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博物館的建設發展,真的會對每天忙於生活的平民產生影響嗎?

2022-05-30旅行

0.這個問題帶有一定的引導性,首先要破解話術。

題目提出一個「每天忙於生活」的詞兒,用來和「博物館的建設發展」對比產生疑問,暗喻「博物館不屬於日常生活」。所以,需要破解的,是「博物館是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還有個附屬問題更具有欺騙性,什麽是「日常生活」?看到這個問題,會誘導大家把「日常生活」想得過窄,窄化到工作+飲食+睡眠。不過仔細一想,人不僅僅需要物質的日常生活,也活需要精神的日常生活,則眼界瞬間開朗起來。

1.感謝科技的發展,讓新媒體把生活滲透得無孔不入,也讓物質和精神有如上等的牛排一樣,脂肪組織和肌肉組織摻雜在一起。博物館的社會作用之一,就是源源不斷地生產知識,並且透過新媒體把知識推播給大家。所以,每天工作之余,刷一下博物館的新媒體,看一點知識碎片,其實是一種 日常 的生活消遣。

2.有的時候,人會因為自身的經歷產生種種疑問,比如:每天生活工作所在的城市,它的歷史是怎樣的;在城市生活久了,都快忘記了大自然,那自然界又是怎樣的?最近媒體又在炒作「見證愛情的流星雨」,流星雨的真相到底是什麽?這個時侯,去博物館學習毫無疑問是成本最低(大部份博物館不收門票)、可信度最高的方式。這種問題驅動下參觀博物館的行為,是一種 周常 甚至 月常 的生活方式。

3.每年我們都會過很多節日,很多節日都有傳統文化的背景,比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很多博物館會在節日前後,舉辦各種各樣的展覽和活動,來解釋節日背後的傳統文化。選擇到博物館去過節,參觀展覽和參加活動,其實是一種新興的節俗。疫情之前,很多博物館節日那烏央烏央的人流,說明這已經是一種 年常 的行為了。

4.現在義務教育已經普及了,每當我們翻開歷史、語文甚至是地方歷史文化教材,都會看到文物插圖,教材裏面的很多內容,也是博物館研究總結並釋出出來的。只要每個人接受了義務教育,就享受到了博物館建設發展的成果,這可以說是每個人一輩子的 生常 了。

Σ.當然,博物館的使用場景遠不止這些,我只是舉例子說明,參觀博物館其實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不但可以和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還可以和旅遊、社交等其他文化很好的結合起來。只不過,由於博物館影響社會和人生的方式是靜悄悄的熏陶,所以很多人都不會意識到。但是當我們認真下來思考的時候,就總能發現人類是離不開博物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