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寫工業級別程式碼是種怎樣的體驗?

2020-03-12數位

======今天更新了amazon砍掉測試團隊的原因,請往下拉到更2 *\(^o^)/*=======
額,被陳皓本人點贊了,看來我這個是正確的標準答案(大誤+汗)
為什麽很多的關註很少的贊T_T,請大家給予我繼續寫得元氣呀~~ ↖(▔^▔)↗
8年amazon老兵,先來占個坑,( ^ω^ ) , 在大家都看好我轉TPM的情況下,依舊毅然決然的堅持走技術和coder的路線(雖然亞麻升級SDEIII 登天樣難... T_T,很多人轉管理也是因為技術觸頂),天天跟著research scientist研究model,真的比當TPM有意思太多了!

沒想到陳皓也在platform幹過… 當時我在platform工作的時候,真的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這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了,grid computing,MPI,LSF,高效能計算,讓科學模型並列跑在上千個core的機群上的黑科技,亦可賽踢的!客戶都是什麽 美國航天局,氣象局,對了還有神6;各種高大上…

然而來了amazon才真的開拓了眼界… 也是為什麽在這裏一呆就是8年 (在什麽組,真的真的很重要)話說原來在中國office時候跟陳皓在同一層,經常遇到,直到他走了才知道他那麽有名…

陳皓所謂:「世界前沿的軟體設計架構和解決方案,以及做技術的態度和工程的方法,我的眼界、腦洞和視野都巨大的開啟,並且在技術管理、工程管理、產品管理、人員管理、公司管理等等管理方面的思維有了質的提升」

有人看的話, 有時間可以稍微介紹下。 ^_−☆

-------------------------------更1 ------------------------------
貌似由於這個回答被不少人關註了 -_- 於是也下決心好好完成這個回答,補上這個坑。
坑留得比較大... =_= 沒有大塊的時間放在知乎這裏,所以會分多次update這個回答,既然承諾介紹下「 世界前沿的軟體設計架構和解決方案,以及做技術的態度和工程的方法 」(羞) 自然答案所包括的內容也遠超問題「寫工業級別程式碼是怎樣一種體驗?」 本身了。

首先,為什麽需要「 世界前沿的軟體設計架構和解決方案,以及做技術的態度和工程的方法 」,是這次更新要談的問題。我們不能用手術刀在市場買肉切牛肉, 也不會用核彈來拆出拆遷建築。如果你是一個為了「高精尖」來提高自己逼格而不管要解決的問題而使用「高精尖」的人,那我們可以說是話不投機了,以後的很多內容估計也會引起您的不適,請及時關閉本答案。

先介紹一下個人背景,我的技能棧和輪子有所不同,輪子感覺上屬於精研PL,技能點集中一個自己喜歡的方向往技能樹深處點下去的型別;而我則非常分散, 一些主要的技能點列在了這個回答裏:後端所謂復雜的問題是什麽? - 阿萊克西斯的回答 所以看問題的角度會有不同,之後有機會也想說一下程式設計師的發展路線,深度優先/廣度優先,分別適合什麽樣的人。

再說一下現在的工作的大環境,我只在platform和amazon呆過,platform做的算得上軍工級傳統軟體了(maybe?);而amazon則是完全不同的互聯網畫風,所以對傳統行業,互聯網行業也算得上都有涉獵;我所在的組/部門更是互聯網公司中的另類,那就是 :探索型領域。 另外一個核心角色加入了進來,那就是RS(Research Scientist),也就是你們可愛的曾博 @大勃勃 的角色;探索型領域有個特點, 那就是會失敗, 經常失敗,因為沒人知道什麽是對的;客戶只會說, 我要最好的馬,什麽是「最好的」,不知道,你去找吧。我想讓XXXX的利潤最大化,怎樣才能最大化,怎麽就算最大化了,不知道,你去找吧。很多時候客戶(或領導)想讓你把月亮摘下來,然而一開始誰都不知道這是一個把月亮摘下來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去做吧,你得到的「需求」也許一開始就錯了。所以做了幾個月1年的計畫,可能一天就砍掉了(終於探索到,證明了「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了」),可能寫了幾個月的程式碼,開一次會,就要全部刪掉重來(因為探索到solution就是錯的)。
但是,探索型領域,卻是往往是一個大公司的: 核心競爭力 ,為什麽近年來FLAG都開始狂招RS,不在探索中持續前進,就在探索中衰落,現在這個年代,能抱著自己的老飯碗,自己的已有優勢吃5年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想要在競爭中生存,不僅要去探索,還要付出比別人小的代價來最大的換取探索的成果。因為大家也都在探索在進步,只是進步是不行的,要比別人進步的快,才能存活!(在探索這方面,國內的阿裏做的非常好) 在探索型領域中,精英的RS和SDE將是核心人員,而其他比如產品經理,dev manager則成為輔助。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激動人心的領域,擔任一個精英怪的角色,正是吸引我這樣一個數學系出身,曾經想轉行學經濟的SDE,在這裏一呆就是8年的原因

