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健康

胃病轉向胃癌有 5 個訊號,年輕人為啥會被胃癌盯上?生活中該如何保護我們的胃?

2023-04-09健康

數據顯示,中國腸胃病病發率逐年升高,目前國內腸胃病患者數量已經高達1.2億, 而胃癌的新發病例每年達到40萬左右,占了全球新發病例的42%,而醫學調查發現,胃炎和胃癌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

一、胃癌是如何產生的?

胃癌的產生並非一蹴而就,從胃炎發展到胃癌一般會經過4個階段,分別是: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這個過程有人僅僅幾個月就達成;而有人則需要經歷幾年、十幾年;有人則永遠不會癌變,關鍵就在於,你是否「踩住了剎車」。

①慢性淺表性胃炎:顧名思義,淺表性胃炎就發生在胃黏膜表面的炎癥,透過腸鏡檢查可觀察到粘膜表面細胞沁浸潤和組織水腫的癥狀。

②慢性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被認為是一種癌前病變,通常是由淺表性胃炎長期不愈或癥狀加重,導致患者的胃黏膜變薄和萎縮。

③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黏膜在慢性炎癥的長期破壞下,會觸發機體的自我修復功能,在修復時萎縮的胃黏膜腺體會逐漸被腸粘膜腺體細胞更換,這種現象就是腸上皮化生。它也是癌前病變之一。

④胃癌:胃癌是在前面三個階段長期影響下致癌風險不斷增加最終產生的結果,患者往往會出現大便變黑、腹部不適且難以緩解、身體乏力、體重下降等癥狀。

國內的一項隨訪調查數據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即便治療和預後都非常好,癌變率在5-10年內仍然能夠達到3%-5%,10年後則會升高到10%。此外,輕度異型增生會增加2.5%-11%的癌變風險,中度異型增生會增加4%-35%的癌變風險,而一旦發展到重度異型增生癌變風險則有可能升高到10%-83%。種種數據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是引發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二、警惕慢性萎縮性胃炎向癌發展。

慢性萎縮性胃炎對癌癥風險的影響如此之大,似乎只要患上它,不管能否治好,癌變風險就已經存在了,那麽慢性萎縮性胃炎又是從何處而來呢?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由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所致,包括藥物刺激、酒精損傷、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飲食不節和遺傳因素等。此外,人體衰老也伴隨著一定程度的生理性胃部萎縮,但通常程度較輕。萎縮性胃炎患者常會出現隱痛、飽脹不適、消化不良等癥狀,有時伴隨噯氣、反酸、食欲不振等癥狀。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變,但並非一定會轉變為癌。在這一階段,要留意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及時幹預,阻止癌變。若身體出現以下異常,要警惕是胃炎癌變的表現:

1、疼痛性質和規律發生改變

胃炎和胃癌都會導致患者出現上腹部疼痛的癥狀。患有胃病的人如果出現疼痛性質和規律改變的跡象,就要警惕起來,比如原來只是飯後疼,現在卻突然變為晚上睡覺疼,出現這樣的改變要考慮是胃部情況惡化導致。

因此,提醒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特別是40-50歲左右的男性患者,若近期內上腹部疼痛的性質和規律發生了改變,且經過2-3個月的常規治療後仍無明顯好轉,均應盡早到醫院進行相關的檢查。

2、無故腹部不適

慢性萎縮性胃炎導致的腹部不適,如胃部悶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伴有泛酸等,在發病前往往有外界刺激原因,若在胃炎控制階段,卻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適,並且伴隨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胃脹、反酸等表現,口服藥治療效果不好,時好時壞,則要警惕胃癌的可能性。

3、便血

胃癌患者早期可能會出現少量的上消化道出血情況,透過胃鏡檢查或者糞便隱血試驗可以發現。若出現嘔血或黑便時,提示出血量較大,癥狀較為嚴重,應立即就醫。

4、不明原因消瘦

腫瘤生長時會和其他細胞爭搶營養物質,腫瘤細胞的分泌物對人體的刺激也有可能使得體重下降,再加上胃癌本身會引起腸胃癥狀,影響患者的食欲和營養吸收,因此很多患者都會有消瘦癥狀,身體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消瘦就要小心胃癌了。

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切忌以癥狀來直接判斷病情,臨床治療發現,有些患者癥狀越明顯有可能病情較輕,反而是無癥狀患者往往病情較重,因此應以胃鏡檢查結果為準。胃鏡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唯一檢查方式,也是醫學界公認的胃病檢查「金標準」!醫生透過胃鏡可以最直觀地看到患者胃部的情況,由此判斷出胃部有無萎縮、腸化、瘤變、黏膜顏色、異狀、平整度等等。此外,胃部黏膜組織的活檢和後續有可能要做的手術治療也要借助胃鏡進行,由此可見,胃鏡的重要性現階段是無可替代的。

三、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如何阻止癌變?

