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同樣是演義,【三國演義】被人接受,【軍師聯盟】卻不被人喜歡呢?

2021-06-27影視

問題沒有問到點子上。

問題所試圖指出的是一種現象,即目前在知乎平台上具備一定鑒賞能力的觀劇群體不認可【大軍事司馬姨】系列的這種現象。在指出現象的同時,問題本身建立了一個假設——不被人喜歡的【大軍師司馬姨】系列是因為無腦吹了司馬姨而未能得到廣泛好評,因為無腦吹諸葛亮的【三國演義】就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可。

然而這是一個歸因謬誤。要知道司馬懿純是被這部劇的敘事能力拖了後腿才挨了罵, @司馬懿 這麽喜歡司馬懿的司馬懿都不滿意,說明什麽?說明如果這部劇的主創按照他們構建司馬懿的思路去套拍一部【大丞相諸葛娘】,也無法逃脫被知乎眾罵個狗血淋頭的悲慘結局。

所以正確的問法應該是——為什麽塑造了諸葛亮這一人物的【三國演義】被人接受,而塑造了司馬懿的【軍師聯盟】卻不被人喜歡呢?兩者之間塑造人物和構建情節的能力差距在哪裏,竟使得它們在知乎收獲兩極評價?

因為:

1、大軍師司馬姨使用簡陋的情節模版套戲。

2、大軍師司馬姨使用相同的情節模版套戲。

3、大軍師司馬姨使用相同的簡陋情節模版反復套戲。

【大軍師司馬姨】系列的情節構建可以被總結為以下的一套公式:

皇帝布置一個任務/皇帝想出一個點子/皇帝提出一個問題/外部世界觸發了一個事件

導致——

吳秀波想出奇謀/吳秀波對張春華感嘆/吳秀波對陳群感嘆/吳秀波對老戲骨們感嘆/吳秀波對其他角色口述劇情

(與此同時)

曹魏陣營中的其他人罵吳秀波/曹魏陣營中的其他人惡意揣測吳秀波/曹魏陣營中的其他人惡意揣測其他人/曹魏陣營中的其他人惡意揣測皇帝

(與此同時)

東吳皇帝謀臣隔空齊贊吳秀波/諸葛亮與其跟班(一開始是馬謖,街亭後此功能性角色由姜維接任)隔空捧哏吳秀波/街頭群眾稱贊吳秀波/某不與其他曹魏官員同流合汙的老戲骨家中對兒子稱贊吳秀波

然後——

展示一波「奇謀」/展示一波嘴遁/展示一波慢動作(如作揖,跪地施禮……)+背景音 給吳秀波推特寫!!/展示一波水啊雨、箭頭、扇子之類的玩意

最後——

皇帝感慨吳秀波不簡單/皇帝對近侍感慨吳秀波不簡單/張春華(或其他親屬)作長舒一口氣狀(或留下釋懷坦然的淚水)/吳秀波跟張春華說心裏話/吳秀波對白靈筠說心裏話/吳秀波對諸葛亮說心裏話/吳秀波對天空說心裏話/吳秀波對兒子說心裏話/吳秀波對烏龜說心裏話/其他曹魏宗親氣吐血/其他曹魏宗親暴怒

(微博平台同時推出各種九宮截圖/熱搜「神演技」「炸裂」「戲骨「「神劇」等現已毫無價值的形容詞)

【姨】的編劇是看了類似【21天搞定電影劇本】之類的玩意就著手從業所以才把故事都講成一個拙樣的嗎?

這種以三到四集為一個事件頻率,反復透過強行撕逼/強行誤解/宗親梗集團梗猜忌梗來湊張力才能繼續情節發展的劇作,看個八集十集可能還會覺得達到了平均宮鬥水準(或因畫面服化道等邊角料原因甚至產生此劇要高於平均水準的錯覺),再繼續看下去自然會發現其內在的情節脈絡只是在無限迴圈一個基礎的情節模版,而且極為簡陋。就像你認識一個金玉其外的大v,經過幾日攀談發現他除了那幾個知乎上的高贊答案外再無內涵,只能不斷透過編各種故事寫出同樣口味的雞湯一樣很快會令人生厭。

上一部眾所周知使用一個撕逼模版硬是出了四部作品的電影似乎還是人人吊打的【小時代】系列吧

與之相比,【三國演義】不是一部成功厚黑學,它所展示的是分久必合,三國歸晉的無奈心酸。它是一部關於長阪坡七進七出單騎救主,當陽橋頭喝斷橋梁水倒流,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的這批武力巔峰,和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的兩位智謀巔峰,加上一位敦厚良善愛民如子的中年皇叔,因為各種機緣巧合——要麽被誠意打動,要麽被伯樂相中,要麽因共同的理想而英雄相惜徹夜長談,要麽因真摯的情誼而肝膽相照——所建立起來的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一定能贏得天下的夢幻隊,最終卻只得到一個中道喪亡,全體死絕,理想夢想都化為鏡花水月的悲慘結局。

【三國演義】是一部充滿遺憾的故事集,是一連串充滿「如果」的悲劇。我們可以看到鳳雛不過落鳳坡後的龍鳳合璧,劉封孟達率精銳疾馳在上庸通往麥城的密林小道上,劉備聽從諸葛亮的勸解寫下與東吳再度修好的盟誓,張苞在山地追擊曹軍前下馬徒步前行,蜀軍因蔣琬及時帶來的布陣圖從密林深處緊急撤出……

這些場景就像無數個平行世界在我們的腦海裏延展,但它們終究沒有被寫進故事裏。

寫進故事裏的只有張遼側過臉對關羽拱手,範疆張達二人摸進張飛的寢帳,馬謖不聽王平勸誡率軍上山紮營,姜維一時閉目休息任魏延踢翻七星燈。

【三國演義】的每一個故事都有不同的遺憾,都曾有不同的機會被以不同的方式補救,但最終盡告失敗。

一戲一格,竟無重復。——吳京導演評價【敦克爾克】

一個故事展現的是一群栩栩如生的人在一個真實豐富不斷轉場的世界裏上演著群雄割據金戈鐵馬,另一個故事則是不斷重復一個以撕逼為主軸劇情套歷史梗而顯出不同的套拍劇,究竟誰才是歷史裝逼犯?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裏的成功塑造,是因為其人物塑造已透過豐富的事件獲得了其設定所賦予的超人能力,讀者敬諸葛如敬神。在此基礎上,【三國演義】的主基調又是寫蜀不佑蜀,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也要被打得一敗塗地,審時度勢隱忍不發的司馬懿也需要為曹睿的旨意而收藏鋒芒,無敵的諸葛丞相卻在與命運進行著誓不妥協的鬥爭。也正是因為天不佑蜀,諸葛亮一敗塗地的北伐的才被冠以無窮無盡的悲情浪漫主義色彩。也正因為此,才使得終會入蜀路過武侯墓時的下馬祭拜,和鄧艾偷渡陰平時看到蜀軍在摩天嶺設立過卻早已廢棄的駐所時所發的感慨那樣引人惆悵感懷。

我不幸中道喪亡,虛廢國家大事,得罪於天下。
我若死……國家……天下…… 只盼來日登蜀道,再續出師表。

嗯,真奇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