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哪些事你去了北歐才知道?

2020-01-02旅行

來瑞典轉眼快一年了,趁著新鮮感還未喪失,來答一波。

來的時間短,感受不深,僅代表個人在瑞典生活的觀感,不喜勿噴。

1、治安差:曾經的已開發國家淪落成今天的「犯罪之國」

來北歐之前,一直以為這裏是一片樂土,屬於世外桃源那種,治安問題就從來沒想過。可能是在國內太久了吧,從來沒想到我來這一年,瑞典隔三差五的來一次幫派火拼,縱火、槍擊時有耳聞,無辜的路人也會被殃及。

看著新聞裏的播報,以為這是到了中東國家。瑞典已經不是多年前的瑞典,現在已經成了歐洲的槍支暴力之都。SBS的這部紀錄片可以提供一點線索。

除了聲名狼藉的馬爾摩,即便是首都斯京也是暴力事件頻出,瑞典首相都要出來講話。

2023年8月17日,瑞典國安局把恐攻危機指數由3升至第4級(最危險第5級)。

很多人把問題歸咎於瑞典的移民和難民,這肯定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但核心原因是什麽專家爭論不休。

面對難民,瑞典從容不懼,一直秉持開放接受的態度,單單2015年一年,全國人口900多萬卻接納了約16萬的難民,人均接納難民人數超過歐洲任何一個國家。直到近幾年各種暴力事件和犯罪活動的急劇攀升,才開始慢慢收緊。

話說,瑞典對於難民真的是好。比如拿著烏克蘭護照就能免費在斯京乘坐公共交通,比如給難民每月提供生活費,免費提供就業培訓……

是不是白蓮花,暫且不論。就我個人親身體驗而言,工作日的時候經常看見很多遊手好閑的年輕人聚在一起喝酒抽煙聊天,大部份是黑皮膚和中東面孔。我和kk還調侃道,看看人家難民的生活,我們都舍不得經常去餐館吃飯,我們才是真正的難民。

說到移民,就想感嘆一下,黑人中東人和印度人可是真多啊。尤其我所在的kista區,移民人數已經遠遠多於瑞典人。再多說一句,印度人真是多,歐洲各地哪兒哪兒都是三哥的身影。我上的瑞典語班兒,大半都是印度人。

相對而言,華人在這裏絕對算是少數派了。看最近的數據,似乎印度人大有迎頭趕上的趨勢,中國人也開始變多了起來。

多插一句華人對祖國的看法,大相徑庭,我也算是看了眼。很多來這兒十幾二十年的華人,對中國充滿了很多固有的偏見和負面看法,這還不同於西方式不理解的偏見,而是他們不知道祖國日新月異的進步,當然有很多不好的,但好的他們也視而不見。我懶得辯駁,只是默默的想也許是他們離開太久?

人數比較多的族群包括敘利亞人,阿富汗,伊拉克人,波蘭人,伊朗人,索馬利亞人等,這點兒還是挺讓一個初來者吃驚的。

另外社會中下階層的沒有門檻的勞動崗位被很多外來人口填補了,無論是送外賣小哥,還是tiptap上的搬家,家政清潔等,包括很多出租車、公交車司機都不是白人。

言歸正傳。唯一讓人欣慰的一點是目前發生問題的區域,還沒有涉及到中心區域。祝各位華人安全吧。

說到移民,還有一個關於瑞典人移民的知識點,是我到了北歐才知道的,準確說是來了瑞典幾個月某次和一個瑞典人聊天後。

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100多年裏,有大約130萬瑞典人背井離鄉移民到美國。

人口過剩、工業化欠發達、瑞典北部極寒天氣導致的大饑荒,國教會嚴厲的宗教壓迫及瑞典社會的階級不平等是當時瑞典移民潮的主要原因。

1905年一艘從瑞典郭德堡開往美國的移民船

如今,2023年最新數據,瑞典在美國的人數超過354萬,要知道,瑞典總共也就1千萬人。想想,是不是還挺驚人的。

2、低效率

習慣了快節奏的國人,來北歐第一個不適應的就是什麽都太慢了。這也是我來前沒想到的,一個現代已開發國家,竟然效率如此之低,什麽都要等等等。

申請ID卡,等兩周;申請銀行卡,前後填了一大堆東西,然後繼續等,快則兩周,慢的據說有小半年的。但你要知道在瑞典沒有Bankid(類似我們的身份證)簡直是寸步難行,很多事情都不方便。但是沒辦法,你只能等。

