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黑膠唱片的音質和 CD 的音質哪一個更好?為什麽?

2011-01-17數位

1888年,德國人艾米利·柏林納(Emil·Berliner)改良了愛迪生發明的留聲機構造,它使用扁圓盤狀的碟形塗蠟板作為聲音載體,同時也可以制成母版復制。

這是黑膠唱片的始祖,由於滾筒式唱片的專利握在愛迪生的手中,這使得滾筒唱片的普及性受到極大的約束。

而蝶形唱片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態,1891年,柏林納研制成功 以蟲膠為原料 的唱片,發明了制作唱片的方法。

受到技術的限制,當時唱片的轉速很快(每分鐘78轉),也因此當時一張唱片最多只能錄不到三分鐘。

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首席工程師彼特·哥德馬克(Peter Goldmark),他是個古典樂愛好者,對於在播放古典音樂(古典音樂通常都在3分鐘以上)時必須不斷換唱片而覺得十分不爽,於是開始研究改造唱片,延長播放的長度。

透過努力,一種全新的唱片於1948年問世,他們采用鉆石做唱針,乙烯基塑膠(Vinyl)為唱片材料,把唱片轉速降到每分鐘33又三分之一(100/3)轉,並增加唱片溝紋密度,使得一張12英寸(約30厘米)唱片一面可播放近三十分鐘的音樂。

這就是——密紋黑膠唱片(Long Play,Lp)。

LP的誕生帶動了麥克風,放大器,喇叭等音響裝置的一系列改革。

這次技術革新,堪稱聲音記錄史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而也正是LP唱片,第一次真正的將音樂帶入了每一個平凡的家庭。

經常聽音樂的朋友可能會註意到,有一些樂隊或者歌手會推出一些叫EP的迷你專輯。

這些專輯裏面的歌曲很少,通常是兩到三首,這其實是跟黑膠唱片的前進演化史有關系。

其實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哥倫比亞的主要競爭對手RCA公司就曾推出過33又三分之一轉的唱片,可因為當時的受制於硬體問題,大家並沒有接受這種改變。

RCA的領導階層堅信單曲唱片還將持續很長時間,因此他們在之後推出了一種折中的唱片規格——每分鐘45轉(Extended Play,即EP)。

縮小了盤面尺寸,這種唱片每面能放大約5分鐘的音樂,但音質卻比78轉唱片好很多,甚至有一些比LP還好,但還是無法滿足古典音樂時長較長的需求,很快哥倫比亞的LP唱片在古典音樂領域把RCA徹底打敗了。

但是45轉的唱片也有自己的優勢,直徑小,唱片薄,又不容易碎,運輸成本低,非常適合將就時效的單曲市場。

當時很多流行樂歌手便透過不斷發行45轉唱片來持續自己紅火的音樂生涯,這種發行EP迷你專輯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無論是滾筒式唱片還是黑膠唱片,它們都是純機械錄音技術,都是透過聲音震動變換為唱針震動,再記錄在載體上。

而磁性錄音技術,則是在此基礎上的又一次重大變革。

1898年,丹麥科學家保森根據前人的理論,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磁性錄音機 ——鋼絲錄音機。

他將接收聲音的裝置與電磁鐵連線,將聲音訊號轉換為電訊號,再透過電磁鐵轉換為不斷變化的磁訊號,然後在將鋼絲與電磁鐵緊密貼在一起並勻速轉動,在鋼絲上就留下了不同的磁訊號。

回放與錄制的過場是相反的,鋼絲上不同的磁訊號透過電磁鐵形成大小不同的電訊號,再透過喇叭還原聲音。

但是,作為聲音載體,鋼絲真的不是一個非常好選擇,它沈重,昂貴。

因此,在塑膠薄膜上塗覆一層顆粒狀的磁性材料得以實作相同的效果,成本與重量卻大大降低了。

1935年,德國柏林的奇異公司研制出 使用塑膠磁帶的磁帶錄音機。

1963年,荷蘭開始生產 商業性的盒式磁帶 ,開始出現與黑膠唱片對抗的勢頭。

與磁帶同時誕生的,還有另外一樣不得不提的產品,就是 隨身聽

LP唱機滿足了人們能夠在家裏聽音樂的夢想,然而,人類是一種不知足的動物,他們現在想的是,能夠隨時隨地,想在哪裏,就在哪裏聽音樂:

新潮的青年們起初是背著碩大的雙喇叭錄音機邊走邊唱歌,後來,裝置越來越小

——隨身聽誕生了。

也許,聲音記錄科技的前幾個年代,對於現在的大部份年輕人來說,都還比較陌生。

那麽,CD唱片的誕生和發展,則相對熟悉的多了。

1980年荷蘭飛利浦公司與日本索尼公司聯合開發了CD唱片,這種透過雷射掃描讀取燒錄在盤面上的二進制數位訊號,隨後轉換回音訊輸出的技術方式,讓音樂變得更清晰,更輕巧了。這種以數位記錄聲音訊號的方式不僅解決了黑膠唱片不方便攜帶和容易損壞的問題,而且保存下來的聲音更加精準,也不容易受到外界雜質的影響。

如果說電腦技術的誕生是人類科技文明的一次重大飛躍的話,那麽雷射唱片就是這次科技大跨越中一同誕生的最偉大發明之一。

這項發明至今仍舊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CD通道編碼除了運用在音訊格式中,也進一步運用在了視訊記錄的工藝中,不斷前進演化的數位壓縮格式也讓這張小小的圓盤容量無限的擴大,為數位資訊的傳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

專註音樂作品討論的圈子唱片俱樂部現已開通,歡迎廣大樂友們前來茶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