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那麽多人不喜歡【如懿傳】?

2021-08-01影視

有一類作者,一輩子只會寫一個套路的故事。

流瀲紫就是這種。

她這輩子的腦回路在一本【甄嬛傳】上已經到頭了。

但【如懿傳】非但沒有繼承【甄嬛傳】的優點,反而在其內核表達上與【甄嬛傳】完全相違背,而這種續作故事內核的轉變並非是出自作者的真實想法,而是出於市場的需要。

有一件事是毋庸置疑的,【如懿傳】的目標受眾正是【甄嬛傳】的粉絲。

作為【甄嬛傳】電視劇大受歡迎後趁熱打鐵創作而成的作品,【如懿傳】的誕生就帶有強烈的商業投機意味,如果它能繼承【甄嬛傳】的優點,即便成品無法達到【甄嬛傳】的高度,亦不至於遭受滑鐵盧一般的失敗。

【甄嬛傳】大獲成功之後,續作的誕生幾乎是一種必然,無論出於商業利益的考量還是作者自身創作欲望的激勵,【如懿傳】都勢在必行,然而不同於作者獨立產出【甄嬛傳】時的創作環境,【如懿傳】仿佛一個九代單傳的嬰兒,自它孕育之初便已受到幾乎所有利益相關方的註視,在這個過程中太多人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將自身的性格強加到故事中的人物身上去,在制作成電視劇後整個故事的視角完全與【甄嬛傳】脫軌。

【甄嬛傳】強烈的女性主義視角敘事風格被淡化,故事重新回到了傳統男性視角下的情愛模式。

如懿不再是甄嬛一樣獨立於皇權外的多方利益的代表,即甄家的利益,自身的利益和情愛的利益的集合個體,而是成為了皇權的附庸,希冀以情愛捆綁皇帝。

而作品的思想內核之所以發生如此根本性的轉變,則是創作者完全出於利益上的考量,作者想撈錢撈名聲,制作公司想捧紅自己人,演員想讓角色成為白蓮花,汪俊想給觀眾上點價值觀,最終弄出一個四不像的玩意,在每一個方面都有所涉及,然而在每個方面都無法做好。

有些電視劇,第一作與續作的內核前後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但是不同於【如懿傳】的穿鑿附會,續作與第一作表達的核心內容的改變是有著可見的脈絡,逐步變化的,比如【還珠格格】三部曲。

【還珠格格第一部】的主視角是少年少女,主題毋庸置疑是自由戀愛,那拉氏皇後是第一部裏毫無疑問的大反派,她陷害紫薇,針紮少女,做了很多的惡行,從身份上來說這是陷入宮廷的女人對初入宮廷的女人的自由的嫉恨和憤怒。

但是在第二部第三部的時候,當小燕子等主角已經成為皇宮的一部份,並也幾乎面對與皇後一樣的困局時,只有皇後理解樂孤單的小燕子,告訴她在後宮裏女人的生活總是悲慘的,個人的自由在皇宮裏是種奢望。

如此變化是符合人物立場的思考邏輯的,你看瓊瑤其他的書就知道,那就是她最後想表達的觀點。

瓊瑤作為灣灣經濟騰飛下的經典作者,她的書裏反應出一種粗糙的個人主義情懷,對自由戀愛的追捧,和對不能自由戀愛的女人的悲慘境遇的理解和同情。

但【如懿傳】不同。它並不是【甄嬛傳】的精神續作。

當年【甄嬛傳】爆火之後,也陷入了一些爭議,比如甄嬛「肉體出軌」、電視劇立意太低、安陵容太慘是否說明作者有身份歧視、既然放在雍正朝為什麽不改成正常歷史線、皇帝真的該死嗎、等等爭論此起彼伏,贊譽與批評不絕於耳。

也許是為了平息爭議,【如懿傳】把【甄嬛傳】中所謂的「雷點」全修復了。

如懿和淩雲徹改成純粹的柏拉圖式戀愛。

翻版安陵容海蘭一心輔佐如懿。

把故事放在乾隆朝按著歷史線一板一眼寫。

最後整出來一個蘭因絮果給觀眾來點高大上的思想內核,提升全劇立意。

這些舉措單一提出來似乎不算多麽過分,但作者和導演並沒有將這些「筋骨」融進故事中,而是任其怪石聳峙,突兀的存在故事裏,於是這個故事比金庸老師的新修版武俠還拉胯。

很多人吐槽【如懿傳】裏的計策太過血腥暴力,這個道理和做菜是一樣的,食材新鮮可口,就不會用到這麽重的辣椒來提味,佐料越是重口味,越說明食材的品質有問題。

【如懿傳】的計策就突出一個黔驢技窮,蒙古妃子敢在皇帝的米飯裏下催情藥,小小貴人就能把手伸進禦膳房給魚蝦下水銀,這種狂野的越級的,天馬行空的計謀的層出不窮只能說明作者實在沒辦法依靠故事的邏輯線推動矛盾,只能靠金手指開掛。

反應在故事裏呈現出的便是人物情緒的歇斯底裏。

【甄嬛傳】的主題是很明確的,所有的人都在一個恐怖的磨盤裏磨著自己的生命,皇帝如此、太後如此、寵妃如此,即使甄嬛屠龍成功,但面對同樣不可小覷的新皇帝,這種報應般的迴圈還會繼續延續,因此【甄嬛傳】的核心是冷冽的,是無一絲感情的,只有因果的積累和轉換。

但是【如懿傳】不再承認這種迴圈,而是將迴圈理解為圍城,讓如懿用「死」去跳出圍城,仿佛獲得了精神上的勝利,再讓皇帝為了如懿的死而後悔,但這就落入了虐女文學的窠臼,無非又是一部男性視角下的悼亡之作。

如果【如懿傳】不是【甄嬛傳】的續作,而是以一個新作者提出的新作品,或許還不會招致這麽多的批評,但是【如懿傳】的目標受眾正是【甄嬛傳】的粉絲,這種東西不買賬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