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音樂(音響)發燒友有參加盲聽實驗的例子嗎?

2012-12-13數位

我多年前曾經在綠壇發過一個關於盲聽測試的貼文,是關於我自己在家做的盲聽實驗。

實驗主要探究隨身系統裏的播放器對音質的影響有多大,使用了一個三路訊號切換裝置,分別連線三星智慧型手機、某三千多的錄音筆、某七千多的播放器,可以在它們播放同一無失真音樂檔時隨時無縫切換播放源。耳機用到的有ie800、er4p、hd580、d2000、7506。

我請了幾個朋友還有我自己來進行測試,不蒙眼的時候都能明顯感覺到不同播放器的素質和風格差別,但蒙上眼睛之後就幾乎分辨不出來了,之前「一耳朵」的差別一下子就消失了。

我在某個挺流行的金耳朵測試網站上的最好成績是-54db,談不上「金耳朵」也肯定不是木耳,自然對盲聽結果很意外,同時也是想分享這個經驗,所以發了貼文,題目叫「神奇的腦放」。

後來貼文被刪了,號也沒了。

————————

在花了許多冤枉錢之後,對於隨身系統我個人的體會是,不要在耳機之外的器材上花錢。

————————

我那貼文剛發出來的時候引起了激烈的討論(我完全沒參與,沒有回復任何評論)。過了兩天我發現貼文被關閉評論了(也就是強制沈底),於是我就在站務版發帖申訴,結果他們幹脆就把貼文給刪了。我繼續申訴,他們就把我號封了。被封號之後我註冊了新號繼續申訴,綠壇反應神速,居然馬上為此修改了新使用者註冊規則和發帖規則(不知道現在改回來沒有)。

那篇貼文大概八年前發的吧,我電腦裏有原帖備份,現在發出來給大家看看。

↓↓↓↓↓

眾所周知,視覺有時會欺騙人的大腦,如下圖所示,其實A塊和B塊的灰度是完全一樣的,但大腦卻會告訴你——100%不一樣!

視覺是占用大腦資源最多的感官,尚且不可全信,為何我們就敢篤定我們的聽覺100%可靠呢?

同視覺一樣,聽覺也會欺騙人的大腦,只是要揭穿這種錯覺,遠遠不如兩張圖片對比這樣一目了然。

要揭穿聽覺錯覺也並不很難,無非就是訊號切換器+盲聽,成本也就幾十塊+幾小時,關鍵就在於,你是更願意繼續陶醉在錯覺裏,還是願意痛苦地面對手上昂貴器材的真正價值。

相信大家經常會在各種對隨身播放器的對比聽感中看到「壹耳朵」、「差別明顯」這樣的描述。

可hifi播放器廠家的工程師告訴我,如果兩台不同檔次的播放器都是「還原」風格,就只能透過對「一句歌」上百次反復a/b對比,才能聽出音質區別。

專業人員用的是最好的裝置,聽音經驗也極其豐富,尚且不能做到「壹耳朵」,何況愛好者呢?

其實我也曾有這種「壹耳朵」的體會——當我花了錢,到手了心儀的裝置,連上耳機之後,往往就感覺同樣的音樂比當初用手機播放時要好聽多了,各種「密度、空間感、延伸、下潛……」都來了。

不過我最近透過親身經歷發現,那些絕大部份都是「腦內功放」作用的結果。

一、事件經過

前一段心血來潮淘了兩款訊號切換器,主要是想方便自己購買播放器之前做a/b對比,更清楚地了解播放器的聲音特色(當時還不知道有學林對比線這種專用裝置)。

東西到了之後,先接上了自己的note2手機和d100,想試試好不好用。一開始果然如期待中的壹耳朵區別,但正在得意之時,卻發現手機裏的播放軟體開啟了自動eq。

當我把自動eq關閉之後,讓我驚訝的事情發生了——我根本聽不出note2和d100有任何區別。

後來我又試了5、6首不同風格的無失真音樂,其中包括頻率特性檢測音訊,同時使用了ie800、er4p、天龍d2000三款耳機,仔細對比了幾個小時,還是聽不出任何區別。

