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怎麽看待近兩年流行的「顯眼包」文物?用流行「迎合」觀眾後,如何引導大眾了解博物館及文物本身?

2024-05-09旅行

我們總說「寓教於樂」,當人們對知識或者事物產生好奇的時候,才是「學習」的開始,「顯眼包」文物的爆火,以及最近的與佛祖比耶拍照等都是一種「寓教於樂」的形式,沒有人喜歡被說教,也沒有人會對冷冰冰的文字感興趣,當文物變得鮮活有趣,才更利於附著在文物身上的文化進行傳播。

記得之前廣東省博物館因為常規展廳裏的玉雕「白切雞」爆火,甚至於有網友戲稱,這才是省博的【鎮館之寶】,「我來廣東省博物館就只做一件事,就是來看白切雞」,爆火的背後其實也是因為廣東地區飲食裏對於「白切雞」的鐘愛,而源源不斷來打卡的人,自然也會關註到其他的展品,如自然遺產館及廣東歷史館。

「顯眼包」文物,此時更像是一個紐帶,連線了遊客和博物館,讓更多的文物被大家看到。同時,「顯眼包」文物帶來的流量如何承接好,也是博物館需要去發散思考的。

想要接住這「潑天的富貴」,博物館也可以利用顯眼包文物的流量和關註度,出系列專題,介紹「顯眼包文物」背後的文化底蘊,從其身上的工藝,或者圖案延伸出其他文物的介紹,擴大系列文化的傳播廣度和深度。

或者利用「顯眼包」文物演繹出的當代人精神狀態的內心OS,出一些關於博物館的Q&A,以有趣的話題延伸出更多的文物知識。也可以是,「顯眼包」文物,搭配其他文物,以對白或者故事的形式,去述說對應朝代背後的故事。

同時,也可以利用「顯眼包」文物吸睛的造型,結合博物館當地的文化,出系列文創作品,如文創雪糕、文創冰箱貼、文創明信片也是很有意義的,將「顯眼包」文物的故事以簡單明了的文字印在外包裝上,進行二次傳播,會更讓人容易接受。

總之,「顯眼包」文物的火熱不是壞事,利用這些文物去盤活博物館,讓更多的文物以及文化「火起來」才是重點。