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中國電視劇總是翻拍?

2019-06-06影視

揀選80、90後的熒屏回憶,大約不少人會想起杜冰雁、李玉壺這兩個同日出閣、嫁錯老公、卻又各自收獲幸福的姑娘,以及那首「五月煙雨蒙蒙唱揚州、百年巧合話驚奇……」

不錯,說的便是二十年前由張子恩導演、黃奕與李琳主演的古裝言情輕喜劇【上錯花轎嫁對郎】。

近日它再被頻繁提起,只因剛出了新版,更名【花轎喜事】,在網路平台上線開播。

效果風評倒不出意外: 像諸多「來自經典老劇」的難兄難弟一樣,又遭受一次全網群嘲。

微博搜此話題,觸目皆是「演的什麽玩意兒」、「人物和角色根本不貼合」、「娛樂圈沒有長得漂亮的人了嗎」之哀嘆,甚至已有直接將其罵到下架的趨勢。

當然,所有罪名裏最有份量和共鳴的,永遠是那句「毀童年」。

不知細心的觀眾有否就此回想起,這些年裏另外那許多次「毀童年」的浩劫:2013年「段譽穿成六神花露水」的【天龍八部】,2014年「包子臉小龍女」的【神雕俠侶】,2019年「法海不抓她抓誰」的【新白娘子傳奇】,2020年「韋小寶變成了猴子」的【鹿鼎記】……

它們無一例外,都撲街了。

於是引出一個早被廣泛討論過、卻一直缺乏確切答案的困惑: 為何翻拍劇總難逃「越翻越爛」、「越拍越糊」的命運?

當我們談論翻拍時,我們在談論什麽?

模仿是一切社會性生物的基本現象,作為將優質資源最大化使用的一種思路,翻拍本是影視領域的常見操作,尤其在資本風向和觀眾口味瞬息萬變的今天,它更對市場預判、規避風險、人氣集聚有著突出意義。

成功經驗也俯拾皆是:馬丁·斯科塞斯翻拍自港片【無間道】的【無間道傳奇】斬獲奧斯卡獎,翻拍自黑澤明的【七武士】的【七俠蕩寇】是史上最出色的西部片,【紙牌屋】本是一部英劇、【國土安全】本是一部以色列劇,翻拍為美劇後,盡皆成為膾炙人口的頭部頂流……

那怎麽唯獨咱們的翻拍不給力呢?

先弄清「是什麽」,在弄清「為什麽」。

甚至,遲遲弄不清「為什麽」的原因,或者就在連「是什麽」都沒圈畫明白。

啥叫「翻拍」?顧名思義,第一是「翻」,第二是「拍」。

「翻」意味著存在一個母本、一個被「翻」的物件,因此廣義上,大家會想當然地把來自文學名著、來自舞台劇、來自網文、來自真人秀和綜藝、來自動畫漫畫、來自電腦遊戲……的電影電視,統統歸入翻拍。

這廣義「廣」得太過模糊, 混淆了「翻拍」和「改編」的界限:後者是「依據它來拍」,前者是「它已經被拍過了,但我現在又要拍」。

有人說脫胎於漫畫的【長歌行】和【棋魂】是翻拍劇,有人說脫胎於遊戲的【仙劍奇俠傳】是翻拍劇,有人說脫胎於網路小說的【瑯琊榜】和【長安十二時辰】是翻拍劇,其實它們都只是「改編」。

舊版【上錯花轎嫁對郎】同樣有席絹的小說原著這個「母本」,但沒誰把它叫做「翻拍」吧?只有當那麽些年後,它自己也成了「母本」,【花轎喜事】這個仿效著它出現的後來者,才喜提「翻拍劇」的定義。

可見重點在「拍」上:「翻」的物件,必須也是「拍」出來的。

不妨看看廣電總局管理條例中對翻拍給出的表述: 「曾經拍過的劇或電影,再次拍攝同樣主題或內容,都算翻拍」。

所以,「再拍」、「重拍」和「復拍」,才是「翻拍」的題中應有之義。

所以,我們談論翻拍時,86版西遊、87版紅樓、94版三國不在目標範疇之內,但張紀中的新西遊、李少紅的新紅樓、高希希的新三國,就得納入視野。

所以,我們研究「翻拍」, 最核心的關註點,該放在「現在拍的和以前拍過有啥不同」、「現在還要不要按著以前那麽拍」、「為什麽以前拍過現在還要拍」之上。

就國內而言,「以前拍過現在還要拍」的高發地帶,大可歸納為這幾個序列:

