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絕地求生配7.1聲道耳機效果會有提升嗎?

2017-09-03數位

看這個問題已經挺久的了,但是既然已經點進來了,發現瀏覽量還不小,而且高贊很多錯誤,那就糾正一下。

~~~~~~~~~~~ 先寫針對這個問題的結論 ~~~~~~~~~~~~~~~

1、使用7.1聲道的耳機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有提升。

2、提升多少根據每個人的情況以及具體裝置不同而有所不同。

3、作為2018年5月的回答, 確定一定以及肯定絕地求生是原生7.1聲道 的,不過根據實際測試,實際只輸出6聲道,也就是 左前,右前,左,右,左後,右後,相比起標準的7.1聲道,前方以及低音聲道沒有輸出,但是就算是這樣也已經能算是原生7.1了。多聲道上線的時間,不確定,但是我是2017年10月份購買的遊戲,當時就已經是多聲道了。

~~~~~~~~~~絕地求生(FPS類)耳機 個人推薦~~~~~~~~~~~~~~~

低預算:

低端HIFI入耳式耳機+虛擬7.1聲道軟體+獨立麥克風

具體推薦:

潛99 高阻版+免費版雷音+領夾/頭夾/桌面式麥克風 120元

為什麽強調入耳?因為相比起大耳,入耳相對更容易推動,在前端垃圾的情況下聲音細節損失更小,對於虛擬7.1的表現更好。

潛99 99元,高阻版適合電腦,當然手機也可以用,音質優秀解析力高,單論「音質」而言比絕大多數一千元以下的遊戲耳機音質都好,當然可能在遊戲影音這方面,和比較好的遊戲耳機的獨特的調音相比,氛圍感差了一點,但是單單談聽歌的音質,單單談「聽聲辯位」的能力,絕對式不遜色的。雷音是雷蛇出品的免費虛擬7.1聲道模擬軟體,基礎版免費,足夠用了,低端的麥克淘寶一般10-20塊錢2個不同型別的包郵。

中等預算:

比較優秀音質的雙聲道遊戲耳機+虛擬7.1聲道

具體推薦:

寒冰3/5/7+雷音 根據耳機價格來500-1300

推薦賽睿寒冰是因為它音質真的還不錯,至少和其他的,垃圾級別音質的遊戲耳機(比如雷蛇)對比,出色得多,寒冰3和寒冰5差別在於前者不帶音效卡不帶RGB燈,後者有音效卡有RGB燈,建議主機板整合音效卡比較好(主機板1500以上)的可以如果預算有限可以寒冰3,需求RGB的寒冰5,需求無線的寒冰7,不過寒冰7貴得多。依然推薦雷音,因為我覺得賽睿采用的DTS環繞以及絕大多數虛擬7.1所采用的DSP方式,實際效果都比雷音來得差。

其實本質上,中預算和低預算,差別只是在於中預算可以做到「使用舒適度」更好,也就是,用起來更方便,外觀更好,佩戴更舒適,麥克風更優秀,更不妨礙遊戲等,認真追究起來,在「聽聲辯位」,以及「音質」方面,並沒有優勢,或者是應該是同一個等級的。

高預算:

物理7.1聲道耳機

具體推薦:

華碩ROG7.1 1700

物理7.1耳機很少,目前只有5款,碩美科G989HD,猛禽7.1,ROG7.1,雷蛇 迪亞海魔7.1,迪亞海魔7.1V2。碩美科最便宜1000塊,但是普遍反映「夾頭」佩戴屎一樣,ROG7.1是猛禽7.1的升級款價,格貴一點,音效卡升級了一些,外形不變,外觀變醜了(個人看法),不推薦猛禽7.1的原因是音質比較渣的。迪亞海魔的話,第一版是沒有音效卡的,需要搭配一個比較好的7.1聲道輸出的音效卡才行V2則內建音效卡,其余應該是沒變化,不推薦雷蛇的原因是,聽過北海巨妖,那音質,真的真的渣得不行不行得,所以對雷蛇完全沒有任何希望了。

