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有哪些?

2015-06-08旅行

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文物不僅具有歷史象征的意義,而且具有一定的價值內容。

下面是我尋找了中國四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隨便拿出來一件都是價值連城,值得收藏!

一、北京故宮博物院十大鎮館之寶

1、【清代】乾隆款金甌永固杯

清乾隆金嵌寶金甌永固杯,高12.5厘米,口徑8厘米。 杯金質,鼎式,圓形,直口。口沿鏨回紋一周,一面中部鏨篆書「金甌永固」,一面鏨「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滿鏨寶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紅、藍寶石為主。兩側各有一變形龍耳,龍頭上有珠。三足皆為象首式,象耳略小,長牙卷鼻,額頂及雙目間亦嵌珠寶

2、【宋代】玉雲龍紋爐

宋代玉雲龍紋爐是宋代的一件仿古玉器,被乾隆定名為「舊玉飛龍彜爐」,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玉雲龍紋爐高7.9cm,口徑12.8cm,為爐青玉質。體圓形,侈口,無頸,垂腹,圈足外撇,兩側對稱飾獸首吞耳。通體以「工」字紋為地,浮雕飾以遊龍、祥雲和海水紋,正反兩面紋飾相同。器底陰刻有乾隆七言詩首,末署「乾隆戊戌孟秋禦題」。

3、【北宋】清明上河圖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裏,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只,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4、【清代】群仙祝壽禦制鐘

清乾隆黑漆彩繪樓閣群仙祝壽鐘,高185厘米,面寬102厘米,側寬70厘米。此鐘造型為木胎黑漆彩繪二層樓閣。一層正中為雙針時鐘,寫有「乾隆年制」的鐘盤上飾以造辦處特有的黃色琺瑯。鐘盤的左右兩側為變動的布景箱,左邊景箱的表演主題是「海屋添籌」,右邊景箱的表演主題為「群仙祝壽」。二層為3間房屋,內各有一報時人。

清乾隆黑漆彩繪樓閣群仙祝壽鐘制作達5年之久。這座鐘古樸典雅、工藝考究,做工精細,完全是清宮造辦處的典型風格,也是乾隆時期的代表作。

5、【西晉】平復帖

【平復帖】是晉代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創作的草隸書法作品,牙色麻紙本墨跡,共九行、八十四字,是陸機寫給一個身體多病、難以痊愈的友人的一個信劄,因其中有「恐難平復」字樣,故名。它是作者用禿筆寫於麻紙之上,其筆意婉轉,風格平淡質樸。

【平復帖】的書寫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現存年代最早並真實可信的西晉名家法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對研究文字和書法變遷方面皆有參考價值。

6、【元代】纏枝蓮紋象耳爐

元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是元代的一件宮廷禦用掐絲琺瑯器,原為清宮舊藏。元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通高13.9厘米,口徑16厘米,足徑13.5厘米。器口銅鍍金,口沿下為淺藍色琺瑯釉地上飾各色菊花紋,花蕊用銅鍍金乳釘嵌成。爐身施寶藍色琺瑯釉為地,飾紅、黃、白三色纏枝蓮六朵,腹下飾蓮瓣紋一周。此器琺瑯色調鮮艷,高貴典雅,造型端莊敦厚,是故宮十大鎮館之寶中的琺瑯之寶。

7、【南宋】【梅鵲圖】

沈子蕃緙絲【梅鵲圖】軸為故宮織繡的代表作品。圖軸縱104cm,寬36cm.中國古代緙絲被認為是絲織工藝中最為高貴的品種,古人以「一寸緙絲一寸金」言緙絲作品之珍貴。緙絲之高貴,首先因其耗費工時巨大,以萬縷千絲成其工巧,「如婦人一衣,終歲方成」。其次,緙技易學難精,雖摹緙書畫,並非簡單的照葫蘆畫瓢,而需要純熟的工藝技巧和相當的書畫藝術修養,許多緙絲書畫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

