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導演、監制、制片人、出品人的職責和分工是怎麽樣的?

2019-04-23影視

基本概念

@張小北

老師的答案已經很全面了,我就補充一些細節和例子,然後說一下咱們這和好萊塢具體的分工差異,還有職能交叉、轉譯誤讀之類。

首先,導演大概幹嘛大家有基本的概念了吧?大家都知道他是主要的創作者,編劇、演員、攝影、剪輯等分工都是為他的創作服務的(當然理想狀態下各技術部門也都是在進行藝術創作),我再說些在片場和制作期的具體的執行方法。選角就不說了。

對於編劇,導演要審定編劇撰寫的情節的可行性和連貫性,將其轉化為有畫面感的敘事構圖形態(因此最好要親自畫分鏡頭,大家都看過那個姜文、徐克等人的分鏡對比圖吧,一部份繪畫功力不足缺乏構圖概念的導演就會雇人畫分鏡),然後判斷編劇撰寫的台詞是否符合角色和情節需要,大部份導演會在片場親自修改具體的台詞(部份擅長即興表演的演員也會修改,前提是他具備這個許可權或導演很欣賞他的修改)。

對於攝影(攝影指導),導演要提供分鏡構圖、景別要求、鏡頭長度等具體要求,然後由攝影指導、掌機攝影來掌鏡,將導演要求的整場戲(整個鏡頭)拍出來,部份攝影出身的導演如張藝謀偶爾會親自掌鏡,多數導演則只會呆在監視器前看拍攝效果。像昆汀這樣的野路子影迷導演,都是用類比的方式(我要一個某某片某某場景的鏡頭)提要求,而且號稱不拍只導(也就是不會同一個場景拍一堆素材,後期剪輯機房挑去)。

對於演員,導演要為其說戲,講明演員在接下來要表演的一個場景或鏡頭中用何種情緒、眼神、表情、語氣來表演(走位、說台詞、肢體動作),大部份導演會提出明確的表演要求或為演員講述角色的真實狀態,而部份演員出身的導演如姜文會不給演員太多條條框框任其自由發揮,極少數特別擅長指導演員表演的導演如李安會直接做出示範建議(這也是王力宏這樣的爛演員勉強也能演得湊合,章子怡這樣表演方法上不適合玉嬌龍的演員也能演得出彩的重要原因)。

對於剪輯,導演在提出自己基本的創作思路、明確的故事線和重點情節後,理論上應該把一堆素材扔給剪輯讓他慢慢篩選,然後再審閱提出修改意見。比如張叔平剪王家衛電影是最典型的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王家衛電影素材多如牛毛(因為丫想一出是一出,隨便拍,而且說實話王家衛拍戲的作家感強而畫家感很弱,王家衛+張叔平才是完整的創作),演員在看到成片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演的那麽多戲到底能保留哪些(所以就有過王祖賢、關淑怡的倒黴經歷);而像姜文這樣的絕對控制者(暴君),大部份剪輯師是較難100%領會和完成他的敘事意圖和節奏的,所以姜文一般會親自上陣。由於中國的導演中心制,大部份導演都不放剪輯權給片方(出品方)親自剪,可很多導演,比如陸川,對型別片敘事節奏是不懂的,就會折磨死觀眾。哦對還得提一下野路子大師昆汀,他在剪輯機房裏不會說那些術語什麽的,就直接跟他的禦用女剪輯師塞利·蒙克(已故)說我要某某片某某鏡頭那樣的效果,真正的審美天才。

對於其它部門,導演主要是提出要求然後審查production品質,如藝術指導production director要提供整體的場景服裝道具的設計,是體現導演美學表達的主力環節,大部份導演的個人風格都很依賴藝術指導來提供色彩支撐。說句題外話,大家經常吐槽劇本差(其實就是基於點子趕工的產物,沒經打磨),其實其它技術環節才是中國電影最落後的部份,燈光、道具、爆破等部門都是些草台班子甚至電工,沒有任何審美可言,我曾經聽過某大牌演員吐槽某劇組的服裝組工作人員,拿出一堆衣服只有一件靠譜,還好導演還是配得上自己的名氣挑的就是那件能看的,演員才長舒一口氣。

