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美劇【為了全人類】中有哪些彩蛋、致敬、影射和歷史梗?

2019-12-29影視

題主提問中重點問了,為什麽蘇聯搶先登月。

誠然這是該劇中的第一個現實與劇中不相符的點,但確實也是最大的引子,是蝴蝶煽動的第一扇翅膀。

您可能會好奇,為什麽起了一個【為全人類】這麽宏大的標題,而這恰恰是因為本劇的核心,不是登月,而是「蝴蝶效應」,講的是每一件小事對將來各種各樣事情的影響。或者,用通俗的話來說,尋找地球的另一個平行世界,讓我們看到世界的另一個可能性。

上述兩張截圖是每一集的片頭,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吧。在第一遍看的時候,我只是看完了,看了劇情看了驚心動魄看了cg特效,第二遍看才領悟「蝴蝶效應」。看這個片頭,第一個點是蘇聯在月球插上了旗幟,然後這個點仿佛是源點一般連到世界的其他角落,代表了這件事對其他人的影響。而事實便是如此,這件事情對世界的影響是巨大的。

太空競賽就是美蘇爭霸的最大舞台,是國力的體現,整個國家投入了能呼叫的一切資源用於太空。眾所周知在現實世界中,蘇聯送出第一個太空人,建立空間站,美國奮起直追終於在登月這件事上領先了蘇聯。而之後,蘇聯在太空這件事上再也沒有超越過美國,蘇聯的國力也撐不起登月了,美國看到自己的領先也就沒有了努力的必要,所以整個美國在之後對航天的重視降低,而之前投入航天的資源也投入到了軍事和侵略行徑中。

但是在導演的腦洞中,美國人在載人登月這件事上又落後了蘇聯,但是美國的國力還是強於蘇聯,這件失敗就像載人航天那樣沒有讓美國人放棄而是投入更多的資源,打算再接下來的月球基地/火星基地上超過蘇聯。所以才有了接下來一切一切的故事,是世界的另一個可能性,也可能是導演認為的更好的一個可能性(把現實中的核飛彈核潛艇威懾的前變成了在月球基地上對抗與威懾)。

關於對映,可能最多的就是「人們只會記住第一名而不會記住第二名」。

第一名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的加加林乘坐東方號飛船進入地球軌域。 第二名 1961年5月5日早晨9:34,美國人謝潑德乘坐自由7號太空艙,由紅石火箭發射進入太空,並且停留的時間,飛船參數其實是優於蘇聯的, 發射時間就晚了不到一個月 ,只要願意擠時間,多擠出一個月的世界是真的有可能的。美國奮起直追,1969年7月20日世界時20:17:43阿姆斯壯第一個正式登上月球,巴茲·奧爾德林第二個登上月球 從僅進入太空到登月才用了8年, 21世紀的中國,從載人到登月都還要30年左右,可見60年代的美國這個成績真的很耀眼。而登月任務最大的難點莫過於前往月球軌域的火箭,難度比地球軌域的火箭高了一個數量級。美國有,馮·勃勞恩,土星五號設計師;蘇聯有科羅廖夫,N2。可以看到美國和蘇聯進度基本是相同的,但是1966年1月14,因為手術意外蘇聯航天之父科羅廖夫去世,留下了未完成的,能前往月球的發動機,蘇聯也失去了能夠堅定支持航天而不是核飛彈的航天部門領導人。劇中也進行了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