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為什麽說微距拍攝更多的用長焦微距?你用長焦微距拍過什麽驚艷的照片?

2023-11-13數位

微距拍攝更多用長焦微距,是因為這樣更方便!

我這裏分別解釋下「微距攝影」和「「微距鏡頭」」、「長焦鏡頭」,以及 「長焦微距鏡頭」的概念,題主就能明白,這個「更方便」是怎麽一回事。

先聊聊微距攝影和微距鏡頭

微距攝影指的是拍攝和物體正常尺寸1比1,或者比物體尺寸更大影像的攝影。

微距鏡頭是一種可以非常接近被攝體進行聚焦的鏡頭。微距鏡頭在成像平面上所形成的影像大小與被攝體自身的真實尺寸大致相等。——【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

在攝影領域,通常用「放大倍率」來描述成像尺寸與被攝物體尺寸的比值。

當放大倍率為1倍的時候,物體的真實尺寸,和傳感器上成像的尺寸是相同的。

顯然,我們使用的大多數攝影器材,不管是手機還是相機,它們配置的大多數的鏡頭,放大倍率都是小於1的。因為不管手機還是相機,傳感器的尺寸和我們日常拍攝的物體比起來都很小,只有更小的放大倍率,才能拍到更廣的景象。

但是我相信初次了解到這個知識的朋友,會立刻像我第一次了解這個概念時,一定有個疑問。

全片幅相機二三十公釐的傳感器,有1比1的放大倍率,可以拍下二三十公釐的東西,可手機的傳感器都不到一英寸,在1比1的放大倍率下,得拍出多細小的東西?

這裏就又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 「等效放大倍率」

和等效焦距一樣,相同放大倍率的鏡頭,接入了一個更小的傳感器時,相當於對畫面中間的部份進行了裁切,所以被攝物體所占的比例更大,所以看起來更小尺寸的傳感器實作了更大的放大倍率。

所以,通常來講,當堆疊空間差不多的時候,越小的傳感器尺寸,其實更容易做出更大等效放大倍率的效果。

這也是之前一些中端機也會做個微距鏡頭來增加賣點的原理,采用一個很小的傳感器,就可以比較容易的做出一個微距鏡頭,當然,因為傳感器太小,畫質也會受到影響。

再聊聊長焦鏡頭

長焦鏡頭也叫望遠鏡頭,是焦距較長的鏡頭。

這個焦距和我們中學物理學到的焦距基本上是一回事,指的是鏡片中心點到形成清晰影像的成像平面之間的距離。

鏡頭的焦距決定了成像平面給定的畫面區域中場景大小,較長的焦距會產生較大的影像……。影像的大小和焦距成正比。——【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

長焦鏡頭指的是比標準鏡頭(50mm焦距)更長的鏡頭,50mm之所以叫標準鏡頭,是因為它和人眼的視角接近,所以長焦鏡頭會帶來望遠的效果。

當然,這裏的焦距通常指的是等效焦距,和上面等效放大倍率一樣,更小的傳感器等效於裁切畫面,因此會讓影像在傳感器中占比更大,因此當鏡頭不變時,會有更長的等效焦距。

最後,讓我們把微距和長焦結合下,聊聊「長焦微距鏡頭」

長焦微距鏡頭就是它焦距較長,因此可以拍較遠的景象,同時它是微距鏡頭,擁有1倍或更高倍的放大倍率。

它方便,也就方便在這一點。因為拍微距題材的內容,被攝體通常是比較小的東西,離得太近很容易幹擾,非常典型的就是昆蟲題材的攝影,走近了蟲兒就會被嚇跑。

就比如我之前用長焦微距鏡頭拍下來的照片,如果不使用100mm左右的長焦微距來拍攝,再離近一些,螞蚱就逃走了。

再比如我最近用長焦微距(100mm)拍的vivo X100系列手機的外觀材質特寫,因為vivo X100 Pro手機不會因為我離得近而逃走(?),所以其實這種並不一定需要長焦微距,但相同光圈下,長焦的景深更潛,容易拍出背景虛化的效果,而且鏡頭離得遠一點,補光燈更方便擺放,所以我也更喜歡用長焦微距來完成。

上面這兩個案例,結合開頭的名詞解釋,就是針對題主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我相信大家看過後能很容易理解 「為什麽說微距拍攝更多的用長焦微距?」

當然,這裏我想補充一下,廣角微距拍攝時離景深更深,在拍某些題材時更具有優勢,專業的攝影師也是會配備的,這個更多是取舍方面的問題,不能因為用的少,就認為它是不好的。

在回答問題的第二個問題,貼出我的照片前,作為知乎手機話題的優秀答主,我還想多聊聊關於手機搭載長焦微距的事。

我在上面提到,之前很多手機,甚至是中端機,都會做上長焦、廣角微距,或者長焦微距,但它們和現在最新的影像旗艦,比如vivo X100 Pro上的長焦微距根本不是一回事。