有明顯可聞差異的差別的才能算是不同級別,那麽按照這個概念,有以下4個級別:

垃圾音質的雙聲道、好音質雙聲道、好音質虛擬7.1、物理7.1

垃圾音質虛擬7.1介於第一級和第三級中間,根據音質而定。

物理7.1,則是耳機能達到的,「定位能力」最優秀的級別,當然前提是遊戲本身支持物理多聲道輸出,比如守望先鋒,比如絕地求生,比如CSGO,甚至,逆戰。(另守望先鋒7聲道,無低音聲道,CSGO是5.1不知道有沒有低音,令我驚奇的是,逆戰也是和OW一樣的7聲道,厲害了騰訊,當然,CF,確定是雙聲道,畢竟南韓人開發的嘛)

當然,這個最好,只針對FPS最需要的「定位能力」,單純音質嘛,嗯,比不過500的寒冰。

PS. CSGO 內建HRTF技術,也就是官方內建的「虛擬7.1」,甚至由於官方自己特意進行了最佳化,實際的效果比一切外界的,軟體形式的虛擬7.1要好不少,僅次於物理7.1, 守望先鋒 也有內建的杜比虛擬環繞, 所以對於這兩款遊戲,如果只是雙聲道耳機,請務必關閉一切外界的虛擬多聲道,以獲得最佳遊戲體驗

~~~~~~~~~~~~~~~~~ 一些聲音系統相關的知識點講解 ~~~~~~~~~~~~~~~

升級耳機和音效卡的價格比在四比一左右,是最有價效比的。

對於絕大多數電腦來說,耳機價格通常才幾十上百元,所以相對於這個價格的耳機,電腦的整合音效卡一般不會成為瓶頸,畢竟整合音效卡也是幾十塊的水準了,某些主打「HIFI」的有百十來塊的水準,某些旗艦,沒錯,說的就是ROG,一個和效能毫無關系的主機板要賣5000塊,但是同樣的,音效卡部份也有千元級別的水準了。

我的觀點是如果總預算才3、500塊,根本不需要考慮單獨的音效卡,總預算千元級別才有考慮音效卡的意義,而且就算是這樣,入門級別的音效卡也夠用了。

以下是分析:

對於一個完整的電腦的聲音系統,通俗一點可以分為兩個大部份:

「音效卡」「耳機/音響」

其中「音效卡」其實是一個系統的總成,單獨部份可以細分為:

界面、DAC、功放 (從電腦到耳機為順序)

在整個音訊系統中,越是靠近電腦端,對最後的聲音所產生的影響就越小,基本上每往前一個部件,需要花費的金錢需要大約提升一個數量級。

什麽意思?具體一點舉例子,設定「能產生人耳可聞的明顯差異」為級別劃分的標準。

一般來說在同一系統中,想要單獨改變「耳機」以產生這種差異,那麽第一級是100元級別的耳機,第二級就是500元級別的耳機。

想要單獨改變「功放」以產生這種差異,第一級是100元,第二級可能需要2500元。

想要單獨改變「DAC」以產生這種差異,第一級是100元,第二級可能需要5000元。

想要單獨改變「界面」以產生這種差異,第一級是100元,第二季可能需要10000元。

這個價格只是舉例不是絕對,但是我覺得是很有代表性的。

絕大多數人都不是音訊發燒友,當然我也不算是發燒,我只是喜愛,並且我也沒那麽多錢,大多數人就算是有這麽多錢也可能不願意花這麽多錢,所以「價效比」是非常重要的。

由於前面的部件會對後面的形成影響,並且如果不單獨燒某一個部件的話,界面DAC功放可以直接總和為一個「一體機」或者叫「音效卡」,所以很明顯的,簡單的計算可以知道,什麽是「最有價效比」的升級方式?那就是盡量提升「提升振幅最大」的部份,也就是耳機。

也就是說,升級耳機和音效卡的價格比在四比一左右,是最有價效比的。

不得不說,是否被陰死,和需不需要音效卡,完全沒有任何關聯性,非得往上扯,真是笑掉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