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電影【無價之寶】有哪些值得分析的細節?

2023-11-09影視

如果喜歡 張譯 ,那不能錯過這部電影,幾乎就是他個人的專場「演技秀」。

喜劇、悲劇、正劇 、生活劇、各種不著痕跡的表演,應有盡有,甚至還有一段幾分鐘的踩水獨舞的歌舞戲。

如果真討厭張譯,也不妨看看這部電影,裏面的他就是個「頭號大冤種」,窮極潦倒,落魄半生,處處不順:

在工廠被機器軋了手指,一婚時不能生育,二婚時新娘跳樓,撿個女兒養大還不肯認爹,

甚至錯手殺人,鋃鐺入獄,半空墜落,半身不遂,——簡直就是嘗盡人生困苦,怎一個慘字了得。

張譯作為當下影壇的「百變影帝」,平均每年都有兩三部影視新作,已經塑造了太多各不相同的角色。

既有各種奮勇當先、豪情壯烈的英雄;也有各種隱忍負重、矢誌不渝的義士;甚至還有些或陰狠狡詐、或殘忍慘酷的反派角色。

而這回的「石頭」(石振邦),就是個尋常不過的普通人,張譯同樣信手拈來,透過各種潤物細無聲的生活化演繹,將角色極有說服力地呈現,仿佛就似他量身客製一般,人戲合一。

筆者此前多次評價張譯電影:張譯演此類角色,表面會「弱」,但絕不會「軟」,骨子的堅韌是其底色,當看到這個人出現在銀幕上時,就會知道他要堅持守護的,他一定會守護到底。

這部影片切取了1995年和2007年兩個時間段,

1995年,東北下崗再就業潮,時代的大洪流下,無數普通人的人生軌跡陡然轉向。

【鋼的琴】【白日焰火】【地久天長】 【人世間】【漫長的季節】……多部經典影視劇都曾演繹,觀眾們早已並不陌生。

本片在多個細節處理上,同樣盡可能做到了縝密與真實,哪怕出場戲份寥寥的人物,能感到其「人物小傳」或者說背景,都做得十分紮實,再加上張譯和潘斌龍這兩位東北演員的地道口音,迅速讓人思緒入戲。

「石振邦」下了崗,離了婚,被催債,和好兄弟「楊武」( 潘斌龍飾演 )去追討欠款,收到了6歲的小女孩「芊芊」,當做「抵押擔保」。

「石振邦」在家中行三,和前妻多年備孕失敗,想要個孩子,是他多年來的心願和遺憾。

所以,「芊芊」這個乖巧懂事的小女孩,短短3天的相處,就讓他對這個小女孩上了心,在了意,給她買好吃好穿的,帶她去遊樂場,送走時還叮囑她一定要和自己聯系、報個平安。

——這樣的情節設計,是令人信服的,尤其能令中年人感同身受。也讓觀眾迅速看到了這個沈默寡言、性情執拗、行事暴躁、一言不合就開打的社會底層人士,面冷心熱,重情輕利的另一面。

等到「石振邦」千裏南下,夜闖KTV,勇鬥人販子,一腔孤勇將小女兒從魔窟救出,堅實的臂膀將她扛在肩頭,

從此之後,「石振邦」更把整個後半輩子,所有的心血,無私的付出,全給了這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女兒。

比如「芊芊」辦不下領養手續、上不了戶口,進不了學校,「石振邦」就自己手抄英語課本,出錢請老師教她舞蹈,一邊做機床一邊還監督她背書,甚至會因為「芊芊」偶爾玩遊戲,而暴跳如雷。

這似乎很「傻」很「聖父」,但隨著劇情推演,看到後面就知道,就個人情感上說,其實「石振邦」才是真正被救贖的一方。這個女兒,是這個中年男人的一生救贖與寄托,讓他的落拓人生有了光亮。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好兄弟「楊武」結婚生子了,事業發達了,買得起樓了,「芊芊」也能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成了旁聽生了。( 老師抑揚頓挫的朗誦腔,背後打出一道「聖光」,為導演「皮一下」的處理,大大點贊

在「楊武」孩子的滿月酒席,台上的「楊武」帶著妻兒,拉著「芊芊」,說他們會是「幸福的一家四口」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台下笑著鼓掌的「石振邦」,茫然若失,默默離開了酒席。

他一個人在水中舞蹈,幻想著一個披著粉紅色紗衣的新娘與他共舞,幻想著一個大氣球帶著他飛往天上,氣球終究爆了,讓他回到現實的洪流中,也讓影片的時間段,從1995年轉場到了2007年。

這個獨舞片段,致敬了1952年的影史經典【雨中曲】,黑色幽默式的表達,精心設計的舞曲和聲樂,照示著主角最後的命運走向,更揭露了「石振邦」內心深處的個人情感。

事實上,「石振邦」對「芊芊」生母「王曼麗」,一個面對債主不卑不亢、盡可能維持自尊的女人,本就有敬佩有同情。

在她終於走投無路時,拒絕了她卑微的主動,兩個苦命男女,苦澀地對視而笑,在深夜點燃一支煙,或許從那一晚後,「石振邦」就對這個女人有了幾分算不上愛情的情愫。

聽說「王曼麗」出國的船遭受海難,又與「芊芊」朝夕相處後,他更會在內心深處,美化這個生死未蔔的女人,幻想著他們如果能組成三口之家,一定過得幸福美滿。

所以,12年後,身患絕癥的「王曼麗」落魄歸來,一臉病容早不復往日容顏,「石振邦」竟會不顧一切,帶著粉紅色衣裙向她求婚,保證「 我砸鍋賣鐵也要治好你 」,絕不止是為了能順利辦下「芊芊」的收養手續。

