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蜥蜴15周顛覆性食性演化」可證偽原始公社飲食?

2024-06-22科學

今天,我看到有關義大利壁蜥用40年便完成顛覆性食性演化且人類在6000年前實作從肉食向雜食轉變的貼文,又想起曾經便有正義之士來用這個論點來證偽舊石器飲食或原始公社飲食。於是,便寫了這篇文章。

首先,老生常談,要正確理解人類340萬年演化史,以及人屬的肉食性營養特征,這部份全球網路只有我在做,也只有我這裏可以學習。人類狩獵手段是非常成熟的,這可以從更新世各個遺址看出,他們有策略地狩獵平均3噸地青年巨型哺乳動物。人類的肉食性一直保持到今天,若完全以陸生大型哺乳動物為食,便可防治幾乎一切身心疾病。

其次,生物食性演化是線性發展的,雖然節點模糊不清,但這個玩意確實存在,結果便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形成「所謂的」生殖隔離。如此,那便回不去了。至於義大利壁蜥一例,用40年完成素食到肉食的那個不叫演化,而應該叫表型可塑性,個體適應或身體耐受性,是它本身便具有的轉換能力。為什麽這樣講?原因很簡單,它從素食形態切換到肉食形態後,還能從肉食形態切換到素食形態。演化路徑是不可逆的,通常是以百萬年計的。然而,義大利壁蜥的形態切換卻是可逆的,基因水平仍然是義大利壁蜥,前後兩次素食或肉食形態都是可預測的,這便不應該叫做演化。更有趣的是,同一批成年個體在15周內只吃蟲便能在營養幹預下實作解剖學結構的改變。這樣的改變,連傳代行為都不存在,能叫做演化嗎?如果還不理解,那請發揮各位的童真,把義大利壁蜥理解成寶可夢小隕星。

義大利壁蜥一例原始論文(Vervust 2010)作者Vervust博士在討論壁蜥於不同飲食條件下發生的解剖學改變時,使用的便是「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這個概念。表型可塑性指的是生物體在基因型不變的情況下,根據環境條件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表型特征。在論文中,作者提到了壁蜥在改變飲食後,其消化系統的某些形態特征發生了變化,例如腸道長度的減少和盲腸瓣的消失,這些變化正反映壁蜥在短期內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

論文中並沒有直接使用「演化」這樣的術語來描述這些變化,因為演化通常用於描述長期的、遺傳上的物種變化過程。足以看出Vervust博士的專業性。相反,Vervust博士使用「表型可塑性」來強調這種變化是在同一代個體中發生的,並且是可逆的,即當壁蜥重新攝入植物性食物時,這些特征將可預見性的恢復。

某些兩爬類群對食物、溫度和其他環境的適應力非常強,亦可以稱作敏感,亦是可預測的,甚至用作當前特種養殖生產技術來推廣,提升經濟效率。例如,溫度便能左右性別比例,肉食素食切換可以讓發育中的幼體實作腸道絨毛和酶系統的淺表適應。然而,表型可塑並不是演化,它是對環境不完善的淺表適應,也是生物演化本質發生的動力。淺表適應是無法完善處理新型資源的。正如達爾文所說的,適應度在有利的表型發生後增加,這樣的可塑性在演化中逐漸占據多數。如此,直到基因突變積累到一定量才能實作「所謂的」生殖隔離,形成具有新食性的新物種。

有意針對舊石器飲食或原始公社飲食的所謂學者和正義之士經常拿非哺乳動物的範例來舉例,事實上都是無用功。他們並沒有搞清兩爬、昆蟲和人的本質差異,這一點連很多專業人士都常犯錯誤,那些附庸風雅者自然也容易栽跟頭了。將義大利壁蜥一例上升為「快速演化」並用於攻擊舊石器飲食或原始公社飲食者,恐怕是嘩眾取寵。另外,主觀營養和客觀需求是兩碼事。這一點我以前常說,老粉絲耳朵都要出繭子了。本文app @顯微解剖蟲博士

那麽,就讓鬥爭階段繼續吧!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