8、【清代】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

清康熙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是清代康熙時期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景德鎮窯務時所創燒的陶瓷。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高20.8厘米,口徑6.1厘米,足徑9.1厘米,直口,長頸,垂腹,呈現出自上而下顏色漸變的趨勢。瓶底處兩側各留長方口,便於穿系。器身施紅釉,口部卻留出胎體白色,底部則強調釉色的凝聚,突顯漸變的情調。外底鐫刻乾隆詩。

9、【商代】酗亞方尊

酗亞方尊是商代晚期鑄品,是清宮舊物,原器通高45.5厘米,寬38厘米,重21500克,口內側鑄銘文2行9字,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線皆設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莊嚴。

酗亞方尊造型雄偉,鎏金精湛,花紋奇麗,寫實的象首與誇張的獸頭組合,增添了作為祭祀用器的神秘氣息。

10、【元代】雕漆雲紋盤

張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傳世作品被一致認為是雕漆作品裏的珍品。雕漆雲紋盤為故宮漆器的代表作品。雕漆雲紋盤高3.3cm,口徑19.2cm。盤木胎黑漆,內外均雕雲紋。堆漆甚厚,晶瑩照人,刻工圓潤。

二、河南鄭州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1、【商代】獸面乳釘紋銅方鼎

方鼎平折沿,口沿上有對稱的拱形立耳,腹呈方鬥狀,平底,下承四中空柱足。鼎腹四壁紋飾類同,上腹中部皆飾一組寬線條獸面紋帶,並在兩壁之交也各構成一組獸面紋;鼎腹兩側和下腹飾帶狀乳釘紋。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以象征九州,銅鼎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征。此鼎造型雄渾大氣,紋飾古樸莊嚴,鑄造工藝精湛,屬於商代王室重器,堪稱商代前期造型裝飾藝術與禮制宗教內涵和諧統一的典範之作。

2、【清代】蘇軾書【醉翁亭記】刻石

刻石共24方,其中13方為【醉翁亭記】正文。宋元裕六年(1091),蘇軾應好友劉季孫之請,以楷、行、草三體兼用書體寫成此【醉翁亭記】長卷,書成之後即被密藏。到了明代,長卷曾為文淵閣大學士高拱所有,並命其妹婿劉巡為之刻石。後長卷輾轉落於宮中,毀於大火。清康熙年間,原刻石已漫患不清,高拱後人高有聞便以家藏刻石舊拓翻刻,今收藏於鄭州博物館。蘇軾書【醉翁亭記】刻石,堪稱書文雙絕之作,筆力博物館。蘇軾書【醉翁亭記】刻石,堪稱書文雙絕之作,筆力勁健、恣意灑脫,刻石保存全整,尤顯珍貴。

3、【春秋時期】九鼎八簋

九鼎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錯遞。圓體,折沿,方唇,兩立耳外撇,鼓腹,三蹄狀足;鼎腹主體飾蟠螭紋,鼎足上部飾獸面紋。八簋形體相近,蓋頂設喇叭形捉手;子母口,溜肩,鼓腹,腹兩側有龍首形半環耳,圈足下有三小足;簋蓋、器身飾蟠觸紋和瓦棱紋。九鼎八簋作為周代最高等級的青銅禮器配置,本為周天子所專享。這套九鼎八簋出土於新鄭鄭國祭祀遺址,是當時諸侯崛起、王權衰微的體現,對於研究鄭國歷史和址,是當時諸侯崛起、王權衰微的體現,對於研究鄭國歷史和春秋時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漢代】獸紋長頸銅壺

壺直口,卷唇,長頸,鼓腹,圈足外侈。壺身主體圖案與輔助紋飾相間排列,主體圖案中峰巒疊嶂,水波淡淡,雲氣氤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雲集,祥瑞蒸散,羽人升仙,龍鳳遨遊,神獸潛行;輔助圖紋主要有鋸齒紋和勾連回紋。長頸壺,是漢代典型器物之一。這件長頸銅壺形體優雅,紋飾靈動細膩,氣象萬千,裝飾效果強烈,制作精細考究,是漢代青銅藝術中的精品。

