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看完電影【從 21 世紀安全撤離】你感受如何?這個電影表達了什麽主題?

2024-07-29影視

映前口碑可信嗎?

未正式上映前,【從21世紀安全撤離】被誇成拳打【宇宙探索編輯部】,腳踢【瞬息全宇宙】。

點映開始,聲浪愈發小,直至悄無聲息的上映,前後表現大相徑庭,抽象、神經、好看、一般、無聊、老套,哪個才是【21世紀】的本體口碑?

【從21世紀安全撤離】延續了【李獻計歷險記】荒誕不經、玩世不恭、真人+動畫的多元風格,個人烙印很突出。

片中的K星人和K星文像極了當年在初高中非主流群體中風靡一時的火星人與火星文,宛如一本青春紀念冊被開啟。

上學時的種種在腦海中一一閃過,什麽出走二十年,歸來仍是少年,中年後消散的熱情被點燃,用中二魂拯救世界,混搭、戲謔、有意思。

但影片表面故作淡然的積極向上卻難掩悲觀情緒的底色,因為現實與電影是相反的。

而今的我們躺平、佛系、頹喪,為脫不脫下孔乙己的長衫糾結,在網上被各種事件左右,沒有了好與壞、錯和對,只剩下利弊跟二極體。

凡事不是陰謀論,就是陰陽怪氣,似乎忘了以前的我們純白如雪,高喊著「不要變壞啊」,但社會的毒打總是教做人,我們都會變成曾經最討厭的人。

生活的不如意、工作的壓力、家庭的繁瑣、父母的老去、友誼的異變、愛情的條件,一個錢字,一個情字,讓喜歡的東西一樣都抓不住。

未來未知所以期待,可長大後不是一切都會變好,我們所期望的不變都會變,清澈的眼神日漸世俗,不切實際的勇敢追夢屈服於現實。

那些大言不慚不會再有人聽,那些年少輕狂不會再有人做,那些熱血沸騰不會再有人信,那些哥們義氣不會再有人講,那些永不分開不會再有人說。

長大成人意味著弄丟了青春,再也找不回來,所以我們把青春寄托在了漫畫、遊戲、電影上,因為這是我們的主動選擇,非被動接受或改變,看到這些放佛回到了只有學業煩惱和男/女孩愛不愛我的過去。

也許這就是小時候永遠美好且值得懷念的主因,畢竟那時候的我們有朝氣、有盼頭、有選擇,有時間可浪費,未來還有希望,如永遠18歲少年心氣的王炸、誠勇、泡泡一樣,這種悵然若失又歡聲笑語的心情是【21世紀】的看點之一。

【21世紀】的另一大看點是敘事方式。

其表現手法與當下國產電影千篇一律的古典主義一對比顯得很新穎,保持李陽了一以貫之的先鋒、前衛。

但內容太老、太舊,屬於世紀之交的老古董式浪漫,是8090後的回憶產物,導演沒做更改,原封不動復制。

沒玩過街霸,沒做過「蠢事」,沒有過天馬行空,沒有參與1999年地球保衛戰和簽過1999年保密協定的人便會無感,他們是被消除記憶的平民,而導演李陽是拍給保留記憶的參戰人員看的。

這是關於過去的一次碎碎念,一次緬懷、後悔、遺憾與彌補,一個人的自說自話,以及對曾未來,現現在的自己的勉勵和積極,導致該片適合特定人群,不具備全民向。

正如學生時代每個人都會有為了某個女孩去變好的沖動,有人勇敢,變為女友,有人膽怯,一直暗戀,而暗戀的人無法體會情侶的快樂,金魚池、夏天、兔子、煙花,於你而言是向往,於他人而言是擁有。

【21世紀】的不適合也體現在某些情節上。

因看多顏色,強擼灰飛煙滅,初戀女孩被物化,女漢子陪我打怪白月光供我追憶等所謂男凝視角的片段,【21世紀】會因此損失一部份女性觀眾。

【21世紀】的不適合還體現在劇本上。

文本結構不是約定俗成的創作原則,按照三幕劇或五幕劇的敘事方式按部就班的交代劇情,而是不迎合,有些離經叛道,跟觀眾的欣賞習慣不搭。

就像五條人的【阿珍愛上了阿強】,小眾且文藝,喜歡便是佳品,找不到共鳴點則是土氣的亂七八糟,換句話說,沒有宣發點,【21世紀】的內容註定了不會大賣,但這種型別片需要更多,對於創作者和觀眾來說都是好事。

正如黑澤明所言:「最難的,是提高觀眾的電影欣賞水平,這需要花大力氣。

而降低它是容易的,現在正是如此,因此有必要提高他們的電影鑒賞能力,在這方面培養觀眾,這是項極困難但又有挑戰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