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認真回答的:
正是因為沸水下都能煮熟,水也比較容易獲得,所以我們才會廣泛采用(常壓)水煮的方式。
反過來,如果大部份食物常壓煮不熟(達不到我們的需求),那麽我們就會更廣泛地使用油炸/高壓鍋等方式作為常用手段了。比如醫用器械消毒,肉罐頭等。
另外,「熟」這個定義其實也很可疑,蛋白質變性為熟?還是蔬菜細胞壁破分裂軟為熟?還是殺菌/病毒?還是食物軟化利於吸收消化?還是發生美拉德反應/voc揮發聞到香氣?還是肉湯要變得乳白濃稠?
前者,蛋白質變性,六七十度就夠了,其實不用沸水,比如低溫慢煮一般只要50-70度。
如果是蔬菜細胞壁破裂,那麽減壓沸騰,冷凍膨脹也可以達到「熟」的目的。
如果是消毒目的,那麽七八十度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殺菌,但100度不能達到絕對的消毒效果,所以醫療器械有些消毒要高壓鍋,同時B肝病毒也可以在沸水中保持活性。而且也不一定要用溫度消毒,輻照處理也是食品工業常用的手段。
如果是軟化利於吸收消化:那麽發酵,機械破碎,冷凍破壞微觀結構,用蛋白酶處理筋膜,用水常溫或四五十度泡發等,也都是常用軟化手段。
如果是聞到香氣(很少人以此為主要基準判斷熟沒熟,但的確燒烤過程中不烤到焦香會被人鄙視吧),那麽也有很多香味劑(比如焦香味乙基麥芽酚,牛肉香精等)也可以達到類似效果。
如果是湯汁變得乳白濃稠,也不用100度,有有蛋白質/胺基酸做乳化劑,透過攪拌(沸騰也相當於攪拌)將脂肪乳化到水中,形成比較穩定的水包油乳液,也可以,這個過程不一定要沸水煮開,溫度只是提高蛋白質乳化能力,攪拌破碎才是關鍵。類似的穩定乳化過程在現代牛奶加工業中也有用到,天然牛奶中乳脂液滴比較大,不穩定,容易破乳聚集(漂油花/表面一層膜),所以乳品廠會經過機械方式(超音波/高速攪拌/噴霧)等方式將乳脂處理成更微小的液滴,形成更加穩定的乳液,不易結膜或漂油花(破乳)。其中也並不需要加熱到沸騰。
綜上:
---水煮只是一種常用簡單的食物加工方式之一
---100度也不是一個絕對的值(烹飪溫度在冰凍,冷藏,常溫,體溫,發酵,低溫慢煮,水煮/蒸,高壓鍋,油炸,烘烤,焦化之間徘徊)
---「熟」的定義也是相當多元化。
我們還是要從更加本質的角度去看待「加工方式」和「食物加工目標」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