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豆瓣對周星馳和成龍的評價差距如此大?

2018-10-27影視

因為豆瓣的主要構成是影迷,不是影評人,屬於比觀眾高一等,但比影評人及專業評委還低一等的生態席位,大概可以叫「專業觀眾」或者說「票友評委」。

實際上在一般的電影頒獎禮上,喜劇跟動作片的待遇相差不大,甚至金馬獎當年市恩成龍的時候,能連續兩屆把影帝頒給這位台灣女婿。可見其中是有伸縮性的。而金像獎草創時期,也曾經把影帝多次頒給諸如許冠文、麥嘉這類賣座的喜劇演員。

但大多數時候,影展不靠喜劇來提高逼格。人人都愛喜劇,但大家更願意接受卓別林七老八十了才被「施舍」一個終身成就獎的戲碼,順便感嘆一下小醜難做,老藝術家賽高。

把「武夫」跟「小醜」都棄如敝履,拿他們當一個參與提名的熱門流量,帶動一下競爭氣氛,是常規操作。直接給獎,總覺得跌份。沈騰演電影也快十年了,照樣一個像樣的獎也拿不到。這一點上兩岸三地都比較相似,把喜劇片跟動作片當流量牲口那麽用。

而豆瓣的使用者內容,則介於低俗的觀眾跟傲慢的評委之間,他們也願意看精彩的商業片,不過總希望有點取舍。相比之下,勞心者(設計喜劇橋段)就是要比勞力者(動作設計)更讓人覺得豐富、有深度,所以吹周星馳而看不起成龍的特別多。

當然這裏面還有一個非常淺顯但未必正確的隱性判斷標準,就是電影裏的人物形象到底重不重要。

成龍相比周星馳,雖然都是以喜劇為主(成更類似於巴斯特基頓式的危險動作及肢體喜劇),但周星馳的角色往往各自有不同,且來龍去脈更好探索,人物弧光較完整,每個角色更有記憶點,起碼看完以後,你能拿這個角色去講一講他的心理動因。

而成龍這方面應該是刻意忽略了,像是【警察故事】四部曲,基本前兩部跟3、4,是三種人格,3還勉強可以說是正義憤青成熟了,到了第四部其實你把董驃換下去,把名字改成【狂吻烏克蘭】,把陳家駒設定成隨便一個香港警察,這個故事依然跑的起來。因為壓根就沒有人物,全是成龍。

更不用說【一個好人】之類的電影,很難解釋為什麽一個做菜的有這麽好的身手,一切都是基於「這是成龍扮演的成龍」,這個問題才有合理性可言。

但相反,周星馳的電影,起碼往往要解釋一下角色本身為什麽會擁有這些能力,哪怕是【食神】這種省略了前期鋪墊的戲,都要質疑一下「史蒂芬周在落魄前到底會不會做菜」。成龍電影你是很難質疑這種事情的,到底馬如龍為什麽那麽能打,這誰也不知道。

所以很多豆瓣使用者會把這種人物慣性當成電影的缺點,而且成龍從蛇形刁手到新警察故事以前,基本上都是以忽略感情線作為依托,來拍攝自己絕對光環的電影,偶爾有【龍的心】、【玻璃樽】這類加入濃郁感情色彩的嘗試,次次都被票房教做人,導致成龍只能用心的拍好視覺效果及簡單的故事,這在一些「專業觀眾」心裏,就又落了下乘。因為他們剛剛理解了電影是需要有感情的這件事(這點超越了看抖音十分鐘說電影的觀眾),卻還無法理解,在技法跟畫面上突破,本身也是在傳遞一種感情。

舉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張國榮的【槍王】。這部戲唯一的亮點就是張國榮本身的突破性表演,但其他角色塑造都很平庸,劇本也極其一般,但就因為文青認為張國榮演的好,打分可以到了8.2,將近十萬人參與了這個點評過程,如果以豆瓣分數為準,這將是香港影壇排名前列的優質神作,因為周星馳的少林足球、成龍的A計劃,在豆瓣也才8.2。

如果這是給張國榮本人的表現打分,那大概是沒什麽問題的,可這部電影真的配這個分數嗎?實際上,這個戲哪怕是在張國榮的個人影視履歷裏,論品質都很難排進前十五。相當於這個分數就是為這個人物(張國榮塑造的犯罪者)而打的,一部份人認為一個人物好,這個電影就是頂級。成龍的大部份電影很明顯沒有這個幸運加成,哪怕故事編排跟剪輯、動作設計都好過這部戲十條街。

豆瓣本身有它的好處,就是方便標記,查閱資料。以及分數特別低的,跟分數特別高的,都有一定參照性。但位於中間地帶的大多數出於受眾人群本身的局限性,有些先入為主的刻板偏見,比如一部七分的好萊塢商業片,往往沒有同樣分數的華語商業片要好看。因為前者是「錯了很多導致評分被拉下來」,後者則是「拍的很好不由得被往上提了提」。

不用太計較成龍跟周星馳在豆瓣的評價,相信這兩個人都不會很在意,或許周生會在意一丟丟,但也不多。文藝青年的喜惡與言論是最不可信的,因為比起民粹,他們少了基數與狡黠。比起既得利益者,他們又充滿著低執行力的書生之見。為了突出自己的清新,往往用很下流,或者很傲慢的方式來證明這件事,就像很多對成龍電影的低分一樣。

我是猴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