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說導演決定了一部電影的風格,其風格為何不是主要由編劇決定?

2020-01-29影視

這個是不理解電影創作的基本流程。

本質上,劇本上只寫動作和台詞,連詳細的場景背景都不會過多的寫出來。

可以和小說做一個類比,小說最終的故事靠文字展現,所以寫出來的東西很多,甚至「鉆」到人物的腦子裏,寫他們在想什麽,這樣的創作相比較劇本來說輕松的多。

劇本,是一個施工圖紙,沒什麽細節,主要告訴導演、演員,這個事兒大概是什麽樣,但是最終電影會成為什麽樣,除了拍攝前期劇組三大拿導演、美術、攝影對劇本的解讀之外,拍攝時演員還要進行表演的創作。這也就是為什麽標準劇本裏很少用形容詞和詳細的動作描寫,比如,「A角色裂開了嘴巴,大笑著」、「B角色把一杯咖啡遞給了C,說到:喝咖啡嗎?」這一類的描寫都不應該出現,編劇應該寫的就是簡單的動作,至於演員會用笑還是哭來表現編劇要表達的情緒,這個創作權很大一部份在演員那,第二種詳細的動作描寫就更沒必要出現了,編劇沒必要告訴演員怎麽表演遞咖啡。

除此之外,剪輯又是一次創作。而且一般電影的最終剪輯權不歸導演,歸出品公司。這個待會有補充。

所以,電影風格的確定,主要在導演,但是如果是太「職業」的導演,電影風格也不完全歸導演決定。「職業」導演,一般就是拿錢幹活,挑劇本、挑演員、挑主創基本都是出品公司或者制片人拍板,導演只是到現場負責按照要求拍完素材就完了,後期剪輯等等,導演角色可有可無的那種。

所以,風格化的東西,一定是導演對計畫有很強大的控制權的前提下才能實作的。當然國內一般認為是導演主導制,但是這個事兒,嗨,不好說。

以上,基本解釋了題主的疑問。所以,一般是導演決定電影風格,編劇基本是純幕後,也有一直跟組的編劇,因為現場改劇本的情況也很常見,但是編劇屬於「陪導演聊天」的工作,幕僚一類,所以不拍板兒。

以下是拓展內容。

電影怎麽生產?

編劇寫劇本是第一步。但是這第一步也分太多的情況,大部份認為是編劇蒙頭寫個故事找制片公司拍出來,但也有情況是制片人找編劇按照要求創作的情況。在國內很常見的是導演趙一幫人在那聊,有人負責整理成劇本。所以編劇組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組織,有各種職位。

這是寫劇本的結構層面,還有細節層面。

寫劇本各有各的習慣,但是基本都會有一些套路。一般很少有人上來就寫最終形式的劇本,一般都是先寫文本故事,也就是怎麽順手怎麽寫,先把大概的故事寫出來,格式不重要。個人習慣是先寫步驟大綱,然後上故事板,把結構理順了,出處理台本,最後寫銀幕劇本。但是這個過程說是這麽說,中間亂七八糟的互相穿插著,真的很混亂。至少我個人是這樣的。寫作是一個發現的過程。

接著劇本到了籌備期,制片人拉起籌備組,一般就是劇組仨大拿:導演、美術、攝影。

導演組,把劇本的文本故事變成鏡頭故事,帶著其他兩個組做前期籌備。

美術組,幫著導演實作他的鏡頭故事轉變,比如角色設計就包括了很多,服化道等等。還要負責場景的設計,這也涉及了堪景等等的工作,沒有現成的,還要考慮在攝影棚搭景等等。已經方便後期劇組溝通的分鏡的設計和繪畫。總之,涉及「顏色」和「場景」的內容豆歸美術管。

攝影組,也就好理解了,導演把文本故事變成鏡頭故事的時候,幫襯著。和導演組美術組一塊商量拍成什麽樣,怎麽拍等等。燈爺這時候一般不出現,到時候跟攝影組溝通就好了。

這些職能部門的劃分和工作介紹都是最基礎的,實際情況比這個復雜,各種副導演,這種制片一堆人,但邏輯關系是這樣:導演組領著美術組和攝影組,把這個電影怎麽拍,先聊透了,思想統一了,把各種方便後期拍攝的準備材料都準備好了,這便是籌備期了。正兒八經的電影這個籌備期不會低於3個月,大制作的電影6個月到1年多的都有,籌備期異常關鍵,這一環節做不好,會吃大虧。

劇組拉出去少說百十號人,多的幾千口子,要是三大組的人因為沒溝通清楚拍攝思路,在現場開會溝通怎麽拍攝,那這劇組基本就黃了。這麽多劇組的人,一天吃喝拉撒睡的成本都得大幾十萬,這時間耽誤不起。所以籌備期很關鍵,也決定了電影風格裏的絕大部份內容了。

那麽電影風格是什麽?這個可能有標準答案哈,但是基本理解就是語言風格、影像風格、敘事結構、節奏等等一系列內容的綜合審美。

可以看到,大部份內容是屬於導演工作的範疇。直觀的理解,可以看一些風格化很明顯的導演,比如希區柯克、伍迪艾倫、昆汀、諾蘭、姜文、王家衛,這一類的導演,基本屬於可以從片段就看出是誰拍的那種導演。這些導演的特點便是電影風格特別個人化,有很強的辨識度,這些辨識度便包括了台詞風格,影像風格,排程風格,剪輯風格等等。

但是這些事兒不是導演一個人幹,美術攝影都幫襯著。這裏面好像沒編劇什麽事兒了哈?確實也是這樣,因為實際情況也是,一旦到了籌備組,都是大家湊一塊商量事兒了,這裏面商量出來的東西,很難歸到編劇身上,導演有一定決定權,所以一般歸在導演身上了。

至於中期拍攝,後期剪輯調色配音等等,也會決定電影風格,但是這個就十分專業了,我參與的不是很多,只是知道基本流程,就不多說了。

這也解釋了,為什麽電影是一個工業生產的過程,制片人必須是一個很專業的生產經理,把各種資源調配的十分順利才能保障電影制作的順利。最完美的狀態就是,導演只管創作的事兒,資源都給他配好了,但是這種狀態很難得,好萊塢會有比較完備的保障,那也是100年沈澱下來的,國內雖然大多數都是一地雞毛,但也是越來越專業,但是差距確實是有。見過好萊塢劇組,200多人的轉場,2小時就能完成,這個效率可能沒有直觀感受哈,如果是一個不夠成熟的國內劇組,徹徹底底的轉場完成,特別是臨時轉場的話,這個時間可能要10小時以上。這個跟劇組的專業化程度很大關系,見過好萊塢的各種studio,你會發現棚拍的差距會更大,他們的場務專業程度、裝置的收納專業,真的很驚人。

這樣題主就應該了解電影是怎麽生產出來的了,這類問題也就都可以想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