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如何看待現在年輕人對馬斯克的崇拜?

2020-06-03科學

近日,埃隆·馬斯克以440億美元(約3.2千億元)收購推特的新聞登上熱搜,微博閱讀次數高達2億。

成為推特新晉CEO之後,馬斯克已經是10家巨頭公司的領導人。

另外9家分別是特斯拉(Tesla)、太陽城公司(Solar City)、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星鏈(Star Link)、腦機介面(Neuralink)、天空手機(Model π)、超級高鐵(Hyperloop)、高速地鐵(Boring Company)、開放AI(Open AI)。

據說, 特斯拉是這9家公司裏最沒用技術含量的 ,那麽,到底哪家公司是最有技術含量的?

今年4月,Netflix上線了一部紀錄片,導演是憑借紀錄片【 徒手攀巖 】拿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 伊莉莎白·柴·瓦沙瑞莉 金國威

這一次,兩位知名導演將鏡頭對準了天空,講述SpaceX公司鼓舞人心的崛起歷程,以及埃隆·馬斯克及其團隊20年來,為重振美國太空旅行野心所做的一切努力。

這部紀錄片叫【回到太空】, 豆瓣評分8.6,好於88%紀錄片。目前評價人數還不到9千,但打4星及以上的人占比超過86%。

看完【回到太空】,你可能無法百分百確定,SpaceX就是馬斯克名下最有技術含量的公司。

但你可以百分百確定的是, SpaceX一定是馬斯克目前感到最驕傲、也最有成就感的公司。沒有之一。

01

開啟私營航天新時代

早在2002年,馬斯克就開始為他移民火星的夢想招兵買馬。

當時的馬斯克,憑借PayPal等公司已成為億萬富翁,但他沒有被名利束縛,相反, 而是豪擲1億美金,創辦了SpaceX公司

作為一家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初期的SpaceX註定是一個極度燒錢的機器。

因為航天飛行的探索成本巨高,出現任何設計錯誤都會完蛋。

而且,從零開始建造火箭,本身就極其困難,財力、人力和物力缺一不可。

用馬斯克的話說, 當時他的錢也就足夠進行3次火箭飛行實驗

經過四年的努力,SpaceX打造的獵鷹一號運載火箭終於造好了。

2006年3月25日,獵鷹一號迎來了第一次發射。

可惜,起飛約30秒後,引擎自動關閉,火箭墜毀,發射失敗。

當時的獵鷹一號每發射一次,成本約為670萬美元 ,按2006年的匯率算,相當於5000多萬人民幣。

2007年3月20日,獵鷹一號第二次發射。

這一次,兩節火箭實作分離,但沒有進入預定軌域,發射失敗。

2008年2月34日,獵鷹一號第三次發射。

升空幾分鐘後,火箭開始震顫,最終與地面失去聯系,發射失敗。

上億美金全部燒光,傻子都能猜到,馬斯卡肯定要關掉SpaceX。

馬斯克也承認:「那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年······我覺得那是我最接近精神崩潰的時候。」

但正如SpaceX的副總裁所言: 「馬斯克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明白失敗是發展的一部份。」

很快,馬斯克便重振信心,不僅沒有關閉SpaceX, 反而把所有的錢都投到SpaceX,並讓團隊「以最快的速度再發射另一枚火箭」。

半年後,也就是2008年9月28日,獵鷹一號第四次發射。

發射當天,馬斯克坐立不安,緊張到冒汗。直到看著火箭慢慢進入預定軌域,最終發射成功,他才笑逐顏開。

馬斯克事後表示,那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

那一天,獵鷹一號成為歷史上第一艘私人研發的運載火箭,SpaceX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發射運載火箭的私營企業。

那一天,馬斯克開啟了私營航天的新時代。

從此,在宇宙飛行的歷史上,只有四個獨立個體將太空艙送入軌域並又成功地返回到地球,他們分別是美國、俄羅斯、中國和埃隆·馬斯克。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看到這裏,電影才進行了四分之一。

如果說,獵鷹一號的成功發射是一個航天新時代的開始, 那麽後面發生的兩件事,便是這個新時代裏的兩座裏程碑

02

實作史上首次火箭回收

雖然SpaceX實作了獵鷹一號的成功發射,但太空飛行的成本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這也是整個行業裏一直未被解決的一大難題。

據當時的SpaceX透露, 推進器的研發和試驗共花費約1億美元,火箭未來的發射費用還要800萬美元左右。

因此,降低航天成本是SpaceX最緊要的目標。

那有什麽好方法嗎?還是老辦法—— 用錢砸!

