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用的手機內建的hifi芯片好還是hifi解碼的小尾巴好?

2021-11-03數位

此前,我們三易生活曾撰文懷念過智慧型手機行業中曾經紅火過一段時間的「HiFi手機」,並且也解釋了HiFi設計(或者說內建高音質電路)如今在智慧型手機上最終消失的原因。

在我們看來,關鍵的問題在於機身內部過於緊湊的空間,嚴重制約了其音訊電路的效能上限。以至於當部份消費者產生了對「移動HiFi」更高的需求、音訊芯片廠商開發出了更先進的HiFi芯片時,卻發現手機裏已經塞不下這些東西、做不出更好的音質了。

正因如此,差不多在2015年前後,就開始有一些廠商想出了將「HiFi電路」安置在機身外部的思路。這裏面頗有影響力的一個設計,就是HTC的「USB-C對3.5mm耳機插孔轉接器」,也就是俗稱的「HTC神線」。

從本質上來說,「HTC神線」其實就是一種整合了獨立HiFi DAC和功放電路,用於手機的外接音訊解碼器+耳機功率放大器,即「解碼耳放」、或者說「HiFi小尾巴」。

與手機的內建HiFi電路相比,它的一大好處就是避開了機身內部嚴重的電磁幹擾。再加上當時HTC為它還整合了一套不錯的HiFi芯片方案、價格也足夠低,因此它不僅大受歡迎,還很快「啟發」了很多友商,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產品形態——HiFi小尾巴。

HiFi小尾巴快速進步,但體驗卻出了點問題

在那之後,包括魅族、小米、華為,其實都曾推出過他們的外掛式USB解碼耳放產品。與HTC最初的「神線」相比,這批後來者普遍使用了更新的HiFi芯片、用上了更豪華的電路設計,產品尺寸上也要略大一些。

但也正因如此,早期「小尾巴」的弊病開始顯現。由於這些產品的主體部份開始變大變重,但它們依然采用了連線線與本體「一體化」的設計,這就使得又短又細的線材往往會在一段時間的使用後,變得容易出現內部斷裂問題。

於是,等到飛傲、艾巴索、樂彼、凱音這些傳統HiFi廠商開始重視起這塊市場,並陸續推出相關產品時,基本就改用了完全分體式的設計。

平心而論,與早期的轉接線一體式小尾巴相比,現在這些主流產品還是有著很多的進步。一方面,可拆卸的線材不僅意味著線材損壞後易於更換,同時也代表著玩家能夠自行嘗試不同的USB線纜以獲取更好的音質。

另一方面,由於使用了分體式的方案,所以現在的「HiFi小尾巴」普遍可以把體積做得更大,能塞進諸如雙DAC,雙路、甚至四路的運放,復雜的供電和濾波電路等,更「奢侈」的音訊設計。

所以這就意味著現在的「小尾巴」們相比於早期產品,在音質、推力、分離度、背景黑度(或者說底噪)等方面,理所當然地會有著強得多的表現。但這些是否就能說明最新的這些「HiFi小尾巴」,就一定比它們的前輩使用者體驗更好呢?這可能就不一定了。

音質明顯更強,但卻未見得就更好用了

為什麽我們會這麽說?問題其實就出在了如今這些手機外接解碼耳放的產品形態上。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那樣,早期HTC的「小尾巴」基本沒有比一根最基礎的USB Type-C轉接線在體積、重量上高出多少,所以當它們的主體(電路部份)被懸吊在手機外部時,使用者並不會覺得這會有太多的不便。

但自從後續廠商開始將「小尾巴」的音訊電路越做越豪華開始,這類產品的體積和重量,實際上就已經越來越明顯地變成了一種體驗上的阻礙。

就算現在的這類產品普遍可以更換USB線材,「解決」了線纜長期受力後的斷裂問題(這能算解決嗎),但可以看到,它們普遍並不帶有任何可以固定這些解碼耳放本體,改善其佩戴舒適度和便攜性的設計。

那麽這會導致什麽問題呢?一方面,在將這些「HiFi小尾巴」連線到手機上使用時,它們實際上還是會懸吊於手機下方,並以更大的重量拉扯USB線纜,使得線纜甚至是手機的USB介面變得更容易損壞。

另一方面,現在有很多高端「小尾巴」產品還會內建可調的濾波器或是音效,並提供一塊螢幕來便於使用者調節各項參數。但由於它們本身缺乏便於固定的設計,就使得使用者要麽需要使用時一直將「小尾巴」和手機一起握在手中,要麽就只能使用一根很長的線纜,將「小尾巴」捅在口袋裏,需要調節時再掏出來。且不說這樣用起來是否方便,光是這種用法所所可能導致的USB介面松動、線纜斷聯隱患,顯然就讓人開心不起來了。

改進設計真不難,所以才更應該被批評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現在市面上的「小尾巴」不都這樣嗎,如果覺得它們設計得不好,有什麽好辦法嗎?

其實並不是我們有什麽好辦法,而是因為在類似的產品上,完善得多的方案其實很早就已經出現。所以我們才會因此對這些「小尾巴」的工業設計水平,有了更多質疑的理由。

比如早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流行的「隨身聽」很多都會帶有額外的、配備有液晶屏和按鍵的線控單元。這些線控在形態上其實就頗為類似如今的「小尾巴」,但它們往往具備後者所沒有的、一個非常簡單的夾子。這樣便可以固定在衣領、口袋、袖口,或是別的什麽使用者覺得方便的地方,既方便操作,也能避免了線纜拉扯所可能會帶來的損壞問題。

又比如說,與HTC「神線」差不多的年代,LG也曾針對旗下的G5推出過額外的HiFi模組。雖然這個模組在G5上使用了專有的連線方式,但它的一個基本理念卻相當值得參考。即省去手機了與「小尾巴」之間的線纜,而是將連線的觸點直接做在「小尾巴」上,同時將「尾巴」的形態從常見的「一豎條」、改成橫過來的形狀。這樣一來,也降低了手機USB介面的受力,同時也大幅改善了「小尾巴」插在手機上時,兩者的外觀整體性和便攜性。

當然,以上這兩種設計可能只適用於體積相對較小、內部並不單獨整合供電的「小尾巴」。但實際上,現在還有一類本身內建電池,幾乎與手機一樣大(甚至更大)的「大尾巴」存在。

對於這類產品的固定和攜帶方式,相關廠商往往會提供橡皮筋綁帶,以便使用者將其綁在手機背部。但不得不說,橡皮筋綁帶對於幾十年前的按鍵式隨身聽來說可能很實用,但對於現在的「全面屏」手機來說,則會遮蔽操作區域、甚至會導致誤觸,真的可以說是要多難用就有多難用。

然而這個問題真的很難解決嗎?其實不難。因為同樣是在多年以前,那些設計手機遊戲手柄、手機外掛相機的廠商,早就給出了解決方案。只需要使用特殊的、帶有快拆滑槽的手機保護殼,就能將其穩穩地固定在機身側面或者背部,而且完全不影響操作。這對於現代的「大尾巴」HiFi解碼耳放來說,難道不也是一種更好的固定解決方案嗎。

說實在的,我們三易生活並不確定這篇文章發出後,會不會有相關廠商看到、會不會有人用心去改進它們的「小尾巴」設計,使得其在搭配手機時更好用。但即便真的有了,也並非我們的功勞。因為相關設計其實都早已出現,而相關廠商過於沈溺單純的音訊研發、忽視產品更普世化的使用便利度,才是導致這類產品如今各種被使用者吐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