5、【北宋】浮雕人物石棺

石棺由棺蓋、棺身、基座三部份組成。棺蓋呈七棱形,蓋上刻纏枝牡丹紋,正中有楷書題記。棺身左右兩側刻"釋迦牟尼涅槃十弟子送葬圖"。每側五人,各具情態,刻畫栩栩如生。棺身下雕須彌座,四角有麗仕柱,四周雕有十一個壺門,門內各有一伎樂人,分持琵琶、笛子等樂器。棺基座為須彌座,四角各有一麗仕,作負棺狀,基座四周壺門內雕祥瑞異獸。基座上平面刻有修塔題記。整個石棺造型精美,雕刻細膩,形象生動逼真,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6、【第四紀更新世】象牙化石

象牙化石為納瑪象門齒化石,米黃色,呈長圓椎體,由根部至尖部逐漸內收,形體粗壯碩大,屬於成年納瑪象。納瑪象生活在距今數十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分布於中國陜北高原、華北平原,後因氣候變遷和人類活動影響等因素逐漸南遷並滅絕。納瑪象身材高大,象牙長度可達3-4公尺。納瑪象化石的發現,對研究和復原中國北方遠古生態環境和了解古象族群演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7、【仰韶文化】白衣彩陶缽

缽敞口,尖唇,腹部下收,小平底。缽口沿及腹上部施有白色陶衣,其上用褐彩繪弧線三角紋、圓點紋、線紋等組成的圖案。該缽出土於鄭州大河村遺址,為仰韶文化彩陶的代表性器物。仰韶文化是主要分布於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距今約5000-7000年,因最早發現於河南湧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這件白衣彩陶缽構圖簡潔和諧,線條回旋流動,暢達圓轉,體現了先民不凡的藝術創造力。

8、【商代】牛首銅尊

尊大敞口,束頸,折肩,腹部向下圓曲內收,高圈足。肩部環飾三個浮雕牲首,牲首為正面牛首形象,雙目圓鼓,雙角上揚,牛首面部和雙角布滿線條柔和的卷雲紋,牛首之間飾帶狀夔紋和聯珠紋;腹部飾三組獸面紋,上下界以聯珠紋;圈足上有三個變形"十"字鏤孔。尊為盛酒器,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早期。此尊出土於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商代青銅器窖藏,為商代王室重器。造型比例和諧,紋飾流暢精美,是商代早期青銅文化的典型代表。

9、【商代】青釉瓷尊

瓷尊大敞口,斜折肩,深腹,底微內凹。口沿內有輪制留下的凸弦紋,肩部飾席紋,腹飾籃紋。以高嶺土作胎,胎骨細膩堅硬,擊之有清脆的金石聲。尊內外施青釉,黃中泛綠。就其形制、品相來說,並非驚艷奪目,但青釉瓷尊已基本具備了瓷器的特征,它的發現和研究成果改變了對中國制瓷歷史的認知,將中國燒制瓷器的時間從漢代以後提前到商代早期,提前了1000多年,在探討中國瓷器產生發展基本脈絡的過程中是一座重要的裏程碑。

10、【唐代】佚名菩薩石造像

造像單體圓雕,整體呈"S"形,體態豐腴飽滿。上身裸袒,發披於背,飄帶紮結於胸前,戴寶珠項圈、臂釧和腕釧。下著羅裙,正前的裙擺掩於腰間,形成自然的裙褶。菩薩衣飾借助於圓刀法,表現的更加流暢自然。造像1976年出土於榮陽大海寺遺址,是遺址出土40余件石刻造像中的代表。其"S"形身姿,是唐代"中國式菩薩"曼妙體態的集中體現,反映了唐代佛教藝術的雍容氣度和審美雅趣,有東方"維納斯"之美譽,表現出極高的藝術造詣。

三、陜西西安博物館鎮館七大鎮館之寶

1、【唐代】鎏金銅鋪首

1972年西安市新城區唐大明宮遺址出土。兩件。圓形片狀。主紋為獸面紋,獸首睜目蹙眉,闊口大張,利齒畢現,舌卷銅環,面目兇惡猙獰。獸首的背後為分叉式鉚釘,用於插入門壁,尾端橫折固定鋪首。鋪首紋飾錘揲而成,表面鎏金,應為某座宮殿大門上的構件。