古典小說:諸多版本的四大名著,加上封神和聊齋。

金庸武俠:不完全統計,僅2000年以後,就有過三個版本的神雕、三個版本的笑傲江湖、四個版本的倚天屠龍記,其它那些,情況也類似。

紅色經典:早的像【鐵道遊擊隊】【洪湖赤衛隊】【林海雪原】【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晚的像【羊城暗哨】【敵營十八年】【烏龍山剿匪記】【大決戰三部曲】,近二十年裏都有了電視劇新版,且往往不止一個。

海外劇的本土翻拍:【妻子的誘惑】成了【回家的誘惑】,【悠長假期】成了【京港愛情線】,【麻辣教師】成了【十八歲的天空】,【天國的階梯】成了【像風一樣離去】,【醜女貝蒂】成了【醜女林無敵】……還有大名鼎鼎的【老友記】成了【愛情公寓】。

電影翻拍為電視劇:【神話】【十月圍城】【紅高粱】【新龍門客棧】【唐山大地震】【杜拉拉升職記】等都是先有了成功的電影,再作了電視劇的跟進。

其它曾紅極一時的電視劇,數年後卷土重來:比如【還珠格格】【流星花園】【新白娘子傳奇】與剛才提及的【上錯花轎嫁對郎】,值得註意的是,這類別算是「招罵重災區」,畢竟它們作為通俗文化與幾代人的少年時光格外同步,且首拍與翻拍時間相對較近,尤其顯得「為了翻而翻」。

當我們進行翻拍時,我們會遭遇什麽?

厘定內涵外延,才可耐心剖析特點。解釋特點,也就在解釋「槽點」。

因為正是擁有這些特點,才決定了國產翻拍劇的「習慣性討嫌」。

第一,「老版本實在太偉大,因此沒人能學它」。

既然是翻拍的,總要面對「比我早拍的」,它肯定人氣爆棚,不然也不會被翻拍。

但論起「不可冒犯」、論起大家發自內心的維護和推崇,全世界範圍,都少有哪個「比我早拍的」,能與中國這些相埒。

我常開玩笑:大家看新版本時,最愛說「這個孫悟空太失真了」、「這個林黛玉一點都不像」,怎麽,你見過孫悟空?你跟林黛玉很熟?當然不是。你說的,其實是「他不像六小齡童」、「她不像陳曉旭」。

同理,無論誰拍射雕,總被和黃日華翁美玲比較,無論誰拍神雕,總被和李若彤古天樂比較,無論誰拍白素貞許仙,總被和趙雅芝葉童比較,都是「珠玉在前」的陰影所致。

可見,在國劇史上,老版本幾乎封印、壟斷了原著的視覺詮釋權,幾乎擁有著比肩原著甚至超越原著的認知度。

此情況可謂絕無僅有——英國人講起哈姆雷特講起羅密歐,該不會把形象釘選在具體某部莎翁劇的某個演員身上。

這份權威性的成因非常復雜,包含各種機緣湊巧:

中國電視劇起步晚,且是自上而下、由中央級電視制作中心集中全部優質資源加以推開,因此不存在民營機構眾聲喧嘩的試錯爭鳴,一上來就是不可復制的、一覽眾山小的舉國手筆,「諸多樣品」誕生前、即有了「以此為準」的「標桿模版」。

老版本多出於上世紀8、90年代,正值改革開放、文藝復興,大家對電視充滿新鮮興奮,又沒多少頻道和節目來分流收視,所有人都在格外突出的收視饑渴裏,品嘗只此一家的撫慰,左鄰右舍、呼朋喚友湊到一台黑白電視機前,這風情畫般的萬人空巷,促成永生難忘的觀看氛圍與儀式感,更讓人珍存。

社會的青春期、電視業的青春期、一代人的青春期,三位一體,這樣的情感加成鍛造出的神聖性,還有誰敢效仿?

