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電影【陽光普照】中優秀的阿豪選擇自殺,原生家庭的創傷真的難以彌合嗎?

2023-04-19影視

如果你有兩個孩子,一個陽光優秀,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一個叛逆難管教,未成年早戀懷孕,故意傷人進了少管所,你會如何對待他們?

第56屆金馬獎最佳影片【陽光普照】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駕校教練阿文有兩個兒子。

大兒子阿豪,陽光乖巧,學習成績優異,被賦予重望。

小兒子阿和相反,因為一些口角,跟好友菜頭一起砍斷了別人的手,兩人一起進了少管所。

阿豪是全家的驕傲,陽光普照,前程似錦;

阿和是全家的恥辱,烏雲滿天,沒有未來。

於是,父親阿文逢人便說自己只有一個兒子,把小兒子當成恥辱藏了起來……

01「哥哥阿豪」:

只愛優秀的孩子,是父母的執念

哥哥阿豪是一個乖巧、聽話、懂事、優秀、為他人著想的孩子,是陽光的代表。父親一直以這個優秀的兒子為榮,每年都會送一本單位的筆記本給他,上面寫著 「把握時間·掌握生命」

父親這種極端的愛,讓阿豪感到無比的壓迫,漸漸地,他活成了陽光卻」虛假的自我「。

阿豪收下了父親送的筆記本,卻一個字都沒寫,這是他僅剩的一點對自我的保留。

長期處於被控制的親子關系,只能作為榮耀的機器,阿豪絕望了,他選擇了自殺。

阿豪在跳樓前,認真洗澡、刷牙,疊好衣服,好像很日常的場景。

但也預示了暴風雨前的寧靜。

直到有人來敲門,告訴父親阿文:「樓下有個男生好像是你們家大兒子。」誰也料不到,阿豪做完那些生活瑣事之後,去自殺了。

在他懂事和優秀外表包裝的虛假自體下,沒有人探究到他的內心,沒有人知道他為什麽自殺。

只有發給女朋友的簡訊裏透露了端倪:

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

可是我沒有,沒有暗處,我只有陽光。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他是一個被賦予重望的陽光少年,身上承載著父親的期望和寄托,承載著父親和整個家庭的榮耀和面子。

他得到了父親雙份的愛,連同弟弟阿和的那一份。

但他被看見並接納的只有陽光普照的一面,因為他的優秀符合父親的價值觀和標準。

其實他所承受的,是來自於父母的「幻想和執念」:

孩子只有優秀才配被愛,這種愛是有條件的。

這種只有努力變優秀才有價值的孩子,活成了「假性自體」。

假性自體,是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的概念,父母在孩子面前處在絕對支配地位,要求孩子一切順從權威要求和標準,孩子為了活下來而取悅父母,從而掩飾和壓抑自己內在的真實感受。

紀伯倫說:一個人有兩個我,一個在黑暗裏醒著,一個在光明中睡著。

阿豪的內心坍塌,選擇自殺來反抗,因為他的生命中只有陽光,沒有陰影。

他總是在滿足父親的需求,從未被允許活出自己,內心就變成沙漠,心靈陷入耗竭,生命也逐漸幹枯,走向自我淪陷。

02「弟弟阿和」:

折射出父母未整合的內在

弟弟阿和是陰暗面的代表,從小不好好念書,早戀致使小女友懷孕,打架鬧事,進監獄。

為了出氣,阿和跟兄弟菜頭帶著砍刀進到飯店,菜頭一言不發砍斷了受害者的手,緊跟其後的阿和還沒反應過來。

法官問,你知道菜頭帶的開山刀是會砍死人的嗎?

阿和說,不知道,我只是想嚇嚇他而已。

阿和說「我們只是想嚇嚇他而已」,這代表一種「失控」的可能性:

一旦得到了釋放的機會,就會把內心的陰暗、暴力,透過極端的方式發泄出來。

他一無所有,或許不曾被世界善待,沒有父愛的引導規範,沒有母愛的溫暖,所以活成了極端陰影。

父親阿文一直在說:「我只有一個兒子。」

電影名字【A·sun】也與「A·son」相呼應。 但實際上,父親有3個兒子,一個好孩子阿豪,一個壞孩子阿和,一個失控的壞孩子菜頭。這3個兒子是父親分裂的內在,孩子就像一面鏡子,清晰折射出父母未能整合的陽光和陰影的面向。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面鏡子,清晰折射出父母未能整合的陽光和陰影的面向。

在法庭上,父親說,過去是我們管教無方,我也不覺得我可以管得了他,你們替我好好管教他。

這是一個極其失望的父親,在冷漠地推諉責任。他說的其實是,我沒辦法處理我的陰暗面,我很失望,我斷絕跟他的關系。他不接納這個進監獄的少年犯兒子,是因為對自己內在陰影的接納,從而投射給了孩子。 父母養育孩子時,如果未曾覺察自己的潛意識,傳遞出的資訊是矛盾的: 一方面希望孩子有出息,一方面害怕孩子太優秀遲早離開家庭,害怕被孩子拋棄。 有兩個孩子的家庭,每個人就可能肩負不同的任務,各自承接父母不同的潛意識投射: 好孩子,滿足父母內在虛榮心,但是這個孩子一旦有能力就會遠走高飛;壞孩子,叛逆難馴服,可是成績很差,於是他沒辦法獨立,留在父母身邊。

一個優秀的哥哥或者姐姐,搭配一個不成器的弟弟或者妹妹。看一看中國的家庭,是不是有著驚人的相似? 父母內在願望的矛盾和分裂,透過孩子以犧牲自我的方式,來成全和平衡。父親阿文向往優秀和陽光,極度壓抑內在陰暗面,透過兩個孩子破碎不堪的人生,折射出來了。陰暗面被過度壓抑後,哥哥阿豪選擇向內傷害自己,弟弟阿和選擇向外,失控後傷害了別人,鋃鐺入獄。

