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導演與電影配樂的制作人是如何溝通、協調做出想要的電影配樂?

2013-06-13影視

一般電影的導演分兩類。

一類的導演在構思時已經把音樂放在自己的設計裏,拍攝和剪輯的時候已經有音樂的部份,會有類似音樂參考,但這些參考並不是要做音樂的人照做,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有一些導演在自己電影裏沒有音樂的想法,他只是希望音樂在某些場面幫助電影,比如這個場面比較安靜,需要加些音樂。所以要看導演對音樂的理解或電影本身音樂的部份有多重要,這兩種是不一樣的溝通方法。

有些導演開拍前、給我劇本的時候,已經跟我聊音樂了。除非是電影場景預先有音樂,如果不是的話,一般都是電影拍完、剪好後,我才開始做音樂。一般做配樂的老師都希望剪輯後的版本不再改動,因為一改,音樂幾乎要重新再做。音樂不像視覺的畫面可以跳躍。音樂需要持續旋律和節奏。中間抽掉一段就很難再接上。因此一般都是電影剪完、要調色了,音樂工作才會介入。

一些電影會安排檔期,比如五一一定要上,所以我們有一個期限。電影制作有很多環節相連的,比如特效啊、剪輯啊、配音啊,如果有一個環節延遲了,就代表最後一個環節的音樂要趕回之前拖延的時間。雖然導演之前問我需要多長時間,我說一個月或者兩個月最好,但好像有時候只有十幾天或者一個禮拜。就算他給你一個月的時間,其實中間也會再剪,所以我配完音樂之後可能會發現為什麽中間有一小段與畫面不配呢。剪輯的人說「啊,不好意思,我剪了一秒!」這一秒鐘就代表音樂的很多東西都需要調整。藝術創作上是另一回事情,我說的是工作的狀態。給電影做音樂配樂可以說不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但是會很繁瑣。你覺得音樂和畫面很搭配,但之後發現中間幾秒鐘不見了,就會有很多遺憾。

當然這只是在工作層面上。

音樂配樂還是很好玩的。比如一個場景拍完了,有演員、有燈光、有故事情節,各種是互相緊密相關的,導演可以按照顏色、鏡頭確定場面。他拍完之後幾乎把所有東西都交給了配樂。你可以用很顛覆的方法把音樂表現出來,或者用任何你覺得合適的手段。傷感的場面可以是輕快的音樂,特別熱鬧的場面也可以沒有音樂,反差效果都可以。由你來做。所以我覺得有時候配樂是挺好玩的工作。

差不多所有的導演都很關心音樂怎麽做。因為音樂對電影的影響很大。我剛才提到的「開心的場面可以配很傷心的歌,或者傷心的場面配很開心的歌」這是音樂人瘋狂的想法,不代表導演會接受,所以還是要跟導演溝通看看他的想法是什麽樣。

有時候導演會有整體音樂風格的喜好。我碰到過一個導演說他很喜歡大提琴,他希望我能在一些場景配大提琴solo之類的。這些溝通,是必須要的。

我最近正好結束了電影相關的工作,所以有時間在知乎上與大家分享,就拿這部電影來舉例子。

【閃光少女】比較特別,因為電影裏有很多器樂的演奏,所以拍攝之前我們已經準備了。但是拍完之後我們還是做了調整。跟導演溝通外、跟編劇也有溝通。因為編劇鮑鯨鯨已經在故事裏寫了音樂的想法,比如哪個地方要用【野蜂飛舞】、哪個部份要用【權禦天下】。這些之外,配樂還需要根據場景的氣氛和情緒來表現,比如【權禦天下】怎麽在動漫場景裏面做很燃的表演,或者在學校排練【春節序曲】怎麽表現更好,都需要我考慮好怎麽做。

在上面這個例子裏,我和編劇有一些需要討論的地方,主要是在最後一場大劇院的音樂處理上。這個電影有幾場比較重要的器樂演奏表演。第一次是【權禦天下】,他們剛開始合作、獲得成功。這是漫展上的表演曲風。第二次是【野蜂飛舞】,做中西洋樂器的表演。這屬於西洋樂與民樂正面比拼。到最後最重要的一場音樂需要去怎麽表現呢?鮑鯨鯨跟我說她希望更偏向民樂為主,讓民樂提升新的方向。對我來說音樂裏需要有一些西洋樂和弦樂樂器才能表現民樂新的出路。如果民樂經過漫展、中西比拼之後還是回到民樂最初的面貌我覺得好像失去了一些東西。

在拍攝這段場景的時候用的音樂不是大家在電影院聽到的版本。當時我們還沒得出確實的結論。所以先用了一段音樂做代替。拍完之後我再想應該用什麽樣的音樂對故事進行提升,最後成為現在這樣子。大家雖然看到演員的手型很漂亮,但音樂是我後來配的。他們現場彈的音樂與現在是不一樣的音樂參考。

我配完音樂之後、鮑鯨鯨聽完後說她都不知道如何反應、她都懵了。後來我們討論了很久。我也做了一些修改。大家也都滿意最終的版本。但我覺得電影裏還是需要有電吉他、有貝斯,代表民樂需要找新的方法,還有偏向西方音樂的和弦,不能永遠用古人的心態去演奏,必須與時代有結合。以前的人彈古琴和古箏身後是山和水,但現在我們背後都是大廈,所以環境和心情都不一樣了。我們拿著民樂樂器演奏也應該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