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買1000多的耳機算是炫耀嗎?

2019-11-08數位

你買手機的時候,會不會關註它的螢幕呢?不看看它顯示的顏色會不會失真?不看看它的「顆粒感」是不是很強?

其實,耳機同樣有「音訊還原」「頻段均衡」等等方面的差異。

當然,一提起這個,總免不了有人拿「水電火電」出來挖苦一下。那是因為過去發燒界玄學泛濫,有人編來諷刺他們的。

不過,不談玄學,只談參數,耳機/音箱之間的差異也是非常大的。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很容易就能聽出差別。

舉例來說,我們知道顯視器有16位元色和24位元色之分;拿來對比的話,16位元色顯視器畫面不鮮艷,雲朵過度不自然,好像泡了水一樣一層層的。

耳機也有類似問題。業界叫它「頻響曲線」。

當一個耳機不能很好的還原低音時,你用它聽音樂中的鼓聲就可能像敲塑膠盆一樣,噠噠的,磅礴的氣氛成了搞笑藝人逗猴兒玩;或者,它的低音糊成一片,鼓聲不像鼓聲,像回聲很大的空房間裏面說話一樣,嗡嗡的回聲響成一片——「蒙在鼓裏」大概就這種感覺了。

在頻響曲線上,會發出「塑膠盆」似的鼓聲的那種耳機,它的低頻端會塌下去一塊兒;而嗡嗡響那種,頻響曲線的低頻段會起來一個尖尖的鼓包(說明出現了共振)——最惡劣的,低頻端老早就斷崖般塌下去(做不出低頻),同時又強行靠共振把前面一點弄鼓起來(以嗡嗡聲假裝自己有低頻)。這種就更難聽了。

類似的,一個耳機不能正確還原高音時,你會覺得歌手嗓子幹巴巴的,琴聲沒有「韻味」,只是單調的吱吱啦啦。這在頻響曲線上就體現為高頻部份塌下去一大塊。

相應的,當高頻部份鼓起一塊兒時,你會聽到耳機聲音毛糙飄忽,直鉆腦門……

中頻不足,歌手唱歌就會淹沒在音樂聲中,聽起來沒吃過飯似的;中頻過度,聲音如同鐵石交擊,聽的人心慌……

因此,音箱/耳機最最基本、最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做到「頻率響應曲線平直」,也就是燒友們常說的「三頻均衡」——不過過去沒儀器測不出頻響曲線,全靠耳朵聽。這句話慢慢就成了空話、套話,然後又成了玄學。

不僅如此。

頻響曲線講究兩端均衡。比如你低音響應只能到200HZ,那麽高頻最高別做過8000HZ——能做高也不能做,不然聲音也會很難聽。

人耳對不同頻率不同響度敏感度不同;當音箱音量調低時,低頻、高頻在人的耳朵中更容易忽略,於是你就會覺得聲音小時聲音不好聽了。為了補償這個,就得加個「等響度電路」,在小音量時自動增加中低頻增益,這才能讓人感覺到「均衡」。

此外還有瞬態響應、失真、雜訊、各種諧波等等很多方面的指標。哪種做的不好都很難聽。

人耳能聽到的聲音橫跨三個數量級,寬達20HZ-20000HZ;要做出在整個範圍內頻響均衡的耳機,難度並不低。再加上瞬態響應之類參數,業界能hold住的真沒幾家。

很多手機廠商幹脆放棄了治療。比如說,他們會把耳機頻響範圍做到300HZ-4000HZ之間。這樣聲音聽起來仍然不太難聽——可是,你一定在電話中聽人唱過歌(或者聽過經電話傳來的歌唱節目),那聲音……

嗯,這是因為電話頻響範圍本來就被定在300HZ-3500HZ之間。為了節約頻寬嘛。

反正足夠你們對話了。電話嘛,聽清說什麽就行。

但要欣賞音樂,我們自然就無法容忍電話音質了。想得到更好音質,自然就得投入更多。所謂一分價錢一分貨嘛。

比如說,你聽收音機,調幅廣播,聲音比電話好聽點吧?它支持250HZ-5000HZ的音訊範圍,所以你差不多可以在上面聽出音樂的韻味了。

然後,看模擬訊號的電視節目,聽調頻廣播,聲音是不是一下子又比收音機「敞亮」了許多?那是因為調頻廣播支持200HZ-8000HZ的音訊,這個範圍足夠你聽出不同樂器的不同音色了。

(這幾個範圍是我依照記憶寫的,可能和實際技術參數略有出入,不要輕信。)

再往後,高保真音響/耳機可以支持20HZ-20000HZ範圍內音訊的還原。於是台風呼嘯的壓迫感、炮火轟鳴的震撼感,全都圍繞在你身邊;精良制作的小提琴和大路貨之間音色的不同,也終於有機會讓你窺見了。

但,如前所述,想把耳機做好聽並不容易。尤其過去玄學時代,就連很多廠商都沒頻譜儀,他們哪知道什麽好聽?無非雇一些江湖騙子罷了……

我就見過有人改裝了自己的汽車音響,改的全無高音、低音糊成一片,歌手全都成了公鴨嗓,車主居然還自鳴得意的……

我還見過掏大價錢買有源音箱,那音箱居然阻抗不匹配,搞得聲音蚊子哼一樣有氣無力的——他還給我炫耀;結果我隨身帶著給筆記本做外放的是hivi。一對巴掌大的小箱子聽的他如醉如癡。

我見過某品牌的主機板,板載音效卡居然在DA轉換後直接輸出,連必要的電容都不裝。我只好調整他的均衡器,把他的高音壓到最低,低音提到最高,聲音才沒那麽鉆腦門。

偏偏正是這種人,才熱衷於給人推銷2000一條的電源線、十幾萬一根的音訊線。玄學嘛,都不懂才「玄」的起來。這就是火電/水電段子的由來。

不過,反「玄學」的同時,可別反「聲學」。後者可是地地道道的科學技術。

想把聲音做好是很專業的事。專業的設計師,專業的工程師,專業的各種測試儀器……缺一不可。

聲音的確是有好壞的。

一般來說,正規廠商,耳機價格百元左右,聽音樂也就勉強合格了。

但想要更好聽,那就只能繼續加錢。

如果說耳機從幾十到百元是一分價錢一分貨的話,再往上就是一毛錢一分貨、一塊錢一分貨甚至十塊錢一分貨了。

換句話說,聽音樂的入門門檻在百元左右,會挑的話5、60也能買到差不多可以聽的;但哪怕八萬的耳機也做不到百分之百還原。

千元的耳機,大概也就是聽起來沒有明顯的問題而已。差不多得到萬元左右,才能讓哪怕最挑剔的玩家基本滿意。所以有「萬元以下聽個響」的說法。

不過呢,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我們也就是欣賞欣賞音樂而已——我就曾經把自己練的聽什麽都能聽出毛病;後來幹脆強迫自己忘掉,這才能把精力集中在音樂欣賞上。亦因此,我並不推薦自己的朋友燒HiFi。

總之,如果的確聽得出差異,1000塊買個耳機並不算奢侈,更談不上炫耀。音樂入門者的基本需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