1、及時根除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是增加胃炎癌變風險的「助推器」,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患胃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3-6倍,因此,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生癌變有良好的預防作用。

研究顯示,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對於癌前病變組織病理學的好轉有利,可以明顯減緩癌前病變的進展,並有可能減少胃癌發生的機率。

2、定期復查

對付癌癥最好的方式就是預防和早篩,根據自身的胃癌風險,不同人群的定期復查計劃也有所不同,比如:萎縮性胃炎患者伴有腸化生、異型增生等高危因素,則1-2年定期做胃鏡和病理檢查;中、重度萎縮患者一年一次定期胃鏡檢查;輕度異型增生6個月一次隨訪;重度異型增生患者要馬上根據內鏡和活檢結果,決定是否需要手術。

四、哪些行為容易誘發胃部疾病?

1、加班熬夜:工作壓力大,加班熬夜在所難免,但經常加班熬夜的話,容易導致飲食、睡眠不定時,這樣會造成胃酸分泌過多,從而引起胃部不適。

2、不吃早餐:為了節省時間或減肥,很多人有不吃早餐的習慣,期間的胃部會持續分泌胃酸,胃內如果沒有食物可供消化,胃酸會容易損傷食管、胃腸黏膜,時間長了容易導致胃潰瘍。

3、餐後運動:很多人以為餐後運動能夠促進消化,會在飯後進行體育鍛煉。事實上,人在進食之後,需要足夠的血液來供應胃部消化功能,如果此時進行體育運動的話,會導致內臟的供血不足,從而影響消化功能。

4、吃飽就睡:很多朋友都有吃消夜的習慣,或者是加班後回家吃飽就睡。然而食物進入胃部到排空需要一定的時間,睡前飽餐會導致胃內的食物來不及消化,很容易影響到消化功能。

5、暴飲暴食:飲食無節制是很容易出現胃腸問題的,因為暴飲暴食不僅會加重胃腸的負擔,同時還會增加消化器官的壓力,影響正常的消化功能,從而引發一系列問題。

五、中醫養胃的方法有哪些?

1、中藥調理

中醫中藥調理是中醫治療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主要是使用調護脾胃的中藥,其中就包括茯苓,白朮以及人參。這些藥物可以針對患者的胃部不適癥狀進行緩解,對於已經患有胃部疾病或者長期受到刺激的人群,也可以選擇這些中藥來配伍方劑進行治療。

2、針灸推拿

針灸推拿是常見的一種中醫養胃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針對比較穩定的胃病患者,或者是胃腸道蠕動功能較差的人群就可以起到良好的調養作用。針灸推拿的治療是針對患者全身穴位進行調整的一種方式,刺激穴位之後,可以提高胃動力以及身體的免疫能力,因此就可以起到對疾病的控制和防治效果。

3、飲食調理

飲食調理是在生活中常見的一種中醫調理方式,對於胃部病變的患者來說,飲食需要以清淡柔軟的飲食為主,除此之外在進食的過程中也要有節制,這樣可以保持排便通暢,避免脾胃受損。這些飲食調理能夠長期維持脾胃功能,並且減少相應的刺激。

4、運動養胃

運動養胃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達到強健脾胃的效果,對於中醫來說,科學合理的運動方式,除了提高素質之外,對於局部內臟都有一定的溫養功效。因為在運動的過程中可以助長陽氣,提高身體對外界的抵禦能力,因此養胃的方法之一就是運動。

5、調節情緒

在中醫裏面調節情緒也是養胃的重要步驟之一,因為情緒對身體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如果保持不良情緒或者情緒波動過大,就會影響到脾胃執行。保持樂觀的情緒,不僅僅可以促進脾胃的功能運作,還可以有效的提高抵抗能力,減少患上疾病的機率。

中醫的養胃方法是比較健康的,並且在保養的過程中不容易給身體帶來影響。選擇中醫的養胃方法要講究循序漸進,慢慢的調理,可以更長時間的保證身體健康,進行身體調養的人群要避免急於求成,保持平胡的心態,就能夠預防大多數疾病。

六、介紹幾個平時可以養胃的方法。

1、捏脊

捏脊療法通常用於小兒,但它對成年人一樣有效,適用於消化不良、口臭、胃脹、胃痛、腹瀉、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

操作方法:先在背部輕輕按摩幾遍,使肌肉放松,然後用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同時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膚,沿脊柱自下而上,雙手交替向前撚動。每捏三下將皮膚提一下,這叫做「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膚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適當,不可擰轉;且要直線前進,不可歪斜。

2、揉臍

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

此法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多用於消化不良、胃寒、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的患者。

3、擦小腹

兩手分別緊貼肚臍兩側,上下來回擦動,發熱為止。胃脹、腹痛的病人可選用,每日2~5次。

肚臍兩側旁開2寸為天樞穴,這個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及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積食、嘔吐、腹瀉、便秘等。

4、按揉足三裏

足三裏是人體的保健要穴,位於膝眼外下方三寸處,具體位置可以百度搜尋。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養胃。

七、介紹幾個胃部不適時,可以緩解的動作。

一、消化不良,向前抱腿

二、胃痛,擡高雙腿

三、便秘,快步走

四、胃口差,深呼吸

五、腹瀉,盆底肌鍛煉

六、腹脹,仰臥起坐

七、慢性炎癥,扭轉雙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