果然,一切效仿,都被唾棄為「效顰」了。

第二,「老版本實在太偉大,因此急著要學它」。

到世紀之交,電視娛樂急劇發展,情況又生突變——反向而病態的突變。

凡有了成功者,就會招致蜂擁而至的投機取巧、借雞生蛋,又像「搭便車」,又像「炒冷飯」。

這就有了一次次周期過短的「急性翻拍」:【京華煙雲】和【新京華煙雲】、【亮劍】和【新亮劍】、【還珠格格3】和【新還珠格格】,前後時隔,都在十年之內。

往往舊版還在各大衛視的白天時段重播著,新版就在晚間檔露面了。

急,就意味著趕工、粗糙,意味著照貓畫虎、按部就班。何況,這次都不是「珠玉在前」,而是「珠玉在旁」——直接近距離第一時間襯托你:黃誌忠版【亮劍】開播時,大家就都說,你連台詞也和李幼斌老師的一摸一樣,那我為啥要看你?

但它們好像不在乎,它們從開始便知道自己要的不是口碑,而是「管它品質如何反正肯定有話題效應」:蹭一個已積累好充裕人氣的故事,迅速地把流量賺到。

反映到創作品質上:無論質感、演技、服化道甚至主角顏值,都透著一股破屏而出的「低配版」、「預制菜」味道。

這其中,往往妝造被批得最厲害——浮誇、山寨、「不耐看」——當你在故事上「啃老」,情節天然失去了吸重力,觀眾沒耐心看內容,才做那種最一目了然的外觀比對。

圍繞【上錯花轎嫁對郎】也是如此:網上隨處可見把兩版片段剪下到一起、親眼見證後者有多水的對比短視訊,曾經的少女蓮花步、蘭花指、眉目含情,造型換了十幾個還余韻悠揚,現今千篇一律的網紅臉裏,卻滿布空洞、呆木,誰是誰都辨識不清。

第三,「老版本實在太偉大,因此想試試不學它」。

「拍得太像」反要被舊版口碑反噬,許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創開始覺得,索性不破不立、硬打差異化。

看起來像是曲線救國的好思路,但這挑戰實在太大、對創作水平要求實在太高。然後矯枉過正就成了大機率,稍不留神即越過雷池底線。

這不,近年多了個流行詞: 魔改

於正把【笑傲江湖】做了女主角置換,變成令狐沖和東方不敗的愛情故事。新版【新白娘子傳奇】中去掉了遊湖借傘、斷橋相會,改為歡喜冤家不打不相識的傻白甜速配。朱蘇進【三國】把視點人物挪到曹操、連桃園結義都用虛景省略。

凡此種種,都「魔改」,都讓人吐血三升。

第四,「老版本實在太偉大,因此不是隨時隨地都能學它」。

上面說老版本的成功,是時也地也、運也命也,那好,時地已滄海桑田,你還剩多少機會,去嫁接和繼承運命?

【亮劍】熱播的2005,革命軍人題材正有冒尖擡升之勢,「抗日神劇」也還不曾因「天雷滾滾」墮入汙名,等到新版出場,此題材卻早被講濫、觀者早有了審美疲勞的免疫,這是環境之變。

20年前眾人都迷戀白馬王子垂青灰姑娘的佳話,這才有【還珠格格】【命中註定我愛你】【流星花園】的一系列成功,到現今女權高揚、女性意識極大覺醒,童話的幻覺不再討喜、不再被少女們作為對未來的想象——她們期待的人生,總要以獨立自強為底色,哪怕有男人參與,也必須是「勢均力敵的愛情」,這是觀念之變。

87版【紅樓夢】長達三年的封閉式學習、琴棋書畫古典文學的全面培訓,是計劃經濟的時代余暉,【大決戰】電影三部曲請到解放軍部隊參演、用真正武器做道具、動用故宮中南海總統府實景拍攝,是國家行為的托底,無論它們顯得怎樣讓人神往,在今天,李少紅也好,高希希也好,都是無福消受的了,這是體制之變。

環境、觀念、體制,都是「時」的移易。

至於「地」,多見於外來劇翻拍的水土不服:歐美的政治與司法體制、南韓的財閥豪族、印度的種姓、甚至英語中數量龐大的諧音梗和俚語,這些都不是能生搬硬套到中國的,你若削足適履,只能把它們統統刪去,最後剩下不落地的戀愛戲。

好比【深夜食堂】,建立在日本特有的「居酒屋文化」之上,黃磊的同名電視劇、梁家輝的同名電影,則像空中樓閣,不帶一星煙火氣。

當我們批評翻拍時,我們在傾訴什麽?