現實中,由於整體上還是導演中心制,中國的導演自己經常不掛制片人頭銜卻做著制片人的事兒。特別是很多大牌導演,本人就是電影攝制和制作公司的老板,除了錢不是自己掏的,整個班子就是自己搭的,也就是說,中國的導演很多都是實質上兼任著制片人的職責的,這在好萊塢雖然也很常見,比如盧卡斯自己就是星戰系列的出品人、制片人和導演,但好萊塢會透過合約明確職權(分成也要根據職權分開算,投資出品、親自制作、擔任制片人、擔任導演、擔任編劇,總之幹一份活拿一份錢),而中國導演在自己的電影前面很少在制片人中列上自己,近年來很好笑的是反而喜歡把自己列到出品人裏去(比如周星馳)。

接下來就說說制片人和監制,這兩個一起說。目前的中國電影行業工業化標準化水平之低其實非常令人發指,就看很多電影的片頭就能看出來,在導演主演和主要技術部門的director之前,掛了一大堆人名和頭銜,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繚亂,不說公司名,僅是人名頭銜就包括出品人、聯合出品人、監制、制片人、執行制片人、總策劃、策劃等一大堆頭銜。在

中國電影界的「監制」,和美國電影界的「line producer(電影線上制片)」有什麽區別?

電影監制是幹什麽的?

這兩個前兩年的老問題中,

@張小北@yolfilm

幾位業內人士已經回答了一些基本概念,但經過這兩年的發展,其實已經產生了一些變化,我稍微縷一下。

首先,正如張小北師兄在本題中的答案所說,監制是個引自香港電影工業體系在內地又產生了變體的仔細想想很搞笑的概念。香港出現監制概念,起源於大牌導演演員紛紛脫離大公司自組公司,如王晶文雋劉偉強的最佳拍檔,這三人的組合中,文雋編劇劉偉強導演,王晶就擔任監制,而三人其實都是公司老板(大股東)和計畫的執行manager,也就都是出品人和制片人,所以王晶的監制頭銜約等於但稍微工作量少於現在美劇常見的創作人Creator概念(如Lost迷失就是Created by JJ,目前在知乎上大家都知道的House of Cards的Creator就是David Finch大衛·芬奇),提供概念設想和大的建設性意見,會參與劇組重要決策,但不負責具體的劇本創作和導演拍攝。

而今天內地的監制,如剛離開華誼兄弟的陳國富,相當於一個剝離了制片人的稽核預算把控流程進度等財務和資本運作職能,保留平衡導演的藝術創作和電影的商業內容職責的瘸了腿的制片人。目前在華語電影界,能夠擔任監制職位的一般本身就是導演或編劇(少數是演員,如徐崢為多部喜劇片當過監制),且制作商業片的經驗較豐富,仔細琢磨有點像美劇劇組中排在第二三位的

executive producer

(註:排在第一位的Executive Producer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其實很少參與劇組實際制作流程的掛名的大牌,比如正在NBC播出的Revolution掛的是JJ艾布拉姆斯的名,CBS台的大部份罪案劇都掛著傑瑞·布魯克海默的名;另一種是制作人或創作人Creator,如前面提到的【紙牌屋】的大衛·芬奇和第一季【行屍走肉Walking Dead】的【肖申克的救贖】導演法蘭克·達拉邦特,也就是Show Runner),會常駐劇組,監督導演的拍攝進度和創作思路,可能還兼任編劇甚至代班導演的活兒,最典型的除了陳國富在華誼的幾個代表作,特別是【畫皮2】和【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兼任了編劇),再就是【十月圍城】中陳可辛扮演的角色(【十月圍城】陳可辛親自兼任了一部份戲份的導演)。

