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很多香港電影要設定主角吃飯聊天的場景?

2014-09-20影視

排名靠前的答案都沒說到重點。

首先,搞電影的人總自詡是文化人,哼,明明就都是吃貨。不過木有關系,我們先順毛摸摸這些家夥,來從文化經典中來找尋一下「吃」的蹤跡。

司馬遷在寫【史記·貨殖列傳】時參照了管仲的話,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孔子在【禮記·禮運篇】中講「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告子說:「 食、色,性也! 」【漢書·酈食其傳】把吃從人性引到了社會性,曰 「民以食為天」。

從幾位思想家的嘴裏來看待食物,「吃」的層次已經頗為豐富。通俗地說,「吃」,最首要的目的是維持人類的生存,其次,放大到生命(個體)意義上「吃」則意味著情 、欲的混合,它是 「食色」本性的表征 。往社會層面上走,食物則反射出社會性生活與個體的本真狀態之間的糅合和變化。

之後西方文化中,佛洛伊德在其人格理論裏講人的本能區分為「性本能」和以破壞為目的的「攻擊本能」。其中「性本能」就是「食色」本能。

也就是說,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吃」作為人們每天重復發生的、最基本的自然體驗——會不知不覺固化成為體驗格式塔,具有很強的認知力。大量隱喻性的思維就來自體驗反復發生的模式。

影視劇導演們都習慣性地試圖透過對劇中角色在面對「食物」時候的反應進行描寫,以此來暗示人物本性,傳遞出有效的資訊,並且同時把這作為一種影視創作技巧來控制影片節奏,從而使作品更加工整豐富。更有趣的是,電影裏對於「食」的刻畫,和對於「性」的描寫,往往遙相呼應,十分有趣。這個問題跟此回答無關,以後再說。

接下來分析題主點名的【無間道】中的吃飯場面。

看一下背景。【無間道】的故事設定在香港的黑白兩道之間,講的是兩者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纏鬥與相互較量。


【無間道1】中主要人物劉建民和陳永仁的身份都是臥底,白加黑黑加白,由於面對各種壓力、誘惑和選擇, 以至於他們的心理鬥爭狀態非常復雜,這種情況下人物適於被賦予強烈的個人人格的展現 ,我們從「吃」這個角度來試圖領會導演的用意。


為劇情伏筆、鋪墊:


劉建明的第一個關於「吃」的鏡頭是,當下屬買好食物之後,劉建明完全無心顧及,他繞過桌子走到監視器前,一門心思想著被抓到的古惑仔。由於案件緊急,對事物的置之不顧反映出他對自己這份工作的投入,也正是因為這一點, 後來他可能會有反水的願望——他殺韓琛,目的是想要掐滅自己的恐懼之源之外,驅使他產生這個願望的,除了對安穩的追求,也有警察這份工作帶給他的本身的滲透。

他對破案(立業)的欲望遠勝於他對食物(存活)的欲望,也就是說,他並不滿足於「生存」。以至於他選擇先處理案件,而忽略了此處以為著「生存」的食物。換言之,不管劉建明是不是臥底,他都的確是一個「警察」。


劉建明的第二個關於「吃的」鏡頭是,他從古惑仔口中詐出資訊之後,拿到自己的麵包和奶茶開始食用,這時下屬問道,「頭兒,有兩下子,你怎麽知道工廠是阿毛的?」劉楞住了。

這裏劉建明楞住了意味著他的資訊是韓琛提供的(後面劇情有提到),然而他瞬間沒有反應過來,不知道怎麽告訴屬下自己的資訊來源,因此不由得暫停了咀嚼食物。這種細微的動作變化加上華仔面部表情都告訴了我們華仔處境的尷尬。

但是此處更需要註意的是下面這一個鏡頭:

電影中每一個鏡頭都是不能浪費的。導演之所以在電影開始不久花一個鏡頭在劉建明的這個下屬身上,是在為影片後來的劇情鋪墊——該下屬在此處一直在「吃」,這暗示著他是一個有強烈物欲、計較得失、且本我大於自我的人。這就與後來他槍殺陳永仁,並要求跟劉建明繼續在黑道「混」的行徑達成了一致。

為什麽說【無間道】是不可超越的?從劉偉強、麥兆輝對每一處細節的把握和接合裏便可感受一二。

對反派角色的塑造:

柳迪善教教授在【論「十七年」電影中的反面角色】中談到,在「十七年」電影時期, 電影的反面角色塑造就常常在「食」「色」的生物本能層面逡巡。用佛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解釋,也就是說這類角色是只具有「本我」結構的非完全意義上的「人」,即被妖魔化的動物性「非人」異類。