什麽都要提前預約。一定要做好計劃,否則你就等著吧。很多瑞典人都是計劃好一年後的安排,比如旅行之類。

這都無所謂,如果得病了,只能自求多福吧。提前在網站上約一個醫生,可能好幾個月後才有確認通知,那時候病早就好了。難怪很多在瑞典生活的華人調侃,病不是治好的,是自愈的。如果遇見緊急的或者這邊醫生抓耳撓腮的國內常見病,很多人直接選擇飛回國看。

也可以想象,這邊人少,醫生看的病例少,自然對很多癥狀就沒有什麽概念,無非就是回去鍛煉身體,主打的就是一個自身免疫力。

當然如果有危害生命的大病或急病,你直接看急診也是可以的。

anyway,在這裏不要著急,一切都要有耐心。

3、高稅收、高福利、高消費

早就聽說瑞典福利好,可這是建立在高稅收的基礎上。有多高呢?看下圖:

瑞典的收入稅率分為:行政區稅,國家稅。各個行政區的稅率不一定相同,從28.98%到35.15%不等。國家稅統一為20%。

年收入在554900克朗(約合月收入46200)以下的,只需要交行政區稅。一旦年收入超過這個數額,除了行政區稅外,還需要繳納20%的國家稅。一旦年收入超過644500克朗(約合月收入53700),超額部份還得加增3%,因為收入免稅金額降低,所以超出部份稅率變成了55.75%。

基本上就是你賺的越多,交的稅越多,最終的結果就是貧富差距沒有那麽大。一個白領和一個藍領到手的錢差不多,所以這裏真的沒有坐辦公室的看不起掃馬路的一說。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瑞典人在職場上的普遍躺平,進取心不足。

北歐人的重心在家庭上,在生活上,而不是在工作上,工作對於他們養家糊口就行,不求飛黃騰達。所以,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他們所追求的。下午5點之後,辦公室跟鬼屋似得冷清,加班是少見的。

可奇怪的是,這個基本全民不加班的國家,竟然生出了很多的世界大牌。HM宜家沃爾沃伊萊克斯易利信,從設計家裝到高科技都有其一席之地。

如果你事業心不強,比較平庸,這裏寬松的工作氛圍,基本不加班,悠長的假期,良好的福利,還是不錯的。但如果你工作很牛逼,進取心強,想賺大錢,混個出人頭地,那麽北歐的機會可能沒有那麽多。

還有就是高消費了。交通、青菜都貴的離譜。

這點之前也有預期,逛了超市後發現——

牛羊肉和奶還好,跟國內價格相差不多,但魚的價格真是嚇人,隨便都是150+克朗一公斤,而且是死的。更驚人的是蔬菜的價格,動輒100多Kr一公斤,基本是國內的幾十倍。但沒辦法,中國胃,總得吃青菜。

要問我什麽便宜?胡蘿蔔、馬鈴薯、洋蔥、洋白菜基本上是能找到的最便宜的蔬菜。面粉不算貴,便宜的7、8kr一公斤,但大米最便宜的也要20多克朗一公斤。

不光東西貴,而且匱乏,除了少部份自給自足,大部份靠進口。

美食荒漠名副其實,所以你看吧,來北歐的中國人,哪個不是被逼成了大廚。去餐廳吃飯貴是一方面,但確實也沒什麽太多可口的選擇。

說到吃,就要提一點來了北歐之後的新發現。很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菜的搭配都有馬鈴薯泥和果醬,各種各樣的果醬。比如pancake和肉丸,前者還會加一團大大的鮮奶油,聽著這組合挺奇怪,但吃起來味道還不錯。