然後我又對比了手上的D2+和ak120,只有D2+在播放頻率檢測音訊時,中高頻某一段能聽出與其它播放器有區別,而播放正常音樂時同樣是毫無區別。

在此之前,我使用快速換插的方式進行對比,認為這幾款播放器的區別是很明顯的。

手機聲音散而空、D2+聲場大但毛刺多、ak120細膩順滑不刺激、d100冷硬快速有力密度高——這些可以說就是壹耳朵的區別。

於是我撤掉了信源對切器,還用快速換插方式對比,果然,那些「壹耳朵差別」的聽感又回來了。

可當我再次接上信源對切器之後,一分鐘之前還「歷歷在耳」的那些明顯差別,竟然再一次徹底消失。

為什麽會這樣呢?難道就因為訊號傳輸過程中多了幾十厘米導線和幾片銅片,播放器素質就都被掩蓋了?個性就都被同化了?

我感覺更為合理的解釋應該是:其實這幾款播放裝置的聲音本身就極為接近,之前的對比之所以出現「壹耳朵區別」,完全是因為對比方式給了「腦內功放」發揮的空間。

當你拿起一個手感輕飄、風評不高的播放器,只在換插的那一點點時間裏,大腦就已經開啟了「空、散、軟」的eq。

而當你拿起一台手感厚重、價格昂貴的播放器時,大腦自然就開啟了美化eq,尤其如果還讀過網上的各種「毒文」,「腦內功放」的影響就更大。

可一旦我使用了訊號切換裝置進行對比,便能閉上眼睛,只需撥動手指,兩路訊號就直接對切,這樣就徹底杜絕了「腦內功放」起作用的條件和時間。

更極端一些的話,如果將訊號線打亂,測試者不知道哪台播放器接在哪個頻道上,就做到了盲聽,這時聽到的音質區別,才是播放器真正的表現。

可惜,在盲聽之下,我沒有發現昂貴的d100、ak120比廉價的D2+、note2有任何可察覺的區別。

為了驗證我的猜測,我在一個鼓手朋友身上做了一個實驗。

一開始我把信源對切裝置接上手機和d100,讓他做對比。朋友能看見手機接在1路,而d100接在2路,他聽完之後表示d100的鼓聲更加真實,鼓皮震動細節更加豐富。

然後我換了頻道,並用一塊布把兩台播放器遮蓋起來,只露出信源對切開關,再讓我的鼓手朋友分辨哪個頻道更好。他默默聽了十幾分鐘之後,只能承認沒有任何區別。

事後他也很不解:「剛剛聽還有那麽大區別,怎麽第二次就聽不出區別了呢?」——這其中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應該明白了。

note2、d2+、d100、ak120這幾款播放器都是走直白還原路線,所以幾乎聽不出區別。但有幾款國磚,盲聽之下也能聽出區別,比如c4和dx90。

之前在jaben隨手試聽了c4,壹耳朵非常驚艷。當時帶了d100進行對比,使用的是換插方式,感覺c4的聲音明顯更「通透」更「靈動」更吸引人,當時就有了想入的沖動。

為了驗證我對c4的「壹耳朵」印象,兩天之後我又帶著切換器去jaben試了c4和dx90。

這次感覺c4的聲音對比d100更精致平滑、背景更安靜,聲場小一圈、人聲也更近,同時細節和空間感也要少一些。

dx90關閉eq的聲音比較接近d100那一類,趨向還原保真,但明顯低頻更多一些。

可見國磚比ak120那類播放器還是更強調「個性」而非「純凈還原」,但我很難說這種個性與素質優劣有關,也就是說c4很有個性,但我並沒有聽出它的素質比note2手機更高。

