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何形成剪輯思維?

2019-07-13影視

2023.2.23更新,更詳細,建議收藏慢慢看,一定對你今後的剪輯之路有用;

首先這是個好問題,剪輯≠剪接,視訊拼接員≠剪輯師,其次,剪到後面,高手剪輯排斥任何轉場,新手喜歡用各種花哨的轉場轉出花來(其實這也是最開始剪輯吸引人的地方),喜歡轉場,直接去精學AE,剪輯和特效是分開的兩個學科。

那麽排除轉場之後,剪輯還剩什麽呢?剪的好又需要什麽?

剪輯思維整體分為大小兩個方向,「大」指的是片子宏觀上的 —— 故事結構的調整,段落之間的變動和組合;「小」指的是微觀的 —— 鏡頭與鏡頭之間的銜接,聲音的處理等等技術上的操作。

『剪輯靠感覺和大量實踐,量變引起質變;光看理論不實操是肯定不行的;剪輯思維,本人只能盡量在大方向上給一些經驗總結,可能沒法細分到去說每個鏡頭該怎麽銜接。但看完這些,相信初學者會少走一些彎路,供參考』

三年前剪過一個短劇:

故事很狗血很簡單,男主的妻子A患了癌癥,但是他們有一個女兒,在A病情惡化必須住院的時候,為了穩住女兒,兩人對女兒撒謊說A要去一個長途旅行,但是生日那天會回來一起過;此時男主的公司裏恰好有個和妻子A長的很像的同事B,於是在女主去世後,男主委托B來冒充A,陪女兒一起過生日。經過重重勸說,最終B同意,三人過了個完美的生日。

如果順著剪,這是個毫無看點的爛片。

如果變換下思路,還多少有點看點:

男主的妻子A患了癌癥,但是他們有一個女兒,在A病情惡化必須住院的時候,為了穩住女兒,兩人對女兒撒謊說A要去一個長途旅行;黑幕淡出,直接將故事跳到一年後,女兒生日這天,男主領著A真的回來陪女兒過生日,三人過了個完美的生日;之後再剪一個反轉劇情:男主的公司裏恰好有個和妻子A長的很像的同事B,原來在女主去世後,男主委托B來冒充A。

這是一個故事結構的處理,但第二個比第一個懸念色彩相對更濃。

PS.這個例子有些極端,不具備普遍性,這麽做主要是因為這個片子前期本身拍的不咋地,死馬當活馬醫才能考慮這麽去處理。

這就是宏觀上的剪輯思維;核心是會變換結構和故事。

根據題主的描述,就從預告片說開:

預告片剪輯,首要原則是不能劇透;大多數預告片剪輯的套路是先把某個主角,或配角的一些台詞重新拆開,組合,賦予新的語境,用來做畫外音打底。然後配合鏡頭,交代給觀眾一個和正片完全不一樣的故事,這其中要時刻保留懸念。所以預告片經常有預告騙的叫法,這種重新編故事,達到欺騙觀眾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剪輯思維的實作過程。但故事當然不是亂編的,在編故事前,首先要確定你編的這個故事的主題,和風格要符合電影本身 —— 如果配上合適的音樂,你可以把鐵達尼號的預告片剪成恐怖片風格。

根據上述,我把剪輯思維具體拆成三個方面:

① 框架思維(把握整體)

② 寫作思維 (創作故事)

③ 設錨思維(保留懸念)

① 框架思維:匯入素材,真正動手剪輯前,先用一定的時間思考,大致了解所有的素材和鏡頭風格,然後搭好剪輯結構,這會讓你後面的創作時間大大縮短。

人們判斷一個人的臉是否好看,多數情況不是看某個部位,而是感受他五官在面部所占的比例是否協調。你是個造物主,剪輯就是一個造人的過程,要把它造成一個正常的人,首先的一點,肯定要把五官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 怎麽放才能保證五官協調?肯定得清楚臉的形狀。

剪一個片子時,一定要先開上帝視角考慮整體,考慮框架,白話說就是大局觀;一個職業的藝術創作者一般都具備這種意識:寫劇本先寫劇情大綱,然後去填每場戲;寫歌先寫好一段旋律,然後去完善小樣;作畫先勾勒出主體在畫面中的空間位置,然後去完善線條(這裏或許有異議,你可能看到很多大師作畫都是從頭到尾開始畫,但要知道,他們只是省略了勾勒框架這個過程,因為畫多了,再看一張白紙,框架早就在心裏成型了,從哪兒下筆心裏自然有數); 放到剪輯這裏,就是先去確定這個片子的整體風格,還有時長。

剪輯軟體又被叫做非線性編輯軟體,它的定位就是非線性創作,初學者的剪輯方法大部份是從時間線軌域的第一秒開始往後剪,也就是用線性思維,從頭到尾順著剪;正取做法是先在時間線軌域上確定這個片子的時長,整體風格,和音樂風格,甚至先用音樂鋪好底子(我個人經常這麽做),按情緒變化分好幕,然後再具體填充內容;

框架化思維會讓你有多角度的創作空間,有明確的結構劃分後再去剪輯,如果發現某一部份差,直接修改這部份。而線性思維的剪輯沒有結構可言,某部份開始差,直接引發蝴蝶效應,導致後面越來越差,整體看,就會出現拼湊感越來越強,虎頭蛇尾這些常見問題,即使改,也會越改越脫節,改到最後和第一版的樣子相差十萬八千裏,這種結果就會造成:客戶滿意了,但已經根本不是你開始想要剪的那個風格,久而久之對剪輯產生厭倦;如果用框架思維去剪輯,即使改,最終也會取得一種創作和迎合客戶之間的平衡,這個片子既能讓客戶滿意,又沒有偏離自己的創作想法初衷太多,最終迎合一個平衡。