2、【漢代】龍紋空心磚

磚體長方形,中空。正面紋飾構圖采用「喜相逢」格式,以璧為中心,雙龍回首顧盼,前爪拱璧。璧的上方和龍的足下各有一對葉形雲紋;璧的下方和龍背上方各有一靈芝草。整個畫面,滿而不亂,多而不散。流動的雲紋,充滿生機的靈芝草,祥瑞的玉璧和遊龍,構成了一幅生動自然的「二龍拱璧圖」。璧為中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在戰國以後的禮儀活動中,玉璧是用於祭天的禮器。兩側以爪托璧的雙龍是通天神獸,其形態是典型的漢代走龍。

3、【戰國、秦代】陶水管道

2006年出土於秦阿房宮前殿遺址東北約500公尺處的戰國秦上林苑五號建築遺址中。所陳列的是從其中一組排水管道中采集的。當時發掘出兩組排水管道,每一組皆由三條圓筒形陶水管套接而成,水管道橫剖面呈「品」字形,即下層鋪設兩條,上層鋪設一條。陶水管道單節長0.57—0.58公尺,一端粗、一端細,粗端直徑0.32公尺、細端直徑0.23公尺,壁厚0.08—0.1公尺,外表飾繩紋、內壁為麻點紋、泥條盤築。

4、【漢代】釉陶望樓

1992年西安市雁塔區三爻村出土。通高136厘米,底座長40厘米,寬38厘米。釉陶望樓為三層樓閣式,底邊為長方形。樓閣三層設有鬥拱,頂為四角攢尖式,有脊,各層有窗有門,並設有回廊,上有各種形態的人物。望樓在回廊、窗門、鬥拱、瓦件、屋角、正脊等方面均加以藝術處理,屋脊和屋角的起翹,強化了輪廓的優美曲線,鬥拱在西漢時期為一鬥三升,既起結構作用,又完善了建築的裝飾。

5、【西漢】楚大官廚鼎

1979年6月市文物商店移交。高18.5厘米、口徑16.5厘米、 最大腹徑22厘米。

6、【清末】閆甘園【輞川蕩舟圖】軸

閆甘園,陜西藍田縣人,清末進士,知縣,入民國,在西安興辦學堂。【輞川蕩舟圖】作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紙本。縱93厘米,橫33.5厘米。畫面由三段構成,近處四棵不同型別的喬木,側旁一亭,稍遠天水一色,一漁艄踞於小舟,再往上便是稍淡墨色的灘頭樹林,樹林之上便是突兀高山,作者以類似披麻皴寫成。

7、【元代】玉 麒麟

1972年西安市未央區六村堡徐家寨出土。高4.8厘米,長4厘米,最寬1.5厘米。

四、南京博物館十八大鎮館之寶

1、【戰國】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又名陳璋圓壺,為戰國中期的容酒器,1982年2月10日於江蘇省盱眙縣穆店鄉馬湖村南窯莊出土。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通高24厘米,口徑12.8厘米,腹徑22.2厘米,圈足徑13.8厘米,重6250克,由器身和肩與腹上的網套組成。器身作侈口,長頸,圓腹,圈足。此器口沿刻有記錄壺的容量的銘文。圈足外刻有「陳璋伐匽(燕)之獲」的字樣,反映了公元前315年齊國與燕國的戰爭。

2、【西漢】春秋金獸

春秋金獸是春秋時期的金銀器,於遼寧省淩源三官甸子春秋墓出土。春秋金獸呈鹿形,制造者準確到捕捉了小鹿受驚回首、拔腿欲奔的一剎那。屬於夏家店上層文化遺物。

3、【東漢】東漢廣陵王璽金印

東漢「廣陵王璽」金印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第九子劉荊所用之印,1981年2月24日出土於江蘇省邗江縣甘泉山2號墓,東漢「廣陵王璽」金印為純金鑄成。印面呈方形,上立龜鈕,印面陰刻篆文「廣陵王璽」四字,在龜背上鑄有六角形圖案的龜背紋,印璽縱橫各2.3厘米,厚0.9厘米,通鈕高2.1厘米,印重122.87克,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枚漢代諸侯王金印,與【後漢書·輿服誌】中太子與諸王用龜鈕金印的記載相符。東漢「廣陵王璽」金印作為漢代諸侯王金印的標準器,其尺寸、重量、花紋、雕法和字型與日本福岡縣出土的「漢委奴國王」金印如出一轍,此印的出土由此也證明了「漢委奴國王」金印就是漢王朝所賜。