03被命運懲罰後

才懂直面內在投射

弟弟阿和本質不是一個壞小孩,因為父親的冷漠和缺席,在家裏不被重視,不被關註,導致他超越法律的界限,犯下錯誤。

其實這個陰影中的孩子也是有陽光的:

他跟媽媽關系很親近,他對女朋友很好,所以在他進監獄後,女友還願意不離不棄為他生下孩子,跟他獄中結婚,等他出來。

哥哥去世,出獄後的阿和學會了擔當,同時打兩份工,努力工作養家糊口。

壞孩子菜頭出獄後,曾多次纏結、威逼利誘兒子阿和,一起做壞事。

所以這個活在陰暗角落裏的弟弟,他一直在努力直視陰暗面,試圖做一個融合,他也一邊在向陽而活。

憤怒、暴力、攻擊,這些陰暗面裏也藏著我們生命的本質,我們想要成為一個真實的人,一個更好的人,想要活出真正的自己,就需要去觸碰、去理解、去接納、去整合自己的陰暗面。

美國心理學家法蘭克·卡德勒說:

我直面陰影,看到陰影就是光明,我接受了陰影,並由此獲得了力量,在每次的磨難中我都有這樣的過程。

父親阿文極度分裂後的醒來和整合,充滿磨難,付出了沈重的生命代價。

在知道壞孩子菜頭纏上了小兒子阿和後,父親終於和真正的陰暗面正面交鋒。

他先是找到菜頭低聲下氣哀求,反被羞辱了一番。

一番交戰失敗後,他就悄悄24小時跟蹤監護兒子。

他跟蹤目睹了他們的行動,開車撞死了菜頭,替兒子處理了這個麻煩。

一個好孩子,一個壞孩子,一個更壞的孩子,最後父親殺死了第3個——已經失控的陰暗面。

黑暗中他搬起石頭砸向菜頭的鏡頭,像極了大兒子故事裏的司馬光,搬石頭砸缸救出自己。

那一刻他也釋放出最為黑暗、也最為真實的自我,去自己內心的陰暗面做鬥爭。

這不是一個好方式,可這位父親,用盡了全力,守護著自己的孩子,守護了那個「陰影的自己」。

這個偏執、冷漠、驕傲、懦弱、分裂的父親,他為滿足自己只有一個「驕傲」兒子的心理,曾放棄小兒子,又因為保護小兒子,付出生命的代價,去彌補了小兒子缺失的父愛。

最後小兒子得到了最終的自由,而父親也付出了「極端教育的代價」。

04親子關系,

就是一場相互成長和成就的緣分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

為人父母,孩子就像我們的鏡子,映照出我們真實的樣子,養孩子也是在整合我們內在的生命面向。

親子關系,就是一場相互成長、成就彼此的緣分。

想要幫助孩子找到真正的幸福,作為父母需要活出自己的完整性。

一個人只有真正的認識自己的陰影面,療愈好自己,才能活出真正的幸福人生,同時,也是在為自己的下一代積福:

1.打破自我的幻想

培養孩子時候,很多父母容易活在自我的幻想中,阿文只願意做一個空殼父母,只願意看到孩子的優點,將孩子變成自己身份榮譽的標簽:

如果你優秀,符合我的標準和價值觀,就配做我的孩子。

如果你不夠優秀,沒有滿足我的期待,讓我失望,我沒有你這個孩子!

其實不接納、不承認孩子的那些部份,恰恰是父母不願意接納的自己。

不如打破幻想,去真實看見並接納:

我想要孩子達成的那些目標,是我自己內在沒有活出來的一面,幻想著孩子可以幫我達成心願。

2.接納人性的陰暗面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接納自己的陰暗面,理解孩子的陰暗面。

寸有所短,尺有所長,每個孩子各有優缺點。

接納自己和孩子真實的樣子:沒有人是完美的,永遠陽光普照的。

每個孩子有各自的生命狀態,有些人註定光芒萬丈,有些人註定「平凡普通」。每個孩子都有陽光和陰影,有好的、也有壞的一面。

鼓勵好的一面,也包容接納不好的一面。

包容有愛的引導,才能正確引領孩子整合自己的陰影。

再陽光普照的人也會有陰影的部份,不要害怕陰影,它讓你成為完整的自己。

因為陰影,允許我們去探索更多面的自己,活得更人性,超越自己,活出更完整的人生。

3.整合內在的自我

透過孩子這面鏡子,去看見我們尚未整合好的生命狀態,回到自我的身上去做工作,整合內在的自我。

當父母內在是整合,而不是分裂的,才不會將自己的無意識投射到孩子身上。

當父母有足夠覺察和醒覺,孩子就得到一個放松、自由的空間去成長自我。

4.允許彼此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家族系統排列中,有一個交還父母命運的練習:親愛的爸爸媽媽,如果我活得跟你們不一樣,請允許我用活出自己的方式,來榮耀你們的生命。為人父母,我們需要清楚知道:父母是大的,孩子是小的,他們無需,也沒有能力背負和承載父母、甚至家庭的命運。 收回自己的命運和責任,允許彼此活出不同的生命狀態,孩子報答父母最好的方式是:

我用活出自我的方式,來榮耀父母生命之源的傳承。

如果阿文早一些醒覺,或許悲劇不會一再重演,這個家庭不會破碎。

電影最後,小兒子阿和載著母親在陽光斑駁的道路上騎車。

他們學會了接受:陽光普照大地時,也會在大地上投下斑駁的陰影。

這,便是生命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