再說制片人,實際上,原來在香港工業體系裏存在的監制,很接近現在我們談論的制片人的概念,也就是說,不僅要懂創作(最好自己有創作經驗),還要懂財務把控、商業運作,最重要的是他應該是一部戲作為商業計畫開始運作的最初發起者。在好萊塢,能夠擔任制片人的人,一般擁有自己的制作公司,和六大制片廠有一定的固定合作關系,每年要親自稽核並參與制作和監控很多部影片,在商業制片領域也就是以票房論英雄的大片中,真正的大佬制片人的權力僅次於制片廠的主席,遠大於絕大多數導演和演員。

舉個典型例子,

Jerry Bruckheimer

傑瑞·布魯克海默,迪士尼影業的金牌合作者,CBS罪案劇的主要來源,旗下擁有傑瑞·布魯克海默影業和傑瑞·布魯克海默電視,分別在電影和電視制作領域舉足輕重,他手上直接把控的品牌包括【加勒比海盜】系列、【絕地戰警】系列、【國家寶藏】系列、【壯誌淩雲】(可能的系列)等熱門電影品牌,【珍珠港】、【勇闖奪命島】等賣座大片,【CSI】和【Amazing Race】兩大電視品牌。為何說以他為例最為典型呢,因為他制作的最為成功的電影【加勒比海盜】系列,並不是先有劇本或現成的人物,而是來源於他作為制作人和制片人的靈感迸發,也就是說,他看到迪士尼樂園裏的加勒比主題就想要以此為靈感來源拍一部電影,於是用命題作文的形式召集編劇人馬開始創作,在他的靈感主導下誕生了劇本後首先確定了男主角的瘋癲氣質和德普這個主演,然後再選擇了導演

Gore Verbinski

高爾·維賓斯基執導組建劇組,組建cast選角導演團隊(註:好萊塢有專業的負責試鏡選角的卡司導演,幹的是比國內的副導演高級得多的活,權力不小),選中新人凱拉·奈特利和當紅小生奧蘭多·布魯姆等等。也就是說,整個計畫的發起點是他。而這也是導演中心制和制片人中心制最大的不同。

可能很多人會說好萊塢很多大導演,比如詹姆士·卡麥隆也是計畫發起者,其實那是他作為制片公司老板和他的制片人搭檔蘭道一起擔任了制片人。而中國的導演由於大部份都是自己的公司或工作室發起計畫然後尋找投資和發行公司也就實質上自己兼任了制片人,很少會接大公司(華誼等)的命題作文(烏爾善接【畫皮2】乃至之後萬達的【盜墓筆記】、華誼的【封神榜】就是典型的命題作文),所以全職的具備商業和藝術兩方面技能的布魯克海默式的制片人極其少見,而張偉平胡王中磊這樣的出品人兼任制片人的情況卻屢見不鮮。

陳國富在華誼期間實質上只有內地式監制職能,他和王中磊加在一起才是華誼的制片人Producer。要靠近好萊塢體制,最合理的方式是,王中磊擔任Executive Producer「總監制」或「總制片人」代表出品方的二號人物,陳國富(現在應該說是陳國富的接替者了)擔任Producer制片人。歷史上,華語電影也不是沒有成功經驗,在香港,從【英雄本色】開始,徐克效仿盧卡斯只擔任制片人(當然那時香港都叫監制,而且施南生實際上才是負責商業部份的,相當於王中磊)讓吳宇森和程小東執導的【英雄本色】1&2、【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倩女幽魂】、【新龍門客棧】等都是經典,相反他們拆夥後徐克自己上陣反倒拍得爛。相信陳國富離開華誼後,以自己工作室的形式與華誼、萬達等合作時,將會更具主動性,應該會有當年徐克的效果。陳可辛是除了陳國富之外最想成為這樣的制片人的電影人,但由於現在還克制不住自己上陣拍片的沖動,短期內他還成不了,而且他現在投資報酬率方面比陳國富差得太遠,就快沒人投錢給他了。另一個有經驗的人當然是王晶,他也是采用呂克·貝松模式做了很久的投資方、制片人、監制的,近兩年復出導演(而且也和貝松一樣拍不好了)其實屬於白費力。像劉偉強、陳嘉上這些香港導演,如今其實都失去了創作能力了,但他們都熟悉商業型別片的規律,如果全都轉型制片人其實前途不錯。內地電影人中,除了徐崢這樣的奇葩(演員-監制-導演兜圈路線),目前還看不到幾個具備從創作領域轉型制片人能力的人,也許寧浩和幾個編劇有戲?

