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鬼子來了】為什麽會屠村?花屋為什麽在屠村之後再也沒露出人性的一面?

2022-07-22影視

題主,你混淆了一些概念。

對待日本這個國家,我也和題主一樣,有過一些情感上的矛盾。姜文也曾有同樣的疑惑:

1982年我在中戲上學時,班上來了一撥日本留學生,和我們同齡,關系也特好,走得時候依依惜別,甚至有和我們班同學談戀愛的。當時我就很奇怪,他們和我小時候看的抗日電影中的日本「鬼子」說的都是一樣的話,怎麽態度和人的精神面貌那麽不一樣?

1972年中日重新建交,改革開放以後,大批的日本文化產品進入中國。比如日本的動漫。

答主生於1996年,【犬夜叉】【龍珠】【迪迦阿特曼】乃至日劇【排球女將】(這是我看的第一部日劇,小時候在電視上播)都是童年記憶的組成部份。在情感上,我們接觸到的,都是日本這個國家的優秀之處,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正確認識那段歷史。這最多只能證明,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有很多優點的敵人。

姜文後來是這樣解決情感矛盾的。

我就帶著這個問題聽了很多親歷過抗日戰爭者的講述,後來有機會去日本看了很多【菊與刀】之類的人類學、社會學著作。到現在,我漸漸能把這兩類日本人的形象重疊到一起了, 他們其實就是一回事,只不過在不同環境下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這就令我毛骨悚然:一個溫文爾雅的日本人很容易變成一個我們印象中的日本兵。

說回題主的問題。

香川照之是一名演員,花屋是一個戲劇形象。你不該將二者混為一談。

花屋為什麽在屠村時,對有恩於他的老百姓下殺手。

這個解讀依舊是片面的,或者說你也被巧妙地蒙蔽了。

回顧下村民的審訊吧。

村民的詢問
花屋的回答
轉譯官的轉述

發現問題了嗎?

花屋所謂的人性,是轉譯官轉述之後的結果。在這場審訊開始時,花屋已經被定了性——侵略者。殺過中國男人,淩辱過中國女人的侵略者。往後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轉譯官為了活命,在村民和花屋之間周旋,利用了村民的善良和愚昧的結果。

至於屠村,不過是寫實罷了。

在【鬼子來了】中,影片大部份段落都是文戲,如果拋開歷史的恐懼和沈重,他更像一部家常電影。一堆村民開開會,有強盜帶著武器進來,要吃肉,你就燒火給人家做一頓,只要強盜不欺負家裏的女人小孩,男人被戲耍被侮辱,忍忍也就算了。

這也是姜文的聰明之處,他不直勾勾地向你展示敵人的邪惡,他樂於讓觀眾放松警惕,樂於讓觀眾相信「人是人他媽生的,畜生是畜生他媽生的」,甚至讓觀眾覺得,都是人應該沒什麽不一樣吧。

說說兩場武戲,屠村和殺俘。

花屋被村民們放回後,初看時,日本兵的反應讓我感到奇怪。沒有歡迎,沒有慶幸,只有責罵和侮辱,對待戰友和對待敵人的態度竟然如此相像?

你死了,是烈士,是英雄。

你活著,是俘虜,是恥辱。

這是最有趣的部份。

我不需要你認同,我只需要你服從。

機位的設定,暗示了人的地位
這一腳,是沖著腦袋去的

從以上影像我們可以看到。

日本兵的戰鬥意願,來自於報效「天皇」的榮譽感,而屠村則是因為無力面對戰敗的屈辱。電影中,還用大段的鏡頭,展示了村民們活埋花屋前的反復糾結。

而與之作為對比的,日本兵殺青壯年、殺老人小孩,可就不曾有半點猶豫,儼然一副駕輕就熟的模樣。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最可怕的是,你面前的人很有可能會變成惡狼時,你依舊揣著小白兔的善良與天真,妄想與狼共舞,那被邪惡吞噬就是必然了。

馬大三的死,是為數不多的,印在我腦海中的電影結局。含笑九泉?並不是,那是說書人編故事的角度。

馬大三的死,是必然的悲劇。

容我反問一句,電影中的「我」是誰?

到底是誰把這兩個人送來的?抗戰即將結束,掛甲台的村民們,雖然沒有什麽尊嚴,遭受著炮台的嚴格管制,可他們是沒有武裝力量的平民,真正意義上的平民,原本有機會茍活。可「我」的出現,打破了微妙的平衡。掛甲台的村民,不得不面對偶然或必然的遭遇。

是我把那兩人招來的?
那是拿槍桿子頂著腦門,給你送來的。非讓你看著不可,出了事要咱們全村人的命。

出了事要咱們全村人的命。

這句是村民們的解讀,事實上,那個「我」並沒有表達這樣的意思。那個「我」沒有回來,是因為日本投降了。

鬼子來了的視角是特別的。

他們既不是「我」,也不是城裏的伍隊長。他們是只能靠自己才能勉強活著的普通人。他們要靠賠笑、挨打、殺雞甚至殺驢才能活下去,即使這頭驢敢日「皇軍」的馬。

聊一段平行蒙太奇,

村民們慘遭屠殺時,馬大三在幻想著和魚兒未來的生活。與日本兵不可捉摸的人性相比,馬大三的性格一直都是清晰的。

一個殺日本兵都心存善念的村民,面對全村被屠,怎能心安?

與國軍優待俘虜的準則相比,馬大三只信奉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的簡單邏輯。【鬼子來了】的荒誕之處就在於此,日本宣布投降,日本兵屠村;國軍收押了俘虜,馬大三報仇。按理說,和平已經到來了,可為什麽殺戮才剛剛開始呢?

這是留給觀眾的問題。

其實整部電影的戲劇沖突,都捏在一個人的手裏——轉譯官董漢臣。他的立場是最關鍵的。他的訴求是既不相信村民,也不相信「我」。他只相信眼前的利益,如果他曾有一刻良知覺醒,村民們不會死。

最後附一段話。

姜文:愛國主義不需要喚起,只要一個人還知道自己是誰,對自己的人格有一定的尊重,他就會愛自己的祖國。魯迅對自己民族與文化中某些問題進行諷刺與挖苦,這也是充滿了愛的。他為什麽不挖苦日本去?因為他是想讓中國這「脖沒了,比日本強了,這是最大的愛國。反過來個別人為了自己的私欲違心地故作贊揚歌頌狀,而不讓人們看到問題的實質,那就像我們片子中的轉譯官董漢臣一樣了。我覺得比「賣國賊」更可怕的是「愛國賊」,他們打著「愛國」的旗號,危害卻比「賣國」還大。我雖然達不到魯迅那麽高的境界,但我很崇拜和欣賞他。他有時候表現得比較尖刻,但他看問題很準確。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很多人看不到問題、不願意看到問題或者看到了也不願意說。魯迅這種高境界我理解就是「民族魂」。
要是有那麽幾百個魯迅,這個國家就會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