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看【你好,李煥英】時孩子哭得稀裏嘩啦,但是回家後也沒多刷一個碗,說兩句,還一樣頂嘴,為什麽呢?

2021-02-24影視

本文試圖采用一些理論視角進行解讀,如有問題,敬請指正!

先說結論,因為看電影流淚與道德無必然聯系,道德與行動之間也存在巨大的鴻溝。

看完【你好,李煥英】流淚很正常,回家沒有多刷碗還頂嘴也正常,二者無必然聯系。

首先,哭與不哭只是個人的生理與心理反應,與道德感關聯不大。 千萬不要指望看完一部【你好,李煥英】這樣一部商業電影就會獲得道德的提升,孩子變得更聽話更懂事,孩子能更加體諒父母。 文藝作品的虛構性質,及心理學上的移情作用都只是一時的。流淚說明不了道德,道德也不止體現於流淚。

用一點心理學的知識來解釋不難看出,心理學上將看電影流淚時界定為情感流淚,而這種流淚既是一種情緒的釋放,也是一種情感的溝通,容易情感流淚的人往往情緒比較敏感。

這部份孩子解釋了流淚的原因,但不是說不流淚就不敏感,而只是反映出了不同的人對不同的刺激物的反應狀態而已。或許某部劇戳中了我的淚點而其他人不會哭,我看【你好,李煥英】沒有流淚,而其他人流淚一樣。這都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現象,與道德感完全無關。

真正涉及道德的是文藝的效用,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提出了悲劇的效用,悲劇造成憐憫恐懼,最終讓人獲得凈化。也就是說人們常常在走出劇院的時候道德感會猛然上升,這因為你和劇中人保持了一定的心理距離,無論是代入還是旁觀實際你都知道這只是故事不會發生在你的身上。就像電影演的那樣,母女分離只是幻象,而實際這樣的痛苦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所以看一部電影哭了就說明不了什麽,也不要指望電影能提升自我道德感。

一個孩子哭得稀裏嘩啦只是對生理和心理對刺激的反映,電影本身帶給他的那種道德感只是一種虛幻的感覺,一種安全審美距離。即使電影真的能讓人道德感提升,但別忘了道德和實踐之間還差了十萬八千裏,說的想的再好沒有行動也是白搭。

可見哭與洗碗乃至於頂嘴之間隔著兩重巨大鴻溝,這本就是普遍的真相。願意做家務的孩子不需要看電影也會做,不願意動的流再多的淚也只是自我幻想感動,事實也許就是這麽殘酷。

如果放在母親一方也正好適切,看完電影想要孩子過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然後發現他甚至都不願意刷一個碗,還是忍不住要批評教育。

本回答的目的並非指責孩子或母親,只是說明,任何人都很難邁過認知與實踐的坎兒,包括答主自身。沒有誰比誰更高貴,也沒有誰能俯瞰眾生,人生本來就是這麽復雜。

ps.羅翔老師在十三邀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覺得很切合這個題目。

人最大的痛苦,就是無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鴻溝。行動在言語之前多一步,可以擺脫這種虛偽的自我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