② 寫作思維:剪輯創作和劇本寫作中的三幕化結構原理相通,剪輯編故事遵循劇本的基本寫作規律。

剪輯上, 無論什麽片子,都是由幕構成,幕由鏡頭組成,一幕,可以理解為一系列有邏輯聯系的鏡頭組成的戲。

假如一個片子的時長確定以後,這個架子具體該怎麽搭,完全可以套用劇本寫作裏的三幕化結構。

一個故事,都符合起承轉合的規律,小學作文就學過,一個故事要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這幾項捏到一起就是三幕:

建置階段(開端到發展):建立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沖突。

復混成階段(發展到高潮):當一個人或多個人物試圖解決沖突時,問題會越來越復雜。

危機和解決(高潮到結局):沖突激化,到達頂點,人物直面危機,危機得到解決或更加糟糕。

可以看下【復聯】的所有預告片,基本都是按照上述結構來剪的,實際大部份商業片都是如此。

倘若用影像直觀的展示一個故事的情緒變化,就是這樣:

上圖是著名的弗賴塔格金字塔,用曲線描繪了一個故事的情緒變化過程, 故事隨著人物不斷出現,矛盾不斷累積,到達拋物線頂點,也就是故事到達高潮,沖突達到頂峰;最終危機被削弱,情緒再度下降。

實際上看到這,第①點中所說的用音樂墊底,需要什麽樣的音樂,相信你大概也差不多懂了,至少要三類代表不同情緒的配樂做底子(開端,高潮,結局)。

③ 設錨思維:用特指鏡頭,或者音效,讓幕與幕之間時刻保留邏輯關系和懸念

錨,鉤住船的勾點。放到電影裏像是希區柯克口中的"麥高芬",是一直抓住觀眾的那個懸念。所以剪輯上,剪一個好的片子肯定要會設錨,一直制造懸念。

前面說過一個片子是幕與幕之間的銜接,設錨是以幕為單位,要在每一幕裏構建懸念,時刻吊著觀眾胃口。

註意:第②點中,三幕化結構所針對的是整體大幕,實際大幕還能細分成無數小幕。

簡單的打個比方:

一個片子的第一幕:是一組AB兩個鏡頭,A是礦泉水瓶的特寫,B是礦泉水瓶被一只手拿走的特寫(或近景),然後做淡出處理。

這就構成了一個簡單的懸念,觀眾會潛意識裏想知道這個手是誰的?他/她為什麽要拿走這個瓶子。

然後第二幕:是另外一組CD兩個鏡頭,C是一個人擰開礦泉水瓶蓋的特寫,D是女主角向裏面下藥的全景,女主角露出邪惡的笑容……然後做淡出處理。

這樣第二幕就把第一幕勾住了,觀眾知道了原來第一幕裏那個拿走的礦泉水被人下了藥,與此同時又丟擲了懸念:他/她喝了嗎?下藥的那人又是誰?

第三幕:男主角喝那瓶礦泉水的全景,兩秒過後,淡出處理(這裏不交代他喝完水的反應,直接黑幕結束處理)

於是,這三小幕,又構成了一個大幕,接下來的四,五幕……你可以順著這個思路向下處理,你可以仔細讀下這個例子,包括鏡頭都用的是什麽景別處理,怎樣制造的懸念,這是預告片剪輯的精髓所在。

什麽是特指鏡頭:就是 經過慢放,或加速,或構圖特別,只透露給觀眾極少資訊,又具備懸念的鏡頭型別 。比如上面例子中手拿走瓶子的特寫。

實際上,在現代電影的預告片剪輯裏,情緒變化往往是不間斷的,也就是說高潮是逐漸遞增的。一直收著剪,最後只在一個點爆發是很保守的做法,因為現在早已不是一百多年前電影剛剛誕生那個年代,人們看見大熒幕上的動態影像感覺不可思議,現在的觀眾已經越來越難被刺激到。大多數情況剪輯師要時刻心理有譜,到了十秒,甚至五秒左右就要設定一個痛點來刺激觀眾。可以說優秀的預告片剪輯和大多數其它型別片的優秀剪輯一樣,時刻都保持著節奏,情緒曲線就是下圖這樣 —— 「弗賴塔格」金字塔情緒曲線的升級,費希特曲線。

費希特曲線

最後,不要忽略音效的作用,不是音樂,是音效。

音效包下載:

可關註我的個人公眾號(第一幀),以後會陸續在那更新一些幹貨。

這篇回答大部份內容是從整體性上給一些建議,關於剪輯的核心蒙太奇沒有提,因為鏡頭與鏡頭之間的處理不可能一兩句話就說清楚,這個可以參考我以前的一篇回答和視訊,這裏不多說了。

這也裏有提到剪輯的一些基本剪輯技巧,和方法。

要說這三點哪個重要,我還是推薦第一點,框架思維。

設錨的最高境界是什麽?無跡可尋,天馬行空。放在剪輯裏就是,拿出某一段脫離整體看依然自成一派,放回到整體裏則畫龍點睛,一個片子的任意一處都是亮點,即使某處有瑕疵,整體框架也是優秀的,瑕不掩瑜。

剪輯思維學會了,再剪片子從頭開始順著剪都會很好剪。

其實大家可以可以嘗試用框架思維去思考一切,不單剪輯,像西方最推崇的系統動力學,東方的易經,講究的都是從整體下手去解決問題,小到剪輯,大到工作乃至生活的邏輯。

轉載請經我同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