扯個題外話,一部好萊塢電影和一集美劇一般只有一個導演姓名標示(勞勃·羅德裏格斯為了讓法蘭克·米勒姓名標示【罪惡之城】還結束了工會),但制片人(助理制片人、線上制片人、協作制片人、顧問制片人等)有可能會有一大堆,頭銜包括producer、executive producer、co-executive producer、co-producer、associate producer、line producer、consulting producer、supervising producer、financial line producer等,等咱們這這些職銜都全了也分工明確了,真正工業化就不遠了。

順著題外話說回來,之前那個問line producer的問題裏,其實內地一般把這個負責流程的人叫執行制片(不帶個「人」字兒差別就大了,姓名標示時會給你個「人」做),或者更老派的劇組叫制片主任,一般這個人是監管一切雜務的,包括車輛調配、日程安排、群演等等,偶爾還能管主要演員招募,別看這是個雜活,其實這種後勤部長的職位都是投資方的嫡系擔任,因為這個人其實是掌握很大的財權的,劇組的日常開銷都從他這走,流程進度也是由他替投資人盯著(當然投資人如果有私貨塞進來他得保證能實作),有種出品人的監工的味道。由於現在很多公司和明星工作室的核心力量都是辦公室做宣發的人馬,所以一些宣傳領域的宣傳總監和明星經紀人就從下遊向上遊進入了,當然因為宣傳領域主要都是渠道性的工作(對於劇組來說,宣傳的那點創意行銷不足以稱作內容創作),所以很多宣傳領域的人轉入制作上遊,入手的工作都是類似的執行制片或助理制片人工作,特別是陳可辛、姜文等導演工作室的負責人luyao和yanyunfei這樣的,現在在劇組裏就成了兼任制片人(甚至還是投資方)的大牌導演aka劇組皇帝的大內總管,並逐漸開始真的分擔一些前期的制片策劃劇本審閱的核心工作。這也是我們從事行銷宣傳向上遊發展的最佳路線。

最後說說出品人。這玩意是中國特產,美國只署出品公司presents,老板們不湊這熱鬧(當然像韋恩史坦的公司就叫自己名另說)。其實就是出品方(投資方)的法人代表,比如出品有中影集團,那韓三爺就是出品人。如果某公司只是投了一小部份錢,那他就是聯合出品,法人代表掛聯合出品人。還是以華誼兄弟為例,王中軍目前基本只在出品人的欄裏出現,而王中磊一般都是掛制片人。近年來有個好玩的趨勢就是會在出品人欄裏出現劉德華、周星馳、成龍這些人,其實一般意味著他們是影片的主要投資人之一。像去年五一檔的【匹夫】,敬愛的黃曉明老師就是出品人,因為他投資了嘛。正上映的【廚戲痞】黃渤劉燁張涵予應該都是出品人吧,因為他們都拿片酬入股了。陳坤老師好像也做過出品人了吧?

要說行業最大的毒瘤,就是出品人不乖乖數錢等著報酬,而去參與具體的計畫。最典型的就是已經和張藝謀分道揚鑣的張偉平了。我比較有信心的一點是,今後像張偉平、楊子這樣對創作一竅不通的投資人逐漸肯定是要淡出電影制片人領域乖乖只管投資的,隨著去年的幾個古裝大片連續票房慘敗,盲目上馬大片的投資人已經開始了這一行程,我們要做的就是慢慢來,等他們把工作都交給懂行的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