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健康

為什麽剖腹產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不願意順產?

2020-11-20健康

作為麻醉醫生,我面對過各種各樣原因的剖宮產急診。

一類是胎兒窘迫、胎心不穩、胎位不正等醫學原因導致的,這一類剖宮產無可厚非,

還有一類是拒絕順產、或者很早之前就「打好招呼」要剖宮產、或者順產到一半,拒絕繼續而中轉剖宮產的,

首先,這是一個醫療問題。

這種醫療決策,首先應該從醫學角度考慮是否必要,是否能讓產婦和胎兒都更多獲益,

實際上,剖宮產對於產婦來說「看似輕松」,但其實伴隨著很多術中、術後的問題,包括產後可能頭暈頭痛(椎管內麻醉常見的並行癥),麻醉術中風險,以及產後恢復緩慢等問題

因為不想經歷產程的痛苦,或者因為產程過長、消耗過大而最終不得不轉剖宮產,這些都是本可以避免的問題,而不應成為主動選擇剖宮產的理由。

在我看來,國內剖宮產的比例問題,根源在於中國分娩鎮痛普及不夠。

提到順產,第一反應是疼。

疼,所以願意選擇不疼的辦法。

但實際上,采用了分娩鎮痛的順產,理論上疼痛程度和剖宮產差別不大,甚至分娩鎮痛更加輕松快速,順產本身對胎兒的生長發育也更加有益。

然而,在公立綜合性醫院,分娩鎮痛的低普及率並不是醫生不願意做,而是因為麻醉醫生太過短缺。

綜合性公立醫院需要完成大量的每日擇期手術、內鏡麻醉。

舒適化醫療的推進,讓麻醉科的業務量無限拓展,但麻醉醫生數量的增長和補充卻是負數。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很難再派出更多人手到產房進行無痛分娩。

這大概是公立綜合醫院的共同窘境。

當然,也有一些個別情況。

在一些專業的婦產科醫院或婦幼保健院,無痛分娩的比例非常高,這是源於專科醫院本身的特殊性,麻醉科面對的主要業務方式就是產科。例如在上海國婦嬰、一婦嬰,這一比例可能超過90%(數據來源於一次學術會議講座,具體可能記不清,但一定是90%以上)。

但這些醫院,能夠服務的產婦卻又十分有限,很多人不得不選擇其他綜合性公立醫院進行生產。

矛盾,還是缺人。

2018年,國家衛健委釋出【關於開展分娩鎮痛試點工作的通知】,開始把無痛分娩作為醫院的指標進行推廣普及。

盡管以檔的形式突出了「把非醫療原因導致的剖宮產下降,上調公立醫院無痛分娩的比例」這一「國家意誌」,但真正實行起來,卻仍然「雷聲大,雨點小」。

歸根結底,「人的問題」,沒有解決。

-人們不知道無痛分娩的好嗎?

-人們知道,人們只是在很多時候,享受不到這樣的醫療服務。

所以,一味的強調降低剖宮產比率,提升順產率,看起來雖是為了產婦和胎兒的利益,但卻沒有提供一種解決辦法。

而從人力角度,一台剖宮產,需要1-2位麻醉醫生,2-3位婦產科醫生,2-3位手術室護士和1-2位兒科或者產科醫生。更不提手術室資源、醫療耗材等等

剖宮產的成本,遠高於順產,也遠高於無痛分娩。

因此,不論對於國家醫保、對於醫院指標、對於產婦和胎兒的圍產期利益,這些都是不劃算的。

但醫療問題,從來不是一個純科學問題,而是科學、社會、經濟、人文和倫理等多方面的交織,因此,也不能用單純的科學理論、經濟理論去解釋。

在我看來,

醫療自主權,並不應是在痛苦的順產和剖宮產中進行自主選擇,

而應是有權選擇既不痛苦,也能達到順利生產的方式。

從這個角度來說,無痛分娩,幾乎算一種人權。

就和無痛胃鏡、無痛腸鏡一樣,應是一個有權選擇的可選項。

而每一次談到這個問題,

當我和朋友們解釋為什麽在公立醫院,找個做無痛分娩的麻醉醫生這麽難的時候,我只能坦誠並不是我們不願意,

只是在現在這樣的工作下, 我們沒辦法。

鼓勵順產,但我鼓勵的是無痛分娩下的順產。

所以,我鼓勵更多的麻醉醫生,更高的待遇報酬。

檔不一定能解決醫生短缺的問題,但薪資條應該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