好的,接下來就要開始講在這樣的環境下,怎麽來進行:
raise question->raise solution->design->coding->test->verify->meet new problem-> raise question 這個無限的迴圈了,敏捷開發的流程在這裏大放異彩,莫名其妙的奇葩問題不斷展現,各種各種的黑科技始現魔力;正如陳皓文中所說,問題環環相扣,技術問題歸根結底也許是公司文化問題,讓我們期待下一期, 走近科學。。。。

(我會再回來的。。。 老婆留給我的自由活動時間已經到了。。。看孩子去了。。。)
對於程式設計師來說,怎樣才算是在寫有「技術含量」的程式碼? - 阿萊克西斯的回答
留一個簡介我技術三觀的回答吧。。。也許看了你們就發現咱們道不同不相為謀了。。。如果是這樣, 請大量對本回答點選反對。。。我也就不用填這個坑了。。。。(好好回答問題。。。太累了。。)


---------------------------更2-----------------------
今天恰巧看到這麽一個問題,
微軟Windows團隊的程式設計師品質在下降嗎? - Microsoft Windows
微軟的大大們紛紛表示把鍋甩給 砍掉 QA團隊,吃瓜群眾紛紛表示QA必不可少,批評敏捷鼓吹QA DEV結合就是瞎搞,於是在某回答下評論了一下。寫得比較長,不如就貼這裏當作更新了吧 ( ^ω^ ) 寶寶我真是機智呀 ~ ~

(認真臉)從amazon的角度來說下這個問題,amazon大振幅裁減了QA團隊,主要由於:
第一:非常嚴格的要求SDE寫UT,因為能把UT覆蓋率提高本身也體現了程式設計的flexibility,當程式品質由於UT提高之後,很多團隊發現QA不僅沒什麽幫助,因為測出bug的機率大大降低,反而成為了團隊的累贅,因為communication是需要消耗團隊精力的,amazon的two pizza team保證了交流的範圍和效率,一個復雜的feature,甚至scientific model需要SDE,QA同時深刻理解,當然沒有只需要SDE深刻理解來的有效率,靈活而敏捷。對於非常需要fast prototyping,拿到反饋來revise產品,design,甚至大方向的探索型計畫來說,多一倍的溝通效率就是競爭中生與死的區別。這時要balance,出bug的機率,bug的影響的cost,和引入QA團隊的cost。那麽權衡之下,大多數非bug敏感的團隊發現都是可以取消QA團隊的。當然出bug就致命,直接死的團隊,一個bug就是million dollar損失的團隊,還是保留了QA團隊的。當然UT cover0也不代表系統沒bug,end to end的manual test還是可以增加系統健壯性。however…The trend recently has been away from any large-scale manual testing, in favor of automating as much as possible. ——引自【building microservice】任何的manual的,厚重的test流程,都會增加「變化」的成本;這裏關鍵要認識到: 要麽犧牲開發探索敏捷靈活性,來增加系統的confidence level,要麽犧牲一些confidence level,增加系統敏捷性。測試不是簡單的有或者沒有,而是從0到100的程度,需要你根據自己的系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

