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全職編劇存在的意義是什麽?

2021-09-15影視

瀉藥。

總結起來的回答是 全職編劇不僅有意義,而且很重要。

首先說題主提到的飛頁現象。

國內影視劇拍攝當中,飛頁確實是普遍存在的。造成飛頁的原因比較復雜,包含但不僅限於 拍攝現場實際原因 (晴天的戲突然下雨了,原來租的片場不給用了...), 導演/制片人/演員之間的賽局 (演員嫌戲少了,制片人覺得貴,導演突然不滿意了...)和 開機時間緊張 (來不及等到劇本寫完)等等...

這些原因的通性是:編劇管不了。但是 在片場寫戲的那個人,還是全職編劇本人。 這就回答了題主的第一個疑問: 飛頁現象是因為外部的不可抗力,而不是因為編劇這項工作太簡單。即使是在飛頁存在的情況下,寫劇本的那個人大多數情況下還是編劇。

其次是導演兼職編劇的現象。

先貼一段百度百科中對於」導演「的定義。

導演,是創作影視作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借助演員表達自己思想的藝術家,是把影視文學劇本搬上熒屏的總負責人。作為影視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的任務是:組織和團結劇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技術人員和演出人員,使他們充分發揮才能,使眾人的創造性勞動融為一體。

總的來說,導演作為」領導者「需要熟悉影視制作流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是個全能型的崗位。 在實際影視劇制作中,導演不僅可能兼職編劇,還有可能兼職演員,攝影,甚至燈光 (防杠:我在劇組看到一個燈光出身的導演就是自己布燈的)。為什麽沒人說演員沒有意義?攝影沒有意義?...

可見是一種誤讀。

這種誤讀的來源我自己覺得可能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電影裏編劇的存在感不強,還有就是原著小說的存在。

說電影編劇的問題。首先要說明,劇和電影的區別真的很大很大,不能混為一談。就比如影視院校一直流傳一句話」 電影是導演藝術,電視劇是編劇藝術 「。因為相比於電視劇來說,電影的篇幅較短,鏡頭的存在感比較強,編劇的發揮空間也就跟著少一些。(沒有說電影不需要編劇的意思)

極端個例就是王家衛啊,費瑞尼啊這些文藝片導演,想法隨時變來變去,自己的文本能力也不差,雇個編劇幫他們隨時寫還不如自己上手呢。而更加依賴情節的商業片中,導演兼職編劇的情況就會 相對 少很多。

而電視劇就不一樣了,電視劇是長篇。觀眾看下去的動力往往是對人物期待和世界觀的塑造,這些龐雜的內容非常依賴編劇能力,也因此電視劇中導演兼職編劇的情況很少(註意是很少不是沒有)。 別說導演兼職編劇了,90%以上的電視劇都需要好幾個編劇共同創作才能完成。

最後是,原著小說和編劇的關系。

這點題主沒問,但正好說到了我就拖出來講講。

有很多觀眾會認為,有原著小說就不需要編劇了,導演拿著小說就可以去拍攝。對於這種流傳特別廣泛的說法,編劇們真的哭笑不得。 有些東西你以為它不存在,實際上是你看不出來。

貼一段影視劇【隱秘的角落】(電視劇)vs【壞小孩】(原著)中,爬山情節的對比來闡述這個觀點。

電視劇(我的概括版本):

爬山之前,嶽母忘記拿帽子。張東升即使滿身大包小包,還是主動提出幫嶽母去拿。
之後,三人上山。嶽母抱怨腿酸,張東升有又主動為她倒水喝。接著,張東升又以」學攝影「為由,主動和嶽父搭訕。但是嶽父不動聲色地拒絕了張東升。最後張東升說出了那句經典台詞」您看我還有機會嗎?「
老丈人勸說張東升早點和自己女兒離婚。卻沒想到張東升問的是學習攝影有沒有機會。

小說原文:

