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有哪些戰爭片中細節的錯誤至今沒有被導演意識到?

2021-12-26影視

都能寫一篇論文了。比如,敵後武工隊到處打仗的神劇們。

武工隊是怎麽來的呢?

1942年以前,冀中和冀南是八路軍(新四軍的比這個富,連黃泛區的淮北/路西都比這個富)最富的抗日根據地,號稱「中國的烏克蘭」。五一大掃蕩後,冀中44個縣的根據地(22個完全控制)全部變成日占區和遊擊區,冀中軍區騎兵團只有70多個人跑了出來,到達冀南編入129師騎兵團;冀南根據地縮減五分之三,地方黨的支部垮了近二分之一, 大部份村政權成了「兩面政權」,軍區創辦的報紙全部停刊。

在此背景下,完全淪陷的冀中只有少量遊擊隊、武工隊還在堅持,1944年楊成武走馬上任重建冀中,各地遊擊隊、武工隊上報的槍支彈藥和基層政權掌握情況,差點沒把楊司令給嚇走:冀中淪陷這兩年,大量堡壘戶要麽被殺絕要麽反水,要麽徹底寒心不再跟八路來往。由於沒有物資和彈藥支持,大量的武工隊在1942年底只能每天窩在床上,因為吃不飽也沒有柴火,大家相互擠著取暖。這樣背景下,人員沒有崩散就是好事,何談對日軍打擊。楊司令走馬上任時候已經是日軍開始收縮的1944年,但整個冀中地區,八路能夠掌控的絕對安全地帶仍然不多。抗戰前七年基本沒脫下軍裝的楊成武,以至於到了冀中初期都沒法穿軍裝公開活動。最生氣的是,遊擊隊居然幹不過偽軍和民間遊雜武裝。

背靠山東和太行的冀南稍微好點,但也是大量主力部隊地方化。五一大掃蕩之後,冀南軍區能掌握規模化主力部隊,就剩下一個編制不齊的騎兵團,連冀南軍區司令陳再道的警衛部隊都只剩下一個排。這些地方化的部隊,分成以班組為單位活動,在已淪陷的根據地打遊擊、搞偷襲。說句難聽的,每組三五個人、幾枝槍能搞多大動靜?可想而知,武工隊也好,遊擊隊也罷,根本拖不住日軍步步蠶食的步伐,也不能籌措太多的物資。物產富饒的冀南大平原,軍區機關最困難的時候,每人每天只有七八兩糧食。剩下的要靠自己去挖野菜。

在此背景下,日軍直逼冀南根據地最後的核心區。而這個核心區有多大呢?長30多公裏、寬10多公裏,騎兵團訓練都不敢跑的太遠——因為一個沖鋒就跑出了根據地。面對日軍的蠶食緊逼,陳再道集中了能集中的部隊,逐村拼刺刀、拔據點,連續對著據點打了幾次硬仗,才算是穩住了陣腳。直到1944年初,為了太平洋戰場和豫湘桂會戰,日軍大範圍抽調敵後戰場兵力,根據地才開始往外恢復原有的地盤。直到1944年底,地盤才恢復到1942年初的狀態。

按照楊司令、陳上將、陳大將等負責一方根據地的負責人說法,盡量不給武工隊布置戰鬥任務,而是重在發揮情報收集、鋤奸、鞏固堡壘戶、特殊物資(藥品)采購、貨物交易掩護等作用。

因為他們的作戰效果,遠低於營連級部隊活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