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為什麽河北南部很多袖珍小縣?

2022-11-06科學

從歷史角度來說,冀中、冀南都是大平原,農業基礎好,人口多,所以設縣較多。這一點和河南、關中、成都平原、長三角是一樣的,老天爺賞飯。於是河北這地方在古代的時候就是郡縣密集之處,自然縣的規模就小。

這是東漢時期的郡縣,看得出,現在的河南河北山東淮北地區行政區劃的密度高到嚇人。

那說河南淮北怎麽目前就沒那麽密集呢?這得歸功於戰亂。歷史上的戰亂,長期的割據基本上都是圍繞中原和江淮,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除了南陳,剩下的那二百多年,基本都在淮河邊上逛遊了,後來宋金對峙一百年,還是淮河,再加上黃河奪淮這種逆天的bug,淮北沈淪到現在都沒翻身。

巧了,割據戰亂很少在河北亂成一鍋粥的,我能想象得到的,除了隋末和五代十國剛開始那幾年,似乎還真沒有,因為基本上河北是鐵板一塊,然後把界線拉在黃河、太行一帶,這樣能最大限度地保住河北,所以就出現了逆天的隋唐河北人口分布圖:

等到明朝的時候,行政區劃密集區,就變成了冀中冀南魯西豫北、關中、蘇松、成都,而淮北和河南,極度沒落。

清朝這一趨勢更加明顯:

但是,歷史因素並不是唯一的原因,因為建國後對密集區劃有一次調整,諸如魯西、晉西南都在這次調整中裁撤了大量的縣。但河北卻沒有這麽做,這也是目前對河北袖珍縣詬病最多的地方。

其實這多少有點誤會河北了,河北也進行過合並,不過這事有個誤區——解放後的縣域合並是分兩次進行的,一次在54-56年,一次在58-59年。

54年-56年這一波,山東、山西都進行了大規模的合並,山西1954年臨晉、猗氏合並為臨猗,萬泉、榮河合並為萬榮,解縣、虞鄉合並為解虞,襄陵、汾城合並為襄汾。河南54年也裁撤了成臯、鄴縣、閿鄉、洧川等六個縣。山東56年裁撤魚台、長山等24個縣,魯西聊城一帶本來有十六個縣,53年觀城、朝城合並,56年觀朝縣廢入莘縣範縣,堂邑縣廢入聊城冠縣,博平縣廢入茌平高唐,清平縣廢入茌平臨清,所以到57年初,聊城附近的16個縣還剩下11個。

然而這次調整的時候,河北沒動。

58-59年,更大規模的行政區劃調整來了。這次調整的振幅之大,整個中國歷史上也只有隋朝那次能望其項背。58年甘肅裁撤28個縣,貴州撤遵義等23縣,山東撤博山等31縣,陜西裁撤寶雞等48個縣,59年安徽裁撤蕪湖等20個縣,廣東裁撤三水等38個縣市,四川裁撤丹棱等21個縣,河南裁撤獲嘉等18個縣,湖南裁撤6縣,江蘇裁撤3縣。山西更是從105個縣區撤並到49個,甚至出現了石樓、交口、永和、大寧、蒲縣、隰縣六合一的縣(呂梁),整個現在的晉城市地區就剩下了晉城、陽城兩個縣。

河北也在1958年裁撤了47個縣(河北省今年共有167個縣市區),力度不可謂不大。

然而你看時間也看得出,這一波的撤縣並不是有什麽實際的需要,而是那股風的政治因素。換言之,撤縣是政治正確,誰不撤誰就是反革命,所以連新疆都撤了6個縣。而距離政治漩渦最近的河北,能一下子裁撤那麽多的縣,也就不難理解了。

其實平心而論,這次的裁撤與合並相對合理,比如行唐並入新樂,無極並入槁城,深澤晉縣並入束鹿,安平並入深縣,饒陽武強並入獻縣,景縣故城並入吳橋,武邑棗強冀縣並入衡水,趙縣新河並入寧晉,臨城柏鄉隆堯並入內丘,魏縣並入大明,雞澤丘縣肥鄉廣平並入邱舟,任縣南和平鄉廣宗並入巨鹿。就拿贊皇高邑並入元氏來說,贊皇高邑並入元氏,目前贊皇縣24萬人、1210平千,高邑縣20萬人、222平千,元氏縣39萬人、676平千,三家合一塊83萬人、2108平方千米;蠡縣並入高陽,目前高陽縣32萬人、441平千,蠡縣49萬人、650平千,兩家合一塊81萬人、1091平方千米,正好一個標準縣的規模。

但問題是,1961年,裁撤的縣全部恢復,不止河北,整個中國在三年或兩年前裁撤的縣,全部恢復。這飆風刮過來,合並縣、裁撤縣成了錯誤,誰敢合並誰是反革命,而河北又沒有54年一輪合並時候的底子,自然這一下子就恢復到了前清水平,而高邑、柏鄉、高陽這些袖珍縣也就留了下來。

相當於說,山東、河南的分縣是明清時期的,淮北分縣是宋金對峙時期的,而河北分縣是隋唐之前的。中國歷史上對南方的開發行程伴隨的是北方的沒落,而且趨勢是越往後期北方越拉胯,山東河南用的是明清格局,自然是大小適中,淮北用的是宋金對峙黃河奪淮時候低谷期的格局,縣的規模就大,自然就有動輒一個縣一百多萬,阜陽一分為三之後還能拉出一百多萬的情況出現,而河北格局卻仍然停留在隋唐這麽一個北方為核心的歷史階段,縣域規模自然也就和現在格格不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