而且這種個性差別很微小,如果與耳機所造成的風格差別相比,幾乎可以說微不足道了。

這與不使用訊號切換器時那種被「腦內功放」渲染過的「壹耳朵驚艷」聽感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最後我又錄了兩盤一模一樣的測試磁帶,盲聽對比DD9和ex655這兩款walkman,這次我終於在盲聽之下感受到了兩台隨身播放器的素質高下。

或許只有在walkman的時代,產品同質化並不像如今嚴重,某某產品「壹耳朵秒殺」另一款產品的情況才會有。

同時也說明如果前端之間確有可聞的音質差異,我的這套訊號切換系統還是可以分辨的。

二、對我來說的意義

我最後沒有買c4。但如果沒有用信源對切器盲聽的話,或許因為那「壹耳朵驚艷」的錯誤印象我就買了。

我在隨身前端上前前後後也花了兩萬塊,可最近才發現不如用這錢去搞個客製耳機,起碼能感受到明顯差別。

我之所以花了這些冤枉錢,除了自己經驗不足,也得感謝各種求膜拜的「毒文」,讓我堅信我的手機「餵不飽」我的耳機,以為不買個五千朝上的播放器就浪費了我5000多的耳機——其實都是扯淡。

不過與其抱怨那些「毒文」偏離事實誘我上當,不如把經驗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三、回答質疑

1、有人質疑我是木耳

我不敢說我一定不是木耳,但我今年剛用測耳朵軟體測試過能夠分辨-39db的失真,09年的時候我也測過一次,分數更高一些。

雖然這個成績不算牛,但是中上水平,可以說好於80%的受測者。

2、有人認為我用的耳機不行

我在討論的是「隨身前端」,如果ie800、er4p、d2000這樣的搭配都不合格,那或許隨身用大奧才行。

我用做測試的這三款耳機,無論素質還是易推性,都是說得過去的。

3、有人認為我的兩款訊號切換器「非專用、檔次低」造成了訊號減損

首先,這種信源對切裝置內部無非導線+銅片,即使是最普通的材料和做工,減損也只在萬分之幾,可就算有萬裏挑一的神人能分辨-60db的失真也僅僅到了千分之一的水平。

其次,如果非要將如此微小的失真計算在內,那麽為什麽就是不願意承認人腦在記憶聲音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失真呢?為什麽有人就是固執地認為他的大腦能夠對聲音進行99.99%以上的準確記憶呢?

永遠有人要提「你整個系統中有短板」,但智商正常的人都會明白,要論「失真」,任何系統中的最短板就是人腦。

4、有人質疑我的測試音樂品質

測試全部使用wav格式無失真音訊。不排除其中或許有假無失真,但我前後使用了十幾首不同型別的音樂,大部份是劉漢盛榜單中的經典錄音,總不可能恰好都有問題。

5、有人質疑我「沒有正確的聽音觀」

首先,我並沒有說哪種風格好、哪種風格差,我只是在尋找區別,所以這和「聽音觀」有什麽關系呢?