其二:Amazon強調SDE要有ownership,自己做出的東西,自己就要負責到底。做design就直接要考慮testability(一個不可測,或者很難測的系統,必然是沒有經過domain,tech concern separation的,必定是一個不靈活的design),考慮到以後怎麽maintain,考慮到怎麽部署怎麽release。如果總是想著出了錯,第一個背鍋的不是自己,那麽系統品質怎麽能嚴格保證呢?怎麽才能方便的test,或者說怎樣很容易的定義/驗證程式的正確性,本身就是design必不可少的一部份呀~ 因為design要做到: A good system, doesn't only work well, it SHOULD also be seen work well. 這就是所謂的系統透明性原則了, 你寫code做design的時候考慮到了麽? ( ^ω^ )

其三:很多時候, 不想被厚重的測試限制,那麽可以用monitor來增加系統的confidence level而不太影響系統敏捷性。A mazon就是大量的使用了各種各樣的monitor framework,讓SDE自己來定義和監視系統的執行時正確性。很多組一個QA都沒有,系統健壯性全靠UT,SDE手測加上monitor,也活的好好的,對有責任心的SDE來說,測試也必然成為他的必點技能之一(融入到他的design和coding之中了)。對於一部份組和部門來說,這基本就夠了

總結: 不要被方法步驟迷住了雙眼,測試的目標是為了系統正確性,而系統正確性不僅僅可以靠測試還可以靠monitor;系統的正確性健壯性的目標又是為了核心競爭力,那麽當核心競爭力可以透過剪裁系統正確性來提高的話,那麽犧牲正確性又有何不可?還是那句話,直追你的目標,忘記你在用劍,才能使出最高的劍法,不滯於物,才能隨心所欲,登峰造極~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ω^ )
(下次來講下怎樣拿需求,和PM的關系,怎樣向上管理PM,要知道,SDE才是計畫的真正核心!)


補充:本來不想趟「 windows10到底應不應該砍QA 」這個問題的渾水,因為我也說了,測試和系統敏捷性,甚至公司戰略目標,這個balance要就事論事,才能決定。就win10被罵這個問題來說,」 被使用者罵「或者擡高來點說」系統正確性「也只是公司競爭力的眾多衡量因素中的一個罷了。 簡單 來說,如果砍掉過多的「正確性保證」(就是QA)能得到x,失去y,那麽這是不是一個好的決定完全取決於x和y誰大。但是這麽大個事兒,誰說的準呢?(知乎的屁民從使用者體驗的角度來思考,那肯定是品質大過天了) 所以我也沒有直接就說「砍得好」, 「win完全不需要QA」 這個話,只是希望大家分析問題能再上幾個高度來思考,從系統靈活性,健壯性的trade off來思考, 甚至從公司戰略目標,和多種影響戰略目標的因素(測試或者系統健壯性只是其中之一)來思考。不過評論區有人上來就「你的認識太過膚淺和片面」,不是就事論事的說話,而是寫些情緒性的東西。那我就對「win10要不要砍QA」這個問題再加些「膚淺和片面」的評論:
1. 砍QA到底是得是失,x和y到底那個大,沒試驗之前(易地處之,人家做這個決定的時候可不是像大家這樣做馬後炮),這麽大個事兒,誰說的準呢?至少微軟CEO和一眾高管做出了和知乎上的屁民不同的決定不是麽? 你是看到了win10被很多人罵,但是萬一這件事本身就是高層取舍中的」棄子「呢?西洋棋,高手過招,只要國王沒死, 皇後都可以舍棄(IBM為了 前進演化 連X86伺服器都給賣了,憑什麽微軟就不能把資源更多的集中在Azure上邊?到底微軟的什麽業務是微軟再次偉大的希望?);還是要從企業發展的大局來看啊。
2. 大局怎麽看? 微軟近些年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別扯別的,咱就看股價)微軟沒點「大」變化,下場就是IBM,摩托羅拉,諾基亞,朗訊。管理層敢於這麽大膽嘗試,我給微軟10000個贊!看好微軟的未來!
3. 微軟的」有些「SDE啊,都」xx「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