說到這兒就必須補充一個冷知識,這邊超市經常會看見一個奇怪的計量單位,Hekto,其實是100g的意思。

4、租房緊俏比面試還殘酷,房價相對物價和薪資一點不便宜

到北歐開始長期的生活,吃穿住行四件事,首當其沖的就是先解決住的問題。

無奈斯京長期缺房,無聊是租是買都不容易。尤其是租,雖然我們沒有親身經歷,但身邊的小夥伴反應其難度堪比找工作。

有個朋友發了出租通知,不出一天收到幾十封信。大都情真意切,從名字個人情況到愛好工作履歷一應俱全,堪比求職信。他到震驚了,斯京的房子這麽緊俏的啊。他開玩笑的說,我是不是來個面試?而且第一次租房子,據說只能租一年就得搬家。

差不多交通方便的位置,二室的價格基本在1萬5千以上,堪稱價格不菲。要知道斯京人均薪資也就稅後2萬多。

衡量了各種利弊後,我們還是決定買房。

房價雖然比北上廣就絕對值來講均價便宜一些,但是也沒有宣傳的那麽誇張。尤其是好地段,價格更是上天,我等平民百姓想都不敢想。

別墅沒考慮,單說公寓。比如Solna區,離市中心相對近,能看得上的房子基本上都在一平5萬克朗以上,物業費5千左右,水電費一個月也要四五百,算下來並不便宜。前兩年貸款利率低1.幾,2點幾的時代再也不見了,如今4.幾的貸款利率買房已經不劃算了。

5、知道荒涼,沒想到這麽荒涼

來前其實有預期:相比國內好臟好亂好快活,國外一般都是好山好水好寂寞。

知道荒涼,但沒想到這麽荒涼;知道是偏遠鄉村,但沒想到村兒到了寧古塔。關鍵是我們住的還是首都斯德哥爾摩。

真心沒想到,除了斯京市中心以GamlaStan、Vasastaden和Södermalm三個核心區域,出了這塊區域,基本就是一片鄉村景象。當然,你也可以說是自然。

戶外場所的一個標配就是燒烤爐、燒烤架子,有的地方還貼心的準備好了木頭,當然是付費的,自助付錢即可使用。

基本出門走不遠就有湖,有森林,有草地,有牛羊。野鴨、灰雁、天鵝,野兔子、鹿也偶爾見到。確實這邊的森林和湖泊保護的非常好,難怪瑞典人都喜歡戶外,這邊的戶外品牌聞名世界,都可以從地理環境找到根源。

順帶打個廣告:鵬叔現在為了生計,也走上了代購的路,歡迎各位老板惠顧,價格從優。

就這不夠,每年夏季,不少瑞典人都會選擇離開工作的城市,前往荒郊野嶺的夏屋,更好的親近大自然。真的是大自然,很多夏屋都是沒有水電網現代化設施的,只能靠自己劈柴燒火河邊擔水來自給自足。對於外國人的我們,是不是挺難理解的。

北歐適合你嗎?怎麽說呢。如果你不能很好的獨處,或者能夠自娛自樂,那麽很快就會感到無聊。尤其是一個人,在漫長的冬夜裏。

如果你本身性格就是愛靜,不喜熱鬧,那麽這裏絕對是一個理想國度。

6、比北京冷,這裏的人沒有打傘的習慣

誰跟我說這邊冬天比北京暖和的,誰告訴我這裏風比北京小的。

2月中旬落地斯京的第一天就給我們來了一個下馬威,一場鵝毛大雪轟轟烈烈,夾雜著雨,還有風,嗖嗖的。把所有的冬衣都套在了身上還是抵擋不住的冷。

接著就是連續幾乎不間斷的雪、雨、雨雪,還有如刀刮的寒風。

看著漫天的雪花,我的第一反應是被騙了。告訴我比冬天暖和的人,你是有多少年沒去過北京了。

接著慢慢的也就習慣了這寒冷和黑夜。也大概把握了這裏天氣的節奏——持續性強。

比如這兩周一直下雨,或下雪,或陰天,或陽光。都是一陣一陣的。所以趁著有太陽的時候,趕緊出門曬太陽,抓緊一切機會曬太陽。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北歐人夏天的時候不怕曬,照片草地脫了衣服就開始曬。

雲層總是厚的,鬼知道下一刻她就溜去了哪裏。

北歐的冬天屬於抑郁(北歐抑郁的、自殺的可不少),倒不是因為有多冷,而是漫長而絕望。

北極圈的國度下午3點就黑了,11月的時候最是難熬。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這個時候去南歐度假,西班牙不知名的各種海島是瑞典人熱門的旅行地。

