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秋菊打官司】和【我不是潘金蓮】同樣是層層上訪,有何不同?

2016-09-25影視

首先,年代不同,兩部影片在兩位導演創作生涯中的階段也不同。

【秋菊打官司】是張藝謀的第5部電影長片,當時張藝謀剛剛憑借【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等影片享譽國內外,正進入自己創作的巔峰期。

而且張藝謀最初幾部作品並非瞄準市場的商業片,前期嘗試的商業片【代號美洲豹】還失敗了。

【秋菊打官司】還是他前期創作的審美趣味所在,即表現中國土地上的一些中國面貌。

當然也有很多人批判他故意醜化中國,迎合西方電影節對中國面貌窺探的獵奇心理。

總之【秋菊打官司】是張藝謀導演剛剛出名後的作品,還屬於他創作階段早期的典型代表。

而且張藝謀在處理【秋菊打官司】時一改前幾部作品的強烈形式感,轉而采用了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把這部電影拍的像一部紀錄片,也是一次對自己風格小小的改變和嘗試。

而【我不是潘金蓮】不同,它是馮小剛導演的第18部電影長片(各種統計略有出入)。

在這部電影之前馮小剛早已透過「京圈幽默」賀歲片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商業價值與獨特風格。

但是,作為馮小剛創作後期的作品,【我不是潘金蓮】失去了當年作品的靈魂,剩下的只是為了形式而形式。

比如【我不是潘金蓮】中采用的方圓片幅,以及片幅變化,讓電影看起來在形式感上有些特別。

但這個獨特的片幅除了掩蓋FBB毫無演技的表演,造成一種窺視感和回憶感,也就僅此而已。

第二,就是關於主題,在主題表達上【我不是潘金蓮】要比【秋菊打官司】膚淺的多。

很多人說【我不是潘金蓮】是「官場現形記」,因為這部電影本身想表達的不是李雪蓮告狀,而是諷刺各級官員面對這樣一件荒誕的案件的反應。

整部電影成了借台詞諷時事,肯定失去了原著中的很多東西。

比如下面這些台詞,看著感同身受,原來這些問題並不是這三年才有,而是這三年放大了本就存在的這些問題。

還有下面這些話,聽著耳熟嗎?感覺就在描述過去三年和當下。

竟然出現在2016年的【我不是潘金蓮】中,也算是神預言。

在【秋菊打官司】中,核心並不在多麽辛辣地諷刺時事和社會,矛盾在於秋菊的訴求與她的上告之路本來就南轅北轍。

她想靠法理解決一個情理訴求,結果必然是求而不得。

這兩部電影雖然都是層層上告題材,但差別還是很大,【我不是潘金蓮】並非聚焦李雪蓮告狀本身,而是在諷刺;而【秋菊打官司】聚焦在秋菊個人的抗爭之路,更像她自己的心路歷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