他是真心期待著,兩個苦命人能互相救贖,和「王曼麗」登記宣誓時,他嘴角洋溢著真誠的笑容,那或許是他離自己的理想生活最近的時刻,可惜……

「王曼麗」這個人物,影片中有相當大的留白,可以大致推測,那個人販子「張建國」,或許不止是她「過繼出去的二叔」,1995年的一個6歲小女孩,能賣1萬塊錢,讓「張建國」從福建跑到東北接人,或許還真有其他隱情。

一直到「芊芊」考上北京舞蹈學院,被星探選中,拍了廣告,成了明星,「張建國」來敲詐勒索,被「石振邦」失手誤殺,而鏡頭一轉,是「芊芊」在念劇中台詞:「你殺了我的父親」……

這種別具匠心的設計,或許隱喻著這樣的真實:「王曼麗」當初是被「張建國」強暴,才懷上「芊芊」,逃到東北,找了個男人,名義上結為夫婦,其實都沒領證。

她的男人欠下巨額債務跑路,她為了還債,只能偷渡出國打工,通知「張建國」來接孩子。她的船遭了海難,她九死一生後也過得很苦,甚至可能一直被偷渡集團控制,直到身患絕癥後才被放回……

所以,她只能躲在暗處,遠遠看一眼學校裏的「芊芊」,都不敢直接相認。

她接受「石振邦」的求婚,只為給女兒能有個正式戶口,在登記後就一躍而下,既是不想拖累他們父女,無顏面對親女兒,也是根本無法再接受「石振邦」的善意與愛情。

此情此景,對此前還興致勃勃散發喜糖,此後在視窗無聲悲泣「石振邦」,確實極殘忍,但真要苛責麽?

當年在苦難中依舊堅毅頑強的女人,經歷了如地獄般的絕望折磨後,已如同行屍走肉。哪怕只剩下一年半載的最後時光,她也徹底失去了愛人與被愛的能力。

觀影中甚至會覺得,「王曼麗」才是與「石振邦」真正互為映像的角色。她那一跳和「石振邦」最後那一跳,也是互為映像的設計。

而「芊芊」其實骨子裏更像「楊武」,「石振邦」在影片開頭那句「立flag」的台詞:「誰離了誰不能活呀,勇敢面對唄」,反而是他們的人生寫照,像路間的雜草一樣頑強,給點陽光就能燦爛。

「石振邦」大概很羨慕這樣的人生態度,但他自己根本做不到,早已沒了那個心氣神。所以他不求發達上進,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把女兒當做了生命的全部意義,僅有的成就都要兄弟和女兒一步步推著走。

當「石振邦」一次次發現,身邊的人都在往前走,一個個活得更好了,只有自己被遠遠落在後面,

當刑滿釋放歸來,自己徹底成為了女兒光鮮人生的累贅,「石振邦」才會決然選擇輕生。

沒錯,非要乘著氫氣球上至高空,去給女兒采松子,這個情節看似荒誕,但其實至少有兩層設計:

首先,黑龍江工人,乘坐氫氣球打松塔,是真人真事,並非影片編導的杜撰。

其次,「石振邦」這個角色的一生,確有幾分類似於另一部經典影片【被嫌棄一生的松子】:命運不曾眷顧,孤獨不被理解,長久無人訴說,苦到令人揪心,難以釋懷,於是巧用了這個諧音梗來致敬。

正因為親情早就是「石振邦」人生抓住的最後一根稻草。當女兒為了自己的事業前程,不敢在頒獎禮上提到他,甚至好兄弟「楊武」乃至於身邊所有人,也覺得理應如此。

回首往昔,撕掉的手抄英語課本,掉落一地的喜糖,沒有接下的雞蛋,永遠喊「三叔」卻不肯改口叫一聲「爸」……

和婚姻登記時跳窗的「王曼麗」一樣,「石振邦」的自我價值感也崩塌了,只想著隨著氫氣球飄走了。

一個被命運裹挾而孤苦獨行的老男人,在明知道所有人離開他,其實都能過得更好之後,終於釋然了,放手了他平庸無常的人生。

病床前,幼年時就被大人拋棄了一次次的「芊芊」,終於突破了心靈上的枷鎖,淚流滿面喊了他一聲「爸爸」,也讓早已心萌死誌的「石振邦」,重新有了活下去的意念,

他想了半輩子,要做「芊芊」正式的監護人,最後反而是女兒成了他這個癱瘓老頭的監護人,這樣的結局處理,也是編導對這個主角蹉跎一生的最後溫情。

毫無疑問,最近3年裏,「一年一影帝,三年全滿貫」的張譯,又貢獻了一次完成度幾近滿分的表演,塑造了一個真實貼切、平凡而偉岸的中國式父親,絕不類同於他此前過往的任何角色。

張大鵬這位新導演,同樣呈現了他鮮明的個人風格,一部現實題材電影,布景和道具上力求完美逼真,卻也能時不時點綴各種黑色幽默,穿插些明顯荒誕的鏡頭,盡顯浪漫情懷。

「監護人,就是把你當成寶貝的人」,重復了三遍的台詞,人世間的真情實感,有人棄如雜草,有人惜如珍寶。

任時光荏苒,任歲月流逝,彼此關愛與被愛的人們,就是真正的無價之寶,也是對生活苦痛的最好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