不過即便是這樣,北歐仍然連續多年被評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這裏的天氣說變就變,雪忽然來了,然後瞬間天晴了,瓢潑的大雨劈頭蓋臉,十分鐘後一邊彩虹一邊雨,天氣預報不用看。

在瑞典生活久了就明白這裏的人為什麽不打傘了,無論多大的雨、多大的雪。當你的傘被吹壞過一次,就明白有一件紮實的沖鋒衣的必要性了。也有很多人會穿專門的雨衣,這種在國內消失的東西在這兒可是人手一件的必備流行單品。

真不是不想打傘,是真沒法打,風太大了。

7、社恐的天堂?這裏更依靠「關系」

都說北歐是社恐的天堂。這話從某個角度來說,是沒錯兒。

關於瑞典人的內向和不喜交際,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他每天出門前,都先透過貓眼看看有沒有人。如果有人,就等著鄰居走後,再出門省的還要打招呼。

實際我的感受是沒有那麽誇張,陌生人在森林裏散步,擦肩而過也會Hejhej。

瑞典人大多安靜、禮貌、獨立以及有良好的教養。我遇見的人大部份熱情友好,且充滿善意。但彼此都會很尊重對方的空間,比如坐車,但凡有座位的時候,大家都是插開做,留有空間。你能明顯的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比表面的熱情要深,很難真正親近,而且一般情況下,也很難真正的和本地人成為朋友。

瑞典人沈默、羞怯、不出眾的性格,就是他們的生活哲學,叫做Lagom——varken för mycket eller för litet,英語解釋為not too much, not too little,不多不少、剛剛好,其實就是我們老祖宗講的中庸之道。

這一點真的是反映在瑞典的方方面面。從建築、藝術、設計到服裝、交際、工作、生活。住的時間長了,慢慢就有了深刻的體會。

Take it easy,心平氣和。

保持距離,尊重對方的私密,這幾乎是瑞典人的一道紅線。可諷刺的是,在hitta等網站可以隨意查到任何一個人的姓名、電話、出身年月、地址、薪資等各種資訊。我第一次看見,都驚了,說好的私密呢?

回到關系。確實,這裏沒有那麽多國內那種復雜的應酬和關系,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人情世故」。如果你不想說話,也不會有人打擾,只要幹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就好。

但是,但是,上下級的關系、同事的關系、朋友的關系、鄰裏的關系,事實上遠沒有你想象的那麽簡單和純粹。拿工作來舉例。

正是由於北歐人口少,職業相對固定,同事關系相對穩定,公司一般輕易也不會辭退人。花白胡子的底層工程師很是常見,這與國內很不相同。記得當年在非洲投標時,我司競爭對手的技術人員一溜兒都是五六十歲的老頭兒,再看我們都是三十出頭的年輕人。

扯遠了。北歐本就資源匱乏,工作機會也沒有那麽多,所以更需要靠社交——也就是「關系」來獲取機會。之前看過一個數據,90%以上的工作崗位都是靠熟人、內部推薦,真正從外部簡歷裏篩選出來的比例很少。

還有一個在瑞典生活,社交重要性的明證就是大名鼎鼎、無法逃避、無時無刻的Fika文化。Fika其實就是下午茶,當然不局限時間、地點、人物,一杯咖啡兩塊肉桂卷幾個人就可以組一個局。瑞典有個俗語,大概是說寧可不工作,也要fika。

最受瑞典人歡迎的Fika主角:肉桂卷麵包

關於肉桂卷,瑞典人有多愛呢。它是有自己的節日的,叫做Kanelbullens dag。

其實瑞典的很多傳統節日都跟吃有關,在這個飲食荒漠待久了也就理解了,如冬天的Fat Tuesday的Semla(鮮奶油杏仁甜麵包),Waffle Day,如每周四的Pancake Day,每周六的Godis Dag……