4、【東漢】錯銀飾青銅牛燈

東漢錯銀銅牛燈是東漢青銅器,1980年出土於江蘇揚州市邗江區甘泉2號東漢墓。東漢錯銀銅牛燈通高46.2厘米,身長36.4厘米,全器作牛馱燈盞造型,其結構分為燈座、燈盞、煙道三部份,燈座的牛俯首站立,體形肥碩,看似靜態,但螺旋翹尾、睜眼張嘴、豎立的耳朵和對角、略微移動的腿。燈盞安在牛背正中的圓形座基上,燈盞有兩片可轉動的菱格鏤孔燈罩,可雙透光。燈罩鑲入圓形燈盤邊緣的凹槽中,燈盤有短把,點燃蠟燭後可以轉動燈罩以調節光照的角度。全燈設計絕妙,在牛首上連一彎管與燈體相接,是煙道又是燈把手,一舉兩得。牛體與燈體也相連,牛腹中空,可存水溶煙。圓形帶柄燈盤上有可轉動的屏板,並通體以錯金銀工藝裝飾流雲紋等紋飾。

東漢錯銀銅牛燈設計精美,在制作時巧用銅銀二種不同材質的色澤,形成顏色的完美搭配。整體紋飾運用流雲紋、三角紋、螺旋紋圖案為底,飾以龍、鳳、虎、鹿以及各種神禽異獸等圖案,線條流暢,飄逸瀟灑,是漢代眾多青銅燈具中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上乘之作。

5、【東漢】東漢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

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1970年出土於徐州土山漢墓。銅盒硯長25厘米、寬14.8厘米、通高10.2厘米,銅盒硯的整體形狀貌似蟾蜍,頭生雙角,身添羽翼,張牙瞪眸,四足蹲伏,是當時的吉祥神獸。該硯通體鎏金並鑲嵌紅珊瑚、青金石、綠松石。

6、【西晉】青瓷神獸尊

西晉青釉神獸尊為浙江越窯的產品,1976年出土自江蘇宜興周處家族墓,西晉青釉神獸尊高27.9厘米,口徑13.2厘米,高27.9厘米,口徑13.2厘米,底徑16厘米,造型略微呈梨式,肩部兩側和腹部各有三只橫系,上大下小,作品字形排列,平底微內凹;西晉青釉神獸體量大,神獸的神態驚人,全身刻滿紋飾,造型獨特而又具有西晉瓷器的典型特征。

7、【南朝】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模印磚畫由200 多塊古墓磚組成,分為兩幅,竹林七賢中的嵇康、阮籍、山濤、王戎4 人占一幅,向秀、劉伶、阮鹹與榮啟期4 人占一幅。磚畫縱80 厘米,橫240 厘米,人物之間以銀杏、槐樹、青松、垂柳、闊葉竹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現出一種最能體現個性的姿態, 士族知識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這塊畫像磚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現。

8、【明代】明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

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是明代陶瓷器,1957年3月出土於南京市江寧區東善橋響龍山明代墓葬,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口徑6.4厘米,足徑13.5厘米,瓶高35.8厘米,腹深35.3厘米,通高41.6厘米,最大腹徑68.4 厘米,瓶淺足沙底,蓋成鐸形,釉質細膩,釉裏紅發色欠佳,窯變黑色,瓶身裝飾有七組圖案組成,頸上蕉葉紋,肩部紋飾三道(如意雲、卷草、纏枝菊花)正中以歲寒三友圖為主題,夾飾芭蕉、山石,花卉。其下繪波濤海水紋,脛部仰蓮一周。

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為國寶級文物,是現存唯一一件帶蓋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裏紅梅瓶。此梅瓶造型優美,器型完整無缺,歲寒三友指松樹、綠竹、梅花三種常綠植物,象征著高潔的誌向。

