驗,但卻絕不是什麽不可實作的幻想。可以這麽說,只要武威、鄴、洛陽這三座城市中任何一座城池被攻破,曹魏的整體防線就會面臨崩潰的危險。

甚至,我們還可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考慮另一種外交政策,孟牢頭手上那一堆肉票可不可以拿去換一些具體的東西呢?誠然,由於武將結義的問題,雙方對於這批武將的估值是存在一個很大的差距的,但是如果仔細考量現實局面,雙方並不是沒有交易的可能性。比如,拿全部的俘虜去換西北三郡?或者換上庸?又或者換一些沒有結義的武將回來?其實蜀漢此時面對曹魏的尷尬,最大的一點在於,沒有一個良好的,適合攻擊的突破點,從漢中發兵打長安吧,路途遙遠不說,謹慎派作風的北地王還要時時擔心天水軍團抄他後路,從新野發兵打許昌和宛吧,都有令人尷尬的地理形勢(其實個人認為新野打許昌是個可以考慮的選擇),總之就是不符合謹慎派的戰鬥思路。那麽,如果想當年蜀後主一樣的地理格局,再來一次傾西北之力戰長安呢?又或者打通西北荊州的要道,自上庸兵出宛城?

當然,這一切都只是假想了。但這裏毫無疑問的提出了一個決策問題——在這種3P之中,損人不利己或者說損人而少利己是一種良好的戰略麽?如果北地王當初選擇了釋放那批俘虜換取實實在在的利益,局面會不會有什麽改觀呢?坦白來說,我對這個問題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這批武將的估值問題實在是無法具體計算,所以很難講我前面的那種外交設想是不是有道理的,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吧。

北地王的棄子實在是頗有幾分可惜,他並不是無計可施,局面也絕不是不可作為,總之他失去了徹底打垮曹魏,贏得本次PVP的最後機會。本章的最後,為北地王總結一下吧,如果一定要用一個三國人物來形容他的話,我比較想把他形容成諸葛丞相——能夠洞悉對手心理、具有極強的戰術能力,同時處處小心謹慎絕不涉險,可唯一欠缺的,大概就是諸葛丞相那種矢誌不渝、復興漢室的精神了吧。

最後附上原戰報及戰報分析網址,以娛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