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樓上諸君都提到了能見度問題,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在不通風的情況下,室內的PM2.5濃度一般都會顯著低於室外(少20%~30%左右,因時因地不同)。我大致講講原因吧,不從事相關研究,不一定準確。
室內與室外的關系,可以看作一個放置在大氣環境中的相對獨立的環境艙,透過門窗和外圍結構縫隙進行汙染物的交換。
源 方面:
如果排除掉裝修汙染、室內油煙、室內吸煙等因素,室內顆粒物主要來源於室外和室內塵再懸浮。
匯 方面: 室內顆粒物的清除方式主要是沈降,也就是沈積到墻壁、地板、天花板以及室內物品表面。在相對封閉的房間中,顆粒物的沈降-再懸浮過程會達到動態平衡,沈降率k與室溫、濕度、沈積面的面積和表面特性等因素有關。比如, 灑水 清潔可以促進沈降減少再懸浮,降低室內顆粒物濃度; 粗糙 的墻面也通常有利。 室外同樣會發生類似的沈降-揚塵過程,但因為氣象擾動因素多變且復雜,規律會很不一樣。簡單的劃分包括濕沈降與幹沈降:前者由降雨主導;後者受風速、大氣亂流影響,靜風條件下也與溫度、濕度、沈積面特性有關。顯然,較室內而言,室外顆粒物撞上沈積面的平均機率要小得多。
開發更有利於沈降、不利於穿透的建築材料,是一個十分活躍的領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