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2400元一頭野豬,寧夏一地釋出「懸賞令」,招募狩獵野豬高手

2024-09-26科學

作為曾廣泛分布於中國廣袤土地上的野生動物,野豬的數量曾極為可觀,它們不僅是自然生態系中的重要一環,也深深嵌入了中國部份地區的文化記憶之中。在過往經濟相對不發達的時期,「因地制宜,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盛行,居住在山林附近的居民,偶爾會依據傳統習俗與自然法則,進行適度的野豬狩獵,以豐富餐桌或換取家用。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與多種因素的疊加影響,如棲息地喪失、非法獵殺及疾病傳播等,野豬族群數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銳減,一度成為珍稀難覓的野生動物。

近幾十年來,得益於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以及動物保護法律法規的日益完善,生態環境逐步向好,為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在此背景下,野豬族群得到了有效恢復,其數量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再次成為公眾視野中的常客。

從偏遠的鄉村到繁華的都市邊緣,野豬的身影頻繁出現,甚至在一些大城市如南京,野豬的「不期而遇」成為了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賦予了這些城市別樣的生態標簽——「野豬之城」。

據權威機構基於科學調研的估算,目前中國野豬總數已突破200萬大關,部份區域甚至出現了族群密度過高、接近泛濫的現象。這一現象雖彰顯了生態保護的成效,但也提出了新的管理挑戰,如何平衡野生動物保護與人類生產生活安全,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因此,探索科學合理的野豬族群調控策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模式,成為了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重要課題。

野豬數量在近幾十年間的迅速增長,其背後蘊含著復雜而深刻的生態與生物學機制,可歸結為兩大核心驅動力。首要因素在於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與恢復,這為野豬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與多樣化的棲息地。

隨著生態廊道的逐步修復,不僅促進了生態系的環通度,也為野豬族群的擴散與遷徙開辟了新路徑,使得其分布範圍與族群密度均得到顯著提升。

另一關鍵因素則在於野豬自身強大的繁殖能力,它們作為自然界中繁殖力旺盛的大型哺乳動物之一,展現了驚人的族群增長潛力。一頭雌性野豬每年可經歷兩次繁殖周期,每胎產仔數量介於4至12只之間,且幼崽存活率高,這確保了族群數量的快速增長。

加之中國多數地區因歷史原因大型天敵減少,缺乏自然調控機制,進一步加速了野豬族群的擴張。

然而,野豬數量的激增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尤其是與農業生產之間的沖突日益加劇。作為雜食性動物,野豬不僅食性廣泛,且常因覓食行為而侵入農田,對農作物造成淪陷性破壞。它們成群結隊地踐踏、采食作物,導致被侵擾的農田損失慘重。

為應對這一挑戰,部份野豬數量過多的地區采取了生態性捕殺策略,旨在透過科學合理的方式控制野豬數量,既保護農業生產,又維護生態平衡。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數據統計,中國已有28個省份報告了野豬的分布,且多數省份野豬數量眾多,其中26個省份的野豬數量已達到對當地生態或經濟造成顯著影響的程度。

以寧夏西吉縣為例,該地野豬泛濫成災,嚴重威脅到農作物安全及交通秩序,當地政府因此采取了懸賞捕獵的舉措,以經濟激勵方式招募專業狩獵隊,旨在減少野豬數量,保障農民利益與生態安全。

早年間,野豬因其相對稀缺而被列為中國「三有」保護動物,即具有重要生態、科學和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然而,隨著生態環境的最佳化與保護工作的有效推進,野豬族群迅速恢復並呈現出增長過快的趨勢。

經過全面而科學的綜合評估,確認野豬在短時間內已不存在顯著的生存威脅。因此,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於2023年6月30日正式釋出的新版【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野豬被移出了該名錄,標誌著其不再享有國家層面的直接保護地位。

但這一調整並不意味著對野豬的監管完全放開,更不意味著公眾可以對其進行自由狩獵或捕殺。相反,法律對於野豬的管理依然嚴格,特別是在保護地、保護區、禁獵區及禁獵期內,任何非法捕殺行為都將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此外,在野豬數量相對較少的特定區域,它們可能仍被視為當地的保護動物,繼續受到法律保護。

將野豬移出「三有」名錄後,最顯著的變化在於簡化了獵捕野豬的審批流程,賦予了地方更多的管理自主權。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出於食用或商業目的隨意捕殺野豬。相反,多數捕殺行為需基於生態保護、科學研究或是對農業安全的維護等正當理由進行,且必須遵循嚴格的程式與規定。

以寧夏西吉縣懸賞狩獵野豬為例,此舉旨在透過生態性捕殺控制野豬數量,減少對當地農作物和生態的破壞。獵人每成功狩獵一頭野豬可獲得2400元的補貼,但獵獲的野豬並不歸獵人所有,而是需交給專業機構進行無害化處理。

這一措施不僅體現了對野生動物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也強調了食用野生動物所潛在的健康風險,因為野生動物可能攜帶各種病毒、細菌等病原體,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