從這裏望上去,六七米寬的石階一直通向山頂。沿路的一側,是一排厚重的城墻,據說是南明小朝廷造的,原本很高,經歷數百年風雨洗禮,大都損毀,前些年開發公司重新修葺後,更加寬厚結實,高度只到人的腰部,成了遊客登山的扶手。 這一片都叫三名山,是寧市最出名的山,古時是軍事要塞,現今則是三名山風景區。 今天是七月的第一個星期三,既非節假日,又是旅遊淡季,風景區裏的遊客屈指可數。張東升專門挑了今天帶嶽父母上山遊玩。 「爸,媽,我們到山腰平台那兒休息一下吧。」張東升背著一個登山包,脖子上掛著相機,耐心地照顧著身後的嶽父母,在任何人眼裏,他都是一個標準的好女婿。 很快,他們到了山腰處一塊五六個籃球場面積的大平台上,三人站在平台外側的一塊樹蔭下,眺望遠處空闊的風景。 嶽母大口呼吸著新鮮空氣,顯得對今天的出遊很滿意:「我早就想來三名山了,上次我聽別人說,這裏節假日人很多,五一、國慶擠都擠不過來,幸好東升當老師,有暑假,來玩不用湊節假日,瞧今天這裏都沒人!」 張東升向四周張望一圈,今天是工作日,沒幾個遊客,整個平台上只站著他們三個人,平台後面有幾間賣紀念品的店鋪,零星幾個遊客在那兒吃東西、乘涼,隔他們三十多米開外的地方有個小涼亭,此刻裏面有三個初中生模樣的小孩在自顧玩耍。 沒人註意到他們。 「爸,媽,喝點水。」張東升把包放地上,拿出兩個水壺,遞給兩人,隨後道,「爸,這裏風景不錯,你和媽站一起合個影吧。」

這兩個段落都在寫於張東升殺人之前的爬山情節。看似一樣,編劇卻相較於原著小說做出了以下改動:

1、略去了小說中的部份不能拍攝的場景描述,如三名山古是要塞,現在是景區。這種表述在小說中常見,但是影視化過程中一般都不能要,即使要的話也只能用旁白的形式來展現,但是就觀眾的體感來說,旁白越少,觀感越好。

2、略去了嶽母對於張東升工作的褒獎。

3、增加了張東升的討好次數,包括用攝影討好嶽父,幫嶽母取帽子

4、增加了對於張東升婚姻關系的表述,交代了張東升是入贅的前提,並且在嶽父家地位低下

5、增加了戴帽子的情節,用這個部份將張東升和三個小孩之間的關聯,串聯時間線。

6、增加了張東升殺人之前的猶疑,也就是那句經典的」您看我還有機會嗎?「

...

從個人觀感上來說,我覺得電視劇的處理更得我心。那句經典台詞不僅將張東升第一次殺人之前的猶豫寫了出來,還為後面的情節做了鋪墊,更絕的是在觀眾事後覺得毛骨悚然。其次,取帽子的情節的增加幫助觀眾更好地串聯起時間線以外,還從側面說明張東升在嶽父嶽母家受委屈的點。

而以上的這段情節,在電視劇中只占3分鐘的篇幅(第一集01:02:39-01:05:39),而全片長達500多分鐘,編劇的工作量可見一斑。

所以也就不存在觀眾想象中導演拿著小說直接拍攝的情形,甚至原著作者自己當編劇的時候也是需要寫劇本的。

總結:

能者多勞,但術業有專攻。 編劇能力是影視劇制作的核心能力之一,是每個優質的影視制作人都應該熟悉的。其他職能的人如導演等會寫劇本,這並不奇怪。

但是 編劇和其他專業技能一樣,從知道,到了解,再到掌握之間都有巨大的鴻溝需要跨越。 即使到了掌握的地步,也存在做的好和做得不好的區分。如果單純地因為一個技能「知道的人」多,就貶低了這個技能的價值,我認為是不客觀的。

以上。

P.S:【隱秘的角落】中還有很多對於【壞小孩】的最佳化,此處就不一一例舉了。有興趣的旁友可以自己找來細細對比,會有很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