其次,我從96年開始玩音響,雖然一直也不怎麽高燒,但也已經玩了將近20年。我也曾經從事過音樂產業,當過音樂監制。

當然我不是什麽「老燒」,不會寫那些「毒文」,嘴邊也沒那麽些「hifi理論」,不過以前工作的時候北京樂家軒全亞洲最壕的裝置我也是天天聽。

所以有理說理,如果哪位想在我面前賣老,還是請免。

6、有人認為只有長時間的試聽才能體會出一台播放器的韻味

我每次對比試聽也會聽完3、4首曲子,大約十幾分鐘,不過期間會不時進行無縫ab切換。

我覺得所謂長時間聽一台播放器以尋找其「韻味」,其實不過就是在培養腦內功放eq。

7、有人指出「hifi就是用90%的價格差換取10%的效能提升」

這句話我絕對同意。但我只能說,相比較我的note2手機,很多昂貴播放器的音質連1%的提升也沒讓我感覺到。

ipod不貴,倒能讓我聽出10%的差別,但這「差別」未必就是「提升」。

如果哪台隨身前端在盲聽之下真能比note2或iphone手機的音質有10%的素質提升,貴個一兩萬也是完全合理的。

8、有人說我是「科學家」

我不是科學家,我只是堅信YY損大腦、實踐出真知。

我更願意相信自己的實踐,而不是相信那些舞文弄墨口若懸河的所謂「編輯」、「老燒」。

大家或許同樣不相信我,但不管對我有什麽樣的質疑,為什麽不去搞個學林對比線或訊號切換器自己試一試再來質疑我呢?

hifi不是比文筆、比忽悠,再會堆砌術語、賣弄辭藻,沒有進行過真正的盲聽,就沒有發言權。

四、我的觀點

我認為我花在隨身前端上的錢都只買了心理安慰。所以我的觀點是,各位燒友不妨花幾十塊錢買一個盲聽用的訊號切換器,一是幫助你更了解播放器的聲音特點,二是在你花錢之前先確認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花這些錢。

有些人或許對自己的第一聽感很自信。我曾經也很自信,但我只能說我遠遠低估了「腦內功放」的強大——不試不知道、一試嚇一跳。

退一萬步說,對於準備花幾千上萬購置播放器的燒友來說,先花幾十塊錢買個信源切換裝置,吃不了虧。

有一種論調認為沒有用過昂貴的裝置就沒有發言權。

好在我也買了、用了一些昂貴的裝置,我想我還是有發言權指出:在隨身hifi領域,對於大部份人,這些昂貴的播放裝置相較於好些的智慧型手機,只有心理意義,沒有實際意義。

hifi器材並不便宜,玩hifi也不是為了炫富,還是應該倡導理性消費。

其實我也可以自己花了冤枉錢,死活不願意面對,自我安慰地寫一些炫酷的聽感,繼續忽悠別人花冤枉錢,自欺欺人。不過這樣玩得還有啥意思呢?大家說是吧。

五、題外話

某些人可以不贊同我的觀點,但不能剝奪我說話的權利。

我執著於此貼並非強求大家都贊同我,你完全可以不贊同我的觀點,但我這一貼沒有一句違規,憑什麽不能發?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論壇規則第六條寫:「所發表的言論應當以實事求是為原則,不虛構,不誇大,不對未聽過或者不了解的器材妄加評論……」

我貼文裏所提到的每一個器材,我都聽過、對比過,貼文的每一個字都是對實情的客觀描述,絕無虛構誇大。用詞語氣也沒有不文明、不和諧。

有人覺得「不較真」是一種修養,對此我不敢茍同,我認為凡事都應該守規則、講道理,任何人不能淩駕規則和道理之上。

這是此貼的第十三世,內容照舊,大家不妨也來幫忙挑挑刺兒,看看究竟哪裏違規、哪裏敏感、哪裏「誤導」了。

————————

以上就是八年前那篇貼文(第13版)。貼文一共被刪了13次,我重發了12次。

————————

我怕多年前的那次測試印象有偏差,最近又重新做了一次盲聽。這次的裝置除了錄音筆還是八年前那款,其它裝置都升級換代了,尤其是訊號切換裝置,換了個內部使用hifi元器件的。結果還是一樣,聽不出任何差別。當年那些突出個性的國磚好歹還是讓我聽出了和手機的差別,而這次的國磚太子真是連一點點差別都聽不出。

是的,我又在隨身前端上花冤枉錢了……當時是為了播放dsd格式檔,同時也想嘗試一下平衡輸出,看中太子小巧,草率了。非常不推薦太子播放器,系統做得匪夷所思之差,不能無縫播放倒也算了,居然每首歌的前零點幾秒是無聲的,於是所有波形頂頭的音樂檔都會被「砍頭」,就這麽奇葩,續航也不怎麽樣。要玩dsd和平衡輸出,zx300a完全足夠了,輕便好用還有各種eq可以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