麵包和甜點一般都要與咖啡相配。北歐人有多喜歡咖啡呢?看看人均咖啡消耗量的數據就明白了。

不是我們印象中的英美,不是義大利,全球排名前幾的都是北歐國家。

就拿我居住的瑞典來說,咖啡機是每個公司的標配,而且大部份是現磨咖啡豆的那種。一人一天兩三倍的咖啡很正常。

還有酒。一年四季,總能看見瑞典人在酒吧、室外推杯換盞。雖然沒有挪威酗酒那麽兇,但絕對也是真心的喜歡。尤其是夏天,人們三五成群的舉杯共飲。

酒可不是隨便在哪裏都可以買到的,瑞典有專門的酒局Systembolaget,而且周末關門。酒的價格也高,所以在往返斯京赫爾辛基的郵輪上經常可以看見不少人一箱箱的買酒。

無聊是fika還是酒,不能幹喝啊,所以還是以聊天為主,促進彼此關系為目的,社交的內容昭然若揭。雖然大家工作、生活分的很清,你也可以拒絕參加這些無聊的聚會,但若想更進一步發展或者真正融入當地社會,社交在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無法避免。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關系」。

8、基於信用的社會,什麽都是憑自覺

其實不光是北歐,整個歐洲基本都差不多——那就是社會的運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礎之上。

比如火車、地鐵、公交、還有一些自助餐廳、食堂等等地方,買票付錢都憑自覺,也無人監管,也無需打凱許麽的。

不過還是提醒,千萬不要想著逃票或逃單。省了百八十塊錢的,如果遇見查票的,罰款可是非常狠的。最重要的還是丟了我們中國人的臉。

還有垃圾分類,扔大件垃圾(沙發、家具等)到指定的垃圾場,這些全靠自覺。

多說一句:北歐這邊環保意識比較強,也做的相對不錯。垃圾分類大體分為:塑膠、紙包裝、雜誌、廚余、金屬包裝、報紙、帶顏色和不帶顏色的瓶子,還有燈泡、電子產品等,還有一類可以撿的可賣錢的飲料瓶子pant(一個1~2Kr),可以作為副業哈。

你說是好是壞?

9、放養式的教育,夫妻不一定要結婚

單單夫妻雙方共有480天的育兒假就足夠讓人羨慕了。

大街上常見帥氣的奶爸,推著嬰兒車。女士們很多倒是一身職業裝。瑞典很講究平權,男女平等到甚至到了變態的地步。

在SFI學瑞典語課時,很快就學到一個詞兒sambo,英文轉譯為partner,大概意思就是沒有結婚證的夫妻。在家庭關系上,很是開通(開明),男女雙方只要互相喜歡,就生活在一起,不需要一個官方出具的證書。生娃陪伴啥都不耽誤,喜歡就一直這樣過下去到老。

哪天覺得過不下去了,那再找一個合適的。雙方和平分手,沒有老死不相往來的怨恨,大都仍然一起共同撫育子女。成立了新的家庭後,逢年過節,幾大家子甚至一起聚餐慶祝。美劇【歡迎來到瑞典】裏面有提到,這其實是最讓我驚訝的。據說誇張的有,各種前妻前夫前前妻前前夫前兒女前前子女幾十口子一起的,想想都是夠亂的。

對於小孩兒,瑞典人大都是放養。那可真是放縱不管,任其追隨天性。我不止一次的看見,一兩歲的小孩兒在野地上,積水裏,土堆裏滿地的爬,臟的跟泥猴似的,甚至還往嘴裏放各種天然的東西,比如土、樹葉啥的。關鍵是家長就在旁邊,也不管,只要不出危險。中國家長看見這樣的情形,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還有家長把小推車往門口一放,自己就進咖啡館了。這得心多大啊。

這兒的小孩兒真的很幸福。但是,比小朋友更幸福的是狗狗。他們可以跟著主人坐公交、上地鐵,出入很多場所。甚至在森林裏,還有很多免費的狗狗樂園,就是狗狗進去奔跑玩耍的專門地方,真是不敢想象。

只是有一點我現在也沒想通:這邊的狗狗大部份都很乖,不怎麽吠?