因為在此之前,除了在科幻電影和小說裏,現實中還沒有哪個國家真正嘗試過,讓軌域助推器(如運載火箭)著陸。

要把一個重達30噸的火箭(100平米的一層樓約5噸重, 30噸約為一棟五六層的摩天大樓 ),穩穩地降落在一個圈定的小區域內。暫不要說如何才能做到,光聽起來就十分不可思議。

因為只要有任何操作不當,或者任何零件出故障,都會導致失敗。

而一旦著陸失敗,火箭只有爆炸一種結局,幾百萬美金瞬間泡湯。

可以說,太空飛行是當今世界最燒錢的技術,能坐上這張賭桌的,除了舉全國之力研發,也就只有像馬斯克和貝索斯這等世界首富才能玩得起。

有個好訊息,在獵鷹一號成功發射的同一年, SpaceX為馬斯克贏得了一份來自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價值16億美元的商業合約 ,目的是為國際太空站提供補給。

既然錢都到手了,那就不怕燒錢了。

SpaceX再次舉全公司之力,開始打造一種可以重復使用的火箭。

正如片中所言:SpaceX不害怕失敗,他們幾乎是在擁抱失敗。

因為對他們來說, 每一次失敗,都意味著可以學到更多,意味著下一次會大大降低失敗的機率。

像之前發射獵鷹一號一樣,每次火箭爆炸後,他們都會立刻收撿火箭碎片,還原當時的場景,找出其中的問題,不斷改善和精進。

黃天不負有錢人!

經過幾年的持續燒錢,2016年4月9日淩晨4時52分,SpaceX終於在大西洋上,成功回收獵鷹9號一節火箭。

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海上實作火箭回收。

那一刻,埃隆·馬斯克和SpaceX徹底改變了整個航天行業。 因為SpaceX憑一己之力,將航天發射成本降到了原來的近十分之一。

到這裏,紀錄片【回到太空】的進度條還沒走到二分之一。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當時的馬斯克和SpaceX公司,我想到了特步當年用的那句廣告詞——永不止步。

03

完成首次商業載人試航

獵鷹火箭發射成功和回收成功之後,馬斯克和SpaceX立馬瞄準了下一個任務,也是迄今難度最大的任務——商業載人航天。

熟讀史書的人都知道,載人航天對美國人來說,是一道終身難忘的傷疤。 在人類航天發展史上,僅美國就發生過3次重大航天事故。

第一次是1967年的阿波羅1號,3位航天員未出發便葬身火海。

第二次是1986年的挑戰者號,7名太空人在升空73秒後屍骨無存。

第三次是2003年的哥倫比亞號,還是7名太空人有去無回。

因為巨大的輿論壓力和高昂的航天成本,NASA在2011年正式關閉了有著40年太空歷史的太空梭計畫。

此後,NASA與俄羅斯簽署了一份合約, 將支付約8200萬美元,以換取每名太空人搭乘俄羅斯的火箭去國際太空站。

當時美國還有個段子:有位美國太空人接受媒體采訪,被問到「你會對現在想成為太空人的孩子說什麽」時,太空人回答說:學好俄語!

可想而知,當馬斯克和SpaceX開始著手載人航天任務時,不僅有著來自航天技術上的壓力,更有來自社會輿論上的精神壓力。

萬一失敗了,萬一又有太空人喪生,馬斯克和SpaceX該何去何從?

為了把風險降到最低,也為了不負NASA的期望,更為了讓美國人民重拾航天信心,SpaceX又花了幾年時間做了大量測試。

後來的事情,全人類都知道了。

2020年5月30日下午3點22分,兩名美國太空人乘坐SpaceX的載人「龍」飛船,由獵鷹9號火箭成功送入太空,由此宣告NASA商業載人航空計劃的首次載人試航發射成功。

這次飛行結束了NASA長達9年的載人火箭發射荒。

NASA表示,這是自2011年7月8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完成美國太空梭時代謝幕之旅後,美國太空人太空飛行的新篇章。

不得不說,NASA的格局小了, 因為那不僅僅是美國太空人太空飛行的新篇章,更是人類航天史上的新篇章。

有很多影迷們說,這部紀錄片像是馬斯克和SpaceX的宣傳片,完全在介紹馬斯克和SpaceX的豐功偉績,以致於不少人給了差評。

對此,我只想說兩點:一,這是奈飛投資的電影,兩位導演也跟馬斯克沒啥關系,而且影片也並非完全在宣傳SpaceX。

二,就算電影有宣傳馬斯克和SpaceX的意圖,單憑馬斯克和SpaceX創造的歷史奇跡,也完全值得用一部電影去記錄, 因為那些奇跡不僅僅讓SpaceX受益,有一天也會讓你我,讓全人類受益。

圖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