9、【明代】金蟬玉葉

金蟬玉葉為一只形神畢肖、金光閃耀的蟬立於玉葉上。蟬外翼長1.7cm,寬0.8cm,厚0.2公釐,它側身翹足,雙翼略張,嘴巴微開,似在奏鳴,蟬翼左右各兩,蟬足簡化為三對,一對前足翹起,一對後足微微擡起。整個蟬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金蟬含金量達95%。玉葉系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晶瑩潤澤、溫柔細膩。葉片打磨細薄呈凹弧狀,分為八瓣。主脈一根,兩邊各有支脈四根,葉片正面的葉脈琢成弧曲的凹槽,背面的葉脈相應磋成凸棱,使葉片極具真實感,整片葉子的邊緣磋磨得圓潤光滑。金蟬采用了壓模鑄範、薄葉延展、鏨刻、焊接等工藝。玉葉汲取傳統的陽線、陰線、平凸等多種琢玉工藝,拋光細膩,薄胎圓潤,琢工精致。

10、【東漢】銀縷玉衣

銀縷玉衣是古代玉衣的一種,玉衣又叫玉匣,是古代皇帝和貴族死後穿的衣服,分金縷、銀縷、銅縷、絲縷幾種。

在【漢舊儀】及【後漢書】記載:「帝崩,唅以珠,纏以緹繒十二重。以玉為襦,如鎧狀,連縫之,以黃金為縷。腰以下以玉為劄,長一尺,廣二寸半,為柙,下至足,亦縫以黃金鏤……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薨,皆令贈印璽、玉柙銀縷;大貴人、長公主銅縷。」

國內發現過兩具基本完整的銀縷玉衣,均出土於徐州的漢代墓葬。第一件銀縷玉衣1969年出土於徐州土山一號漢墓,該墓為東漢彭城王劉恭後裔的墓,玉衣全長1.70公尺,玉片2600余塊,銀絲約800克,形狀與金縷玉衣相似。另一件西漢火山劉和墓的銀縷玉衣未經擾亂,除銀縷朽壞,玉衣各部份結構清晰,是經科學發掘年代最早的銀縷玉衣。

11、【新石器】透雕人鳥獸玉飾

昆山史前遺址趙陵山遺址出土了代表當時工藝制作最高水平的玉器—人鳥獸透雕玉飾。玉飾件高5.5厘米、厚0.5厘米。系透閃石軟玉制成,呈白色略帶綠斑。制作采用了線刻、圓雕、透雕、鉆孔、琢磨拋光等技法,精雕細鏤,構圖獨特。主體是一個蹲踞擡手的側身人像。頭部以凹下的圓點表示眼睛,邊緣的曲線勾出嘴、鼻,頭上方陰刻五條平行弦紋的凸棱表示冠帽,冠帽上方高聳的弧狀物象征一束羽翎。在戴羽冠的人臉一側,有一頭上尾下、前後肢與羽冠相接的走獸。其頂端系一浮雕小鳥,小頭短頸,扁喙微張,碩身翹尾,形象極其生動。

12、【新石器】人面獸面組合紋玉琮

人面獸面組合紋玉琮,1982年11月出土於武進寺墩遺址4號墓葬,玉琮由透閃石琢制,高7.2厘米、邊寬8.5-8.3厘米、內孔徑6.1厘米。呈乳白色隱現翠綠、赭紅斑紋。造型為矮方柱體筒形,外方內圓。孔為兩面對鉆而成,琢磨光滑。上下兩節各飾造型不同的神人、神獸面紋。

人面獸面組合紋玉琮是良渚文化琢玉工藝的一件精妙無雙的代表作品,是良渚文化琢玉工藝精妙絕倫的代表作,是良渚人最富特色的原始宗教信仰標誌物。此件玉琮為後世研究當時的文化和宗教提供了重要依據。

13、【清代】金觀音菩薩立像

清代金菩薩立像,高88cm,金菩薩盤發束髻,戴五葉冠,冠後僧帶向兩側下垂,兩眉之間有白毫。菩薩赤足站立在雙層蓮花座上,每瓣蓮上嵌水晶一顆,蓮座中間鑲嵌珍珠一周。菩薩肩披一條銀質仁獸。