10、瑞典的黑歷史之薩米人

薩米人(Sámi)是北歐的原住民,主要分布在今天挪威最北部、瑞典、芬蘭和俄羅斯莫耳曼斯克地區的部份地區。

薩米人的分布

薩米人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已有超過五千年歷史。他們在語言和基因上都與其他種族不同。在擁有1000萬人口的瑞典,薩米人約為20000名。來了瑞典,去北邊拉普蘭徒步,才知道薩米人在歷史上長久以來遭受著不公的待遇。

瑞典對於薩米人的壓迫,比美人對於印第安人的迫害也好不了多少。

首先是語言的同化。薩米語曾長期在學校及公共事務中被北歐各國禁用,直到近代才恢復。

其次是基督教化。不管你願不願意,必須走入教堂,拜上帝。仍堅持信奉原始薩滿教的薩米人,遭到死刑處置。

然後是土地。1542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瓦薩宣布,「所有未被使用的土地都屬於瑞典國王」。這當然包括薩米人的土地。

1635年瑞典人在Nasafjäll發現鐵礦坑,強迫薩米人在礦坑工作,若有人敢違反,則會被施以酷刑。

1673年官方對薩米地區正式開始殖民運動,瑞典政府一系列政策鼓勵人們到北部地區定居,絲毫不顧當地人的利益。

1898年,基律納鐵礦發現開采,為拉普蘭地區支柱產業。今年又發現了稀土,要進一步開采。在薩米人的土地上,他們可以說不嗎。

二戰期間,號稱中立的瑞典將薩米人土地上開采的大量鐵礦賣到德國,支持納粹的戰爭。還給予德國軍事通行權,算是瑞典歷史上的汙點。

因為常年的挖掘,整個基律納小鎮開始下沈、塌陷,一些地方不適合居住,因此不得不搬遷,同薩米人一樣。

1922年,瑞典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國家人種生物學研究所的國家。基於所謂的「種族純潔」和「優生學理論」,瑞典政府對包括薩米人等特定人群進行強制絕育、驅逐乃至屠殺,只因為他們被瑞典科學家認定是「低等人種」。

電影【薩米之血】涉及了一點這方面的內容,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11、全球最難過的駕考,全球最貴的駕照

相信在瑞典待過的人都有所耳聞吧。拿駕照在瑞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不光難過,而且價格不菲——理論報名費325+75Kr,路考1425Kr。花幾個月時間,大幾萬的人很是常見。

這是之前並不知道的。當想考個當地駕照時,發現真心的難。

筆試還好,以我們國人刷題考試的經驗,一般問題不大。但路考難度直線升級,知識點之多、之細、之雜都是需要刻意練習的,而且上路本就充滿未知,更是加大了難度。尤其是對於國人來講,很多規則、要求都有明確的規定,如果不精心準備練習,很容易掛掉。越是老司機,越難以改變在國內開車的一些壞習慣。

不說了,我繼續練習去了。

12、簡約而不簡單,全民審美線上

但凡來過北歐的人,首先都會被滿大街的帥哥和美女所吸引。

個子真高啊,好瘦呀,身材真好哇。全民穿衣都很有品,配色雖然就那幾樣——所謂性冷淡風,看似單調,但又好像很高級,並不簡單。

風衣、圍巾、飾品、大衣、帽子,在下雪的冬天裏,太適合這清冷。看起來很舒服。

還有店鋪,無論大小,品牌還是vintage,裝飾簡約、舒服、耐看、溫暖又冷淡,自有一種北歐的風采。有種疏離感,但又不拒人於千裏之外。有種高傲感,但有接地氣。很難形容,就是一種這邊特有的氣質。

13、全民教育程度高

瑞典教育系統跟中國很像,也是九年義務制教育,然後高中,大學。

個人感覺普遍受教育程度很高,到大學後大多憑興趣選擇專業以及就業。這點跟國內很不同,以就業、賺錢為導向。

瑞典英語普及率很高,而且大多說的不錯,90%以上的人英語都可以無障礙溝通。當然要想融入當地社會,更便利的生活,瑞典語還是必不可少的。

總結:

正如英國記者Michael Booth的書【The Almost Nearly Perfect People: The Truth About The Nordic Miracle】的標題一樣,Nordic不是完美,而是趨近,其實讀完整本書你就會發現這是反話,有挖苦的意思。

北歐,也許跟你想象的不一樣。

暫時想到這麽多,後面如果還有補充,會繼續更新在這裏。

打個廣告:為了生計,鵬叔開始旅行伴遊,北歐代購的業務,需要的來找我,關註享受粉絲價哈。同名公眾號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