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27家中國醫療機構上榜全球TOP100!最新自然指數榜可見什麽趨勢?

2024-06-28科學

2024年6月18日,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雜誌網站釋出「2024自然指數研究領導者」(此前稱自然指數年度榜單),此次公布的排名是基於2023年3月1日至2024年2月29日的統計數據。

健康界查閱榜單發現,全球醫療機構自然指數排名百強中共有42家來自美國,27家來自中國。其中排名最為靠前的五家中國醫院分別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世界第14位元)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世界第16位元)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世界第33位)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世界第35位)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世界第39位)。

目前,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已發展成為國際公認的能夠衡量機構、國家和地區在自然科學領域的高品質研究產出與合作情況的重要指標。運用這個資料庫,可以根據各機構的論文發表數量及類別來進行排名和期刊索引。

官網顯示,Nature Index的目的是Track top papers(跟蹤頂尖文獻)、Explore collaborations(探索合作)、Compare research performance(評估研究成果)。

對比可知,自然指數排名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資訊研究所釋出的「中國醫院科技量值(STEM)評價」排名有不小的差距。排名的變化,與評價體系的不同有關。

科技量值(STEM)從科技產出、學術影響和科技條件三個維度構建評價體系。其中,科技產出維度包括期刊論文及參照,專利、國家及行業標準和指南等;學術影響維度包括科技獎勵以及學術任職等;科技條件維度包括科研計畫和科研平台等。

而自然指數采用論文數(Count)和貢獻份額(Share)這兩個衡量標準。其中,貢獻份額是自然指數考慮的關鍵指標之一,透過計算每篇論文作者的貢獻比例,來展示了不同國家、地區和科研機構在自然科學領域高水平科研產出的情況。

就醫療機構而言,自然指數的排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其在某一特定時間內在基礎領域科研水平的高低。「 從某種意義上說,自然指數也是一種更小範圍的SCI指數和排名。 」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天星曾發文指出。

華西穩居第一

武漢異軍突起

據健康界梳理,全球醫療機構自然指數排名百強中的27家國內醫療機構(統計時段為2023年3月1日至2024年2月29日),按地區分布排名依次為上海(8家)、廣州(4家)、武漢(4家)、杭州(3家),南方城市的表現力壓北方。

其中,上海、廣州、杭州歷來在醫學創新方面彰顯優勢,武漢則是近些年異軍突起,尤其是位居地區第一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其快速進步現象值得研究。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總體排名位列中國醫療機構第13位,創歷史新高。據了解,在中國醫學科學院最新釋出的五年總科技量值(ASTEM)榜單中,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位列全國醫院第30名,2023年度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計畫數位居全國醫院第23位,2023年12月該院在【自然】雜誌發表湖北省醫療機構首篇本土【自然】正刊文章,取得歷史性突破。

近年來,任何和醫學科研創新相關的評價,華西醫院總能在國內醫院中獨占鰲頭,成為當之無愧的創新標桿。

究其原因,是華西醫院構建了涵蓋基礎研究、轉化研究、臨床研究、產業化研究、上市後研究的創新平台,形成了完整的醫學創新與成果轉化的服務鏈,設立了轉化創新方面的基金,並推出了有足夠力度的激勵政策——科研成果轉化所得的80%-90%將獎勵給科研團隊。有平台、有資金、有政策,華西已經形成了較為領先的創新土壤和文化。

健康界對比2023年自然指數榜單(基於2022年1月1日到 2022年12月31日數據統計)發現,中國醫療機構整體表現有所上升, 進入TOP100的醫療機構數量比起上一年度的19家多了8家 ,排名靠前的醫療機構名次也穩中有升。

去年排名前五的醫療機構分別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世界第19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世界第27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世界第43位)、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世界第45位)、南京鼓樓醫院(世界第47位)。

中國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

基礎研究仍待提升

在2023年自然指數排名中,中國首次在自然科學領域(物理、化學、地球和環境科學的總體研究貢獻)超過美國拔得頭籌,一時成為熱門話題,在2024年版的綜合排名中,中國更是全面超過美國,占據首位。但在健康科學領域綜合排名中,中國依舊排在第2位,並和榜首美國保持著巨大的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在健康科學領域全球前五名國家中,中國是唯一保持正增長的,與2022年相比,中國的調整後份額增長了14.6%,遙遙領先於其他四國。

2024年全球共有5293所醫療機構上榜,主要來自中國(986所)、美國(875所)、日本(378所)、德國(292所)、義大利(219所)、法國(195所)、英國(193所)、西班牙(170所)以及印度(127所)等。

美國的醫療機構實力占據絕對優勢。全球TOP100中有42家醫療機構來自美國,TOP10中有9家美國醫療機構,其中TOP3分別是:布萊根婦女醫院、美國麻省總醫院、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

近年來,中國科研論文的產出一直保持著10%以上的增長速度。早在2018 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數據就顯示,中國發表的論文數量最多。從2015年至2023年的「自然指數」來看,中國在高品質研究成果方面一直在迅速縮小與美國的差距。

2015年中國發表高品質科研成果的貢獻份額(Share)相當於美國產出的37%。到2020年,這一比例已升至69%。在2023年的榜單上,中國的「貢獻份額」已經超過美國。自然指數貢獻份額躍居世界第一,說明中國科研論文在保持量的高速增長的同時,質也在穩步提高。

任何指數與排名,都涉及人的主觀選擇與評價,類似數學建模,為解決實際問題,首先確定問題的範圍和邊界,再作出簡化假設,遴選最優參數,忽略一些可能不太重要的變量。因此,在指數排名結果的解釋上必須明確其邊界和適用範圍。

據報道,自然指數所遴選的自然科學期刊由科學家所組成的獨立小組選出,從結果上看,自然指數期刊數量僅占Web of Science自然科學期刊的4%至5%,但在總參照量中占近30%。這種方法仍符合文獻分布規律「布拉德福定律」,本質上仍屬於「以刊評文」的範疇。

從學科結構來看,自然指數期刊包括綜合性期刊5本、生命科學38本、地球與環境科學11本、物理學和化學30本。自2014年首次引入自然指數以來,中國「份額」迅速增加,中國在2021年成為物理學和化學領域的領先國家,2023年在地球和環境科學領域也首次超過美國,這些學科都是中國傳統的優勢學科。

但在基礎研究投入產出最大的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我們仍有一定差距。值得註意的是, 從2023年開始,自然指數資料庫首次收錄來自64種醫學期刊的文章 ,讓使用者可以追蹤衛生科學領域的相關趨勢。在這一領域,美國遙遙領先,其份額達5019,是位居第二的中國份額的3倍多。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劉天星表示,當前中國仍有不少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面臨「卡脖子」等問題,究其根本還是由於基礎研究比較薄弱,原始創新能力有待提高。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搶占科技制高點,不僅需要以科研論文為表征的研究「高原」,更需要代表性、引領性的研究「高峰」。

審視各類指數和排名,要讀出肯定,也要讀出鞭策,以科技自立自強為目標,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