14、【明代】明鎏金喇嘛塔

明代鎏金喇嘛塔,座正面刻有二麗仕像,右刻雙獅戲球,左刻雙鹿鬥角,後刻雲龍。塔座下枋刻有題記:「金陵牛首山弘覺禪寺永充供養」,背面則是「佛弟子禦用監太監李福善奉施」 。

15、【明代】【坤輿萬國全圖】

【坤輿萬國全圖】是利瑪竇和李之藻合作繪制的世界地圖,是中國最早的彩繪世界地圖,它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藍本,改變了當時通行的將歐洲居於地圖中央的格局,而是將亞洲東部居於世界地圖的中央,此舉開創了中國繪制世界地圖的先例。

16、【明代】明青花壽山福海紋爐

青花壽山福海紋爐上雖然沒有書官窯款,但它不僅是明代宣德朝官窯瓷,而且是官窯瓷中的重要器物。高58厘米,口徑37.6厘米,造型仿青銅鼎。它與一般白地藍花的青花器不同,是藍地白花,即以青花為地,白釉表現海浪。濃重的青花發色、青料略有蘊散的缺陷美、仿青銅鼎的造型與滿器似要外溢的海浪相融於一體,使青花爐具有憾人心魄的藝術魅力,令觀者為之動容。完整的宣德青花壽山福海紋爐僅存一、二件,足以見其珍貴。

17、【明代】徐渭【雜花圖卷】

徐渭【雜花圖卷】卷縱30厘米,橫1053.5厘米,在這卷十余米的長卷中,徐渭以淋漓酣暢的「膠墨」分別畫有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蘭、竹等共計13種花卉蔬果,以牡丹起首。徐渭以其疾飛狂掃的豪放氣勢,縱橫揮灑,信筆塗抹;畫中華滋豐潤的牡丹含羞沾露,占盡風流;碩荷、榴枝、菊豆、梅蘭、修竹,用筆姿縱率意,筆觸歪斜正側,跌來倒去,或偃或仰,隨意點染,無不自如流暢。筆墨看來似不經意,然畫中線條、墨彩、氣韻、造境俱佳。作紫藤則逸筆草草,洋洋灑灑。忽而,又如狂風乍起,驟雨俱至,條條筆道,斑斑墨點,筆走神蛇,點線飛舞,縱橫密集,線條速疾顛狂,畫中盡顯著交響樂一般波瀾起伏的宏大樂章,傾刻,筆住墨涸,戛然中止,墨彩紛呈,留下滿紙斑斕。於今,時隔4個世紀,畫中仍可顯見墨跡淫淫的濕潤感。無怪謝稚柳先生在觀後冠其「天下第一徐青藤」的美譽。

18、【民國】民國沈壽繡品【耶穌像】

民國沈壽繡品【耶穌像】高54.8厘米,寬39.4厘米,被世人譽為「神針」。其絲理之協調、顏色之豐富、針法之巧妙無不令人驚嘆。

作品從西方名畫【荊棘冕冠】中選取耶穌的頭像,描繪了耶穌蒙難的故事。圖中耶穌頭戴荊棘冕冠,額頭被荊棘刺破,血液下淌,皮膚蒼白,兩眼向上翻視,痛苦而悲壯地註視著上帝的所在。

沈壽得到繡稿後精心設計了刺繡方案。絲理歷來是施針的第一步,【耶穌像】絲理運用的絕妙之處在於沈壽突破了過去單向排列絲理的傳統繡法,而是根據人體的肌理生長方向定位,增強了質感和立體感。同時,對絲理的處理需要估計在不同角度欣賞時因折光帶來的影響,而融入油畫特色的刺繡作品更需考慮到這一點。【耶穌像】的絲理布局無論從哪個角度欣賞,人物的前額始終光潔、鼻子始終挺拔,耶穌的頭發和胡須更是因絲理而靈動變化,頭發卷曲富有層次、胡須則蓬松飄逸。

『參考百度百科,圖片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