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為什麽「懂音樂」的人大多不在乎音質?

2022-07-04數位

先抱歉,得罪某些人了。

其實長久以來我一直在懷疑,尤其是知乎上一些所謂的「音樂人」到底是什麽水平。

因為職業原因,我也認識不少所謂的音樂人和電影人,教育系的有傳媒大學和電影學院的老師,劇院系的有國家大劇院、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雪梨歌劇院等的從業人員,我之前的同事也有曾經在好萊塢開錄音室的,甚至是混音作品在NBA現場播放的,也有之前在唱片公司的音樂制作人。還有更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為啥我認識這麽多人,他們的觀點就往往和類似於題主這樣的網路上的一些所謂「音樂人」不太一樣呢?

雖然說藝術本身是不分三六九等的,但我說一個人,Bob Katz。

應該是比很多所謂的「音樂人」,哪怕整個中文互聯網甚至是中文音樂圈的絕大多數音樂人高到不知道哪裏去了吧?那他到底在不在乎音質呢?

第1.4節介紹了「音訊怪圈」的概念,解釋了混音室和最終回放環境中不匹配的順序。如圖5.17所示,它在唱片行業內部也有分支,它表明在某一點上,錄制的音軌被移交給母帶工程師,母帶工程師試圖將其配置為適合透過所選媒體進行的傳送,並為最大數量的聽眾所接受。Bob Katz就是其中之一,他說道:「大多數情況下,當使用一個[雅馬哈]NS-10/近場混音到達母帶時,我可以分辨出來是用這款音箱在混音」(Katz,2002年,第79頁)。它包含用於補償該音箱頻譜錯誤的顯著的音訊訊號。Katz詳細解釋了為什麽對他來說,準確、中性的監聽音箱是一個基本要求。

他會不會放一些我在網上經常看到的「音樂人」張口就來的神論呢?比如說什麽雅馬哈老白盆之類的?

Frank Filipetti,人家得了7個格萊美獎,真不是我擡杠,那你說他在不在乎音質呢?

CCTV的老師我也認識幾個,為啥他們說的就和網路上一些所謂的「錄音師」不一樣呢?

國家大劇院的馮漢英,他現在是真力大中華區總經理(差不多的職位吧),那他到底在不在乎音質呢?

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現任主席John Krivit,他以他自己長久以來從事音訊教育為榮。他的培訓班「Hey Audio Student」裏面很多歐美的音樂學生和錄音工程學生以及行業大佬,他們在不在乎音質呢?

如果一個歌手/樂手完全不在乎音質,那麽他/她是如何控制自己的唱法/指法的呢?

還有另外一種解釋: 音樂是工作,下班之後不想再工作 。這似乎是一種合理的解釋。我自己有時也會這樣,比如說我過去做車載音響調音的時候我會全神貫註,但下班之後我通常不會花過多的精力去在意一輛車的聲音表現,除非被刻意問這輛車的聲音如何,否則我根本懶得聽。

此外,音樂本身也是個很大的範疇,對於更偏向於旋律、節奏的人來說,比如說編曲作曲或者樂隊指揮,確實有些人不太在意音質,但也並不是所有人,或者說這個「大多數」也是存疑的。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

我認識一些劇院工作的朋友,比如說國家大劇院,至少我認識的人很懂音樂,也很在意音質。但是透過科學的手段,而不是什麽發燒線材、耳放調音、聲場大一圈、一分錢一分貨一耳朵區別之類的反智東西。所以他們通常不會和某些所謂的「發燒友」接觸。

不是不在乎,是根本懶得解釋。

因為很多人,包括一些自認為自己很懂的所謂發燒玩家,其實既不懂音樂,也不懂音質,他們往往崇尚封建迷信那套東西,所謂的發燒也只是單純的燒錢拼比秀優越。 也許在他們看來,不用個發燒線材啥的就是不在乎音質了。

講再多都是徒勞。說多了可能還惹上不必要的麻煩,何必呢。

說回題主的問題。

如果是所有從業者都不在乎,哪怕是大多數都不在乎,那麽音樂和電影格式就不會有今天的進步。 那我們即便到現在也應該都在聽單聲道的黑膠唱機和Old School聲學設計的中世紀大教堂。 如果音樂人不在乎音質,那為什麽不用手機錄音呢?用專業的麥克風和音效卡是在幹什麽呢?

說句題外話,諾蘭應該還算是個懂電影藝術的導演吧?他不是也經常說IMAX和電影院的重要性嘛?

再說句長久以來的心裏話。

國內甚至說是整個華語錄音圈有多麽參差不齊,很多人其實都知道。 是個人都敢說自己是搞音樂的,然後放出一堆不負責任的言論。 甚至很多並不是他們的職業或者說擅長的東西,例如耳機原理之類的。

然後賣點黑膠唱片啥的,臉都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