此處就運用了這個做法。

陳永仁在幫韓琛試驗毒品。而其後的胖胖正在忙著吃飯。在這個胖胖眼裏,買賣毒品意義並不大過於「吃飯」,這體現出他作為小混混的心態:成為黑道的原因也不過是為了活著。也正是由於他這種態度,所以後來會毫無顧忌地告訴陳永仁泰國人在龍湖灘收貨。如下圖:


這一幕的「吃」除了反應胖胖的小市民氣質,流露了重要機密外,又隱含了另外一層涵義,即所謂的餐桌文化。

事實上,中國古代和西方一樣,原本是分餐制,各有一套餐具和飯菜。最著名的例子是【鴻門宴】。(要是對分餐與合餐感興趣,可以戳一下這個連結:

中國餐桌上的文化演進

但是不論分合,自古國人就是是喜歡在餐桌上拉攏關系、傳遞資訊的。人們在享用食物的同時,心理防備會有所松懈。這裏陳永仁就是借此,獲取了重要的情報。設想一下,如果僅僅是兩個人直挺挺地對話,要傳遞資訊就會變得十分生硬,達不到效果。

對人物性格的刻畫:

這是【無間道1】。


這是【無間道2】。

為什麽先後兩部電影中都出現韓琛大快朵頤的情景?難道是巧合?

我們來回憶一部名著,它叫【西遊記】。

在【西遊記】中,得道高僧唐玄奘遇到九九八十一難,這些劫難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美色誘惑,如蜘蛛精、女兒國等;

剩下的劫難發生的動機,都是妖怪想要「 」唐僧肉。

再看【史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這說的是商紂王。

推此及彼,在電影隱喻所有可能的具象元素中,美食和性欲的影像美感與隱喻能力尤為強烈。原 因一方面在於美食是最無接受障礙的認知元素,另一方面,相對於色,美食是人類更可公開的本能之欲,更便於表達。

【無間道】中對於韓琛的刻畫旨在說明他是一個頗為市儈的人,食用成堆的食物,代表著追逐人世間的各種物質和顯而易見的利益,他是「世俗」的。

【無間道2】中第一幕黃警官說,「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世界不應該是這樣,做人不應該是這樣,阿琛。」說話間,他的眼光絲毫沒有停留在桌上的食物間,而是不停地吸煙。

相對應地,黃警官的形象則是一個有精神追求的人。他更關心的是自己頭腦中和心靈上的東西。

但是同一個場景,【無間道2】較之【無間道1】對韓琛的塑造更為立體。不同之處在於,麥兆輝加了這樣兩句話:

前面已經說過了,食物的一個基本意義是作為「生存的基礎」,之所以說韓琛的形象在第二部中更為立體的原因是,他與其他人產生了感情上的合理的聯系。分享食物,可以理解為分享成果(金錢、名利、其他的物質等等)。

正因為「食物」是樸素的,所以角色對「食物」的態度,也就能更加真切地反映出人物的真實性格。

人物關系的搭建:

【無間道2】中,坤叔死後,他的四個下屬聚在一起吃火鍋。當天正好是大家要向倪家交錢的日子。

正在吃東西,大家談到要交錢的事情,這時,四個屬下之一的文拯說,「這個月起我不再給坤叔交錢了。」

說完大家相視一笑,共同舉杯。導演給出全景。四人碰杯,畫面中四人在餐桌上所占比例相當,即他們達成一致,決定四人共同瓜分食物——利益。

但很顯然,此處四人,只給了甘地(上圖用筷子夾食物往嘴裏塞的人)一個正面把食物塞進嘴裏的鏡頭,吃相非常狂放,這一方面反映出他是四人中最為貪心的一個,另一方面則暗示他是個比較蠢的人,相對應的,國華在餐桌上的表現始終較為含蓄,說明他考慮的比較多,正在忙於思考「交錢」的事情,所以他最先被威脅——他顧忌的東西最多,最缺乏底氣。

在四人討論坤叔之死的時候,有大三元筷子往火鍋中夾食——文拯對面的人的筷子沒有伸進火鍋裏——文拯對面坐的恰好是國華。(見下圖)

這就意味著國華是四人中,最容易動搖的部份。果不其然,他最先交錢。

然後是黑鬼。然後是文拯,最後是甘地。

我們來看一下這四個人是怎麽死的:

國華——被槍殺;

黑鬼——被女人暗算窒息而死;

文拯——汽油潑到身上,被燒死;

甘地——被活埋。

這個死法跟他們在飯桌上的表現有什麽聯系嗎?有。

他們四個原本都是有保鏢的老大,之所以倪永孝可以一次性解決他們,利用的是他們在餐桌上表現出來的弱點。

簡言之,倪永孝輕輕松松地搞定四人。

「倪先生說他去吃宵夜了。」可以轉譯為:

「倪先生說他去收錢了。」

......

