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科幻小說為什麽離科學技術越來越遠了呢?

2021-08-03數位

謝邀,不懂科幻小說,對科幻文學的了解都來自我物件,前來強答

這個問題可以歸類於幾個要素:

  1. 大眾認知內相比較於二戰——冷戰時代的自然科學技術進步與象征性工程發展停滯
  2. 資訊科技所帶來的知識普及作用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所帶來的社會層面上的「祛魅」
  3. 自然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技術的高度不匹配

未來的趨勢其實是,具有交叉背景的科學技術工作者深挖社會科學技術的增量與自然科學技術的存量,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及現有自然科學技術水平的大背景,對未來進行推演猜想而並非是由文學愛好者所進行的「幻想」。不過那種內容可能也不會被放到網路上來就是了(光速逃跑)

Part Ⅰ大眾認知內相比較於二戰——冷戰時代的自然科學技術進步與象征性工程發展停滯

我們人類對於科幻的想象能力,是高度依賴於我們已經發展並且在過去幾十年這個歷史階段在大眾所認知當中的科技發展與進步水平的。 然而...許多目前能看到的,十分科幻的科學理論也好,技術原理也好,工程套用也好,要麽是在過去被諸多科幻大家寫過的點子,要麽是出現在各種「永遠的五十年」的PPT當中,甚至已經有落地的雛形(點名核融合與可穿戴式裝置)。從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裏】往後沒多少年的時間就已經出現潛水艇了,而更不用說「機器人三定律」、「反物質」、「人工智慧奇異點」這種科幻題材早就被討論過太多次,以至於沒法再寫出什麽東西的存在了。

在缺乏冷戰所帶來的軍備競賽的那種大的歷史背景( 甚至可以說是軍事共同體的歷史機遇 )的條件下,近些年來 [純]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趨近於停滯的狀態 。在當下資本主義所主導的全球市場經濟體系內,一些明顯不能帶來利潤的計畫發展動力多半還要來源於國防需求,而國防需求...在當前的歷史條件內也不會過多地追求大部份人認知當中的「科幻」水平,資金投入也更加會接近溫和的軍備競賽,而不是「星際大戰」那種演員出身的總統能夠提出來的東西,所具體實作的路徑還會我們所「習以為常」的核武器、航空母艦、空間站等為主。我們或許不會覺得中國有十幾條航母,幾千枚核彈頭,24小時三位一體的核武器投送能力是一件「 科幻 」的事情,頂多會給個「 牛逼 」的評價,甚至在某些人眼中只不過是「 還行 」。( 點名批評某山高縣

時至今日,我們會想起甘迺迪總統在休斯頓的偉大演講(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會想起尤裏·加加林登上太空時的震撼,會想到蘇聯第一顆衛星發射的時候,美國人內心上的達摩凱瑞斯之劍(Sputnik crisis)這些科學技術的標誌。但是現在,我們所能回顧得到的偉大工程、標誌性工程,仍然是小圈子裏面的科學通訊、工程訊息,而在缺乏必要基礎知識的大眾當中的震撼感已然沒有那麽地強大。不然,你能說出你是從哪裏知道的CERN,從參數上分析貴州天眼在哪些領域是世界第一,以及「墨子」量子衛星的技術原理嗎?或者,從更經典的案例進行分析,互聯網防火墻的工作原理、三峽大壩的立項時間與技術難點、或者重力波探測團隊有哪些?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幻小說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理想實驗,我們透過改變某項技術或者科學原理的參數,然後觀察這個社會會發生什麽變化。但是在「和平與發展」的年代,科學技術發展對我們的生活影響路徑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會更加關心演算法會如何評價我們的kpi,我們會更加關心今天的演算法能不能給受眾推薦絲襪小姐姐,而不是核武器是怎麽將全人類放置在淪陷的邊緣的。

與人們常有的誤解不同,科幻小說並不是在預測未來,它只是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就像一堆想象力的鵝卵石,擺在那裏供人們欣賞和把玩。這無數個可能的未來哪一個會成為現實,科幻小說並不能告訴我們,這不是它的任務,也超出了它的能力。

Part Ⅱ 資訊科技所帶來的知識普及作用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所帶來的社會層面上的「怯魅」

近些年來,中國參與到R&D裏面的人數逐年增加,以及他們在傳播界的地位與占比上升,從某種意義上也起到了「祛魅」的作用。 在看過諸多的天馬行空的稿件與研究思路以後,在了解當前學術前沿與領域內所存在的諸多問題之後,這些人再看科幻小說,更多的恐怕不是「 這個點子好牛逼 」,而是「 這個人怎麽這麽能扯,這個領域內的難點明明是xxxx,而且xxxx從原理上就不可以實作,單純就是作者本人的設定而已。 」這樣的思潮多了以後,對於科幻小說的科學性要求,將會比原來高出不止一個檔次,然而如果你用這層有色眼鏡去評價大部份科幻小說,甚至包括【星際迷航】、【海伯利安】、【沙丘】和【銀河帝國】這種「殿堂」級別的作品,你都能找到一堆的槽點,這毫無疑問非常地影響閱讀體驗。

然而,這種「科學性」的要求,隨著資訊科技得到擴散和普及,具體的知識,以及知識的生產和傳播過程的傳播很大程度上消滅了這種科幻小說所帶有的「幻想內容」,從客觀意義上來說為科學技術本身起到了「怯魅」的作用。 比如國家地理博物團隊(主要是藏狐主任)所作的科普內容,為廣大社會群眾普及了博物學的知識,你固然可以說,這是與民科做鬥爭,但是值得註意的是,這種行為徹底地消滅了「水猴子」的形象和生態席位,並且在之前圍繞水猴子所產生的諸多謠言是切實造成了社會動蕩的。

