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奇葩說 第六季】第十期辯題「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都是假的?」你怎麽看?

2019-11-30影視

童話都是假的嗎?

小紅帽被從狼肚子裏救出來是假,被壞人哄騙是真;

白雪公主吃了毒蘋果還能復活是假,輕信鄉村老婦受害是真;

小美人魚所在的海底宮殿是假,放下匕首獲得救贖的愛情是真;

Elsa會用魔法是假,直面內心的聲音和過去的錯誤是真……

父母該在這種存在巨大爭議的問題上,明確地告訴孩子某個是非的立場嗎?

有多少人一直都在被父母告訴這、告訴那?

有多少人認為自己的父母曾經告訴自己的就是對的?

又有多少人認為即使父母說得對,但若非親自體驗,也不會相信、不會放棄?

即便是虛構的民間文學,也有其重要的價值。

今天我們知道,盤古開天辟地、誇父逐日、後羿射日的故事是假,但它們卻反映了當時民眾樸素的世界觀和哲學觀;

今天我們知道,【荷馬史詩】、【尼伯龍根之歌】和希臘神話的故事是假,但流傳下來的英雄氣概鼓舞了代代人民;

今天我們知道,【三國演義】不如【三國誌】接近史實,【聊齋誌異】記載了太多神鬼故事,【平妖記】則幾乎是架空故事,但它們卻迎合了大眾對第二現實的幻想,並且成為眾多民間文化藝術的源泉。

實際上,童話的敘事模式符合兒童幼年期的二元世界觀,能幫助孩子建立起樸素的道德感和價值觀。

我不會因為孩子未來會歷經磨難,就在3歲以前對他進行刻意的苦難教育,因為0~3歲期間父母所給予孩子的安全感就像他們內心深處的一罐金子,未來即使他們走投無路,也能藉由這罐能隨身攜帶的財富再度獲得勇氣;

我不會因為孩子未來要直面人性,就在6歲以前向他們灌輸黑暗的世界觀,因為我希望他能歷經挫折,仍然熱愛生活,仍然願意相信美好,仍然熱淚盈眶。

並且,如果你認為童話二元論是可笑的,那麽小心,你可能正在陷入關於二元論的二元論。

我們所喜愛的事物,投射了我們內心的想法。

現代心理學的奠基理論之一,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對事物的闡釋、信念和決定,取決於曾經的經歷;對孩童而言,這還取決於他們的年齡和身心發展階段。

現在看來可笑,但青春期我所看的書籍,卻在我精神極度起伏之際給過我莫大的慰藉;

現在看來假大空,但初入職場時所看的成功學,卻給了我再度努力的激勵;

我曾愛過的架空世界,直到如今,也依然為我所熱愛——金庸老爺子創造的武俠世界、【冰與火之歌】、【復仇者聯盟】等等。

如果你一邊沈迷於網路的修仙玄幻、科幻奇幻、武俠冒險,卻一邊批評孩子看的童話 都是假的 ,同時讓孩子不要相信——我想,這種行為多少是有些「雙標」的,並且缺乏了對孩子的同理心和共情。

是的,關於童話的「危險性」,我們需要提醒孩子。

當童話和現實發生沖突時,孩子一旦開始思考,也許能讓他們更好地形成批判性思維。

觀影結束後,我聽見5歲的小萌對3歲的小乖說:

「Elsa能沖向海浪,是因為她有魔法,我們只可以假裝沖向海浪,記住了啊!」

時至今日,我們所講的「童話」已經不再是牢不可摧的單一概念。

如果說20年前的「童話」還充斥著諸如「公主嫁給王子,從此他們永遠幸福地生活下去」的陳腐觀念,那麽今天由迪士尼、皮克斯、夢工廠所創造的「童話」早已開始掙脫思維桎梏,給予孩子們更多想象的可能。

比如,Elsa不需要王子,她只需要自己的戰袍和戰馬,當然還有與生俱來的魔力。

比如,胡迪警官將警徽交給繼任者,從「職責」的身份中掙脫,去追求個人的幸福。

比如,【頭腦特工隊】同時向孩子和父母科普了情緒,即使是消極情緒也有重要的作用,我們需要先接納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逃避。

今天這些與時俱進的童話故事,甚至能讓孩子們擺脫性別偏見(例如我家小萌,男,希望成為Elsa,擁有和她一樣的魔力)——觀影結束後,他一直跟我說想有一件Elsa同款的戰袍,就像他曾經擁有過的雷神、蜘蛛人戰袍一樣;而一旁的小乖,也說自己想變成火靈蠑螈。

於是,我給他們一人做了一件。

當他們長大後,也許會覺得自己的行為幼稚而可笑,但他們也許會記得我手中線密密縫時,是對他們的愛。

就像【美麗人生】中的孩子,當他重新發現了自己童年的真相,才更加珍惜哪些陰雲籠罩的日子裏,父母為他精心編織出的「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