有人問,他們聚餐一定要吃火鍋嗎?吃別的不行嗎?粵菜?川菜?這裏使用「火鍋」的原因是,讓四個人分一個「碗」。也就是說,這裏的「火鍋」,意味著一塊被稱之為「利益」的蛋糕,它是個恒量。大家的利益關系在這個上面能得到最好的體現。也就是說,你要是還想表達同樣地意思,大家不在一起吃火鍋,而是吃烤全羊、東北亂燉,都是可以的。

到這裏,【無間道】1、2裏面主要涉及到主角吃飯的鏡頭已經差不多了。沒說的,基本上含義也已經說到了。【無間道3】留給題主。

接下來延伸說幾部別的關於「吃」的、比較愉快的電影填,豐富一下「吃飯」這個行為在電影中的內涵。畢竟,粗暴地把食物比作物欲或者利益,實在是讓我過意不去。在我心中,食物是非常美好的東西,它和音樂一樣,其間蘊藏著世界上最耐人尋味的和諧和哲學。

  • 李安:【飲食男女】
  • 李安 「家庭三部曲」中的【飲食男女】,透過五次家宴詮釋著家庭秩序的打破與建立,每個禮拜理性的「家庭聚餐」是三個女兒與年邁的父親之間建立聯系、鞏固感情、訴說心事的儀式。 這部電影中,美食承載的是中國家庭式的溫情,代表了導演對生活平淡質感的理解和肯定以及平凡人對感情溝通連線的需要。影片將主要的敘事空間放在廚房和餐桌,主要的敘事都在此展開。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父親味覺的麻木和喚醒,他與他和女兒之間的感情的蒙蔽與明朗,導演都呈現得十分精到而工整。且其中蘊含的東方人文意蘊,恐怕是外籍人士難以盡然體會的。

  • 荻上直子:【卡玫基食堂】
  • 【卡玫基食堂】講了一個十分平靜的故事。女主人公在荷蘭開了一家「食堂」,她的「食堂」在他的悉心經營嚇由門庭冷清變成了門庭若市。

    這部影片中的食物非常平凡(飯團、咖啡、麵包),但它散發出一種令人心馳神往的安寧和溫和。表現出導演對人類空前膨脹的欲望、躁動、迷茫的對抗,以及對五光十色的誘惑的不妥協。呼籲簡單和純粹。裏面有難得的平靜。

  • 萊斯·豪斯特洛姆:【濃情巧克力】
  • 【濃情巧克力】講的是思想和人性的禁錮與釋放。

    這部影片的食物比較單一地呈現為巧克力。食物在影片中的力量是融化芥蒂與隔閡。整個影片流暢溫存,看完會覺得內心很開闊。。

    ......

    美食,在西方電影裏還有救贖、縱欲、引誘等含有宗教意味的深刻含義,與此題關系不大,因此暫不贅述。

    就此篇簡單總結下來就是,電影中常會借助美食來作為情感激發、欲望調動和換回本我的重要方法 ,這是美食作為具象符號在電影世界裏實作的最基本的隱喻意義。而當吃飯由個體活動變為群體行為的時候,往往又折射出該群體的相互關系。

    想起錢鍾書先生寫過的一段文,名字叫【吃飯】,貼到這裏分享。

    吃飯有時很像結婚,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

    吃講究的飯事實上只是吃菜,正如討闊佬的小姐,宗旨倒並不在女人。這種主權旁移,包含著一個轉了彎的、不甚樸素的人生觀。

    柏拉圖在【理想國】裏把國家分成三等人,相當於靈魂的三個成份;饑渴吃喝是靈魂裏最低賤的成份,等於政治組織裏的平民或民眾。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樣來敷衍民眾,把自己的野心裝點成民眾的意誌和福利;請客上館子去吃菜,還頂著吃飯的名義,這正是舌頭對肚子的籍口,仿佛說:「你別抱怨,這有你的份!你享著名,我替你出力去幹,還虧了你什麽?」其實呢,天知道——更有餓癟的肚子知道——若專為充腸填腹起見,樹皮草根跟雞鴨魚肉差不了多少!真想不到,在區區消化排泄的生理過程裏還需要那麽多的政治作用。

    得出個簡單的道理:食物不會撒謊,吃飯不要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