在中國,曾圍繞著科幻小說的「文學性」與「科學性」問題也曾有過一場論戰,作為這場論戰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的錢學森(中國未來研究會第一屆幹事會顧問之一)曾經表示:

「有些人打著‘科普創作’‘科幻小說’的招牌,販賣一些資產階級、封建主義的破爛,因為 它的影響面寬 ,我們必須十分註意;1980年, 我曾向所謂科幻小說放過炮,認為有些根本不是科學幻想,而是荒誕、離奇,沒有科學根據的無稽之談,對廣大群眾是個嚴重汙染。
「科幻小說就不同,是作者加入他個人的臆想,也就是不科學的東西,……人的臆想代表他的意識形態,有進步的,也有反動的。 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幻小說也要看看作者在想幹什麽。千萬註意!

emmmmmm, 只能說,不學數理化,生活處處是魔法 。這句話反過來說其實也一樣, 只要怯魅的足夠多,就算是魔法,也能給你拆成無聊的科研工作。 (攤手)

Part Ⅲ 自然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技術的高度不匹配

此外,在很多人的概念當中,所謂的科學技術就是「 純自然科學技術 」,也有一部份人認為政治學不應該歸類到社會科學甚至是科學的範疇內。 我個人是不同意這個看法的 ,但是不得不說,這也是很多人眼中科幻小說離科學技術越來越遠的原因: 近些年自然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技術的高度不匹配。馬克思曾經提出了一個重要觀念: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

我們不由得提出這樣的一個假說:

在當前的時代下,科學技術已經開始逼近極限水平,而超前的自然科學技術水平正在呼喚和推動者新的社會科學技術。生產力已經發展到高度發展階段,而生產關系是較為落後的一方。

相應的問題,在過往的幾十年當中以理論和實踐的形式一直拷問著我們,從突尼西亞、埃及到伊朗,甚至到新疆地區和香港地區。

  • 互聯網是去中心化的嗎?
  • 資訊科技會重塑科層制政府嗎?
  • 目前的高等教育-科研體系,是多少年以前的遺產了,來源於哪個時代,又做過什麽可靠像樣的形態調整?
  • 目前的社會組織形態與政府組織形態,是多少年以前的遺產了呢?
  • 此時,我們所作的內容就不再是傳統的「科幻小說」,而是基於預計可能可行的科學技術手段,對未來的演化形態與組織流程機制、社會結構與社會心態進行 推演。悲觀地說, 現在的社會科學工作者,能消化完這一波科技革命的成果,能夠讓人類 平穩過渡到下一個歷史階段,都算是人類的幸運了 。不然遲早有一天,人類會一頭撞死在資訊科技這個大過濾器上。

    你看,這個話題要是深入討論下去,而且討論的內容被公開的話,我們只能寫出【1984】和【美麗新世界】這種「科幻小說」,然後就被請去喝茶了。(攤手)

    Part Ⅳ 對魚昆回答的吐槽

    @魚昆 在他的回答當中提出了幾個可行的科幻小說方向:

    比如 AI 處理專項任務的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人類,但深度學習需要海量的數據集進行訓練和測試,而數據的篩選與標記因某些原因(隨便口胡一個)不能自動化完成。於是給 AI 篩數據成了人類社會中的一個主要產業,這一產業的從業者的待遇可能不怎麽好,這樣就又會牽扯到無數上下遊產業和社會矛盾。
    又比如 AI 在進行分類任務時抽象出的標準雖然好用,但和人類的經驗標準差異巨大。而因為最後學出來的神經網路對人類來說是個黑箱,沒法透過偵錯讓它的分類標準與人類的經驗標準相容,導致人類不得不在一個雖然高效但卻別扭的社會裏生活。
    再比如任何神經網路都可能被類似錯覺的機制卡 bug,所以當深度學習訓練出的 AI 進入國家命脈級別的產業時,卡 AI 的 bug 就有可能成為四兩撥千斤的攻擊手段。但無論是確認 bug 的存在形式還是精確地觸發它都並不容易,圍繞這一點又會展開無數對抗
    或者人們終於發現現成的神經網路比電路更好用,於是相比於買伺服器,更多的實驗室與企業開始養殖某些特定的果蠅或者蠕蟲
    又或者 AI-現象學,或者 AI-認知科學的交叉學科不幸點出了能揉捏人類意識的革命,康德以來的全部哲學、政治學基礎全部應聲崩塌,社會徹底陷入價值觀崩潰的混亂

    我只能說,這壓根就是恐怖小說而不是幻想文學好吧!真正的幻想文學應該是那種合上書本以後感覺自己的靈魂收到了洗禮,而不是放下書本以後開始覺得脊背發涼 。這麽現實而露骨的話題,深入思考以後只會覺得這不就是我們正在生活的世界線嗎。

    與此同時,這些內容或多或少都有專門的學者在討論,比如Andrew Yang所談到的數位稅、機器學習的可解釋性、對抗性樣本生成、仿真神經網路以及後現代社會心理機制,然而目前還沒有拿出一套可靠的技術規範與自律監管體系。

    只能說,科幻小說當中的人文存量有著很大的挖掘空間,但是挖下去的鏟子一定不是幻想,而是來自現實的沈重重力。

    中國為什麽遲遲沒有出現「超級英雄」題材的電影? - 汪萌的回答 -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