行文至此,大約能感到, 圍繞翻拍,一直躲不過這組標配版對比:老版本和新版本,過去和現在。

過去是群體記憶與童年回憶,是歲月的淘洗、永恒的鄉愁,是故鄉、親人,是簡單、純粹、無憂無慮的同義詞,甚至還要帶出理想、情懷、信仰、奉獻的至高無上。

現在卻相反,是浮躁、喧嘩、中年危機,是拜金、物欲橫流、貧富懸殊……

習慣了從過去獲取慰藉來治愈現在的疲憊,也就習慣了用「被翻拍的那些」代言過去的溫暖,映襯現在「翻拍的那些」有多淺薄和粗鄙。

文藝範疇的選擇,不知不覺升格為精神範疇乃至哲學範疇的選擇。

無論這是不是「成見」,至少,它基本已是「定見」。

其實被美化與神化的老版本裏同樣存在漏洞:布景與後期的粗糙、特效的落後、表演中的話劇腔遺存。可這些不足是會被濾掉的:它們都是時代局限,是人力無從抗拒的部份,是「那時候只能這麽拍」。

而翻拍版不濟、不好、不精致的地方,那就是「你們不願像那時候一樣用心拍」了。

發現沒,寬容老版本時,咱用的是受制時間的技術敘事,是資金問題、裝置問題,不原諒翻拍版本時,咱用的是超越時間的道德敘事,是態度問題。

乍一看有點「拉踩」、有點不公平。仔細一想也合理得很。

因為,終於說到了「用心」,說到了「態度問題」——本質中的本質。

我們真的這般無聊,天天揪住某部翻拍劇不放嗎?我們真的那麽苛刻,就是不願放棄對翻拍劇的有罪推定嗎?

都不是。 我們不滿的,正是一種整體性崩壞的、不再把藝術當作藝術的態度。

當公眾耳聞目睹娛樂圈那讓人作嘔的現狀——金主當道、網紅遍地、飯圈畸形、惡意炒作、劣質行銷、偷稅漏稅、吸毒嫖娼、買熱搜、封口費、面癱演技、腦殘劇情、醜聞漫天、「塌房」頻發,踐踏公共環境、影響行業發展、挑戰主流價值觀,卻又在資本保護、媒體吹捧和粉絲盲目擁護下收割著巨額財富——樁樁件件,痛心疾首,只能不由自主地,從過去尋找凈土、從舊日塑造標桿:我們也有過,認認真真拍片做劇的日子。

翻拍劇,因了它「同題作文」的性質,最能提供直觀的對照,讓大家看到,在對同一個故事、同一組人物的講述中,由於態度的不同,遺失了多少東西。

不是有人扒過麽,不知幾時開始,咱們的古裝劇裏,再沒有主角騎馬的全景鏡頭了,就連寫書法、彈古箏的畫面,也是無一例外的「手替特寫」。用三年封訓把自己變成金陵十二釵,固然是不可復制的模式。但磨磨基本功、體驗一下生活、學學騎馬練字彈琴,讓你的表演至少「看起來像那麽回事」,似乎並非不可做到。

翻拍劇是有諸多先天的不利,是不曾具備老版本先入為主的天時地利,但究竟花了多少心思,總歸能被看見的。

翻拍劇也不曾被一棍子打死,2017版【射雕英雄傳】和2022版【飛狐外傳】風評都不錯,張紀中的笑傲與射雕在網路輿論上也逐漸翻身,就連新水滸都因其「比央視版更完整地呈現了劇情全貌」而漸獲認可,可見,你但凡拿出一點態度,老百姓都心知肚明。

那麽,翻拍劇該怎樣破局、怎樣自證,好像也有了不言而喻的答案。

重塑精神氣質、延續主旨與價值取向的積極,認真思考、主動對接新的文化認知和審美需求,在時代精神和使命中完成自我增值……以及最關鍵的、最需要與「翻拍物件」實作共振的:讓大家在老版本之後,再一次看到那份態度、那份認真、那份嚴謹、那份執拗的「戲比天大」的職業情懷。

這才是再次接近經典、再次獲得情感忠實的金鑰,才是萬「翻」不離其宗的人間正道。

(本文為約稿,先發於筆者在「觀察者網」的專欄)

作者資訊:

微信公眾號:邵邵的私人書齋

新浪微博: @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