手機的硬體影像配置,不少朋友在進行對比時,往往局限於對比傳感器型號和尺寸,一些懂得更多的朋友會再加個光圈。

但這主要是手機的鏡頭素質很難單獨進行對比,但真正的影像旗艦,在鏡頭上的投入是很高的。

在無反或者單眼相機上,我們可以控制變量,將不同鏡頭插在相同的相機上進行測試,可以對比出鏡頭的優劣。

在手機上,我們是沒辦法做到這樣測試的。但如果我們拍的多的話,也會逐漸意識到鏡頭素質帶來的影響。

比如我使用某影像旗艦的長焦拍攝的照片(畫面有裁切)。

即使沒有學習過攝影的人,也會感覺這樣的照片有一些地方比較奇怪。

其實就是這裏,因為鏡頭素質不夠好,黃色的葉子出現了藍綠色的邊緣。

手機像素密度大、鏡頭空間小,這樣的問題是不容易解決的。

除此之外,像大家熟知的炫光、鬼影問題,也都是鏡頭素質不夠導致的。有些大家認為拍照不錯的產品,廠商叠代了很多代,都不認真解決這個問題,我個人是不太贊同的。

而在我印象中,vivo的影像團隊則是對鏡頭素質最看重的團隊之一,對於鏡頭這種不太容易像CMOS型號和尺寸那樣討參數黨喜歡的部件,從過去的T*鍍膜,到現在的蔡司APO超極長焦的鏡頭模組,影像愛好者看向vivo X系列產品,總會有看見「自己人」的親近感。

APO(Apochromatic 復消色差的)這三個字母,因為不是專利也不是授權商標,其實廠商都是可以自己標的,不少並沒有達到APO效果的相機鏡頭,也會刻上APO。

但因為APO和蔡司的歷史淵源,唯獨和蔡司聯合研發的vivo,是絕對不敢輕易標上這三個字母的。

我實際體驗了 vivo X100系列一段時間後,我認為vivo的這個長焦,是真的強。

不僅如此,在我主觀的感受來看,vivo X100系列是一個真正懂得廣義上的攝影,而不是移動影像這個小門類的團隊做出來的產品,是將專業相機創作工具的靈魂濃縮於掌心方寸之間的工藝品。

我不是個專業攝影師,只是個愛好者,所以影像旗艦對於我來說,並不僅僅是藝術創作的工具。

同時它也是記錄的工具,也是社交的工具。

所以vivo X100系列,尤其是vivo X100 Pro產品帶給我的,是創作愛好和日用舒適的雙重快樂。

我認為相機的長焦微距,在很多場景下是不好用的,當然,這個不好用指的是使用起來負擔太大。

一個百微鏡頭的長度超過14cm,重量超過700g,一台微單的重量要超過500g,整個組裝起來算上遮光罩要25cm以上。

如果我想拍個更長焦段的題材,我還要再背上一個200mm的長焦鏡頭,來和百微接力。

這對一個閑暇時間幾乎都要和孩子、家人在一起的中年人來說,是不可承受的負擔,我相信不少攝影愛好者對此深有同感。

但如果不帶上相機,遇見了好玩、好看的東西,會覺得很有遺憾。

而現在vivo X100 Pro可以說解決了這個遺憾。

這是它長焦的成像效果。

這些是它長焦微距的成像效果。

都是手機相機直出,無修圖。

我相信不需要我做太多的解釋,看見這些照片原圖的攝影愛好者朋友們,能明白我在拍下這些照片時激動的心情。

而我想再次強調的是,我在拍攝這些照片的時候,沒有三腳架,沒有幾斤重的相機包。並且我可以一邊拍照,一邊告訴孩子,這個是孔雀,這個是蜥蜴,這個是鬥魚,這個是粉色的玫瑰……

並且,雖然在拍下這些照片時,我還並不知道vivo X100 Pro的售價,但我清楚他們一定不會比我的相機鏡頭更貴。

如果想要用一句話概括我的感受, 我覺得vivo X100 Pro這樣產品的問世,完全解放了器材負擔對創作的桎梏,可以讓攝影愛好者更加從容的將創作和生活結合,讓攝影不再是有錢+有閑才能實作的愛好。

我非常喜愛vivo X100 Pro這款產品,完全達到了愛不釋手的程度,不誇張的說,我在使用它拍照後,每天都在盼望vivo能早點開釋出會並解禁。

後續有機會的話,我一定分享更多體驗和大家交流!

最後多說兩句,其實這次vivo X100系列的釋出會,還有個「小東西」挺有意思的。

就是這款vivo WATCH 3。

我最近在使用vivo X100 Pro拍照的時候,一直在使用這款手表。

我認為這個手表最大的亮點,就是它是首款搭載vivo自研藍河作業系統的手表。這裏有個不得不提的細節,vivo自研藍河系統,並不是我們常見的」相容AOSP」的系統,這個藍河系統並沒有和OriginOS「打包」成一個概念。

這款使用新系統的手表,很能體現vivo軟體團隊的功底,圓形表的UI其實是較難設計和實作的,因為大多數智慧終端的螢幕都是方的,而vivo WATCH 3的UI設計非常舒適,它針對圓形的表盤做了非常細膩的適配,廣受好評的OriginOS原子通知也登入了vivo WATCH 3。

不僅如此,它也是一款ESIM手表,可以獨立通訊,並且在獨立通訊模式下,支持長達7天的續航,在藍芽模式下,則可以使用16天,主流的健康功能,如心率、睡眠、血氧檢測等功能也套用盡有。

使用和手機同樣品牌的智慧型手錶,可以獲得最優的體驗,推薦對vivo X100系列產品感興趣的朋友也關註下這款vivo最新的智慧型手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